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日忆李白翻译赏析
春日忆李白诗词赏析

春日忆李白唐代: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军。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第一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第二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的那种俊逸之风。
借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诗人。
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都是对李白的热烈赞美。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的钦仰。
杜甫《春日忆李白》高考诗歌鉴赏

杜甫《春日忆李白》鉴赏古诗鉴赏0204 1422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与杜甫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之时;而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歌鉴赏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歌鉴赏春日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年(746)或六年(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都是对李白诗的热情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 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作出的诗,超凡脱俗,无人可及。
继而赞美李白的诗象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
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开府。
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这四句,笔力雄健,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气助词,不但加强了赞美的语气,也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力量。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这话说得很对。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由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也就是忆人。
但作者并不直接忆人,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但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形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只看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所见也只有远处的树色,又自然显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意思-赏析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意思|赏析李白的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作者:佚名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春日忆李白》翻译赏析

《春日忆李白》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日忆李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词全文如下: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前言】《春日忆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友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注释】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俗话说的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鉴赏】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杜甫《春日忆李白》赏析

杜甫《春日忆李白》赏析《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诗名《春日忆李白》,李白生于701年,杜甫生于712年,李白大杜甫11岁。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年(755年),杜甫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
两人还互赠了诗篇。
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si4水,海色明徂cu2徕lai2。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我们先来分别读一下两人的这两首互赠诗:《与李十二白同寻十隐居》杜甫“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波,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我们还是一句一句来解读:“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字词典故“李侯”:【“侯”是一种爵位。
“李侯”是杜甫对李白的尊称。
】“阴铿”:【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
】“东蒙客”:【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
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
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后泛指处士,隐士。
】赏析杜甫说,李侯常常有很多佳句,颇似梁陈的“阴铿”。
我也是逃世的东蒙客啊,我特别怜惜李白君如兄弟一般。
“醉眠秋共波,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字词典故“幽期”:【隐居的期约。
】“北郭生”:【隐居不仕的人。
《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意思-赏析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意思|赏析李白的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作者:佚名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春日忆李白 古诗赏析

春日忆李白
杜甫
1.“无敌”:称赞。 2.“思不群”:解释, 说明诗无敌在于他思 想情趣,卓异不凡。• Nhomakorabea •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3.“庾开府”“鲍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参军”:比较,对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李”的诗风赞扬 渭北”“江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4.“ 东”:体现两人
江苏卷2011
春日忆李白
• • • •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 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 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 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 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李白和杜甫 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 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 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 分别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 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 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译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 远地超出一般人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 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 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 方,只能遥相思念。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 我们的诗作呢?
离别之恨 5.“何时”:诘问 语气 ,表达愿望 强烈 6.“论文”:正与 诗的开头呼应
赏析思路: 1“是什么”(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 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春日忆李白翻译赏析
《春日忆李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词全文如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前言】
《春日忆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友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注释】
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翻译】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俗话说的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
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
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
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著作者的无限思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