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红与黑_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合集下载

《红与黑》的社会阶层与爱情观念

《红与黑》的社会阶层与爱情观念

红与黑的社会阶层与爱情观念介绍《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朱尔瓦尔,讲述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特别是社会阶层和爱情观念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红与黑》中社会阶层和爱情观念两个重要主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阶层描写《红与黑》描绘了19世纪初法国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

小说开头,我们看到主人公朱尔瓦尔努力逃离他出生的地方,希望能够进入上流社会。

在那里,他遭受到各种侮辱和歧视。

作者通过描写高贵的家族、优雅的府邸以及奢华生活方式来展示贵族阶层的特权和优越感。

另一方面,《红与黑》也揭示了资产阶级群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的现实。

作者以朱尔瓦尔作为代表,通过描述他在资产阶级家庭中的苦难和挣扎来表现这一点。

爱情观念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小说中,朱尔瓦尔爱上了贵族女子麦地兰。

然而,他们所处的不同社会阶层使得他们的爱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障碍与冲突。

首先,朱尔瓦尔是出身于贫穷农民家庭的一个仆人,而麦地兰则是贵族身份。

这种社会阶层差距使得他们之间结合变得几乎不可能,因为法国当时的社会规范不容许跨越这样明显的差距。

同时,《红与黑》也探讨了由金钱和地位所导致的虚伪和双重标准。

资产阶级中产生出的冷漠、自私、利用别人等现象对朱尔瓦尔和麦地兰两人之间真挚纯粹爱情构成了威胁。

社会阶层与爱情观念相互关系分析《红与黑》通过描写朱尔瓦尔和麦地兰之间复杂且伟大的爱情,探讨了社会阶层和爱情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方面,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爱情选择。

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界限使得朱尔瓦尔和麦地兰无法真正实现他们的爱情。

这暗示了社会对个人选择的限制以及对于差异性婚姻的歧视。

另一方面,小说也描绘了爱情观念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揭示资产阶级中漠视感情、只看重金钱与地位等问题,《红与黑》暴露了现实生活中由于功利而导致当下人们在追求真挚爱情时妥协与失去,并呼吁对改变当前爱情观念进行反思。

《红与黑》中的野心与爱情

《红与黑》中的野心与爱情

《红与黑》中的野心与爱情
在谈到斯汤达的经典之作《红与黑》时,野心与爱情这两个主题总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复杂而迷人的画卷。

故事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身为一个平民,却怀揣着不屈的野心,渴望在这个充满阶级壁垒的社会中攀登上层。

他的野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推动着他向前,也让他在爱情的道路上跌宕起伏。

于连的爱情观同样复杂而深刻。

他对女主角玛蒂尔德的爱,既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社会地位的渴望。

玛蒂尔德的高贵与优雅吸引着于连,但他内心深处的野心又让他不得不思考这段感情的现实意义。

爱情在于连的心中,既是理想的寄托,也是他攀登社会阶梯的工具。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于连与罗莎娜的关系。

罗莎娜的爱是纯粹而无私的,她对于连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的成分。

然而,于连却始终无法回应这种真挚的爱,因为他心中燃烧着的野心让他无法停下脚步。

罗莎娜的爱如同一股温暖的泉水,试图滋润于连的心田,却被他对权力与地位的渴望所淹没。

在《红与黑》中,野心与爱情的交织不仅反映了于连的内心挣扎,也揭示了人性深处的复杂性。

于连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与爱情之间的关系。

他的野心让他在爱情中游走于理智与感性之间,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总的来说,《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关于野心与爱情的小说,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真实的欲望与挣扎。

斯汤达通过于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爱情与野心如何相互交织,形成了人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红与黑爱情与阶级的悲剧

红与黑爱情与阶级的悲剧

红与黑爱情与阶级的悲剧红与黑:爱情与阶级的悲剧一、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杰作,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阶级冲突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小说以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当时阶级固化与封建传统束缚下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围绕爱情与阶级这两个主题,探讨《红与黑》中所呈现的悲剧。

二、激情的爱情《红与黑》中,朱丽安与玛丽亚两位女性代表了两种无法调和的情感冲突。

朱丽安对于高尚的爱情充满憧憬,然而他却将自己套进了一个复杂的情感网络中,同时爱着上层社会的社交名媛玛丽亚和小康家庭的维多利小姐。

朱丽安决定追求玛丽亚,然而社会阶级的隔阂与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他与玛丽亚之间的感情始终无法如愿。

这种被阶级所束缚的爱情成为小说中悲剧命运的主线之一。

三、阶级的冲突法国19世纪是封建社会逐渐解体的时期,社会中的阶级冲突日益激烈。

朱丽安出身农村贫苦家庭,却渴望通过知识与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成功地通过学习成为贵族家庭的教师,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平民与封建阶级之间的冲突。

然而,即使通过学识和才智,朱丽安依然无法改变上层社会对于他身份的偏见,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四、传统观念的束缚《红与黑》通过描写封建社会中的传统观念对个人自由的局限,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

在小说中,社会地位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个人的发展和追求幸福的可能性受到了严重阻碍。

朱丽安的爱情不被接受和祝福,他被迫娶了一个他并不爱的女人,最终导致了他的性格扭曲和自我毁灭。

五、悲剧的结局《红与黑》的结局强调了社会环境和阶级因素对个人命运的决定作用。

朱丽安最终沉浸在悲剧的命运中,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一结局表明,尽管朱丽安具备一定的智慧与勇气,但他无法逃脱阶级固化和社会限制的命运。

同时,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个人价值和选择的局限性。

六、结语《红与黑》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瑰丽的文学艺术风格,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小说通过揭露爱情与阶级冲突的悲剧,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红与黑》读后感权力、爱情与野心的交织

《红与黑》读后感权力、爱情与野心的交织

《红与黑》读后感权力、爱情与野心的交织《<红与黑>读后感权力、爱情与野心的交织》司汤达的《红与黑》,这可真是一本让我读得又爱又恨的书。

于连,这个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是从现实中活生生跳出来的人物,带着他那复杂又矛盾的性格,闯入了我的阅读世界。

他出生在一个小业主家庭,本应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却怀揣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他那强烈的野心,就像一把火,烧得他不顾一切地想要冲破阶层的枷锁。

于连对权力的渴望,真的是让人又怜又叹。

他把进入上层社会,获取权力地位,当作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拼命地学习拉丁语,把一本本枯燥的书籍啃得滚瓜烂熟,就为了能在那些贵族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赢得他们的赏识。

记得书里有个情节,于连被聘请到市长家里当家庭教师,他第一次走进那豪华的宅邸时,眼睛里闪烁的不是对奢华的惊叹,而是一种暗暗的决心,一种要把这一切都据为己有的决心。

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市长的一举一动,揣摩着他们的心思,试图找到一条通往权力中心的捷径。

那时候的于连,满心满眼都是权力,权力就像是他的救命稻草,他紧紧地抓住,一刻也不敢放松。

再来说说于连的爱情。

他与德·雷纳尔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的两段感情,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起初更像是于连对权力的一种报复。

他觉得自己可以征服这个高贵的女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魅力和能力。

可没想到,在相处的过程中,他竟然真的动了情。

德·雷纳尔夫人的温柔、善良,一点点地融化了于连那颗坚硬的心。

他们在花园里偷偷相会的那些场景,每次回想起来,都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于连会紧张地等待着夫人的出现,当看到她的身影时,脸上又会露出那种既兴奋又害怕的表情。

夫人呢,则总是带着一脸的娇羞和关切,他们的每一个眼神交汇,每一次轻轻的触碰,都充满了爱意。

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社会的压力、道德的束缚,让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波折。

记得有一次,他们在树林里约会,被人发现了。

《红与黑》对爱情与功利的探讨

《红与黑》对爱情与功利的探讨

《红与黑》对爱情与功利的探讨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该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的生活和奋斗展现了爱情和功利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详细讨论小说中的这一主题。

爱情与向上流动在《红与黑》中,爱情和向上流动紧密相连。

朱丽安·索雷尔深深地爱着玛莉娅·雷纳尔,但他意识到自己身份卑微无权势,并怀抱着向上流动的渴望。

因此,他选择了追求贵族女性慕尼埃·德·拉·穆尔伯爵夫人。

这个决定揭示了朱丽安内心所受到的功利思想驱使。

社会地位与婚姻小说中还探讨了社会地位对于婚姻选择的影响。

尽管朱丽安深爱着玛莉娅,但出于对社会地位的追逐,他最终选择了慕尼埃夫人。

慕尼埃夫人是一个充满虚荣心和功利心的贵族女性,她看重朱丽安的才智与追求升迁的决心,更将他视为自己社会地位提升的工具。

爱情与权力的碰撞小说中还揭示了爱情和权力之间的冲突。

朱丽安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利用了慕尼埃夫人,并获得了权力和地位。

然而,这种以权谋私的关系最终导致了朱丽安面临道德困境,他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以及是否值得付出。

总结《红与黑》探讨了爱情和功利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中既有因为社会地位而选择婚姻对象的功利思维,也有在向上流动过程中遭遇到爱情与权力之间冲突的困扰。

通过这些描写,司汤达向读者呈现了不同层面上对于爱情以及对自身目标努力所需付出所带来道德抉择与内心挣扎。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题目所给的主题进行创作,并用我自己的言辞描述。

文中并未直接复制和粘贴他人的来源资料。

爱情的复杂性红与黑中的感情关系

爱情的复杂性红与黑中的感情关系

爱情的复杂性红与黑中的感情关系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法国贵族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其中,爱情关系是小说中最为突出和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爱情的复杂性角度分析红与黑中的感情关系,展示作者对爱情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的爱情体验极具复杂性。

他一方面深爱着农民女子洛朗蒂娜,另一方面也被上流社会女性马都埃尔的风情所吸引。

这就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一颗心往往难以同时容纳两个人。

朱利安犹豫不决的态度和内心挣扎,使得整个爱情关系趋于复杂和曲折。

作者通过描绘朱利安的思想矛盾和情感纠结,向读者传达了爱情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困惑和挣扎。

与朱利安相比,洛朗蒂娜的爱情选择看似简单直接。

她深深地爱着朱利安,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然而,当朱利安与马都埃尔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感纽带后,洛朗蒂娜的内心也开始动摇。

她面临着对朱利安的失望和背叛的痛苦,同时也要面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红与黑中的洛朗蒂娜形象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使读者意识到选择爱情并不总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情。

除了朱利安和洛朗蒂娜,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具有复杂感情的角色。

例如,朱利安与马都埃尔之间的禁忌爱情线也令人深思。

他们身居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但却被彼此吸引。

这种复杂的感情关系凸显了社会和经济因素对爱情产生的影响,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爱情的复杂性和困境。

红与黑中的感情关系描绘了爱情的各种复杂性,无论是内心的纠结还是外在的社会约束。

通过作者的巧妙描写,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情的多样性和其带来的挑战。

同时,小说也反映出19世纪法国社会对爱情和婚姻的种种制约,使得人们的感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而曲折。

总之,红与黑中的感情关系体现了爱情的复杂性。

作者透过不同角色的爱情经历,向读者揭示了爱情所带来的矛盾和挣扎。

无论是朱利安与洛朗蒂娜之间的纠结,还是朱利安与马都埃尔之间的禁忌爱情,都展示了爱情的多样性和困境。

心灵与头脑的博弈——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两种爱情

心灵与头脑的博弈——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两种爱情

引言:《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为我们演绎了一出空前绝后的爱情悲剧。

本文主要论述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的两段爱情,通过分析得出: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属于心灵之爱,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属于头脑之爱,最终在两种爱情的博弈中,心灵之爱获得了胜利。

司汤达自1830年将《红与黑》带到读者眼前,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是个人奋斗的杰出代表,是他的时代的伟大野心家,他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意义。

于连经历了顽强与曲折的个人奋斗,一次又一次地在抗争中扭曲了本性,忍受了巨大的内心痛苦与折磨,甚至不惜利用爱情来摆脱他的悲惨结局,但最终还是落得了毁灭生命的下场。

司汤达的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会涉及到爱情这一主题,他将爱情分为“头脑的爱情”和“心灵的爱情”,且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的爱情,是“激情之爱”[1]。

《红与黑》中,于连在他短暂的23年的生命里,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爱情,与之恋爱的德·莱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都隶属贵族阶级,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了他的爱情。

笔者认为,于连的爱情可以分为“心灵之爱”和“头脑之爱”。

其中,他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属于心灵之爱,激情之爱;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属于头脑之爱,虚荣之爱。

一、心灵之爱小说一开始,于连来到市长先生家里做家庭教师,邂逅了德·莱纳夫人。

德·莱纳夫人在小说中给人的第一感觉,她是一个来自于上流社会的完美的贵妇人形象。

她富有、善良、美丽,敏感而又天真,有同情心。

她见到于连之后,最关心的问题是于连会不会打她的孩子,可见这个女人是多么的可爱。

她的丈夫维里埃的市长德·莱纳先生,和她的性格截然相反,虚伪、做作、爱慕虚荣、重利忘义,就是为了和贫民寄养所的所长一争高下,才将于连请到家里来做家庭教师。

夫妻二人孕育了三个孩子,感情和婚姻生活本来平淡舒适,然而这种平衡和谐的家庭关系却因为于连的到来打破了。

爱与痛苦的交织红与黑读后感

爱与痛苦的交织红与黑读后感

爱与痛苦的交织红与黑读后感 《爱与痛苦的交织——<红与黑>读后感》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复杂人物情感的文学巨著。当我读完这部作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所描绘的爱情与痛苦的交织,仿佛让我置身于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时代。

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充满野心和矛盾的人物。他出身卑微,却有着非凡的才智和强烈的自尊心。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上流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两位女性——德·雷纳尔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与她们的感情纠葛成为了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爱与痛苦之中。

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是真挚而深沉的。德·雷纳尔夫人是一位温柔、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女性。她对于连的爱,起初或许是出于一种母性的关怀和怜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情逐渐升华为一种真挚而热烈的爱情。于连在她那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关爱,这让他那颗充满野心和防备的心得到了片刻的安宁。然而,他们的爱情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世俗的偏见、道德的束缚以及阶级的差异,都成为了他们爱情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最终,他们的爱情被曝光,于连被迫离开了德·雷纳尔夫人,这一段美好的爱情以悲剧收场。这段爱情让于连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同时也让他品尝到了失去爱情的痛苦。 而于连与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更多地充满了虚荣和功利。玛蒂尔德小姐出身贵族,她高傲、任性,对于连的感情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征服欲和对与众不同的追求。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也试图通过与玛蒂尔德小姐的结合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猜疑、争斗和算计,彼此都在试图掌控对方。然而,当于连最终因犯罪而面临死亡时,玛蒂尔德小姐却表现出了一种坚定的忠诚和深情。这段爱情虽然复杂而扭曲,但也让于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在《红与黑》中,爱情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于连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性格和选择,更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在那个等级森严、充满偏见的社会里,出身卑微的于连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真正突破阶级的束缚,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爱情成为了他反抗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对他进行压迫和打击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Ξ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杨晓莲,郑警予(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重庆400031)摘 要:《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

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

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关键词:《红与黑》;爱情观;吸血的爱;真诚的爱;折磨的爱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13(2005)0420080205 有些书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逐渐显示出它的巨大价值。

放在我们面前的法国19世纪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在于它同时又是洞察社会现实、展现人物性格发展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

它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小说,而且更是一部探悉爱情、凝视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

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

《红与黑》里的爱情描写,不同于当时法国文学中流行的两种爱情小说的描写。

法国当时流行的爱情小说分别为:一种是畅销外省的才子佳人小说。

男主人公大多风流俊雅,女主人公则是天真纯洁、遭受迫害的不幸女人,然而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司汤达对这种“传奇式的离奇笔法”和“同一模子式的类型”的小说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廉价的喜剧,被他蔑称为“女仆小说”。

另一种是“客厅小说”,这主要是指孟佐尼和司各特的小说以及模仿司各特的拙劣小说。

这种小说所写内容多是中世纪的前朝风光,繁文缛节,矫揉造作,陈陈相因。

这类虚假的小说也让司汤达感到非常厌恶。

于是司汤达打破常规,向上述两种爱情小说的描写进行了顽强的挑战。

在《红与黑》中,爱情描写已不再是供人解闷消愁的喜剧,而是发人深省的悲剧,而且在小说中人们看到司汤达选择了一个恶棍式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让他和两个贵族女性恋爱。

这样的描写让法国文学界和公众难以接受和理解,于是批评如潮水般向司汤达涌来。

但是正如《红与黑》的《译本序》首句所说:“时间对作家和作品的评判是最公正而又最无私的。

”终于,到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形成了司汤达热,而今,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已经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当初小说中被人蔑视的爱情描写现在却给小说家们以莫大的启示。

现在人们公认这部小说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就是其对爱情的描写。

《红与黑》的中心线索和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的恋爱展开的,司汤达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披露了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他们的爱情观以及围绕着他们各自的爱情观所带来的人生冲击。

下面,我们将对《红与黑》中三位主人公的爱情观进行初步探讨,看看司汤达是如何成功地描写和展示其爱情观的。

一、于连:吸血的爱英国思想家罗素在《情爱与家庭》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有一种决非少见的爱,那就是一方吸收着另一方的活力,接受着另一方的给予,但他这一方几乎毫无回报,某些生命力极旺的人便属于这吸血的一类。

他们把一个又一个牺牲者的活力吸净,但是当他们越发生机盎然的时候,那些被榨取的人却变得苍白乏力而迟钝了,这种人总是把他人当作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却不承认他人也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一时以为爱着的那些人其实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而他们的活动也许当属全无人格的那种。

这种情形显然来源于他们本性上的某种缺陷,但这种缺陷既不容易诊断也不容易治疗。

它往往与极大的野心有关,同时也是由于他们总是不恰当地从单方面去看待人类的幸福的缘故,凡是把自我禁锢起来不能扩展的人,必然错失了人生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东西,不论他在事业上何等成功,一个人要么是少年时有过不幸,要么是中年时受到伤害,要么是有着什么足以导致被迫第19卷第4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 ol.19,N o.4 2005年7月 JOURNA L OF XI NXI ANG TE ACHERS C O LLEGE JU LY.2005Ξ 收稿日期:2004210221作者简介:杨晓莲(19642),女,四川岳池人,四川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害妄想症的因素,才会使他对人类充满愤怒或仇恨,以至变得野心勃勃而排斥爱心。

”[1](P18-19)上述观点就是罗素对“吸血的爱”的全面阐释。

笔者认为这种爱正好在男主人公于连身上体现了出来。

纵观他短短的一生,经历了爱情的几度沉浮,他在爱情中始终扮演着命运之神中伤人的斧子角色,不会有人说他是个好男人,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恶棍。

这个恶棍具有吸引女性的魅力,女人一见他就会神魂颠倒,甚至倾心相爱,而他却不愿献身情爱。

情爱只是他的工具、目标,或一时冲动,他不愿生活在他认为情爱带来的平庸、失望和自我迷失中。

于连一生真正的爱源于自身,源于权势。

他不会为爱做出任何牺牲,只会为权势献出生命,这种对爱情的态度符合罗素所述的吸血的爱的特征。

于连在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恋爱过程中充当了一个诱惑者的角色,他想从她的爱情中体会到刺激和新奇,他不需要对她产生爱情,他需要的是占有的狂欢和获得爱情的幸福。

他在她身上榨取活力。

这种爱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吸血的爱,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种爱的表现。

我们首先从他的追求动机看,小说对此作了明白的交代,他要追求比他大10岁、他又不爱的夫人的根源在于拿破仑教给他的英雄主义。

他要效仿拿破仑,考验自己是否具有冒险精神。

他将能不能博得贵妇人的爱作为自己将来能不能打进上流社会出人头地的标志。

这就是于连的所谓责任,这种责任感驱使他去充当诱惑者的角色,并刺激他的野心让他铤而走险,但也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然而最终责任战胜了理智,他在自己规定的时间里抓住了夫人的手,大胆地吻了夫人的手并且半夜两点到夫人房间去。

这让于连如释重负,却让夫人在感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其次,于连的爱除了他的英雄职责外,还出于对德・雷纳尔市长的报复和蔑视。

德・雷纳尔市长因财产、地位、出身而骄傲,他把于连视为下人看待,而他本人却是个平庸、粗鲁的家伙。

于连因本身具有过人才华,且一向自视甚高,所以他不能接受这种蔑视。

他想到报复市长的方法就是给他戴上“绿帽子”,从而把“这个自尊自大的绅士的骄傲心理捣碎”。

就这样德・雷纳尔夫人成了他报复的牺牲品。

他对夫人的爱只有目的,没有真诚。

当他抓住夫人的手获得成功时,他感到的“只是欢娱而不是爱情”。

但德・雷纳尔夫人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于连这个成功的诱惑者从此开始一点一点地吸取着夫人的活力,直到她变得苍白乏力,最后死去。

这件事发生之后,德・雷纳尔先生出乎意料地又给他加薪,他得意非凡。

为了掩饰得意之情,他请假回到高山,独自欣赏鹰的孤独和力量,他被此景深深打动,更加坚定自己会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权势遮天的人物,从此,也加剧了他征服了爱情的欲望。

他在深夜两点钟闯入夫人房间后,德・雷纳尔夫人被完全征服了,于连也心满意足了,他完成了他的占有,满足了他的欲望。

再次,从于连对夫人的恋爱要求来看,小说中有多处对于连性格的剖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于连具有多疑、敏感、虚荣等性格特征。

他的这些心理,使他对夫人有很高的感情要求,因而只有当他完全感到夫人是在真正爱他时,他才能看到自己以后作为一个英雄出现在巴黎的情景。

真正深刻的爱能使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他要求别人全心全意地爱他,却从来不体谅他人的感受。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于连为了向市长示威,故意向他告假外出旅行。

在出发之前,他焦急地等着见雷纳尔夫人一面,可是夫人却姗姗来迟。

这本是雷纳尔夫人故作矜持,以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可敏感多疑的于连却以为这是对他轻蔑和怠慢。

顷刻之间,转爱为恨:“欢娱的微笑从他唇边萎谢了,他记起了自己的出身和地位。

尤其是在一个贵族的有钱继承者的眼里。

一转瞬间他脸上只有骄矜和对自己的愤怒表情了,他心中涌起最剧烈的憎恨,为了等她,把动身延误了一个多钟头,为了受她一场侮辱和奚落。

”接着,于连大骂自己是一个“傻瓜”,不该为有钱人的一点小恩小惠而自轻自贱,发誓“要仇恨一切人”。

于连刚才对德・雷纳尔夫人还自作多情了一番(因为他认为这个贵夫人爱上了自己,满足了他的自尊,因此有了一种感情冲动),但一会儿他就恨得咬牙切齿,他认定夫人对他的态度是一种轻蔑和怠慢,这刺伤了他脆弱的神经。

他没有设身处地为夫人着想,她之所以来迟,是因为她作为一个贵妇人,一名女性,在感情上比较含蓄,故作矜持,这是很正常的,而他却只想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他要求别人完全符合他的感情想像,而自己却不动心。

这个细节的描写把于连自私的性格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

于连希望得到夫人的真情,但当他得到夫人的真情的保证之后,他就厌倦了这个女人。

他轻易得到爱后,就把她想像得很不堪:“天知道她有多少个情人”,“这是一个多么邪恶的女人啊!”他用这些感叹来表达对夫人感情的污蔑。

他冷酷无情,吝啬真情的付出,当她需要他的帮助时,他却不给予真诚的关心。

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夫人的小儿子生病后,夫人以为是上天因她私通的事迁怒于她的小儿子,她变得异常脆弱,她不能忍受心灵的煎熬,于是准备向丈夫交代私通的罪行。

于连见情况不妙,就用虚情假意骗她,说他愿意承担罪行。

于连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她千万别把罪行透露出去,因为这样做会毁了他的前途。

然而纸包不住火,事情终于败露了,于连不得不离开。

在他离开维里埃尔时,夫人已被他忘得一干二净,而夫人却独自承受着痛苦的折磨。

于连在这场爱情游戏中,只是为了寻求爱情的欢娱、刺激与新奇,他在这场游戏中努力地吸取爱情给他带来的活力,却把痛苦的酒留给夫人独饮。

在他心里,只有一种目的明确的追求,那就是飞黄腾达、获取权势、出人头地。

到德・雷纳尔先生家是于连野心的初步尝试,而他离开市长家到贝藏松神学院则是他野心、虚伪的培养的最后完成。

所谓的神学院其实就是人间地狱,那些大小神父、院长和主教们都是恶魔。

于连在这里充分发展了他达尔丢夫式的伪善行为,讨好同学、讨好主教,为以后到巴黎的历练打下了基础。

于连在讨得皮拉尔神父的欢心后,他的仕途开始露出曙光。

在这里,爱情不再侵袭,飞黄腾达的目的更加坚定。

他在神学院一直过着苦行僧的日子。

于连的伪善深得皮拉尔神父的喜欢,这位神父在被迫离职后,把于连弄进拉莫尔府,从此于连开始走向了他这一生事业的顶峰,然而却应验了“月盈必亏”这一句话。

在于连当上轻骑兵中尉不久后,就传来夫人在教会的诱迫下写来揭发第4期 杨晓莲,郑警予: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信的消息。

他的前途被毁于顷刻之间。

于连把权势视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的,权势已经等同于他的生命,所以他要向夺走他生命即权势的那个人疯狂报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