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剖析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释。

需要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具体来说,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其中一部分用于补偿其劳动力价值(即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而剩下的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用于增加资本家的财富。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力和资本家对劳动过程的组织来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以售卖自身的劳动力为生,而资本家则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

在这一生产关系下,资本家通过设置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生产方式等手段,迫使劳动者进行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劳动者被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他指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也导致了劳动者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总价值的比率)的下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相对于资本家所投入的资本量而言越来越少,因而资本家面临着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困境。

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力的提高却削弱了这种追求。

这种矛盾进一步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危机,如经济周期性的萧条、经济危机等。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1847年7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对剩余价值问题作了科学的表述。

阐述了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独特见解:“等量的劳动时间的交换并没有改变生产者的相互地位,正如工人和工厂主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改变一样。

”他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建立在“劳动本身就是商品”的基础上,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的基础之上。

他不仅说明了“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成为商品,而且还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后面。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其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尤为重要,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

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

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在新时代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

”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创造剩余价值,除了它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因此,剩余价值理论仍然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经济需要。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度批判和分析的重要内容。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机制,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路径。

剩余价值是什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劳动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其利润的获取。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殊属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来生产商品。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工人维持自身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而在工人完成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后,他们还会为资本家继续工作,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商品价值的分析。

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而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商品价值的交换和流通,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劳动力价值也就变成了工资。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占有劳动力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工作强度进行的劳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现实中,每个国家、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为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的效率和价值的变化。

而价值的量度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在交换中,用劳动来估量商品的价值大小。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剩余价值的大小。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所需的时间。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时,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他们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维持的基础。

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包括加剧阶级矛盾、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以及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等。

剩余价值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分配问题,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批评。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占有。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来实现的,即工人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后,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自己所得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只有当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剥削状况,并且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有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2.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工人劳动力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来雇佣工人,使工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深刻揭示,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而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往往无法等于他所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将劳动者创造的总价值中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和再生产劳动力的那部分价值称为必要劳动,剩余部分则称为剩余价值。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所需的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在商品经济中,资本家将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而劳动者需要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价值,这部分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工资。

这种不对等的交换关系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而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和挥霍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价值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实现,进一步深化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行为,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方式,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生产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而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又远远无法购买他们所生产的商品,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无法实现价值的实现,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周期性危机的发生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剖析资本主义剥削机制以及探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剥夺的一种形式的剩余劳动成果。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涉及到工人的劳动,资本家的投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

它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对应的劳动价值中,超过维持工人劳动力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的那部分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新增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并指出,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被资本家购买。

资本家将支付工人的工资,以维持工人的生计,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往往远远超过其获得的工资。

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家投资的动力之一。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资本家可以获取更多利润,推动资本积累和扩张。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也随之产生。

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不断剥夺和压榨,工人们面临的收入不足和剥夺的问题,社会也会出现剪刀差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

只有破除工人剩余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的现象,劳动者才能够真正得到应有的报酬,社会主义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对资本家的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充分阐发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体制和内在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较为适合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和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已经得到补偿的前提下,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会通过生产工具的购买等方式,投入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而后,工人将在雇佣劳动中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其中不变资本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而可变资本则转化为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的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产生和占有的原则,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以雇佣工人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而这个差额就代表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种剥削关系迫使工人永远处于劳动和生活的边缘,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阶级矛盾问题。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具有自己的流转和变现方式。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被转化为利润,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
体系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是分析和改造现代经济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必要生活费用的价值部分,也就是由资本家所剥夺并占有的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成果。

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价值是由其自身劳动量所决定的,而资本家所得到的利
润则是来自劳动者创造的更多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来购买劳动力,而该
工资只能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不包括劳动者生产出的价值部分。

这样,资本家
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了自身的利润,而劳动者无法获得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

这种剥
削的本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其次,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生产的社会化实现。

虽然它是由单个劳动
者的劳动创造的,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依靠协作和协调。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由社会劳
动创造的,但全社会的财富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

最后,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垄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
一个基本特征。

这种垄断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的基础,而资本家的利润则是从
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中得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1847年7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对剩余价值问题作了科学的表述。

阐述了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独特见解:“等量的劳动时间的交换并
没有改变生产者的相互地位,正如工人和工厂主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改变一样。

”他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建立在“劳动本身就是商品”的基础上,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的基础之上。

他不仅说明了“劳动”只有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才能成为商品,而且还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和雇佣劳
动的交换后面。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其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
系尤为重要,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
价值的起点。

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
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

因为一方面,两
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

并且相
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
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
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在新时代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
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
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

”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创造剩余
价值,除了它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因此,剩
余价值理论仍然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经济需要。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利润、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商业利润、利息、企业主收入和地租等转化形态,并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
造的剩余价值。

因而反映的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余价值也存在上述种种转化形态,但主要是采取了税收和利润这两种主要转化
形态;此外,还有各种社会基金形式的转化形态。

这些具体形态所反映的经济
关系已经不具有对抗性质了它们所反映的都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剩余价值的分享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分割是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等量资本
获得等量利润,使其在资本家集团的分配,大体上保持均衡。

在社会主义物质
利益原则的大前提下,国家运用多种经济杠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分配途径,
进行非均衡式的分配。

过去一谈到剩余价值的分配就想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
的残酷剥削。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并非如此,剩
余价值和剥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豉集团,凭借他们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
‘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而剩余价值的一重性表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
资本家无偿占有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资本家对
生产工人的剥削,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
济条件下存在剩余价值这一经济范畴,但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双表明剩余价值
并非就等于剥削,剩余价值率也并非等于剥削率。

本质上看,剥削是由个人利
益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内部存在剩余价值,但不存在
剥削。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
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

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
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
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