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民俗文化
南充基本资料

基本信息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有“丝绸之乡”和“果城”之称。
每年的丝绸节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
拥有全国和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个,旅游景点40余处,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
白塔古庙及嘉陵江第一山锦屏山的秀色,白去山俊美,升钟水库清幽,太蓬山、金城山、凌云山宗教文化,定会使游人流连忘返。
落下闳观星楼、汉恒侯祠、万卷楼、滕王阁、张宪祠、李淳风、袁天罡墓将勾起你的怀古幽幽情思。
两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形成丝绸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朱德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室定将涌腾起人们对伟人虽去,但风范永存的激情。
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将缩小语言、文化时空差距,使人们为之倾倒。
目前,南充市已开通两条国际旅游线路:一条是“将帅故里游”,一条是“三国遗迹寻踪游”。
南充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有“丝绸之都”、“水果之州”的美称,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川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心脏”美誉。
南充古朴而钟灵毓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个,旅游景点60余处,既有名扬遐迩的胜迹名苑,又有天生丽质的自然风光,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古城阆中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嘉陵江第一山”锦屏山风景秀丽、白云山俊美、升钟水库清幽,还有太蓬山、金城山、凌云山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南充自古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南充人陈寿,以其所著《三国志》,使故土成为三国文化之源;朱德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室等将帅故里常常勾起人们对故去伟人的思念。
这里也有两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丝绸文化独树一帜;民间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等也是独具特色。
南充市,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四川省第三大城市,城市人口列四川省第二位,是四川省“十五”规划中首批建设好的百万人口城市之一。
其盛产的丝绸文明于世,是中国西部唯一一座“中国绸都”。
四川南充历史文化的介绍

四川南充历史文化的介绍四川南充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南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四川南充的历史文化吧。
南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西周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南充属于蜀地,是巴蜀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南充成为常山郡的辖地,开始了长期的军事要塞时期。
南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巴蜀文化的传承之地,还是著名的带状文化的交汇地区。
带状文化是指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现象,南充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巴蜀文化和带状文化的交汇之地。
南充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其众多的古代遗迹和文化景观上。
在南充市内,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如翠屏山、南充古城墙、阆中古城等。
翠屏山是南充市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南充的象征之一、南充古城墙位于南充市中心,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阆中古城位于南充市阆中区,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明代古城,被誉为“巴蜀第一城”。
此外,南充还有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夜郎国”遗址。
夜郎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秘国家,南充被认为是夜郎国的所在地。
考古发现,夜郎国非常神秘和独特,其遗址内发现的文化遗物极为丰富和珍贵。
这些遗址和遗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南充还有众多的传统文化,如川剧、川江民间文化等。
川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南充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被誉为“天府之戏”。
川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曲艺、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巴蜀人民的喜爱。
此外,南充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川江民间文化。
川江是指长江和沱江的交汇处,是南充的一条重要河流。
川江民间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流行艺术、民间音乐、曲艺等,反映了巴蜀地区的文化特色。
南充西山风景区人文特色介绍

南充西山风景区人文特色介绍南充西山风景区人文特色介绍一、概述南充西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西部,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它不仅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特色。
本文将着重介绍南充西山风景区的人文特色,深入探讨其历史、传统、民俗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南充西山风景区人文画卷。
二、历史沿革南充西山风景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景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南充西山早在宋代就是著名的“小西湖”,而明朝时期更是蜀郡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雨”。
在明清时期,西山曾是南充十景之一,可见其在历史上就有着极高的地位。
西山一带还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曾是英雄长征的重要驻扎地之一,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遗迹。
这些历史沿革的痕迹,为南充西山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其人文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文化南充西山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川剧、川菜、川茶等。
川剧作为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形式,南充作为川剧的发源地之一,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川剧表演传统。
在西山风景区,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地道的四川川剧表演,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南充川菜和川茶也是该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游客们不妨品尝一番当地的美食,体验正宗的四川风味。
四、民俗风情南充西山地区的民俗风情同样别具特色。
西山一带的民风淳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每逢重大节日,当地都会举办各种传统庆典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南充西山地区的民间艺术非常发达,如民间音乐、舞蹈等,也是体现当地人文特色的重要方面。
五、作者观点南充西山风景区的人文特色丰富多彩,其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都是其特有的魅力所在。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景观的壮美,更能深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化沉淀和人文魅力。
我个人认为,南充西山风景区的人文特色是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体验当地特色的关键所在。
南充民俗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川北凉粉 顺庆羊肉粉 保宁干牛肉 松花皮蛋 保宁白糖蒸馍 营山板鸭 南部鸭老壳 蓬安河舒豆腐 锅盔灌凉粉 川北大木偶 川北皮影 川北灯戏 锅盔灌凉粉
2
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 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 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 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 川北凉粉无不称道,谢 凉粉便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 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 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 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 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 川北凉粉。川北凉粉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凉粉制作独具特色, 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主要拌料有辣椒、花椒、生姜、葱叶、 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可谓色、 香、味俱全,独具风味。
18
19
20
蓬安河舒镇的豆腐历史悠久,远近驰 名。据当地老人回忆,相传清顺治年间就 有了名气。河舒豆腐由于质量好,附近几 个乡的人逢场都要到这里来买,成了当地 久负盛名的土特产。
21
22
23
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 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 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 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 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 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 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 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 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 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充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3.10.14
•【字号】
•【施行日期】2013.10.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第四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6项)经南充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审,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南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保护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成渝经济区北部和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南充市人民政府2013年10月14日。
南充地方文化

精髓,汇巴蜀文化之遗风,在美丽富饶的嘉陵江
流域创造了独特、凝重的川北文化。川北灯戏被
邀进了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献艺;世界唯一的
川北大木偶被推上国际舞台,多次参加国际木偶
艺术节,在世界艺坛上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冠
冕”;川北皮影被推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表演, 轰动了欧洲;鲜为人知的川北剪纸,以奇险的刀 法,细腻、精美的造型闻名全国。
西充凤凰山——张献忠殉难处
主共 席和 张国 澜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参谋长:罗瑞卿
南充曲艺
拽跳逗欢的川北灯戏
酷似真人的川北大木偶 古老久远的川北皮影戏
玲珑剔透的川北剪纸
古朴神秘的南充傩戏
风姿绰约的川北歌舞
驰名中外的川北杂技 高亢嘹亮的嘉陵江号子
远古的天籁巴渝舞
聪明、勇敢、俭朴的南充人民融中原文化之
南充地方文化
源远流长嘉陵江 千年绸都南充城
南充是已有建城22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东北中心城市,位
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古老嘉陵江畔一
颗璀璨的明珠,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久负盛名
的水果之州,面积12494平方公里,人口730万,
地理坐标北纬30°35′~ 31°51′、东经 105°27′~ 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 东西跨度143公里。
傩戏
奇特的服饰,狰狞的面具,凝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
香雾缭绕的场景,双手握着两把神秘的香蜡,似乎于原始 人在狂欢……这不是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仪式,也不是印第
安人的原始宗教活动,而是广泛流传于川北阆(中)苍
(溪)南(部)三县市民间的一种古老的剧种——傩戏表 演!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 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 “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 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 “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
南充人文背景介绍

南充市处在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由于处在充国南部 得名。南充历史悠久,源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设立的安汉, 至今建成2200多年。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 所;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 南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四川省石油 天然气和能源化工基地、川东北区域科教文化中心、西部地 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川东北经济、物流、商贸和金融 中心。素有“水果之乡”、“丝绸之都”的美誉。 截止2016年,南充GDP总量达1651.4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达1561.31亿元,南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 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 陵江文化交融生辉。
罗瑞卿
罗瑞1906.5.31—1978.8.3),大将军衔,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3] 。 四川南充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八年(1929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生涯中,历任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 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参加乐安宜黄、建黎泰、金资等战役,参 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参加强渡乌江战斗,率部六渡赤水,参加回师 遵义歼灭国民党军吴奇伟师的战斗,参加直罗镇战役,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 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组织绥东战役,参与指挥大同集宁、张家口、易满、保南、 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战役,参与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 太原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瑞卿先后担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 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5] 。1978年8月3日病逝,终年72岁。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1] , 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 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2]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 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 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 莫若司马迁。”
文化南充

文化南充南充市是四川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为让南充因文化而厚重、因文化而生动,南充市着眼于文化惠民乐民、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壮大文化产业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其存在和发展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紧密相联。
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产物,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既体现现在人们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多元的文化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
文化被看做是一种人类文明抽象的结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一个复合体。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和历史文化。
南充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而南充的文化更是让人们无比的赞赏。
南充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世称“并迁双固”的陈寿,以其文史兼美的不朽名著《三国志》。
南充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三国文化研讨会永久会址。
南充市境内三国址较多,诸如万卷楼、张飞庙、谯周墓、王平墓、瓦口关古战场等,为其形成了独立的“三国文化”。
为进一步打造“三国文化源”,南充市的人们开展了‘四川·南充三国文化节’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南充“三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三国文化”的发展是适应了现在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塑造“三国文化渊源”雕塑群。
用组雕形式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三国文化”从史著《三国志》到世界名著《三国演义》的演变渐进过程,加深对“三国文化源头”的印象;并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品读‘三国’有奖征文”、“三国文化与南充有奖征文”、“三国诗歌会”、“三国灯展”等具有三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并注入时尚元素,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充民俗文化【服饰】清代南充城乡居民多着家织土布长衫、短褂,服色男性以靛青、毛蓝、灰色、白色为主,女性多为红、绿色,超腰齐统裤为男女共同样式。
成年男子多用蓝、青色或白布束腰,贫穷者用棉织带或草绳作腰带。
富家男子一般着绸缎长衫、马褂、对襟、短衫,年轻女性多着旗袍,中老年妇女多着宽边、滚边、镶边斜扣大袖短衫,衣边及袖口多绣花纹图案。
一般人家每人备有一套新衣,在走亲、上街、赶场穿用,俗称“盖面衣”。
民国初期,境内出现中山装和西装,仅为少数官、绅穿着。
普通人家,特别是体力劳动者,衣着无明显改变。
民国20年(1931)后,细布(习称“洋纱”、“洋布”)传入,民间多用“阴丹”、“士林”、“克力登”和学生蓝等布料缝制衣服,样式除长衫、短褂外,逐步兴起制服、衬衫、大衣、裙子等。
高小、初中学生着草绿色童子军服,系蓝色领带,高中男生穿芝麻呢中山装,打绑腿,女生穿旗袍和青色鞋袜。
民国30年(1941)后,城镇居民穿土布和长衫、马褂的逐步减少,青年人和文化界人士多穿人字呢、卡机布中山装,少数人着西装,女青年喜穿蓝色开叉旗袍,夏天着胡绉裙和长袜短裤。
农村男子仍以穿长袍、短褂和对襟短衣为主,妇女则普遍着大襟短衣,男女均穿超腰齐统裤、一般只在年节着新衣,平时穿旧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农民衣着的真实写照.1950年后,现代棉织品、毛织品、丝织品逐渐取代土机织布,衣料、衣色、衣式开始更新。
男子流行穿中山服、青年服、工作服,妇女流行穿列宁服、春秋衫、拉链衫、背带裤、连衣裙。
冬季时兴翻领棉大衣、海湖绒短大衣,机织棉布、“卡机”、“斜纹”、“灯芯绒”为普遍使用的衣料。
男子衣料颜色以青、蓝、灰色为主,妇女多为蓝、黄、粉红、紫红等,富裕者多使用毛、呢、丝绸衣料。
1952年,推销苏联花布,提倡男女均穿花衬衫。
农村,长衫、马褂逐渐绝迹,部分男子仍着对襟短衣,中老年妇女大部分仍穿大襟短衣,超腰齐统裤被新式男女下装替代。
“文化大革命“中,穿着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度出现“军装热”,中青年以穿草绿色军装为时髦。
“军装热”一过,社会上不分男女,衣着基本上为灰、青、蓝、白诸色。
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面料、款式及花色逐渐多样化。
衣料有化纤、混纺、毛呢、丝绸、麻纱等,棉织品开始失宠,款式有中山装、西装、夹克衫、牛仔服、运动服、风衣、羽绒服等数十种,青年男女流行直筒裤、喇叭裤、小脚裤、牛仔裤、直角裤等,女青年时兴穿西装裙、百褶裙、连衣裙、连衣超短裙、马裤、短裤、健美裤、绣花短袖衫、翻袖折皱花云耸肩衬衫等。
1985年后,春秋两季流行带帽风衣,冬季流行毛衣、防寒服、太空服和呢子、皮质大衣。
女性夏季穿长裙、大摆裙、西装套裙、旗袍裙、无袖连衣裙、无袖短衫等。
1990年后,时装款式、花样翻新,舒适、方便,纯棉织品重新走俏,服装花色品种丰富多彩。
年青女性衣着强调大色块、流行色、突出身材曲线,男青年着装讲究风度,强调气质。
中老年着装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款式多样,色调也打破青、蓝、灰的传统而丰富多彩,着鲜艳服装的老年妇女已不少见。
童装更是花色繁多,五彩缤纷。
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
服装款式、品牌、花色、面料种类繁多,春、夏、秋、冬季节性服装应有尽有,高、中、低档各式服装一应俱全。
人们穿着讲究品牌、质量、档次,追求名牌,一套服装上千元的随处可见,数千元、上万元的亦不罕见。
夏季,女青年喜穿吊带衣、无袖短衫等背心式上装和超膝以上的短裤、短裙,并以低胸、开背、亮肩、露脐为时髦,男青年多着T恤衫、背心式短衫和宽松式短裤,中老年着装也开始向青年型转变,大都喜穿款式新颖的服装,爱美已不是青年人的专利。
【饮食】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民众大都生活艰难,节俭度日,多以稻米为主食,兼用面食及杂粮,也有以玉米、麦面、红苕为主食的。
普通农家平时大都一天只吃两顿稀饭,用泡菜下饭。
农忙时一日三餐,中午吃顿干饭,饭中掺以红苕、萝卜、酸菜等。
多数农户口粮不足,用糠、麦麸、瓜菜、野菜等充饥,“红苕半年粮”、“糠菜半年粮”的情况较为普遍。
城镇普遍一日三餐,中午吃顿干饭,每月打两次“牙祭”,故有“一天两顿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的俗语。
凡遇红白喜事、寿庆和接待宾客,皆尽力置办酒席。
普通人家多是“八碟八碗”、“九大碗”、“十大碗”,以猪肉为主,且越肥越好,一桌用肉五斤以上称“好席”,三斤以下称“孬席”。
富豪人家宴席除猪肉外,还用鸡、鸭、鱼、鳖、海参等。
农户大都于年前宰一头猪,腌制成腊肉、腊油,备年节和火工、来客时食用。
城镇餐馆一般只经营稀饭、干饭、面条、包子、馍馍、凉粉等大众饮食,少有上档次的菜肴。
1950年后,民间膳食习惯逐渐改变,城乡均一日三餐,早上多吃稀饭,馒头,用泡菜下饭,中午吃干饭,配以菜、汤,晚上吃干饭或面条。
农村部分地方仍是一天两顿稀饭,一顿干饭。
1978年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普遍以大米、白面为主食,玉米、红苕为辅,副食品种增多,猪肉敞开供应,食用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类、牛奶、豆浆、鸡蛋、面包等开始普及。
举办酒宴的明显增加,菜肴丰盛,一般为二十道菜左右。
城镇开始出现高档饭店、酒店,民间小吃品种丰富,北方水饺、拉面、重庆“火锅”等也在境内流行。
1992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和肉类、蔬菜等副食品供应充足,农村大都将玉米、红苕当饲料,不再作为口粮。
城镇居民饮食讲究营养搭配和色、香、味、形,酒席菜肴用料由传统的猪肉逐渐向牛、羊、鸡、鸭、鱼肉和海鲜、野味转变。
【建筑】清代和民国时期,贫苦人家多住草棚、篾棚,低矮狭窄,多数仅能容下床铺。
稍好一点的人家住草房,多为板筑土墙,竹木捆扎屋架,稻草或麦草盖顶。
有的草房芭茅或高粱、玉米稿秆捆扎成墙,不挡风寒。
中等人家多住木质穿逗结构的瓦房。
乡间瓦房多为三间或曲尺结构,中为堂屋,堂屋后和左右为卧室、厨房。
牛栏、猪圈一般挨近厨房修建。
大户人家多为口字形四合院。
除堂屋、左右厢房外,堂屋正对面为朝门。
城内街房多为一楼一底结构。
临街铺面为店堂。
店堂后有堂屋、卧室、厨房、厕所等。
有的商号临街开店,后屋开设机房或作坊。
富豪人家住四合院、室内和天井中放有花草盆景,有的房后还辟有花园。
20世纪60年代,一度推广乱石块砌墙的“干打垒”简易建筑。
70年代初,城区所建住房多为砖混结构。
一般都是三间一厨或两间一厨。
有挑篓式阳台,室内墙壁皆用石灰粉刷。
70年代后期,改用内墙涂料。
80年代修建的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都分布有客厅、居室、厨房、厕所等生活配套设施。
条件较好的厨房、厕所皆使用瓷砖贴墙,地面铺马赛克。
客厅地面铺地板砖或水磨石地面,内墙使用涂料或贴内墙纸。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建房热。
新建农房多为砖混结构。
90年代,城区房屋建筑规格档次进一步提高。
三室两厅、四室两厅的居室增多,错层式、跃层式和别墅式房屋也相继出现,装修格调亦不断提高。
农村住房由瓦房向钢筋混凝土楼房转变,城郊和农村出现一批独具特色的小洋楼。
节日习俗南充民间甚为看重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元旦、七夕、七月半、腊月初八也是节庆之日。
各个节日纪念风俗各异。
春节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发压岁钱、放鞭炮,正月初一至初三及元宵节耍狮舞龙、秧歌、腰鼓、高跷、社火队伍络绎不绝,阆中还有巴象鼓。
清明是上坟祭祖的节日,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
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饮雄黄酒,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祭月,重阳登高虽不是一方习俗,而是举国皆然,但南充也有自身地方特色。
【春节】春节,古称元旦、新年,民间称为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
一到腊月各家便开始准备过年了。
打扫扬尘,换洗被褥,缝新衣,做新鞋,腌制腊肉,磨面碾米,忙于筹办年货。
无猪可杀的贫苦家庭,也想尽办法使过年时有点肉吃,故农村有“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想吃肉,老子没得钱”的民谣。
腊月十六起,官府衙门封印,称为“倒衙”。
民国20年(1931)改为一年中最后一个“牙祭”日“倒衙”,故称这天为“倒牙”。
这一天,雇工、学徒、管账先生均结清工资回家过年,一切债务也于这天起讨还结算。
腊月二十三“祭灶”后,各店铺、作坊开始封斗挂秤,停工歇业,各家贴春联、挂年画、悬彩灯,年节气氛愈浓。
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为岁末,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也有称“三十夜”的。
这天,家人务必团圆,出门在外者尽可能赶回家里与亲人相聚。
若无法回家团圆,家人均引以为憾。
中午(也有晚上的),各家吃团年饭,菜肴丰盛,必有鸡、鱼(谐音“吉”、“余”)和猪头肉及猪尾(喻事有始有终),习惯慢吃、慢饮,有的至夜方休,故称年夜饭。
岁末辞年,各地均有祭神、祭祖的习俗,上午、中午或下午,时间各异。
除夕夜,晚辈给长辈辞岁(作揖磕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合家围火取暖、叙旧话新、老少共娱、伴灯不眠,称为守岁。
子夜(零时)“出天行”,亦称“发天烛”,城乡、四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讲究早起、早吃饭。
早饭各地习俗不同,大都吃汤圆或面条(取合家团圆或招财进宝、幸福绵长或风调雨顺之意),也有吃干饭、水饺的,还有的地方贫穷者煮红苕(当地俗称?謕番苕’)吃,以求“大翻艄”。
早饭后,人们衣帽一新,或赴场镇、寺庙游玩,或三五成群摆龙门阵,或打秋千、踢毽子,或相邀近邻打牌、下棋。
正月初二起,亲友之间送往迎来,互相拜年。
小孩及新婚夫妇到亲友家拜年的,亲友必送拜年钱。
一般民众从正月初二到十五,都是游乐休闲的日子。
有的地方还有正月初七人过年的习俗,并排有动物和人的吉日,即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法定春节放假3天,但各地大都从腊月二十九即开始放假,假期延续至正月初七或初十不等。
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只放假一天,正月初二即要求农民出工干活,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称之为过革命化春节。
其后,逐渐恢复春节传统习惯。
在外工作、打工、上学的也多返家过春节,以至形成“春运”高潮。
各地党、政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举行各种形式的茶话会、团拜会,慰问老红军、老干部、军烈属和贫困家庭,驻军与地方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城乡各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
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发压岁钱、放鞭炮等习俗依旧。
除夕夜,家人齐聚一堂,辞旧迎新。
1985年后,随着电视的普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更是引人入胜,欢声笑语,溢于户外。
午夜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时,室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齐放,光亮如昼。
正月初一起,各地多组织大型游街活动。
人们看文艺表演、贺年、游玩、聚餐、走亲访友,一派欢乐祥和。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南充境内有称“灯节”、“灯会节”的,还有称“大年”、“小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