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课时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第三节物质的量第1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课后·训练提升1.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化学式为H3的氢分子。

1 mol H3和1 mol H2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B.原子数C.质子数D.电子数答案:A解析:1 mol H3和1 mol H2的分子数均为N A,原子数、质子数、电子数均分别为3N A和2N A。

2.下列关于2 mol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质量为44 gB.有4 mol原子C.分子数约为6.02×1023D.摩尔质量为44 g·mol-1答案:D解析:二氧化碳气体质量=M×n=44 g·mol-1×2 mol=88 g,A项错误。

2 mol CO2含有6 mol原子,B项错误。

2 mol二氧化碳约含有分子数为2mol×6.02×1023=1.204×1024,C项错误。

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 g·mol-1,D项正确。

3.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A.1 mol N2B.1 mol FeC.1 mol N H4+D.1 mol小米答案:D解析:物质的量不适用于表示宏观物质。

4.下列物质的摩尔质量最大的是()。

A.10 mL H2OB.0.8 mol H2SO4C.54 g AlD.1 g CaCO3答案:D5.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分子数相等的是()。

①0.1 mol CO②9.8 g H2SO4③1 g H2O④1.6 g O2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统一用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比较,分别为①0.1 mol CO,②0.1 mol H2SO4,③0.056 mol H2O,④0.05 mol O2,故含有的分子数相等的为①②,答案选C。

6.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为航天运载火箭提供推动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 gB.6.02×1023个偏二甲肼分子的质量约为60 gC.1 mol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 g·mol-1D.6 g偏二甲肼含有N A个偏二甲肼分子(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答案:B解析: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应为60 g·mol-1,A项中单位错误。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第1课时 核糖体内质高尔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第1课时 核糖体内质高尔

化钝市安居阳光实验学校第1课时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基础巩固1.下列细胞结构中没有磷脂成分的是( )A.内质网B.细胞膜C.核糖体D.高尔基体2.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这说明了高尔基体具有( )A.合成蛋白质的能力B.合成油脂的能力C.合成多糖的能力D.合成核酸的能力3.下图是四种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型。

其中在真核细胞中分布最广、可联系多种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4.根据细胞器的功能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汗腺细胞比肠腺细胞具有更多的核糖体B.心肌细胞比骨骼肌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C.胰腺细胞比心肌细胞具有更多的高尔基体D.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5.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在细胞呼吸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色素c合成与发挥生理作用的场所分别是( )A.核糖体和叶绿体 B.细胞核和核糖体C.核糖体和线粒体D.细胞核和高尔基体6.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相连,这种结构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A.参与细胞内某些反应B.提供核糖体附着的支架C.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D.增大细胞内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7.下列关于图示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合成的场所B.对蛋白质进行分类C.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D.其上有氧化酒精的酶8.牛奶中含有乳球蛋白和奶酪蛋白等物质,在奶牛的乳腺细胞中,与乳汁的合成与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有( )A.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C.溶酶体、线粒体、核糖体和高尔基体D.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9.(2020浙江之江教育联盟高一期中)下列有关内质网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通过内质网使细胞膜和核膜连成一个整体B.人肝脏细胞中的粗面内质网上具有氧化酒精的酶C.内质网是由一系列片状的膜囊和管状的腔组成的D.经内质网加工的某些蛋白质被送到高尔基体及细胞的其他部位10.下图为某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B.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与该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该蛋白可能为膜蛋白能力提升11.下图表示细胞中的细胞器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粗面内质网,具有双层膜结构B.②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C.②可存于细胞溶胶、高尔基体、线粒体中D.唾液腺细胞中相应细胞器的含量多,体积大12.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并用来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a、b、c三条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与乳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密切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乳腺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不能体现膜在结构上的联系D.35S在细胞各个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13.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中心,德国科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种动物部分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见下表)。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学生版)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学生版)

第三节物质的量第1课时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的集合体的物理量,用符号n表示。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书写方法及含义表述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 mol H指1 mol氢原子,1 mol H2指1 mol氢分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3.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1)关系式:n=NN A。

(2)结论:微粒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微粒的之比。

(1)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数量() (2)1 mol任何粒子所含有的粒子数相等()(3)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 (4)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5)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1.1个CO2分子中有1个C原子、2个O原子。

那么1 mol CO2中有mol C和2 mol O,0.5 mol CO2中有mol C和mol O。

含有0.5 mol O的CO2的物质的量为mol。

2.(1)1 mol 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是,与其含有相同Na+数目的NaCl的物质的量为。

(2)若测得某Na2SO4溶液中含有0.5 mol SO2-4,则溶液中含有mol Na+。

(3) mol NH3与0.3 mol H2O中所含H原子一样多。

(4)0.3 mol H2O中含mol原子,含个电子。

3.通过下图可进一步认识水的组成,请完成图中空格。

物质的量的理解——“四化”二、摩尔质量1.摩尔质量2.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m M。

3.以物质的量(n )为桥梁联系宏观物质质量(m )与微观微粒数(N )之间的关系:m M =n =N N A。

1.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是否等同?提示 不等同。

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摩尔质量以“g·mol -1”为单位时,两者在数值上相等,但前者单位是g·mol -1,后者单位是1,故两者不等同。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河谷的演变 河流阶地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河谷的演变 河流阶地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1河谷的演变河流阶地[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绘制示意图,描述河谷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理实践力)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综合思维)目标一河谷的演变1.河谷形态变化的原因: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________和________。

2.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概念成因对河流的影响发生地区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河流形成过程中,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使河流源头的松散岩石被冲走,河流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河源、河流上游下蚀河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流水不断侵蚀河谷底部,河床加深使河谷深度加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河流中上游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河流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缓慢,河流冲刷河岸岩石,河谷拓宽使河谷变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河流中下游3.河谷的演变过程发育阶段侵蚀类型河谷形态图示示意图剖面图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____和向____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中期河流落差____,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凹岸____,在凸岸____,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____河流的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的原因和过程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1)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角度来解释。

北半球河道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河道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2)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需考虑南北半球)。

其成因解释如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下图①②③示意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 mol氧
错误,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是氧原子、氧分子还是氧离子,改为 1mol O
(B)1.5 mol O2
正确
(C)2 mol H2
正确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错误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才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 mol 大米
错误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 围是微观粒子
12 1.993X10-23
= 6.02X1023个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定义值:0.012k1g212gC所含的C原子数。
2)符号:NA
3)数值:6.02×1023 4)单位: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不是一个纯数,它是有单位的, NA = 6.02×1023 mol-1
感受阿伏加德罗常数大小
n
微粒数
6.02×1023 物质所含微
2×6.02×1023 粒数
10×6.02×1023
N
N = n × NA
练习: (1)1mol O中含有 6.02 × 1023 个O;
(2)1mol H2O中含有 6.02 × 102个3 H2O; (3)1mol H+中含有 6.02 × 1023 个H+;
【交流•研讨】 1 mol微粒到底有多少个,其衡量基准是什么?
堆量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堆量思想的应用,如: 一打(12支)玫瑰 一盒(50支)粉笔
一箱(12瓶)啤酒
微粒 个数(N)
1摩尔 1堆的量
物质的量 堆数(n)
1 mol指含有多少个微观 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 与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 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 g , 计算12g12C含多少个碳原子?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以外流河为主-2021年初中八年级《地理(福建专版)》-配套课件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以外流河为主-2021年初中八年级《地理(福建专版)》-配套课件

关闭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5
6
7
8
7.关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汛期较短且含沙量很大 B.华北地区河流无结冰期,东北地区河流结冰期长 C.水位季节变化不大 D.与南方河流相比,本区河流水量较小
关闭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与地形、植被和干湿状况密切相关。秦岭—淮河
黄河有结冰期,但水量不丰富,且含沙量大。因此只有黑龙江符合
条件。
答案:D
快乐预习感知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6
7
8
1.我国外流区所占全国面积和河流总水量的比例分别是( ) A.约1/5,60% B.约1/4,85% C.约1/3,90% D.约2/3,超过95%
关闭
D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关闭
黄河和长江都向东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向南注入印度洋,都属于
外流河,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
关闭
3.D 4.C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6
7
8
5.下列河流中,由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 ) A.黑龙江、黄河、珠江、淮河 B.黄河、辽河、淮河、长江 C.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 D.淮河、黄河、长江、珠江
快乐预习感知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6.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 结冰 现象;春季气 温回升,冰雪消融,也会有短暂的 汛期 。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和氢键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和氢键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1课时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和氢键1.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及产生极性的原因。

2.知道范德华力、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能应用分子结构的知识判断分子的极性。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学生用书P28]1.键的极性2.分子的极性3.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关系(1)一般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2)含有极性键的分子,若分子结构是空间对称的,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极性分子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 )(2)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 )(3)非极性分子中不可能含有极性键。

( )(4)一般极性分子中含有极性键。

( )(5)H2O、CO2、CH4都是非极性分子。

( )答案:(1)×(2)×(3)×(4)√(5)×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极性键形成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A.CH4和Br2B.NH3和H2OC.H2S和CCl4D.CO2和HCl解析:选B。

CH4、CCl4、CO2都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NH3、H2O、H2S都是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Br2是由非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的判定1.判断分子极性的一般思路2.判断AB n型分子极性的方法(1)化合价法:AB n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原子的价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此时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称;若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不等于其价电子数,则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对称,该分子为极性分子。

具体实例如下:分子BF3CO2SO3(g) H2O NH3SO2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3 4 6 2 3 4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3 4 6 6 5 6分子极性非极性非极性非极性极性极性极性类型实例键的极性立体构型分子极性X2H2、N2非极性键直线形非极性分子XY HCl、NO 极性键直线形极性分子XY2 (X2Y) CO2、CS2极性键直线形非极性分子SO2极性键V形极性分子H2O、H2S 极性键V形极性分子XY3BF3极性键平面三角形非极性分子NH3极性键三角锥形极性分子XY4CH4、CCl4极性键正四面体形非极性分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CS2、H2O、C2H2都是直线形分子[解析] CO2是非极性分子,A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洋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 东部岛弧、美洲西岸 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解析 解答该题主要抓住三点:(1)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 A为亚欧板块,B为非洲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太平洋 板块,E为美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边界的类型 及分布。板块碰撞为消亡边界,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3)板 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答案 (1)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2)D (3)C (4)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碰撞形成 大西洋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未来可能会继续变大
注意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外力同时反向起作用,它 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只不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 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而已。
解析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外力作 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 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变化。在一定 的时间和地点内,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 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A
解析 第2题,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图中 ①为褶皱,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第3题,岩层的变位(错 动)为断层,图中②为相对下降的岩块,④为相对上升的岩块 。由向斜形成的山为图③。 答案 2.D 3.B
解析 从图中板块的形状可知其为太平洋板块,在板块的生 长边界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形成海岭、 海沟、岛弧等地貌。 答案 C
晨背索引 1.说出内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2.说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说出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4.说出板块的划分、分布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该处岛屿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属于 喷出岩。第2题,板块水平运动属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属于 内力作用。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该地区为褶皱山系,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 原因是地壳运动。第(2)题,读图可知,①处地貌反映的是“ 向斜成谷”,②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③处地貌反映 的是“断层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④处地貌反映的是“ 向斜成山”。第(3)题,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藏构造,图中 ①是向斜构造,②是背斜构造,③是断层构造,⑤是背斜构 造。 答案 (1)A (2)D (3)A
第二章第三节课时1
2020/8/17
课时1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自然力
地表形态
内能 太阳辐射
提示 (1)岩浆活动分为侵入地层和喷出地表两种形式。侵入 地层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常见的是花岗岩;喷出地表冷却 凝固形成喷出岩,常见的是玄武岩。二者都属于岩浆岩。 (2)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资源,许多火山喷 发地区也可成为旅游胜地和疗养胜地。
谷地
水平 地壳运动 AB
垂直 变形 变位
弯曲 高山
D 东非大裂谷
相对位移 块状山地 华山
渭河
庐山
火山
断裂
一个 多
提示 (1)①岩层断裂;②断裂两侧岩块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2)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变质
构造运动 矿物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 形成;②为内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形成的地貌;③ 为风蚀蘑菇;④为火山喷发。 答案 D
解析 第3题,甲图景观是一断块山,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 果。第4题,乙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沉积岩,岩层 向下弯曲是受水平挤压的结果,成为山峰是抬升后又受到侵 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3.B 4.A
提示 智利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 活跃,多火山、地震,因此智利地震频发。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 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形成裂谷或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海沟、岛弧、海岸
貌的影响 海洋
大高原
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
、红海、大 、青藏高原
能量来源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 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
变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风化、侵蚀、搬运、沉
、变质作用
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对地表形态的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 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
影响
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坦
内、外 力作用 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 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从整个地 壳的发展史看,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 导作用
提示 (1)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 结果。 (2)先是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后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峡谷。
注意 地质作用必须是自然力的作用。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 表形态的变化,但它不是自然力,也就不属于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