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该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现象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1.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含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而劳动力的价值只是其维持生存和再生产的价值。

然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力,能够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额外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生产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完成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劳动后的剩余时间里,为资本家创造出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批判和剖析。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增殖形式,是建立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不断扩大其财富,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境地。

4. 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工人阶级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象,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该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方式。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论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概念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的一个理论,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超出了劳动者本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从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这个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依据,也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也决定了社会的分配问题。

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具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和逼迫工人加班加点,从而多获取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二是相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改革,从而减少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多获取剩余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论也从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分配问题,指出了财富的集中和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也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指引。

剩余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剩余价值论为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武器。

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归属于劳动者,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的最大化。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剖析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释。

需要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具体来说,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其中一部分用于补偿其劳动力价值(即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而剩下的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用于增加资本家的财富。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力和资本家对劳动过程的组织来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以售卖自身的劳动力为生,而资本家则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

在这一生产关系下,资本家通过设置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生产方式等手段,迫使劳动者进行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劳动者被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他指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也导致了劳动者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总价值的比率)的下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相对于资本家所投入的资本量而言越来越少,因而资本家面临着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困境。

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力的提高却削弱了这种追求。

这种矛盾进一步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危机,如经济周期性的萧条、经济危机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的方法,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剥削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和福利,剩余的价值部分被剥削者即资本家所占据。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价值创造的能力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自身工资所得后的剩余部分。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劳动者通过无偿提供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和支配这部分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本质和目的,即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获得了财富和权力的积累,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而劳动者则在这种剥削和压迫下,面临着贫困、剥夺和不平等。

随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方式。

他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取决于剩余劳动量的增加和生产资料的技术条件。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资本家能够更有效地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理论无法完全解释经济现象并预测未来趋势,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复杂的市场和政治因素。

此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和工会组织,使劳动者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减少了他们所遭受的剥削程度。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重要工具。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度批判和分析的重要内容。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机制,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路径。

剩余价值是什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劳动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其利润的获取。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殊属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来生产商品。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工人维持自身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而在工人完成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后,他们还会为资本家继续工作,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商品价值的分析。

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而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商品价值的交换和流通,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劳动力价值也就变成了工资。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占有劳动力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工作强度进行的劳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现实中,每个国家、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的效率和价值的变化。

而价值的量度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在交换中,用劳动来估量商品的价值大小。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剩余价值的大小。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所需的时间。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时,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他们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维持的基础。

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包括加剧阶级矛盾、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以及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等。

剩余价值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分配问题,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批评。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占有。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来实现的,即工人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后,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自己所得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只有当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剥削状况,并且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有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2.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工人劳动力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来雇佣工人,使工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深刻揭示,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而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往往无法等于他所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将劳动者创造的总价值中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和再生产劳动力的那部分价值称为必要劳动,剩余部分则称为剩余价值。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所需的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在商品经济中,资本家将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而劳动者需要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价值,这部分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工资。

这种不对等的交换关系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而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和挥霍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价值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实现,进一步深化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行为,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方式,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生产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而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又远远无法购买他们所生产的商品,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无法实现价值的实现,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周期性危机的发生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剖析资本主义剥削机制以及探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剥夺的一种形式的剩余劳动成果。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涉及到工人的劳动,资本家的投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

它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对应的劳动价值中,超过维持工人劳动力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的那部分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新增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并指出,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被资本家购买。

资本家将支付工人的工资,以维持工人的生计,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往往远远超过其获得的工资。

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家投资的动力之一。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资本家可以获取更多利润,推动资本积累和扩张。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也随之产生。

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不断剥夺和压榨,工人们面临的收入不足和剥夺的问题,社会也会出现剪刀差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

只有破除工人剩余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的现象,劳动者才能够真正得到应有的报酬,社会主义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对资本家的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充分阐发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体制和内在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较为适合的发展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

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

”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

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

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

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碍,使社会财富的各种源泉充分涌流3,这也即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差别。

2.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作为别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

”4
从剩余价值理论中可以看到,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用机器化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并推动生产社会化发展。

与此同时,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却越来越加深并逐渐恶化。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5对于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求,使资本家用尽一切手段来实现这一点,造成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的无政府状态,同时却把广大劳动者的消费需求限制在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

由此形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可调解的矛盾、生产比例的严重破坏以及产品实现的困难,从而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灭亡。

例如,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经济危机。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

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

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

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

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070
万镑降至120万镑。

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

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三千五百多家。

1824~1826年间,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3.45亿码降为2.67亿码,即减少了23%。

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

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

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

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 866年。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经济危机。

6
三、剩余价值理论在现代的新发展
1.剩余价值两重性质的发展
许多人认为剩余价值理论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
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与创新发展问题,裴小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6资料来源于网络
下根本不应当存在,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

而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把工资和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它们的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

”7从分析中知道,无论是资本还是剩余价值它们都具有两重属性:反映社会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商品经济的共同性。

“它们除了反映资本主义的特殊性,体现资本主义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外,还应当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属性,即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必然存在,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就都有获取剩余价值的要求。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

所不同的是它们反映的不是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这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2.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扩大
马克思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时是以直接的生产过程为出发点的,即是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的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流通过程只能实现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概念的内涵也在进一步扩大,过去远离生产实践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也逐步与生产实践单位结合起来,并直接参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

例如,许多教育与科研机构建立了自己的生产机构,这些单位的职工也就参与到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去,从而使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在逐渐扩大,由原来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逐步向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向发展过度。

“这些脑力劳动者都是具有高文化和高科技知识的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人员,这些科学劳动者进行的科学劳动,与一般劳动者相比,培养他们需要支付高得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也大大超过一般劳动力的价值。

”9也就是说,作为新的劳动生产方式,脑力劳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能在同样时间内比一般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8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9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