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功率放大器

合集下载

南邮模电 第四章 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

南邮模电 第四章  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

RC

V1 + Uid1 - -
Uid2
V2
Uid=Uid1-Uid2


11
图4―13基本差动放大器的差模等效通路
U od 1.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Aud U id 在双端输出时 U od U od 1 U od 2 2U od 1 2U od 2
U id U id1 U id 2 2U id1 2U id 2

~ U i1 U i 2 2 ~ U i1 U i 2 2
~
RE -UEE

U i1 U i 2 2 2
~ U i1 U i 2
32
双端输出时: Uo AudUid Aud (Ui1 Ui 2 )
1 单端输出时: U o1 AudU id Auc (单)U ic 2 1 U o 2 Aud U id Auc (单)U ic 2
6
图4―12 基本差动放大器
RC UC1 U i1 + V1
RL Uo - V2
RC UC2
U CC
U CE1Q U CE 2Q U CC 0.7 I C1Q RC
U C1Q U C 2Q U CC I C1Q RC
静态时,差动放 大器两输出端之 间的直流电压为 零。
7
34
六、放大电路的四种接法

差动放大电路有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 所以信号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有四种不同的连 接方式,即(1)单端输入,单端输出;(2)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3)单端输入,双端 输出;(4)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图4.2.6 给出了电路图。
35
(a)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b)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电子技术基础 第2版 习题答案作者 陈振源 褚丽歆 褚老师习题答案.docx

电子技术基础 第2版 习题答案作者 陈振源 褚丽歆 褚老师习题答案.docx

思考与练习答案第1章半导体器件一、填空题1.过热烧毁击穿2.单向导电性3.放大区截止区饱和区放大区4.发射结集电结放大区截止区饱和区5.100 2.5mA6.正偏反偏7.几~几十1.5〜3V8.光电反偏9.放大10.100 4mA11.集电极发射极12.⑴集电基发射(2)50 ⑶PNP13.电压电场效应14.结绝缘栅15.源极漏极16.控制极触发P N栅极反向维持二、选择题1. B2.B3.B A4.B5.C6.C7.A8. B9. B 10. B 11.B 12.C A B三、综合题1.图(a)“Ao = 6V;图(b)”Ao = 0V;图(C)U A0=12V;图(d)U A0=-6V2,两只稳压值不等的稳压管串联使用,有4种接法,结果分别为13. 5V、6. 7V、8. 2V、1.4V;两只稳压值不等的稳压管并联使用,有4种接法,只是得到的稳压值只有两种,结果为6V 和0. 7V;四、实训题1.答:⑴黑笔接的是万用表内部电源的正极,红笔接的是万用表内部电源的负极。

在万用表测得的阻值小的情况下,说明此时二极管外加的电压是正向电压(正向偏置),所以黑笔(电源正极)接的是二极管的正极,红笔接的是二极管的负极。

⑵若将红、黑笔对调后,万用表指示的方向与⑴相反,即阻值很大,近似为无穷大。

(3)如正向、反向电阻值均为无穷大,二极管内部为断路。

(4)如正向、反向电阻值均为零,二极管内部短路。

(5)如正向和反向电阻值接近,说明此时二极管已不具有单向导电的性能。

2.答:⑴基极 (2)基极NPN 型PNP 型第2章 三极管放大电路一、填空题1.静态 Q /BQ /CQ U BEQ U CEQ2.动态 输入信号 电源直流交流3.不失真地放大输入信号4.开路 短路 短路5.基极 射极 集电极6.相反7,同 减小 低提高8.截止失真减小饱和失真增大输入信号过大 9.截止饱和R B10.集电 共集电极11. 1电压 电流和功率 相同 12.共射组态 共集组态 共射组态 13.阻容耦合 变压器耦合直接耦合14.减小增大 15. 30 P A 3mA16. (1) 48u A,2.4mA, 5.2V,放大(2) 1000uA,50mA, 0V,饱和 (3) 10 V, 截止二、选择题1. C2. B3.B4. B5. A C6. C四、实训题 1.答:用万用表测量静态工作点/CQ 时,应选择万用表的电流挡位(具体挡位应根据被测电 路的参数来选择),将万用表串联接在电路中。

功放电路习题

功放电路习题

第四章 功率放大电路1.如图所示OCL 功放电路。

已知V CC =18V ,R L =16Ω,R 1=10k Ω,R f =150k Ω,运放最大输出电流为±25mA ,T 1、T 2管饱和压降V CES =2V 。

试回答下列问题:(1)若输出信号出现交越失真,电路应如何调整方可消除?(2)为使负载R L 上获最大的不失真输出电压,输入信号的幅度V im 为多少?(3)试计算负载R L 上最大的不失真输出功率P omax ,电路的效率η。

解 (1)若输出信号出现交越失真,通常可调整图中R 3电阻使其阻值适当加大,注意不可过大,否则会造成T 1、T 2的过流甚至烧毁。

(2)输入信号幅度V im 应满足V im ≤v om A V 式中V om 由图可得 V om =V CC -V CES =16V 而电压放大倍数A v 为 A v =(R 1+ R f )/ R 1=16 因此 V im ≤(16V/16)=1V(3)R L 上最大的不失真输出功率P omaxP omax =8]2/)[(2=-LCES CC R V V W 电路的效率η=V o P P max 式中P V 为电源的总功率,其值为 P V =5.112=Lom CC R V V πW 所以η= 8/11.5= 70% 2.在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中,因晶体管输入特性的非线性而引起的失真叫做 。

解: 交越失真3.在功率放大电路中,甲类放大电路是指放大管的导通角等于 ,乙类放大电路是指放大管的导通角等于 ,甲乙类放大电路是指放大管的导通角等于 。

解:360° 180° 大于180°而小于360°4.有一OTL 电路,其电源电压V CC =16V ,R L =8Ω。

在理想情况下,可得到最大输出功率为 W 。

解:4W5.乙类互补功率放大电路的效率较高,在理想情况下其数值可达 ,但这种电路会产生一种被称为 失真的特有非线性失真现象。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当负载回路处于谐振状态时,有:
ube Eb Ubm cost uce Ec Ucm cost
由以上两式可得:
ube
Eb
Ubm
EC uce U cm
(4-13)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19
将(4-13)代入(4-12)有:
ic
gc ( Eb
Ubm
EC uce U cm
Vth )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25
➢ 过压状态下的ic的波形如下图所示,从图中看出: 1、特性曲线与临界曲线重合 2、电流凹陷:Rp负载过大,Ucm过大,uce减小,ic随之迅速减小。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26
四、高频功放的外部特性 外部特性:性能随放大器外部参数变化的规律。
负载电阻Rp
激励电压Ubm
1.高频功放的负载特性
偏置电压Eb Ec
负载特性: 只改变负载电阻Rp, 高频功放电流、 电压、 功率及 效率η变化的特性。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27
下图是反映不同负载时的动态特性曲线。
ic max
Rp
ic max
Ec Eb
Rp 斜率gd 谐振放大器的工作状态由欠压 临界 过 压逐步过渡。
P0
1 2
I c1mU cm
1 2
I R 2 c1m p
1 2
U
2 cm
Rp
(4-8)
➢ 集电极损耗功率PPcc为:Pd P0
(4-9)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13
➢ 集电极效率η为:
其中:
P0 1 Ic1m Ucm
Pd 2 Ic0 Ec
1 2 g1
(4-10)
g1
Ic1m Ic0

第4章高频功率放大器

第4章高频功率放大器
2、作出动态特性曲线
3、是根据激励电压vb的大小在已知理想特性曲线上画出对 应电流脉冲ic和输出电压vc的波形
4、求出ic的各次谐波分量Ic0、Ic1、Ic2……由给定的负载谐 振阻抗的大小,即可求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输出功率、 直流供给功率、效率等指标
二、晶体管特性曲线的理想化及其特性曲线
根据理想化原理晶体管的静态转移特性可用交横轴于VBZ 的一条直线来表示(VBZ为截止偏压)。
ic
ic
Q
o
eb o
t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波形图
t
o
eb o
t
V BZ
谐振功率放大器 波形图
t
ic
ic
Q
o
eb o
t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波形图
t
ic
ic
o
eb o
t
VBZ
谐振功率放大器 波形图
t
4、谐振功率放大器与非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异同
共同之处:都要求输出功率大和效率高。
功率放大器实质上是一个能量转换器,把电源供给的直 流能量转化为交流能量,能量转换的能力即为功率放大器 的效率。
当t=0时,ic= ic max 因此,ic max= gcVbm(1–cos c)
ic max
o
t
2c
尖顶余弦脉冲
eb= –VBB+Vbmcosc=VBZ
若将尖顶脉冲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ic =Ic0+Icm1cost+Icm2cos2t+…+Icmncosnt+…
由傅里叶级数的求系数法得
第 4 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
4.1 概述 4.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4.3 晶体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折线近似分析法 4.4 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高频特性 4.5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

功率放大器的原理

功率放大器的原理

功率放大器的原理
功率放大器是一种电子设备,它的作用是将输入信号的功率增大到更高的水平。

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基于三个关键要素:输入信号,放大元件和负载。

首先,输入信号是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它可以是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

输入信号的功率通常较低,需要经过放大才能达到所需的功率水平。

其次,放大元件是实现功率放大的关键部分。

常见的放大元件包括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

放大元件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输入信号的增大或减小,从而使输出信号的功率增加。

最后,负载是功率放大器输出端的电阻或负载。

负载是功率放大器的目标,它需要接收到足够的功率。

负载的大小和类型取决于应用的需求。

整个功率放大器的工作过程如下:输入信号经过放大元件,放大元件将输入信号的功率增加到所需的水平,然后输出到负载。

为了保证功率放大器的稳定性和性能,还需要考虑输入输出的匹配、功率损耗等因素。

总之,功率放大器利用放大元件将输入信号的功率增大到所需的水平,并输出到负载。

它在各种电子设备中起到重要作用,如音频放大器、射频放大器等。

射频功率放大器(黄智伟)1-51章 (4)

射频功率放大器(黄智伟)1-51章 (4)

第4章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功率放大器电路 SGA-3363采用“A33”封装,封装形式如图4.4.1所示,引 脚端3为射频输入端,引脚端6为射频输出端和偏置端,引脚端 1、2、4、 5为接地端。 SGA-3363的典型应用电路如图4.4.2所示,电路所用元器 件的参数如表4.4.1和表4.4.2所示。
MSA-0520是一个高性能的50 Ω MMIC。在工作频率为1.0 GHz时,其输出功率为23 dBm;IP3为 33 dBm;功率增益为8.5 dB;噪声系数为6.5 dB;输入VSWR为2.0∶1;输出VSWR为 2.5∶1。MSA-0520采用200 mil BeO封装。
MSA-0520典型应用电路如图4.3.1所示。
MSA-0504典型应用电路如图4.2.1所示。MSA-0505应用电 路与MSA-0504相同。
第4章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功率放大器电路
图4.2.1 MSA-0504典型应用电路
第4章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功率放大器电路
4.3 MSA-0520 1.0 GHz 50 Ω MMIC 功率放大 器
第4章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功率放大器电路 SNA-600采用模块式封装,引脚端1(RFIN)为射频输入端, 该引脚外部需要使用一个隔直电容。引脚端2和4(GND)为接地 端,使用过孔就近接地,尽可能减少引线电感。引脚 端3(RFOUT/bias)为射频输出和偏置电压接入端,也需要连接一 个隔直电容。 SNA-600典型应用电路如图4.7.1所示,电路所用元器件的 参数如表4.7.1和表4.7.2 所示。
第4章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功率放大器电路
4.1 AMMP-6420 6.0~18.0 GHz 1

高频功率放大器

高频功率放大器

返回
上午9时 19分 12 退出
4.2 谐振功率放大器分析
4.2.1 晶体管特性曲线的理想化及其解析式 4.2.2 集电极余弦电流脉冲的分解 4.2.3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分析
返回
上午9时 19分 13 退出
4.2.1 晶体管特性曲线的理想化及其解析式
在工程上,对于工作频率不是很高的谐振功率放大器 的分析、计算,通常采用准线性的折线分析法。 准线性放大是指仅考察集电级输出电流中的基波分量 在负载两端产生输出电压的放大作用。 折线近似分析法(简称折线法),这是一种图解法与数 学解析分析相折中的办法,指用几条直线来代替晶体 管的实际特征曲线,然后用简单的数学解析式写出它 们的表示式。缺点是准确度低,但计算比较简单,易 于进行概括性的理论分析。
上午9时 19分
这就是集电极余弦脉冲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解析式。它取 决于脉冲高度iCmax和半导通角c 。 返回 18 退出
iC I c0 I c1m cosωt I c 2m cos2ωt I cnm cosnt .2.11) (4
直流分量、 基波及各次 谐波的幅值

high
上午9时 19分
丙类(C类)放大器的效率最高,但是波形失真也最 严重。 8 退出
3. 高频功率放大器与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与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区别: ① 工作状态分别为:小信号-甲类,大信号-丙类。也 就是说,除了输入信号幅度不同外,晶体管的工作点 和晶体管动态范围都不相同。 高频功放常采用效率较高的丙类工作状态,因
在功率放大器中,往往选择静态工作点,使功率管 运用在特性的不同区段上,实现甲类、乙类、甲乙类、 丙类等不同运行状态。 根据正弦波激励下整个周期内的导通情况,可分为 四个工作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甲乙类
介于甲类和乙类之间,其静态工作点选 在靠近截止区的位置,信号的作用范围大部 分在放大区,少部分在截止区,如图4-1-4(c) 所示。 此时在输入信号的多半个周期内,功率 放大器有集电极电流。
4.丙类
功率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选在功率管 的截止区内,信号的作用范围大部分在截止 区,少部分在放大区,如图4-1-4(d)所示。 此时仅在输入信号的少半个周期内,功 率放大器有集电极电流。
图4-2-1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原理电路
2. 性能分析
功率放大器在工作时,信号的作用范围 将进入功率管的非线性区,甚至工作于强非 线性区内。 所以功率管不能近似等效为一个线性器 件了,因此,通常都采用图解法来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假设VT1与VT2的特性完全 相同,且将VT2的特性曲线倒置在VT1的右下方, 并令二者在Q点,即uce=UCC处重合,形成VT1和 VT2的合成曲线,如图4-2-2所示。
图4-1-4功率放大器的4种工作状态
4.2低频功率放大器
4.2.1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4.2.2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4.2.3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4.2.4单电源桥式互补对称功率放 大电路
甲类功率放大器虽然非线性失真小,但 效率太低。 所以除了作末级功率放大器的推动级外, 很少用作末级功率放大器。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单电源无变压器的互 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TL)及双电源无输出电容 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CL)。
4.2.1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1. 工作原理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CL电路)是由 两个射极输出器,即图4-2-1(a)和图4-2-1(b) 组合而成,如图4-2-1(c)所示。 在电路中,由于VT1、VT2互相对称,交替 工作,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功率放大功能, 所以又称该电路为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 亦称OCL电路。
2. 输出功率
3. 效率功率
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是由直流电源功率转 换而来的。 效率愈高,将使集电极损耗功率愈小, 晶体管在完成功率放大的过程中就更安全。 因此,无论从经济观点还是保证晶体管 安全工作着眼,都要求功率放大器具有较高 的效率。
4. 功率管的散热和安全工作区
(1) 功率管的散热。 由以上分析可知,功率管在向负载输出 功率的同时,自身也消耗一部分功率,使集 电结的结温升高。 当温度超过手册中规定的允许结温Tjm时 (通常,锗管Tjm约为75℃~100℃,硅管Tjm约 为150℃~200℃),功率管就会因过热而不能 正常工作,甚至损坏。 最常用的是加装散热片,如图4-1-1所示。
4. 为了克服大信号时,大功率管不易配 对的弱点,准互补功率放大电路采用了复合 管形式。复合管组成的原则如下。 (1) 复合后组成等效管的导电类型以第1 只管为准。 这是因为后边的大功率管是受第1只管控 制的,第1只管导通,第2只管才可能工作, 所以当两只异型管组合成复合管时,第1只管 是NPN型时,则等效的复合管亦为NPN型。 (2) 第1只管的输出端CE,只能与第2只 管的BC两端相接,而不可与BE相接,以免受 到第2只管BE之间电压的钳制。 (3) 组成复合管时,必须保证两管的基 极电流能流通。
图4-1-3功率管的二次击穿现象
总之,功率放大器的主要任务,就是在 确保功率管安全运用的条件下,失真尽可能 地小,效率尽可能地高的输出负载所需的功 率。
4.1.2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如按放大信号的工作频段划分,可分为 低频功率放大器及高频功率放大器。 低频功放用于放大音频范围(几十赫~几 十千赫)的信号;高频功率放大器是用来放大 几百千赫~几十兆赫的高频信号。 如按工作频带的宽窄划分,又可分为窄 带功率放大器和宽带功率放大器。 如按功率管的工作状态划分,功率放大 器可分为甲类、乙类、甲乙类和丙类4种。
图4-2-5加正向偏压以清除交越失真
2. 甲乙类准互补功率放大器的实用电路
一个实用的甲乙类准互补集成功率放大 器原理电路,如图4-2-6所示。
图4-2-6带输入级的甲乙类准互补集成功率放大器电路
4.2.3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1. 基本原理
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TL电路)原 理电路,如图4-2-7所示。 图4-2-7中VT1 、VT2 的特性一致,即是互 补对称的。
4.1.1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1. 非线性失真
由于功率放大器的晶体管是处于大信号 工作状态,信号的作用范围接近晶体管的截 止区和饱和区,将使功率放大器不可避免地 产生较大的非线性失真。 而且同一功率管输出功率越大,非线性 失真往往越严重。 因此,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应是在 规定的非线性失真范围内的最大输出功率。
但电压放大器是以放大信号电压为主, 位置又处于多级放大器的前端,输入、输出 信号幅度均比较小,所以晶体管一般都工作 在“小信号”状态。 而功率放大器是以输出一定功率为主, 位置又处于多级放大器的末端,输入、输出 信号幅度都较大,所以晶体管一般都工作在 “大信号”状态,因此,它们的工作状态、 技术指标以及分析方法都将有所不同。
5. 介绍了OTL电路及BTL电路的基本原理 和实用电路。 6. 带*号的内容,要求本科生学习,并 完成作业中带*号的复习思考题及习题。
图4-2-3交越失真的形成
4.2.2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1.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的基本 原理
为了减小交越失真,通常在两基极间加 入二极管(或电阻,或二极管和电阻相结合), 如图4-2-4所示。
图4-2-4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此时的静态工作点Q已不是在输入特性曲 线的原点,而是在与UBEQ相对应的地方,如图 4-2-5所示。
图4-2-12BTL实用电路
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以输出功率为主要指标 的功率放大器。 在这种放大器中,功率管主要起能量转 换作用,即把电源能量转换为由信号控制的 能量。 在转换过程中,会由于功率管的非线性 产生失真,且由于器件自身的损耗使功率管 发热,效率降低。
为此,在介绍各种类型的功率放大器时, 都是在确保功率管安全运用的条件下,在允 许的非线性失真范围内,如何使功率管自身 的损耗减小,输出信号的功率尽可能大,集 电极转换效率尽可能的高。
4.1概述
4.1.1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4.1.2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为此,电子设备的末级,总是要求既能 输出较高电压,又能输出较大的电流。 总之,是以输出较大功率为主要指标, 所以一般将这一级称为功率放大器。 从能量控制的观点看,电压放大器与功 率放大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利用 晶体管把直流电源能量转换为信号能量,实 现信号放大。
图4-1-1散热器
(2) 功率管的安全工作区。功率放大器 为了获得所需的输出功率,其输入、输出电 压和电流的幅度都很大,接近功率管的极限 运用状态,如图4-1-2所示。
图4-1-2功率管
图4-1-2中画出了功率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和极限工作区。 这个工作区是由3个极限参数和二次击穿 安全工作区等因素确定的。 ① 集电极最大电流应小于手册中规定的 ICM。 ② 集电极最大电压应小于手册中规定的 BUCE0。 ③ 集电极损耗功率IC·UCE应小于手册中 规定的PCM。
图4-2-2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图解分析
(2) 电源供给功率(PE)。
(3) 集电极耗散功率(PC)。
(4) 效率(η)。
(5) 功率管的选择。
(a) 每只功率管的最大集电极耗散功率
(b) 由图4-2-1(c)可知,当一只功率管 导通而另一只功率管截止时,其所承受的最 大反向电压为2UCC。 因此,要求功放管最大耐压
1. 甲类
功率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选在功率管的 放大区,且信号的作用范围也限制在放大区 内,如图4-1-4(a)所示。 此时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功率放 大器均有集电极电流。
2. 乙类
功率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选在功率管的 截止区边缘,信号的作用范围一半在放大区, 另一半在截止区,如图4-1-4(b)所示。 此时只在输入信号的半个周期内,功率 放大器有集电极电流。
④ 功率管的二次击穿。 当集电极电压UCE逐渐增大时,届时将出 现一次击穿现象,如图4-1-3(a)中AB段所示。 如不加控制,当集电极电流iC增到某一 临界值时,功率管电压将突然降低,电流急 剧增长,出现负阻现象,称为二次击穿,如 图4-1-3(a)中BC段所示。 由于二次击穿点随iB的不同而改变,通 常把这些点连起来,称为二次击穿临界线, 如图4-1-3(b)所示。
3. 交越失真
在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中,由于工 作点设置在截止区边缘,在无信号输入时, IBQ及ICQ均等于零。 这样在当有信号输入时,由于进入了输 入特性曲线的弯曲部分(起始区),会使VT1和 VT2的基极电流ib1和ib2的底部产生失真,如图 4-2-3所示。 通常把输出电流ic在交接处产生的失真 称为交越失真。 这是乙类功率放大器所特有的。
图4-2-7单电源OTL原理电路
பைடு நூலகம்
2. 单电源OTL实用电路
线性组件LM384的电路如图4-2-8所示, 它由偏置电路、输入级、中间级和输出级4部 分组成。 简化框图如图4-2-9所示图4-2-8线性组 件LM384电路原理图。
(1) 偏置电路。 (2) 差动输入级。 (3) 中间放大级。 (4) 准互补对称输出级。
第4章功率放大器
4.1概述 4.2低频功率放大器
章主要介绍在电子和通信系统中常用的 各种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电路组成及主 要性能指标。 讨论各种集成功放的应用,重点分析低 频乙类功率放大器。
学 习 要 点 1.熟悉功率放大器的主要特点,掌握功 率放大器的分类。 2.掌握各种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电 路组成。 3.了解各种集成功放的应用。 4.掌握低频乙类和高频丙类功率放大器 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 5.本科生尚需熟悉带*号的内容。
1. 功率放大器按工作频段可分为低频功 放和高频功放;按工作频带的宽窄可分为谐 振功放和非谐振功放;按功率管的工作状态 可分为甲类、乙类、甲乙类和丙类。 2. 介绍了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OCL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及交越失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