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

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及

其特征。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变

异而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

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

经济成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

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

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维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五个

时期:(1)70年代末,价值观的解冻、复苏期;(2)80年代初,价值观的批判,讨论期;

(3)80年代中期,价值观的裂变、探索期;(4)80年代末,价值观的冲突、分化期;(5)9 0年代中期,价值观的筛选、重建期。(杨雄,1997)

上述见解对当代中国青年人生观的发展作了细致而深刻的研究,但事实上各阶段或

各时期之间往往很难作出如此细化的科学界定。特别是社会发生的变化与人生价值观变化之间的那种必然联系、那种标志性的相互作用,体现得不够请晰。笔者的意见是分成两个阶段:(1)80年代,青年思考的主旋律是“人为什么活着”;(2)90年代,青年思考的主旋律是“人怎样活得更好”。这样的划分似乎是以时间座标为出发点的,其实不然。笔者的意见恰恰基于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革。

80年代,正是中国大陆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进入一个从阶级斗争为中心

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90年代,正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后,中国大陆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在这鲜明的时代背景下,相应地在青年中间发生了有关人生价值观的两场重大的讨论。

第一场重大讨论发生在1980年4月。北京二位化名“潘晓”的青工写信给《中国青年》杂志,发出了“人生的路呀,怎么越走越窄”的感叹。信发表后,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短短一个月内,编辑部和作者潘晓收到的稿(信)件达2.5万多件。同年7月《中国青年报》也应读者要求,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怎样找到前进的路标”为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的背后蕴藏着“人为什么活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由此形成80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开端。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展示了他们思考人生意义的心路历程:关于影片《沙鸥》中的沙鸥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讨论(1981年)、关于美国影片《冰峰抢险队》中麦克唐纳是否等于雷锋的讨论(1982年)、关于当代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张海迪是否幸福的讨论(1983年)、关于故事片《人生》放映后对“人生”认识的讨论(1984年)、关于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是否值得学习的讨论(1985年)、关于长江漂流那种冒险精神的讨论(1986年)、关于希尔顿饭店招聘员工事件的讨论(1987年)、关于大学生毕业分配问题的讨论(1988年)等等。80年代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造自然而然地引发观念的变革。

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和引导手段,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

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陆建华,1991)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广大青年感到不解的是,他们的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以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青年认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从思想的苦闷、徘徊到孜孜追求一道道有关“形而上”的人生难题的答案,这种不断的探索伴随着改革的深化而逐步提高。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通过矛盾和冲突而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第二场重大讨论发生在1991年12月。上海一位化名“梅晓”的大学生写信给《青年报》,就“我该怎样选择生活”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实在的有关“形而下”的人生问题。这封来信坦然地表达了当代青年自我选择生活的新的困惑:现代人注定要捧着灵魂生活,既不愿把它交给天使,因为这太吃亏;也不愿把它交给撒旦,因为这太卑鄙。有没有既不吃亏又不卑鄙,既完善人格又不碰得头破血流,既有价值又不失感官生活快乐的道路可走?《青年报》就此发起一场新的有关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虽然这场讨论的影响波及面小得多,但它揭示了新的哲学命题:“人怎样活得更好”,标志着90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青年》杂志从1991年以来所组织的与上述命题相关的热门话题就有:关于“‘没活干’还该不该拼命干”的讨论;关于“从自身做起顶用吗”的讨论;关于在企业当“一个主人的困惑”的讨论;关于“我的用武之地在哪里”的讨论;关于“我们怎样看待中国新富豪”的讨论等等。

进入90年代,中国的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快速增长,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格局开始走

向单一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不同于80年代的相当显著的特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对不断涌现的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青年如何学会选择便成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课题。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少了些坐而论道的东西,多了些“俗”而实在的内容。从宏观思考向微观思考转变,从追求理念到强调操作性,在本质上是宏观思考的深化。因此,思考“人怎样活得更好”并不意味着不再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只不过中国青年在今天更多地思考前者而非后者,只不过在思考生命的形而上的本质意义时更加现实而非浪漫。某种程度上,学会了生活选择,就等于拓展了人生道路。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经历了新的矛盾和困惑而趋于现实和成熟。

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中,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顺应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我们已

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并且正从现代工业社会向后现代工业社会迈步。上述不同社会形态相应地塑造不同的人的社会性格:传统的、自我的、他人的。(里斯曼

,1950)其实质就是三种不同的价值指向。我们发现,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就经历了从传统(这里的传统不仅是指农业社会给我们所留下的某些封建传统,而且还包括受左的影响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传统)的没有选择余地的单一价值观向自我的多元化的价值观转变,并且正在呈现出为适应社会发展而选择的环境、时尚决定自己行为的他人导向的价值观。可以说,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演变与世界范围内的人生价值观演变在方向上是吻合的,在进程上则是因为中国社会急剧的巨大的变迁而表现出浓缩性的特征。

对青年人生价值观演变阶段的分析,虽然离不开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我们甚至认

为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但是从价值观演变的动力角度看,还有着主观与客观方面相当复杂的因素。限于篇幅和本文的主旨,对此需要另行论述。

(二)

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处于一个自我价值导向和他人价值导向并存、自我价值导

向为主的时期。

80年代以来,青年中的自我价值导向已经出现并且不断强化。一方面因为青年期是

自我意识形成的人生阶段,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变革大大促进了社会成员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样,青年对自我价值评价的肯定,在其人生面前以及在社会面前凸现出来。许多权威性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一现状。

1986-1987年实施的一项有关北京市大学生人生观的大型调查显示,(注:北京市大

学生人生观调查,由清华大学刘庆龙等人实施。样本数为2723份。)被调查者对人生“自我设计”的态度,持“赞成”意见的占79.4%,“不感兴趣”的占11.7%,认为“提法不妥”的占5.4%,表示“反对”的仅占2.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对自我的看法和评价:力求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愿受外部事物和他人的摆布与约束的一种人生价值意愿。(谢维和,199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6)

》(注:资料来源于该报告中的专题报告之一:《1996年中国青年思想道德与文化发展

状况研究报告》。共发放问卷5524份,涉及20个省市,研究对象为16~35岁。),也用“自我实现”来概括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特征。在该项研究的问卷中,有“您认

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被调查者的回答如下:“实现自我价值”为77.5%,“无私奉献”为10.7%,“发大财”为9.4%,“有很大权力”为2.5%。与人生目的相关的另一

个问题是,“您努力工作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结果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为50.3%,“多赚一些钱”的为29.3%,“为国家集体多做一些贡献”的为14.3%。这表明大部分青年人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人生?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青年人生观在9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从自我价值向他人价值导向

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替代,而是后者在前者基础上“生长”出

来的新变化,是一种在总体上是自我价值导向而某些方面存在他人价值导向的“矛盾”

现象。按有些学者的意见,受环境、时尚等决定自己行为的他人价值导向,是作为后工

业社会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的本质体现,它造成了一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消失。因此

大众文化(他人价值导向)具有消费至上、愉悦至上;整体性消失;深度感消失;广告

效应等一系列特征。(许纪霖,1992)那么有哪些具体的动态的变化可以作为论证他人

价值导向趋势的判据呢?我们知道,人生观是个大题目,它包含一个人对苦乐、荣辱、

生死、幸福、事业、爱情、婚姻、友谊等众多问题认识和态度。这里,笔者只能选取有

代表性的某些内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当代中国青年在苦乐观上出现重物质待遇的倾向。80年代在部分青年中已出

现重物质待遇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90年代有较大的发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担的“十年来中国青年价值观取向的演变”的课

题研究(注:80年代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完成,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观与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该项研究问卷样本4000份,涉及不同经济发展程序的9个省市。)(下面引证80年代的资料,出处相同),向我们提供了80年代青年对理想与物质的追求在总体上倾向于精神追求的结

论,虽然那时理想主义已经淡化,而物欲正在抬头。据其1988年的调查,有超过3/4的青年对“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的说法持赞同态度,其中45.92%的人持“赞成”态度,“有点赞成”的占30.05%,持“反对”态度的仅占6.38%,15.0%的青年“不太赞成”。19 90年对这一说法再度调查,发现赞同的比例下降(仍高达63.82%),反对的比例上升上了一倍。(陆建华,1992)而1996年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青年对物质的追求已经强于对精神的追求,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被调查者对“拼搏一场,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

的生活需求与“工资高、待遇好”的择业标准作出评价,结果对后者的肯定比前者高出14%。中国青年对物质待遇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到看重的转变过程。

在吃苦与享乐的关系上,过去我们虽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正确理解,但在

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机械地把它们当作精神与物质的代名词。似乎吃苦就是对精神的追求,享乐就是对物质的膜拜。于是,今天青年中出现重物质待遇的倾向,用老眼光来看

无异于对理想与精神的背弃。其实,重物质待遇倾向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其原因是

多方面的。首先,我们的改革要让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次

,我们纠正了“重物质待遇等于享乐主义”的错误观点;再者,市场经济在中国创造了

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等,这一切使青年的物质追求成为现实。而更重要的原因是

,后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取代了过去乌托邦式的个人审美理性;工具理性使人们的认识

不为思辨或形而上学的目的,而为达到成功而展开;工具理性正在我们的社会出现并将

成为社会的大众文化。因此重物质待遇的倾向本身包含了一种现实的精神追求,这是一

种由社会大众文化决定个人行为、以他人价值为导向的新人生观雏型。当然,对重物质

待遇的倾向要加以引导,让青年懂得不能“唯物质待遇”,懂得苦干是创造物质待遇的

前提,从而真正树立健康、正确的苦乐观。

第二,当代中国青年在幸福观上出现重时尚消费的倾向。传统的幸福含义虽然与禁

欲主义的幸福论有极大的差别,但它确实强调人在精神上的满足。这一概念在今天青年

人的词典里则被界定为对实际生活条件的体验,并且偏重于对时尚消费的享受。

1988年对全国城镇青年的调查表明,70%的人赞成“知足常乐”的说法,而反对者仅

占11.52%,不太赞成的为13.56%。分层资料显示,各类城镇青年对“知足常乐”的说法

的第一态度倾向是“赞成”,没有任何差异。这说明认同程度是相当高的。1996年我们的调查发现,“知足常乐”的伦理魅力正在隐去,青年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感在增强。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相关的指标来解释。我们在调查中询问:“您对自己家庭的经济

状况是否满意?”结果表示“很满意”的占10.95%,“比较满意”的占25.06%,认为“一般”的占25.84%,选择“不满意”的占15.61%,“很不满意”的占3.0%,未填的占19

.16%。在五个等级中,认为经济状况“一般”的比例最高。这里的“一般”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不满足感。如果加上“不满意”的部分,那么那些不满足现有经济状况的青年的

比例(44.45%)就高于那些“知足常乐”者(36.0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人们追求幸福、希望过美好日子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从当代青年消费项目的支出来看,他们的这种欲望是把幸福更多地理解为时尚消费。我

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年消费项目除日常衣食开支外,首选项目是“朋友聚会”,加上

选择“社交礼仪”、“看电影或戏剧”

时尚消费倾向的出现与市场经济有密切的联系。铺天盖地而来的广告,为青年追求

时尚推波助澜。原来颇具个性的消费行为,在广告效应的刺激下,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

随波逐流。最终沦为时尚的奴隶。所以有人说,时尚消费体现的他人价值导向实质上是

一种市场导向,一点也不为过。时尚消费倾向的出现与后工业社会更有密切的联系。文

化因成为“工业”产品而具备大众性。卡拉OK、激光CD、卡通文具、时装演出等等,这种大众性消费文化广泛传播,进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左右青年的消费情趣和消费观念,

满足了青年的享受欲望。可以认为,重时尚消费已是当代青年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当代中国青年在友谊观上出现重互利互惠的倾向。80年代青年择友、交友活

动已不再被贴上“同志加兄弟”、“革命加友谊”之类的政治标签,而强调互利和人际

间的真诚与信任。今天这种交友指向依然保持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结交朋友时互利

互惠的原则更为广大青年所接受。

1988年对全国城镇青年调查的资料表明,青年人最认可的朋友类型有三种:一是“

能互相帮助的”,二是“品质高尚的”,三是“有共同兴趣的”(选择的比例分虽为38

.12%、33.93%、21.63%)。对另二种类型“容貌漂亮”和“为人热情”,给予认可的青年微乎其微。上述结果是当时青年交友深度的一把标尺:交友必须重人品和志趣而绝无功利可言;“相互帮助”虽指在特定事务中帮助对方解决实际困难,但更指交往过程中的相互理解与沟通。1996年我们也对青年交友动机作了调查。其认可强度排序如下:“与同事(同学)相处贵在真诚”(90.69%);“搞好同事(同学)关系有利于相互协作”

(86.32%);“交朋友,性别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互补”(81.27%);“工作学习上可以相互切磋”(76.11%);“出门办事多个朋友多条路”(60.33%);“精神上得到安慰和寄托”(58.05%);“生活上得到照顾和帮助”(48.39%);“交友不一定投缘,对自己有帮助就行”(39.43%)。这个排序给我们三点启示:(1)真诚作为交友基本前提不可动摇;(2) 交友的互利互惠原则得到较充分的肯定;(3)功利主义的交友动机评价不高。

如何认识当代青年在友谊观上出现的重互利互惠的倾向?首先,互利互惠是维系友谊、发展友谊的重要因素。友谊作为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建筑在彼此信任、相互帮助、相互依恋基础之上。互利互惠完全符合这种“相互性”,从而使友谊持久与稳固。其次,互利互惠原则强化了友谊的社会意义。中国历来有句古语,叫作“君子言义不言利”。朋友交往一旦涉及“利”,就谈不上真正的友谊了。其实,友谊的社会意义正是由其活动的社会目的性和利益决定的,因为利益能促使主体自愿地确立有利于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再者,互利互惠原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随着“工商社会”在城市中逐渐生长发育,一种公平竞争、平等公正的全新的经济观念和社会文化观念正在形成。新的时代条件使互利互惠的交友原则应运而生。最后,互利互惠原则把自我价值导向与他人价值导向有机地融合。80年代巧妙地避免了被指责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说法,出发点毕竟是主观和自己,消极成份客观存在。而互利互惠原则兼顾了主观与客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使青年找到了一种既适应社会发展又实现个人发展的人际交往的模式。问题是,有部分青年认同功利主义,认为结交朋友仅仅为了对自己有好处。?

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观向他人价值导向转变的趋势,在爱情观、事业观上也有所反

映(如重感觉体验的爱情观、重市场需求的事业观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论述了

(三)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笔者对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作一简要的小结和说明。

1.他人价值导向的变化还刚刚开始,显性的变化与隐性的变化在人生观各个领域表现出不平衡性。

2.他人价值导向与自我价值导向并存的时期,不可忽视两者的相互关系,以致将两者对立起来。

3.在作他人价值导向的论证时,本文基本上只运用了单一指标,有可能以偏概全。为此,今后有必要作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4.他人价值导向与传统的、自我的价值导向一样,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在考察其积极意义的同时,要客观地认识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现象。

【责任编辑】怡卞

【参考文献】

1单光鼐等《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杨德广等《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美]DavidRiesman等《孤独的人群》,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许纪霖《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性格的变迁》,《当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5期5陆建华《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及其取向的演变》,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论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摘要】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社会,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生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密切联系的,相辅相成的。人生的自我价值在于他的存在得到社会认可以及他为社会的发展所做的事,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人对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越大就越能体现他的人生的自我价值高。 【关键词】人生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关系 一、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定义 自我价值,是指自我的潜力得以发展,自我的目标得以实现,自我的欲求得以满足。 社会价值,是指对社会中其他成员或整个社会有用处,有好处。 很清楚,自我价值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只能够通过社会和其他人才能实现,所以,社会具有优先性。比如,你的目标是要成为富翁。那么,你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外乎就是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让社会中其他成员的钱转移到你的口袋里来。假如你对其他人没有好处,没有作用,别人会愿意把钱转移到你吗?其他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你对别人越有用,你就有可能获得越多的钱或者别的你想要的东西。 另外,由于自我总是处于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因而,他的自我价值如果仅仅是自己肯定,而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那么他也不会满足,除非他是阿Q。如果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了,取得了成功,自己感到满意,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在这同时,别人也对他满意,别人对他的成功持肯定和认可态度,那么,他的成功就更大,就更可靠,更真实。而要达到这一点,除了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之外,没有别的正常的途径。 所以说,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主要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二、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是价值的属概念,也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价值客体是人生,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而价值主体则是人。人生价值不同于其他客体的价值,一方面,人生价值必须体现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必须表现为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的一生的劳动及其道德行为对社会、他人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及社会对他贡献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他人所做出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他人创造的价值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对自我的尊重、肯定评价。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重要方面,因为没有贡献,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索取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的自我价值,没有索取,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人也不可能做出贡献。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

我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资料

我的人生观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认识世界的那时候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人生挑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它因你们的追求而各不相同。有的人,思想非常统一,人生观很早形成并且在几十年里变化不大。而有的人,思想冲突剧烈、频繁,人生观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好的人生观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反之能会把我们引向孤岛。因此,我们要为自己人生的每一段行程都选择好的航向,对于不能胜任的选择,要坚决地撤换,以使自己换个航向。 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不相同的。那么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呢?我们的人生观是否正确呢?虚无缥缈的想法,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一生中可能会屡次对自己的人生观做出重大调整。可是有一点是基本的,改变人生观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了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现实中,我们讲的一切要从现实出发,尊重自我,自我就是最大的现实,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不是毁灭自我。对于那些已失去了自我的人,他们应该认识到,宁可失去全世界,也一定要换回自我。对于那些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并准备抛弃自我的人,应该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最大悲哀,莫过于不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小学里学习的思想品德课一直到大学里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被扫进垃圾箱里,因为它们没有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尊重自己,没有引导人们尊重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健康、青春、人格、事业、爱情等等东西。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不是实现别人。

实现自我的具体目标和具体道路是因人而异的,千差万别的。理想和现实相一致的人是幸运的,理想和现实相对抗的人是不幸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作出某种权衡或是抉择。稚嫩的思想往往不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不懂得“智慧在于学会忽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也能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集中精力,突破一点,而不要四面出击。有人认为一切似乎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注定。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人。大一入学以来,在同学的分数中,我的成绩不好,但是第一学期考试,我在全班37个人中考了大概14名。第二学期进入了前10名,刚过去的这学期我更是进入到前3名,我更应该头悬梁、锥刺骨,直到现在。 经历是人生真正的财富。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赚钱的机器或思考的工具。我们要从对自己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生命是无价的,所以,生命不能用来挥霍,更不能用来践踏。吃饭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吃饭。我们要感谢并珍惜人类社会的存在,它的一生一灭之间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提供的生存空间,我们要在这里谱下生命的美好篇章。 我的人生观 人生观,首先,我希望自己是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有很多的自由,但是这个和现实的冲突过于剧烈。我不在乎别人的是非,我很想作一个很纯粹的自己,很野性和不羁的自己,但是根本做不到,只有用面具,可这个不是我本来的自己,面具带了很久之后,就忘了

践行信仰

践行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故事,第一次非常明确地通过电视语言呈现给观众。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对我们年轻一代谈信仰并不容易,但《信仰》的故事形式,很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看到这些感人的信仰故事,我们会感到正享受着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成果,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他们、记住他们。这是一种用柔性情感来引领刚性道理的好方式,特别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我们感觉到一种和历史的柔软接触,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与历史沟通、与历史人物沟通的亲近和温暖。 作为80后,我们该有什么样的信仰?我是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来到油田成为了一名普通石油工人,用自己的所学来为我们国家的石油事业添一份力量。在与老石油工人朝夕相处中,我体会到信仰是很多先进工作老党员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工作的源泉。以前觉得信仰有点高、有点大,但在这些老石油工人的身上,我觉得信仰特别真实,它就体现在时刻要想着自己是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之中。 树立信仰,贵在践行。《信仰》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践行信仰。亲近是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当代年轻党员同样也是信仰的践行者,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在奥运会、世博会的志愿者队伍中,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一位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一座座精神丰碑,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有真正理解了先辈们当年的青春无悔,才能理解信仰不断的根、不灭的魂。作为新时期年轻人,我们应该志存高远,立志干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当中,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切实肩负起当代青年的使命。 如何以实际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作出新贡献,才是最终的目的。践行信仰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原以为信仰就是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普通人遥不可及,但《信仰》中王进喜、雷锋的故事启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践行党的宗旨,就是普通党员的信仰。如今信仰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上,我们应该接过老一辈石油工人手中责任,立足本职,扎根油田,面对目前中国严峻的石油形势,唤起我们的紧迫感,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倾尽自己的力量;我们应继承和坚守信仰,有情有义,传递勇气,传递幸福,让我们的青春在最广阔的基层天地发光发热。 东辛采油厂张琳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思修论文

思修小论文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人生,即人的一生,它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从我们来,到我们去,不离不弃。一个人,他的一生,可能百年,也可能只有短短数十载。若探究一个人存在与否,即要看他的人生价值何在,及由此产生的意义。 这里,破陈出新,我想就此,从①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②为什么要实现及③人生价值和意义为何,来谈谈我的看法。(how←why←what)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他慷慨激昂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他让他的人生燃烧出光彩,战争,病痛,并没有打倒他绽放人生的决心,而是更增添了他的勇气,战胜一切的勇气,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横空出世,昭示给世人:“保尔·柯察金”的人生或许短暂,但是他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他短暂的人生并不是一张毫无意义的白纸,而是写满了他战胜病痛,战胜自己,坚强面对人生的故事。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想令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他的制约条件,而关键在于他如何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是自己最大化的从这个世界吸取营养,并产出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承受病痛的人,更加珍视他们的人生。众所周知,海伦·凯特从记事起就身处在一个黑色而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孤独、无助、彷徨,这就是她最初的人生,前进的风帆不知该驶向何方。但是,不甘平凡的海伦,她没有让她的人生变成一次毫无价值的旅程。她选择了前进的方向,用她的手,用她的心来感受这个世界,接受它的洗礼。她没有让自己一辈子都躲在没有光与声的角落里,她走出来了,她用她88个春秋完美地诠释了生命价值所在: 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谈到:“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因为病痛,她比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忧患意识,这很重要,可以说,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块基石。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正是因为缺乏忧患意识,我们常常将事情推到明日去做,日复一日,结果一事无成。但是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知道明天上帝就要带走我们,结果会怎样?今天的事情还能推到明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并没有将他们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所以说,我们必须明确,人生是一段有终点的旅途,如果我们希望抵达终点时,可以无憾,那么就必须尽自己最大可能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谈到此,我想我已经表达了我对“如何是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即在一个人不可预期的人生里,如果他想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那么他必须明确,时不我待,每一天都需要他奋斗,要尽己可能的获取知识,然后将其应用于这个世界,使得世界因他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有人一定会问,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做什么呢?每天衣食无忧,能吃能睡,好不惬意。诚然,这样的生活看似舒服,但是这和地球上其他生物(譬如说猪)又有什么区别呢?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必有其独到之处,而这即是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 不由想到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岁之前,温尼的生活正是出于无所事事,整日玩乐的状态。但是,18岁那年,他的父亲辞世了,那个严厉、令他敬重的父亲离开了。《丘吉尔传》中写道:“温尼手扶在窗框上,看着屋内被家人围着,生命垂危的父亲,他沉默着,泪水隐隐地噙在眼中,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日后的自己,可是,他能够像父亲那样带着荣

人生价值观是什么_总结完整版

《人生价值观是什么》 【精选总结一】 人生的思考: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好处。选取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必须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思考人生问题的根据。 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我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我选取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决定,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价值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怎样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决定为根据。 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需要对世界、人性、社会、自我、欲望、爱等一些根本命题有深刻的理解,以下摘录自《重大人生启示录》,它能指引人们的价值观。 1 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礼貌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整体的精神(信仰)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感情。这绝不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杯具,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 2 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谁,自我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便没有美,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同样,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能够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3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生命没有终极好处。不要轻易去否定。我们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观里重新审视当下总让我们痛苦的欲望。 人所执迷的欲望是如此虚妄、空洞、无聊,但我们却并不容易不去执迷它。人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生来就有的俗世的道德与竞争意识注定了我们的不自由。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就应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取。 4 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在一齐,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

论文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的人生价值观 有歌曲唱“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节奏和旋律;生活是一条路延伸着人生的足迹和希望;生活是一杯酒,包含着人生的情醇与忧愁;生活是一团麻,交织着人生的烦恼与快乐;生活是一幅画,描绘着人生经历的红绿蓝;生活是一团火,燃烧着人生的憧憬和梦想”。我今天的论文题目是——我的人生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现在常常听到普世价值观,这一般是指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这似乎距我们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或者说还需要一些更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虽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觉得这些基本的东西应该是差不多一样的。 那么,我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对我而言,以前并没有特别地去总结自己的价值观,也只是常常对自己说,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善良的人、勤奋的人、公正的人,等等。但这几年来,我的确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去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几个很美的词语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来表述。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人一生中所拥有的一对孪生姐妹,有一个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就必定会有重要的价值观的体现。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身价万千,有的人还在为每日温饱发愁着。我很庆幸我不是后者,却与前者

相差甚远。且不说小时候,就说刚刚工作时期,就是钱,钱;钱。有钱了可以让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可以让父母亲生的好一点。后来成家了,扶养小孩和照顾家人。现在我作为基层一线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基层干部来说,要始终记得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客户装在心中、把事业进行到底。 简单地把我的人生价值观表述为三句话、九个字:诚信,负责任,创造价值。这不仅要敢于说出来,还要一丝不苟地去践行,活出自己的价值观来。 第一,要诚信。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或能力大小,诚实和有信用是最最重要的,对我也是如此。我不敢说长大成人以后从来没说过不真实的话,但在这方面确实是越来越对自己有更苛刻的要求,非但不敢说一句大话,甚至所谓“善意的谎言”我都尽可能少想和少说。我前些天在坐火车的时候,偶尔看到郭东临演过的一个小品——《一句话的事》,说的就是生活中随从可见的说谎的事情,请问这样的事情是否也在我们身上发生过?无论怎么看,“诚信”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行要求,这在西方国家就是一个人人皆有的品质,在我们这里居然成立“奇货可居”的品行,甚至我也把它列为首要的,这多少有些悲哀,但我们必须学会从悲哀中做起,做真正有诚信的人! 第二,要负责任。一个人可以没有能力,可以推脱一些做不到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但说到就要做到,承诺了就必须完成;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必须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现实、推卸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就一定不是个好男人!凡是能成就一点事情的

信仰与精神文明建设

信仰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些学者先生们认为,今天中国人普遍不道德,如坑蒙拐骗、贪污腐化、制造伪劣产品,生产有毒食物,开个宝马车就自以为老大等等,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特别是没有宗教信仰造成的。而西方人之所以相当文明,就是因为他们有信仰,特别是有宗教信仰。你看基督教倡导仁爱,伊斯兰教倡导慈爱,所以他们遵纪守法,与人为善。 为什么老外有宗教信仰,中国人没有信仰呢? 先说基督教,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使基督教成为合法的宗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什么是国教?国教就是谁不信教,谁就不是这个国家的国民,谁就是异教徒,就可人人得而诛之。到后来,不要说不信教,只要谁敢说基督教的不是,或说的话与《圣经》不一致,就要被烧死,如布鲁诺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就要被烧死。如果你也生活在欧洲,你敢不信教吗? 再说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公元630年率领十多万教徒,从麦地那进逼麦加城下,威逼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投降,并强迫麦加全城居民宣布改信伊斯兰教。接下来,穆罕默德的后继者们----四大哈里,挥刀向西,沿地中海南岸从埃及、利比亚、经摩洛哥进入西班牙;向东经伊朗进入印度。在这些占领区,凡是不信伊斯兰教的不是加重赋税,就是格杀无论。如果你面对阿拉伯弯刀,你能不当穆斯林吗? 说到我们中国人,也不是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你生活在南北朝,杜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不定你就在其中的一个寺中敲着木鱼,津津有味地在唸经。如果你生活在武则天或唐玄宗时代,全城人都去迎接佛骨时,说不定你也口颂:“阿弥陀佛”伸头探脑往前挤,心想如果能到法门寺去当个小弥沙就无限荣光了。如果你生活在北宋,看到宋真宗亲自驾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听到宋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并把道教变成了国教时。你很可能早就头戴偃月冠,身披白鹤氅,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指点着道童们去炼仙丹了。 但是,如果你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或后周世宗时代的佛家弟子,很可能早就逃离了和尚庙,乖乖地回去种田了。因为这些皇帝派出大批军队,实行灭佛,跑慢了就有可能光头落地。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有什么信仰,与其统治者有很大关系。统治者提倡什么信仰,这种信仰就兴旺发达;统治者排斥什么信仰,这种信仰就大大衰落。例如印度是佛教的创始地,在印度旃陀罗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时,由于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从而使佛教在印度盛况空前。但后来阿拉伯人、突厥人相继入侵印度,大力提倡伊斯兰教,佛教在印度就基本消失了。 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因为近千年来,统治者们不提倡。明朝的一些皇帝

论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论人生的意义和幸福万国明 前几天和采矿车间廖书记一起吃年饭。席间,他敞开心扉谈起自己的人生感受,结论竟然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相近:人生似乎没有多大意义!廖书记是我的老领导,对我一直很关心,知道我喜欢研究人生幸福之类的东西。所以,很真诚地问我:人生有什么意义?我脑海里马上出现胡适的答案,就回答说:胡适认为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人自己找出来,造出来的。 回到家中,感觉有必要认真地把我经过多年学习、实践和思考对人生的意义的理解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也许对一些这个问题有困惑的朋友有所借鉴和帮助。虽然对我自己幸福有益的人生观的普适性有信心,但我们知道,越是普遍适用的越是原则性、概括性的。我不会也不能把太个人、太具体的观念勉强给同样有个性特点的大家每个人。人生是具体的,每个人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这个寻找的过程只能靠你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最了解你自己。他人的见解能够让你开阔眼界,知道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不至于偏执而误入歧途,然而这种好处需要人有兴趣去学习,有心胸去接纳,而往往感到人生没意义的人却是最缺少兴趣和心胸的人,这真是一种矛盾和讽刺! 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和目的这些类似的问题是爱思考的人特别是当其遭遇人生痛苦或空虚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顺应本性的活着,也不见得生活就不幸福。这并不说明这个问题不重要,因为只要这个问题在某人心中出现了,就必须认真地对待她,很多人会因为没有解答好这个问题而抑郁甚至自杀。看过很多思想家、名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也问过身边很多人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满足需要或是某种重要的需要或欲望而已。分歧的原因只是因为由于人的优势需要不同而引起的。人生的意义就是过上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生活,人们约定俗成的把这种生活叫做:幸福。由于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相同点,又有个性、不同点,所以,人们对人生意义和幸福的具体理解当然也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计划经济之所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就是因为过度认同人的共性而忽略了个性的原因。幸福都是个人的幸福,任何不必要的对个人自由的强制都是反人道的不合理的错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在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后的人生观、幸福观。我只是希望大家在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幸福观时能够清楚:需要是没有罪恶的,除非是你的活动伤害了他人的幸福,不要太在意一些不合时宜的道德和舆论。如果每个人都为别人的看法活着,是不是每个人都会丢失了自我?人应该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问问自己:我是谁?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的条件如何?我的需要和条件协调吗?我能够调控自己的需要或改善自己的条件吗?如果屈从于社会流行的观点,往往会成为名利的奴仆,不能爱我所爱,一生痛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其实就是要我们认识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通过自己的活动,使二者趋向和谐,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生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人能否根据自己的需要、条件去生活,有自知之明,尊重事实和规律。不自欺欺人、狂妄自大。我想如果人们能够遵循以下的规律和方法,人生应该能够体会到意义和幸福。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地第一天,认识世界地那时候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共同地人生挑战.每个人都有自己地人生观,它因你们地追求而各不相同.有地人,思想非常统一,人生观很早形成并且在几十年里变化不大.而有地人,思想冲突剧烈、频繁,人生观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好地人生观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反之能会把我们引向孤岛.因此,我们要为自己人生地每一段行程都选择好地航向,对于不能胜任地选择,要坚决地撤换,以使自己换个航向. 我们看到,每一个人地人生观是不相同地.那么什么样地人生观才是正确地呢?我们地人生观是否正确呢?虚无缥缈地想法,那是不现实地.因此,我们在一生中可能会屡次对自己地人生观做出重大调整.可是有一点是基本地,改变人生观是为了适应环境地变化,为了在实现自我地道路上向前迈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现实中,我们讲地一切要从现实出发,尊重自我,自我就是最大地现实,人生地目地是实现自我,而不是毁灭自我.对于那些已失去了自我地人,他们应该认识到,宁可失去全世界,也一定要换回自我.对于那些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并准备抛弃自我地人,应该让他们懂得:一个人地最大悲哀,莫过于不懂得自己存在地价值.从小学里学习地思想品德课一直到大学里接收地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被扫进垃圾箱里,因为它们没有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尊重自己,没有引导人们尊重自己所拥有地生命、健康、青春、人格、事业、爱情等等东西.人生地目地是实现自我,而不是实现别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实现自我地具体目标和具体道路是因人而异地,千差万别地.理想和现实相一致地人是幸运地,理想和现实相对抗地人是不幸地,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作出某种权衡或是抉择.稚嫩地思想往往不懂得有舍才有得地道理,不懂得“智慧在于学会忽视”.人地精力是有限地,即使是那些卓有成就地人也能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集中精力,突破一点,而不要四面出击.有人认为一切似乎真地是冥冥中自有天注定.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靠天吃饭地人.大一入学以来,在同学地分数中,我地成绩不好,但是第一学期考试,我在全班个人中考了大概名.第二学期进入了前名,刚过去地这学期我更是进入到前名,我更应该头悬梁、锥刺骨,直到现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经历是人生真正地财富.我们地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地,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赚钱地机器或思考地工具.我们要从对自己地奴役中解放出来.生命是无价地,所以,生命不能用来挥霍,更不能用来践踏.吃饭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吃饭.我们要感谢并珍惜人类社会地存在,它地一生一灭之间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提供地生存空间,我们要在这里谱下生命地美好篇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地人生观 人生观,首先,我希望自己是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有很多地自由,但是这个和现实地冲突过于剧烈.我不在乎别人地是非,我很想作一个很纯粹地自己,很野性和不羁地自己,但是根本做不到,只有用面具,可这个不是我本来地自己,面具带了很久之后,就忘了自己本来面目.可能是好人,也许是奸佞!但是有一点我比较坚持地就是,我希望我不会屈服于身边地环境,这个就注定我活地也许会很辛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次,我喜欢地东西,往往是唯美地,是我心目当中一个很完美地圆,即使它不是,我自己也要补上,凑成一个完美,这个注定我一生都会很失落!我理想中地人生过于完美,就像是爬梯子地时候,很高地地方掉下来,死地很惨地那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来到这个世间已经将近岁了.今天,从电脑上打开我人生地简历,发现相对现在平心静气地自己,万丈激情似乎有些难以和自己对号了.在一年前,从遥远地贵州西南方,带着山地厚重进入贵州东北部铜仁学院,感受水地灵气.多年过去了,从一个懵懵懂懂地少年到激情万丈地愤青再到一个苦觅爱情地成年人,变化地过程和时间地流逝一样是那么地静悄悄.回首一望,发觉自己应该在这个走入感情迷途地岁月里用文字来留下自己思想地脚印了. 资料个

谈谈我的人生价值观

精心整理 谈谈我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如今,80后的我们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对人生的价值观已经有了一个较成熟的概念,年少时,我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生活的一种极致,现在,我们认为勇于承担、敢于追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何谓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就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 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人生要过得快乐,就一定要按照自己最高的价值标准过日子,每当你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内心就会充满欢乐。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快乐,最终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活着干什么等。一个人只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要在生活中有做为,就不会感到无聊,无聊最大的起因便是无所事事,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人生,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 生活是人的实在的生活流逝过程,是人们每日每刻活着的内容;而人生则是人们对这实在生活流程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活着的内容的主观评价,因此,人人皆是先有生活而后有人生,人们活着是生活之事,而人们活得怎样则是人生大事。对于生活,我们有选择权,我们能够选择、改变平庸的生活。 张爱玲曾说生命就像一袭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作为现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看到旗袍的华丽,更要看到虱子的丑态,这样才能时刻鞭策着自己往正确的人生方向上行走,也只有这样,才能越走越远。 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的旅行,有些人为了目标而拼命奋斗,而忽略了路上的风景,有些人由于太留恋路上的风景而止步不前,我们应该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不至于行走跑偏。如今,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必须从现在 精心整理

党,是一种信仰

党,是一种信仰 二十几岁的年纪,我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而又动荡的年代党是如何带领中华的儿女一路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直至走到今日的人民小康、国泰民安。只是偶尔还能忆起祖辈、父辈们慷慨激昂地陈述当时党的军队是如何叱咤神勇、党的人民是何等不屈不挠,而后,才有了我们今天如花般的美好的生活。 年幼时,我想我是不懂“党”这个字意味着什么的,那时的党熏陶着我的,也许是家家户户墙上贴的毛主席像,也许是耳边时常响起的妈妈的歌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就是强……”。现在想来,那也是党对我最初的“启蒙”教育。 十八九岁的年纪,随着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让我有了对党深一层次的的认识。那时的党在我心里,是洪水来临之时,早已遍体鳞伤、筋疲力尽的人民子弟兵在洪水中铸就一道道坚强如钢的人墙时的坚毅;是党带领我们的民族“入世”、“申奥”成功之时,国人脸上洋溢的无尽自豪与激动热泪;是“非典”来临之时,全党上下高度戒备、全力以赴对抗闻之色变的疾病时的众志成城,是她带领着她自强不息的儿女们走过了冰冷而漫长的冬天,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也是在那个年纪,怀着对党的无限向往与崇敬,我紧握右手站在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那时的热血沸腾,我至今记忆犹新。

怀着一名预备党员的自豪与对党坚定的信念,我迈入了大学的门槛。那时,虽然依然青春也还懵懂,但我知道我是一个有组织的人了,谈不上“使命”,但我也有我的信念。我记得很多个清晨,我在校园的大道上散步,我会捡起地上随意被人扔掉的纸屑、包装袋送到垃圾桶内,同时我也会感觉到路上穿梭的人群对我投来的异样目光,我想在他们眼里,那是一个理应追求体面、优雅的80后女生的“多此一举”,并非在遭遇到他们的异样目光时我不会尴尬,只是我从内心里对自己说:“我是一名党员,应当有高觉悟,这没什么。”虽然我不能惊天动地,但我想,我也要用心中那份信念支持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微不足道。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也震碎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心,然而,每一次灾难,总留下了许多感动,饱含热泪指挥在第一线的温总理,奋战在生死营救第一线的解放军,舍身救学生的人民教师,失去双亲和孩子后仍然坚强战斗的女警察,刚从废墟救援出来跪在地上哭求让我再救一个的战士……每一次灾难,党和人民始终一起面对,解放军、公安干警、党员干部,哪里有危险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英雄的国家,英雄的中国共产党,英雄的人民,视死如归,为的只是灾区人民永远的家园。这时的党传递给我的是动人心魄的震撼:她为了人民事业坚贞不屈的不息信念。 毕业后,我选择了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这座青山绿水环绕的千年古镇,我深切感受到的是基层中坚党员干部带领农民一

讨论人生价值观

株洲机务段工人理论小组成员热议 “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 7月6日上午,株洲机务段工人理论小组成员共聚一堂,畅所欲言,就“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研讨。 车间工人理论小组组长薛有强率先发言:作为当代铁路工人,要立志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人,在铁路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把本职工作干好,就是最大的价值体现。 青年机车司机黄嘉认识到:要把“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有创造性地做”,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创造价值、体现价值。 车间工会主席聂军说到: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把各项制度落实好,特别是党员干部、技术骨干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自身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 青年大学生马辉煌的见解是: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在爱学习、爱企业、爱岗位三个层面,只要珍惜自身岗位,把普通的事情干好就是不普通,就会创造出不普通的价值。 小组成员彭勇谈到:“非典斗士”钟南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培育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就要立足本职工作,根本则要落实到“争创一流业绩、构建和谐企业”上来。 有“老秀才”之称的小组成员伍乐飞则言简意赅:培育

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凭良心做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来自检修一线的工人周黄球认为:作为一名基层检修工人,我们的价值观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勇担责任,无论是对家庭、企业、社会,都要勇于肩负起自身的那份责任。二是精心修车,认真细致地把活干好,保证我们修的每台车都质量优良。三是严守安全,确保安全,就是对工作的最大肯定,就是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 青年钳工小谭说到: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每一名职工只有真正做到与企业荣辱与共,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发展中来,自身价值才能充分得到展现。 车间支部书记刘学峰认为:铁路进入高铁时代,作为当代铁路职工要有责任感、荣誉感,要有“我与铁路共荣辱”的风范,不计个人得失,在铁路发展中成就自身价值。 座谈发言踊跃,灼见闪现,工人理论小组成员就“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认为:作为昂首跨入高铁时代的当代铁路职工,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在铁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贡献才华,体现价值。

论如何追求人生价值观

论如何追求人生价值观

班级:汽制112 学号:111601227 姓名:程鹏鹏 当我步入大学时代,也就是进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身为当代大学生,我应该明白“人生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生存?”以及“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要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做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正确分析个人特点,确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永远追求真善美,而不应该沉湎名利等各种诱惑或自我封闭。当我们将自己拼搏与社会公共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的人生价值将得以提升。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自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解放军翻雪山、过草地解放中华民族,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下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坎坎坷坷的复兴之路,经过艰辛的探索一步步走向繁荣与富强,中国逐步跨入世界强国,为中国历史

又添上了辉煌的一笔。我生存在这个繁荣的时代,就要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挫折,不同的人生目标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吉鸿昌说过:“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正确的人生态度会使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没有方向的人生是盲目的,没有价值观的人生是迷茫的,人生的苦恼和不幸主要的在于没有人生的方向和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来自对宇宙时空和生命的正确认识,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生命观。 价值观就是一种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追求,许多人一辈子匆忙奔波最后一事无成,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或者说他们的价值观是混乱的,不确定的,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也不清楚人生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他们在随大流,东风大了跟东风,西风强了随西风,忙了一辈子,也没忙出一个所以然来。树的方向有风决定,人的方向有自己决定。自己的目标由自己确定,自己的命运也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就要明白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方向的“罗盘”和“指南针”,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人生的千差万别主要是门类繁多的价值观导致的,耶稣和佛陀的价值观成就了他们神佛的品质,希特勒的价值观成就了他魔鬼的品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也不同。有人从政,有人经商,有人当牧师法师,有人成了大盗窃贼,这主要是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促就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生价值观是建立于世界价值观的基础上,如果你对世界没有一点奉献,那么你再有钱也不能说明你的人生有意义。 劳动和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奉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越高,而不是他有多少金钱和有多大的权力。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人生观价值观(4个原理)

人生观价值观(个原理) 、人的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这要求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特别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和标准 特征:①社会历史性(时代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②相对性(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③客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类的根本利益)。 标准(两个符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类的根本利益)。

这要求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各种价值观念,要求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客观条件:充分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主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作文|我的人生观作文

【演讲稿】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下面是分享的我的人生观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我的人生观 人生,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倾尽自己的一生去领悟它的真谛。作为无名小卒的我,本不该在这个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大谈特谈人生。倒不是因为无名小卒的话平平淡淡,而是因为人生这个话题向来就是成年人的东西,我自认自己还是一个乳气未干的小小男生,不过既然已经对它产生了一点关于它的不太正确的想法,也就不得不一吐为快,算是给我这个特定的年龄留下点什么吧。 人生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有希望的巅峰,也有失落的深谷,而且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道,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中只有欢乐与愉悦,没有痛苦与彷徨;也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道路是康庄大道,只有平坦,没有坎坷;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只有鲜花与掌声相伴,没有荆棘与陷阱相随。于是明白了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矛盾统一体。 理想总是完美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所以有了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有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不妨将人生想像得痛

苦些。我不否认现实中也有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否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对人生的看法,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我有必要将覆盖在生活表层那不堪一击的美好面纱撕掉,赤裸裸地直面人生,直面自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珍惜所有出现在我面前的美好事物。承认人生的痛苦性的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下不致于一下子就消沉下去。突然想起一个外国名人的话";难道痛苦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当使我们伟大起来!” 既然人生是痛苦的,我也就没必要对自己抱太多的的希望,对生活怀太多的梦想,但我又会尽我所能地去追求属于我的东西,这是不是很矛盾?现实的残酷逼迫我变得对自己残酷,而这种残酷又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负责。我想,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我必须对我的人生使命负责任。我不愿意我以一堆烂肉的形式存活于人世间,那样无异于行尸走肉。 没有意义的生活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我不喜欢浪费,所以我选择有意义,选择充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Thisismyoutlookonlife! 篇二我的人生观 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小女孩,但对人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人生观吧!

思修论文人生价值

思修论文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篇一 《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 [摘要]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平等、公平、正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和阐述,应该是:主体宜显不宜隐;理论层次宜高不宜低;思想内容宜实不宜虚;形式宜简不宜繁;用语宜熟不宜生。 [关键词]价值;核心价值;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很关注。这是一个在政治实践上、在学术研究上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难度的问题。价值和价值观念的理论曾经在哲学上被看作是禁区。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当时还是有风险,担着压力的。研究工作坚持了这么多年,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近年来,在党中央文献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于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日益多样化的形势下,全国各族人民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目标,有一个一致的思想导向和凝聚内核,才能团结起来,为实现祖国振兴和人民幸福共同奋斗。而在国际上,我们既然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那么这面旗帜所代表的思想理念,也不仅要科学、系统、先进,而且一定要高度凝炼,简洁鲜明,毫不含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形象和独特魅力。 自从中央文件和媒体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以来,不少人在学习和理解中感觉到,究竟如何理解价值和价值观,如何把握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系性和它的核心内容,如何一以贯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等等,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把握。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鼓励大家继续充分讨论,以便在理论上认识得更透彻,从而更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学习、理解,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确立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根据当前有关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学习情况,我认为,应该把理论上和宣传中容易模糊的几个问题搞明白,避免混淆,并作出尽可能准确、明确、简洁的理论阐述与表达,使人们能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有比较清楚、透彻的理解,从而消除困惑。 一、确切把握价值和价值观的科学含义 价值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理论上,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价值观则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的、观念的东西要反映客观的东西,这是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观点。反之,在西方的传统学术中,价值就是主观的,所以它们总是不区分价值和价值观。不了解这一点,就可能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而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话语和思维方式。 具体地讲,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应当不应当、值得不值得”,等等,总之凡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这类现象,都属于价值现象。价值不是事物存在本身,而是事物对人的意义。事物的价值与事物的存在、属性不是一回事。事物的存在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不会因人而异。但一个事物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异的。就像同一双鞋,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是否“好穿”则必然因脚而异。这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