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题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CE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题文】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②。
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③。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苏轼的诗词和画作

苏轼的诗词和画作一、苏轼的诗词。
-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解析:你看这词开篇就特别大气。
“大江东去”那感觉就像镜头一下子拉到了浩瀚的长江,江水奔腾而去,把从古至今的那些英雄豪杰都像沙子一样淘走了。
说到赤壁,这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苏轼想象着当年周瑜的样子,那时候周瑜刚娶了小乔,多意气风发啊。
他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就那么轻松地在谈笑之间把曹操的战船都给烧没了。
可再看看苏轼自己呢,只能在这古战场神游,感慨自己头发都白了,还一事无成。
最后说“人生如梦”,就像喝杯酒敬一敬江上的月亮,有一种看透人生又有点无奈的感觉。
这词啊,就像是一部历史大片在眼前放映一样。
- 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赏析:这是苏轼悼念他亡妻的词,特别感人。
他说和妻子生死分别已经十年了,虽然说不想去想,但根本就忘不了啊。
他妻子的坟在千里之外,他心里的凄凉都没处说去。
他想就算是和妻子重逢了,妻子可能都认不出他了,因为他现在满脸灰尘,头发都白了。
然后晚上做梦回到了家乡,看到妻子在窗前梳妆,两个人互相看着,话都说不出来,只有眼泪不停地流。
最后他想啊,每年让他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那明月照着的长满松树的小山冈,也就是他妻子的坟地。
这词就像一个很细腻的爱情故事,虽然悲伤,但是那种深情让人读了心里酸酸的。
-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解析:这首诗特别有趣。
苏轼去庐山玩,他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横着看是山岭,侧着看是山峰,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不一样。
高考语文试卷苏轼的诗歌

【诗歌】《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气概。
B. 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对功名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C. “左牵黄,右擎苍”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词人骑马出猎的形象。
D.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表现了词人酒后豪情万丈,无所畏惧。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词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句诗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词,分析词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小题4】请以“西北望,射天狼”为引,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小题1】答案:B【小题2】答案:这句诗句通过“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具体事件,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气概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其中,“为报倾城随太守”表达了词人为了报答国家,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亲射虎,看孙郎”则描绘了词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小题3】答案:词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词人通过对密州出猎场面的描写,展现了豪迈的气概;其次,词人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愿望,以及对功名的渴望;最后,词人酒后豪情万丈,无所畏惧,充分体现了他的豪放个性。
【小题4】答案:这首词以“西北望,射天狼”为引,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安危、矢志报国的豪情壮志。
其中,“西北望”暗示了词人关注边疆安全;“射天狼”则象征着词人要像射击天狼星一样,勇敢地打击敌人。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首词语言豪放、意境宏大,通过描绘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展现了词人英勇无畏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经典诗词赏析

苏轼经典诗词赏析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词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明月几时有?”一句,通过把酒问天的手法,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2.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三国时期周瑜的赞美和追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视野。
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少有的豪放派作品之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词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通过描绘作者打猎时的豪情壮志和狂放不羁的姿态,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而“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不屈精神。
整首词气势磅礴、节奏明快、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2020 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 题。
①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①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
②“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的性命。
尾联典故来源: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不禁大笑,放他还山。
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妻子送他出门,皆哭。
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妻子不觉失笑,苏轼于是离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表面上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衰弱的体质和平庸的才干不堪大用,实际上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相似,都是正话反说。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
既用“以”字的实词义(“做”或“从事” )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文字功力深厚。
C.“君恩厚” 和“戍卒宜”,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
自己犯罪却只是被贬,这是君主的恩赐,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林则徐被贬边疆,临出发之前,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的故事,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这是戏言,苦涩之中显出诙谐和豁达。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提供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诗词赏析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诗词赏析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与同僚打猎时所作。
诗词主题诗人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重点理解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亲射虎,看孙郎”,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现自己打猎时英勇形象。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的是当初魏尚被冤屈,朝廷派遣冯唐免去他的罪并官复原职。
此处以魏尚自喻,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新起用。
诗词鉴赏“老夫聊发少年狂”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赏析:1.“狂”字贯穿全篇,统率全词,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译文: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的帽子,身穿貂皮衣,带着千余骑随从疾风般席卷过山冈。
赏析:这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出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苏轼作品精选精练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6分)1. (3分) C [解析]只有比拟,没有象征。
2. (6分)水清,深处取清,石下之水,非有泥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东坡自汲,非遣卒奴,流露诗人从容自乐情态。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
(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
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下片通过自己想象友人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来喻指友人高洁的品性。
这是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尾句“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是说这里虽好,却不是久居的理想之地。
结合注解可知,此时友人要调离金陵,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劝勉。
答案:(1)C(2)①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上片以斜风细雨渲染离情别绪,以江南父老留友人侧面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②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江南父老留友人,赞美其执官为民;以乘鸾车、凌彩雾,赞美友人品性高洁;③对友人的宽慰之情,金陵虽为形胜之地,但“非吾侣”说明此地不算友人的理想居地,以此宽慰友人。
译文:“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
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
斜风渺,细雨蒙蒙,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
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
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
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出去。
赏析: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
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
过拍两句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
最后以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
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
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
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
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
从苏轼开始的以词作抒写主体独特的生命历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创作方向,为后世众多的词人继承和沿袭。
随着创作的不断丰富,词作中也融入了更复杂、多元的情感内涵。
其中最集中、最响亮的声音是对功名的否定和对沉溺于功名之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如“功名薄似风前絮”“守定微官真个错”“世上功名翻覆手”“名利场中空扰扰”等,便属此类歌咏。
其次,与薄宦功名相伴而来的是对羁旅之愁和思家之念的倾诉,以及亲友离别的悲伤,如“征尘万里伤怀抱”“故园凝望空流泪”“那堪送客江头路”“忆昔故人为侣伴,而今怎奈成疏间”等,便属这类情怀的抒发。
此外,归隐之愿的表达亦屡屡见诸笔端,如“从今莫负云山约”“此身甘被烟霞锢”“林泉况味终须好”等。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②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④前年嫁彭郎⑤。
注释: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搀:刺,直刺。
③低昂:高低起伏不定。
④小姑:指小孤山。
⑤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勾勒了一幅山水苍茫、浩淼空阔的画面,高度概括了长江绝岛图的内容。
B.“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予了诗歌动态美。
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秀美丽。
4.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形象鲜明、直观,这是诗歌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诗歌却可通过语言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想象,这也是绘画所不能相比的。
试从诗中找出三个例子,分析诗歌语言的优势。
【分析】(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语言又叫“诗家语”,为了表情达意、韵律和谐的需要,诗歌语言往往会出现倒装、省略、联想、象征等句子,需要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和句子本身仔细分析。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诗歌后引发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中的句子,分析其描写、联想、抒情等方面的妙处。
【解答】(3)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错误,诗歌题目是《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说明这首诗重点是描写“长江绝岛”的风景,结合“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等句可知,画中的主体应是“山水”。
故选C。
(4)“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意思是: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描写绝岛山势险峻,因此猿猴、飞鸟难以飞越,只好飞入参天乔木林中的情景。
这种丰富的想象只需通过“绝”“去”“搀”就可以实现。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意思是: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在茫茫山水之中,在空旷的天地之间,大小孤山如同两位绝世美女,傲然耸立于江水之中,仿佛正对水梳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则用戏谑的语言劝告舟上商贾休要轻狂,因为小姑已经嫁于彭郎,“罗敷自有夫”,富有生活情趣。
“棹歌中流声抑扬”意思是: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这句诗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江水流逝,棹声袅袅,从听觉角度描写。
“江平风软”用一个“软”字形容江风,风“软”即为风小,而“软”字却给人以轻风拂面的感觉。
答案:(3)C(4)①诗人写“猿鸟去”,仿佛亲眼看见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的过程,这是诗人无中生有的妙笔。
②诗人把大小孤山比作美人,仿佛看见她们在照着镜子进行梳妆,还劝船上的商人不该轻佻,因为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了彭郎。
饶有情趣。
③“棹歌中流声抑扬”,诗人仿佛听到了江水声、棹歌声,那声音在耳边萦绕回荡。
④“江平风软”,诗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徐徐微风。
译文: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赏析: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
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
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
苏轼说“大孤小孤”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
“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
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
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
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
”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
“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
“搀”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
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