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核、发、椭”等10个生字,会写“核、桃、发、现”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事物变化的过程,懂得珍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培养珍惜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事物变化的过程。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意义。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东西变化的过程呢?比如一颗种子发芽,一棵树长大等等。

2.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二、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3.学生交流,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2.讨论课文中的事物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珍惜的意义。

四、写字练习1.认识生字:核、桃、发、现、椭、核、桃、发、现、椭2.写字指导: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比喻和事物变化过程。

2.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二、深入学习课文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3.学生交流,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讨论课文中的事物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珍惜的意义。

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珍惜资源。

四、写字练习1.复习生字:核、桃、发、现、椭、核、桃、发、现、椭2.写字指导: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

2.拓展活动:让学生以“珍惜”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那一定会很好》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那一定会很好》优质教案

9那一定会很好【课前解析】本课是教材编排的第三篇略读课文,在前两个单元中,已学习了两篇略读课文,学生虽然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但不够熟练,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

学习本课应引导学生学习边默读边思考,默读课文,思考后说一说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注题目:本课的题目是课文的高度概括。

文章中“那一定会很好”出现了四次,是主人公心态的体现。

关注结构:课文结构清晰,按种子四次变化的顺序,围绕“那一定会很好”这个关键句,揭示了“坦然、乐观的面对生活”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讲述了种子长成一棵大树的经历。

◇第二部分(4-7自然段):讲述了大树变成手推车的经历◇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讲述了手推车变成椅子的经历◇第四部分(10-12自然段):讲述了椅子变成木地板的过程。

关注想象:文章想象丰富,语言生动。

如“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以及描写手推车老了,跑起来骨头会,如“吱吱嘎嘎”的响。

文章把一颗种子寓意为一个小生命,从它茁壮成长到成年再到老年,及其形象的写出了每个阶段和年龄段的相符的特征。

把人的一生赋予种子的一生,可谓想象力丰富又蕴含着道理,具有强烈的可欣赏性。

关注拓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将学生带入情景,亲身感受主人公每个变身时刻的想法和体会。

这种方法也是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方法之一。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方法1.(出示课件3)教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呢?用上“_________,那一定会很好”句式来说说自己的心愿吧!2.(出示课件4)揭示课题: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它也有着自己美好的心愿。

统编教材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教材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教材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该单元围绕“童话世界”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通过学习,带领学生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让学生爱上童话,爱上阅读并学会编写童话。

二、教学目标1.认识“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感受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明白奉献就是快乐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1.通过默读课文,明白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2.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难点阅读并感悟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聊心愿,导入新课。

1.出示月亮图片,谈话:看图猜一猜老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2.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飞上月球,像嫦娥一样,在月亮上散散步,到桂树底下乘乘凉,说不定还能和嫦娥聊聊天呢!那一定会很好。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呢?用上“________,那一定会很好”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自己的心愿。

3.揭示课题: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它也有着自己美好的心愿。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设计意图】猜心愿激发兴趣,聊心愿导入课题,这样轻松愉快的谈话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进去良好的学习状态。

同时,通过“心愿”的畅想,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向往——“那一定会很好”。

(二)学习生字、生词。

出示课件2:含会认字的词语缩进努力花茎锯子斧子推车吱嘎拆开1.教师带读。

2.指名让学生带读。

3.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9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8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9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8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9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教材分析】根据部编版教材的设计理念,每一个单元均采取双线结构的编排形式,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统一。

结合本单元的具体情况,本课中的“人文主题”重在体会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语文要素”则在于“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编写童话”及“阅读方法的指导”。

由此看来,与另外几篇课文相比,《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更偏重于“语文要素”的学习,这也是我本课的焦点所在。

【学情分析】在上课之前,我曾借助电子问卷,面向学生做过一个“阅读状况”调查。

调查围绕“孩子日常的阅读频率”“孩子日常的阅读时间”“孩子的阅读形式”“孩子在阅读中有用上什么好方法吗?”等问题,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数据。

从统计数据中我发现,95.47%的孩子是处于“自行阅读”的状态之中,而与之相对的,72.34%的孩子是缺乏相应的阅读方法的。

这一结果成为了指导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基础。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会特别重视阅读技巧、阅读策略上的指导。

例如,我会以“结构图”的使用为重点,训练学生通过结构图理清文章脉络。

这对于他们以后的阅读,特别是长文的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我相信,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设计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精准的教学服务。

【教学目标】1.通过结构图,了解《那一定会很好》《爱心树》《犟龟》三篇童话中的反复结构。

2.通过对比,发现反复结构中的两种类型——平行结构和递进结构。

3.试着编写一个平行结构的童话故事。

4.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结构图,了解《那一定会很好》《爱心树》《犟龟》三篇童话中的反复结构。

2.试着编写一个平行结构的童话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发现反复结构中的两种类型——平行结构和递进结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初识反复结构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在《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中,小鸟是怎样寻找它的大树朋友的?生:问树根,知道大树被拉到山谷里去了。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精选4篇)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篇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教学难点】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1.揭示课题,板书:9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2.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自由发言)3.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2)为什么会很好?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两点。

(出示2)(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3:生字)sunjntuzhchijiù缩努茎推吱拆旧(1)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2)识记生字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一日”就是“旧”。

4.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

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抓住“那一定会很好”,从而找出重点句子,培养学生从文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文本分析《那一定会很好》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童话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主人公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最后都实现了。

一粒种子的愿望,经过一段段历程,最后回到原点,这是经历了各种生命体验后的一种回归。

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

课文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

文中四次出现“那一定会很了”,突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也使结构更加清晰。

课文插图呈现出主人公经历的手推车的阶段,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平和、愉悦的心情。

2.认读生字分析本课要求学生认读8个生字。

有的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记。

比如“拆”和“折”,可以指导学借助字形比一比记忆,又如“锯、努、斧、缩”,可以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有的可以启发学生借助动作演示理解词语“缩成一团、舒展身子”;联系生活说说“哗哗哗、呼呼、吱吱嘎嘎”这样的声音。

学情分析已知:学生在低年段的学习中已读过大量的童话故事,对童话体裁不陌生,学生读起也有趣味,愿意读,贴近儿童的生活,人物的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借助插图、词语、示意图复述故事的实践,同时在阅读童话故事中获得启示。

要知:在上述基础上,近一步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更丰富了童话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想象让童话插上了翅膀,让童话成为中年段不可缺少的读物。

在习作方面的要求能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试着说明让学生尝试着写,此年段不必太高要求,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兴趣,愿写,想写,不害怕写。

能知:感受童话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对童话特点的认识要把握适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拔高要求。

在课内外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9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9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9 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友爱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一定会很好》2. 主题:关爱他人,助人为乐3.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友爱的品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学习:(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角色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分析故事中的道理。

(4)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情感。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五、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一定会很好》2. 教学目标3. 教学重点与难点4. 教学过程5. 课后作业六、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 列举身边关爱他人的事迹,与同学分享。

七、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八、教学效果评估1. 学生能理解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友爱的品质。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9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4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9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4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9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缩、努”等七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教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那一定会很好”这一线索,突破文章重点。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并结合老师的引导,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课程资源整合: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在课下读过的童话故事,体会童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借助拼音扫除认读障碍。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那一定会很好”?交流预设: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去吃一顿大餐、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小结:是啊,在小朋友的眼中,要是能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那一定会很好;要是能去吃一顿美味的大餐,那一定会很好;要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一定会和好……那在一粒种子的眼里,什么一定会很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那一定会很好》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中出现的课后生字“缩、努、茎、推、吱、拆、旧”。

2、结合课前导读的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学生交流: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教师板书)3、结合黑板上种子的生命历程,讲一讲这粒种子的故事吧?学生交流预设:一粒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很难受,它想站起来,经过努力生长它变成了一棵大树,大树想跑,于是它变成了手推车,手推车想坐下来休息休息,它被农夫和农夫的儿子拆了,做成了一把椅子,椅子想躺下,它被农夫的儿子做成了木地板,木地板躺在阳台上,它感觉舒服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目标:1.会认“缩、努、茎”等7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

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

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1.在森林里,在道路两旁,在公园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树。

你知道一棵树能用来干什么吗?它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

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很好的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提示:根据画出的关于“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来寻找相关内容、归纳。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一次次的变化中,为什么会说“那一定会很好”呢?每一次愿望实现后,心情怎样?提示:(1)第一次还是种子的时候,向往外面的空气,觉得出来了一定会很好。

(2)第二次是高大的树,希望自己做一棵会跑的树。

成为手推车后,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觉得真舒服。

(3)第三次是手推车变老了,跑起来费力了,希望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

(4)第四次是作为椅子,已经老了,吱呀摇晃了,觉得躺下来会很好。

4.你喜欢文中的这棵树吗?为什么?5.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提示:一棵树的一生,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不断追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

6.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棵树的乐观与追求。

四、对比阅读,感悟主题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

)五、拓展延伸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着课文的手法,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吧!板书设计:9 那一定会很好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教学反思参考1)那一定会很好《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

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教学反思参考2)那一定会很好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他们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无法预设,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这时老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体验,并引导好他们用这些体验去理解体会文本和中心。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这一段变化历程,学生读起来生动有趣。

并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谈话导入,质疑激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由朗读文本,有所感悟。

然后分小组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学能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9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历程。

2.学会默读课文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2.通过对比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她就像一粒美丽的种子播种在我们的心田,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齐读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二、整体感知1.归纳主要内容: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先来考考大家。

(1)读准下面的字词:缩成一团努力茎吱吱嘎嘎拆掉(2)那么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再次浏览课文,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指名说)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最好的姿势,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就要不断地努力去追求这一个道理。

2.那么,这粒种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边读边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师出示:第1段: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师问:当它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它觉得怎样会很好?指生回答。

你会怎样读这句话呢?能呼吸到空气的树,真的会很好吗?2.师出示:第4—7段中“‘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树这么想着。

”“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指生读第4段,说一说“做一棵会跑的树”有什么好处?它实现愿望了吗?那时的心情是什么?指生回答。

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语气。

3.师出示:第8段“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师问:当了许多年的手推车,它又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指生回答。

体会“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这句话,感受“年迈”的手推车的心情。

4.师出示:第10段“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成了椅子的它,还是觉得不够好,为什么呢?理解“吃力”的含义。

5.师出示句子:第12段“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理解“满意”“舒展”的意思,感受木地板的心情。

它最终变成了木地板,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它觉得——(生回答)师相机板书:舒服四、归纳讨论,明白道理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了解了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变化历程,你觉得这粒种子不断的追求“很好”的过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2.小组内交流,讨论课文内的道理。

3.教师点拨:那粒种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过程,在每一段经历中它都是不断努力、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生说自己的体会。

五、对比阅读,感悟主题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

)六、作业1.再读课文,积累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你喜欢的童话再拿出来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9 那一定会很好一粒种子——木地板追求“很好”的生活努力实现梦想(教学反思参考1)那一定会很好《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

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教学反思参考2)那一定会很好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他们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无法预设,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这时老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体验,并引导好他们用这些体验去理解体会文本和中心。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这一段变化历程,学生读起来生动有趣。

并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谈话导入,质疑激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由朗读文本,有所感悟。

然后分小组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学能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