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常怀敬畏之心”为题导写与示例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含解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展现了中华民族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伟大民族气魄。

而“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同样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成功法宝。

青年人应当采取怎样的生命状态?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南粤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面对世界,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也有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生活中,我们既需要自信自强,但有时也需要有所敬畏。

关于敬畏你有哪些经历和体会?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4.作文人常常因为不懂得敬畏而犯错。

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学会敬畏规则,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敬畏”的思考。

自拟题目,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说中国人民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展现了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伟大民族气魄;“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其中慎独慎微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种自我约束的精神,是指在无人时、细微处,始终不放纵、不逾矩,真正将自我约束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同时心存敬畏,心中有戒,这是工作之基、必守之责,此句意在表明要从根本上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自律。

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作文

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作文

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作文篇1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

一开始我有点不太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但是老师给我们解释了,我才明白过来。

老师说,敬畏就是对某些事物怀有敬重和畏惧的心理。

比如说,我们要敬畏自然,因为大自然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也要敬畏法律,因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基石。

还有,我们要敬畏师长,因为他们教导我们知识,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敬畏并不等于恐惧,而是一种理性的敬重。

当我们对某些事物心存敬畏时,就会格外小心谨慎,按部就班地去对待。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敬畏之心,我们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比如说,我最敬畏的就是父母了。

虽然父母平时对我很和蔼,但是我知道一旦做错了事,他们也会严厉地批评教育我。

所以在家里,我会特别小心,尽量不去做一些让父母生气的事情。

再比如上学时,我会非常敬畏老师。

不敢在课堂上捣蛋,也不会去挑衅欺负同学。

因为我知道,老师不仅有很高的学识,而且掌握着处罚学生的权力。

所以我只能乖乖听话,努力学习。

当然,最让我敬畏的还是法律。

法律就像一把利剑,表面上看不可亵渎,一旦违法就会受到严惩。

所以无论我去哪里,都会谨小慎微、遵纪守法,决不会去做一些非法的事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敬畏之心,我才能循规蹈矩,行为端正。

如果人人都能常怀敬畏之心,社会就会更加安定有序。

相反,如果没有敬畏心,就会目无尊长、肆意妄为,最终酿成大错。

所以,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敬畏自然界的力量,敬畏法律的威严,敬畏师长的权威。

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我们才能行稳致远,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向成功。

我想通过这篇作文,我应该已经阐明了"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的深刻含义。

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这句话,用心去体会它的真谛。

让我们携手共勉,成为一个有敬畏之心,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吧!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作文篇2敬畏是一份修为,是回归人性不可缺少的条件。

《常怀敬畏之心5篇范文》

《常怀敬畏之心5篇范文》

《常怀敬畏之心5篇范文》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的一面。

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

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

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向自然索求,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吃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使苏门答腊的海啸酿成逾十万人的死亡的惨痛教训吗?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地尊重生命。

5月12日,一个全世界人民都不会忘记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降临到四川。

那一刻,多少人在瞬间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多少人在瞬间被埋入了废墟,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在瞬间支离破碎……面对这场灾难,我们中国并没有畏惧,也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从容不迫地去面对。

地震发生不久,部队官兵立刻行动起来,向灾区进发。

道路不通的,官兵们就徒步强行。

所有的官兵们都写下了遗书,这不正是他们不把灾民解救出来不罢休的誓言吗?这不正是他们血浓于水的同胞的爱吗?!温总理和胡书记全都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来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鼓励搜救人员,安慰受灾群众“我现在什么也不关心,只关心我的十万人民。

”这是他们的呼喊。

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也纷纷戴上了绿丝带,为灾区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

”这是他们面对镜头所发出的豪言;外国友人也帮着抬起了担架,面对记者,他们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我爱中国,我要为她做些什么。

”……看,连领袖,外国友人都献出了爱,我们又怎么能袖手旁观呢?!地震期间,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可有几件事却令我无法忘记:当消防队员掀起水泥板时,眼前一幕却让他们愣住了:一位母亲双腿跪地,双手撑地,她的身下,是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可是这位母亲却永远停止了呼吸。

高考作文系列:“敬畏”主题作文导写

高考作文系列:“敬畏”主题作文导写

“敬畏”主题作文导写【原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

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

至于“畏”字,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说:“志成于惧,而荒于忽。

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

可以说,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道题目审题导向非常明确,学生能够轻松确定论题——敬畏。

材料结合三位理学家和张居正的言论,分别阐释了“敬”和“畏”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出敬畏对道德养成,树立正确“三观”和成就事业的重要意义。

提示部分有任务要求,需要考生在行文中有所注意。

“敬畏”是一个缺少争议点的论题,这道题目好写,但不一定写得好。

为写出一篇有内容,有深度的好作文,需要从以下两点努力:一、阐释内涵。

材料提示部分已经在阐释内涵上做出了引导,我们展开议论之前也不可含混,必须在充分理解“敬畏”内涵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让文章逻辑更严密,条理更清晰。

材料中第一句话的语境如下:程颢《识仁篇》:“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即“敬”是秉持美德时应有的态度,是道德养成的保证。

程颐的话主旨与乃兄相近。

朱熹则指出“敬”这一修养的表现和培养方法。

张居正认为人有所畏才会谨慎,进而能提高实现志向的可能性。

但前贤的观点毕竟是零碎的,这里试着对敬畏的内涵作不完全的归纳:敬畏是个体在处理自身和外在世界关系过程中,对客体秉持的尊崇,对外在事物价值的肯定,对高尚美德、自然伟力、社会秩序等由衷的肯定和维护。

高考高分作文:心怀敬畏,行有所止

高考高分作文:心怀敬畏,行有所止

高考高分作文:心怀敬畏,行有所止在物质日益丰腴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思想也日益得到解放。

人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然而,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更应知道不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即对自己的所欲、行为的一种规范。

若一个人事事皆按所欲而行,那么最终会失去对外界事物的敬畏之心,这样不仅仅是道德的沦丧,更会对整个人类世界带来不幸。

放眼当下的疫情,不正是因为不尊重敬畏自然,而导致病毒肆虐全球吗?所以人生在世,应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从SARS 病毒到埃博拉病毒,再到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这每一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就了无数个家庭的生离死别,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因:无视法规、食用野生动物、忽视自然发展规律,挑战法规,这些难道都还不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吗?殊不知,大自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需要大自然。

对大自然的不敬最终会反噬到我们自己。

看看疫情前,再对比疫情中的某些迹象,这说明大自然终于在此刻得到了片刻的休息。

小鹿撞进公园,野猪狂奔在高速,山羊啃着路边野草,那是怎样一种祥和而新颖的画面!这些都是在提醒着我们要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最爱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那是怎样一种温柔而虔诚的心态啊!他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方自然的美。

由此观之,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尊重它们、敬畏它们,而我们也应行有所止,与自然和谐共处。

《李尔王》中有言,“我用本分来爱您”,那不是挂在嘴边的媚词,而是感性和理性的交织,爱国也同样需要理性和敬畏之心,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来顺应祖国未来的发展,更要知道不该做什么来守住底线,维护祖国的美丽繁荣。

放眼人类与自然,科技与人伦不都需要敬畏之心来守住底线吗?莫要让那源自蛮荒时代的陋习风蚀掉人类文明的土壤。

《围炉夜话》中曾有言“立身之道何穷,只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更要知道不该做什么。

而常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才能时刻提高我们的觉悟。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在《中庸注》中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曾国藩有句名言:“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

”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审题立意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

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

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

审题过程:这次作文要抓住材料关键词:敬畏。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此考题是一个由三则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

解析材料需仔细阅并逐层分析其含义,寻找逻辑交叉点。

①朱熹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提炼出要点:君子应怀敬畏。

②曾国藩认为:“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提料出要点: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

③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

”提料出要点:敬畏天命、敬畏自然的重要性,但人类的征服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则材料是三维名人对“敬畏”的不同看法,交叉点为“敬畏”。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是慎,谨慎,不懈怠。

“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

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天命、敬畏规则……这些考生都可以写。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以“敬畏”为题的写作指导与例文

以“敬畏”为题的写作指导与例文

以敬畏为题的写作指导与例文以敬畏为题的写作指导与例文以敬畏为题【有的放矢】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

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瞪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

沉思中,我想起了人生其他许许多多该我们敬畏的东西。

请以敬畏为题,...【有的放矢】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能。

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瞪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

沉思中,我想起了人生其他许许多多该我们敬畏的东西。

请以敬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敬畏意思是又敬重又畏惧,严肃对待,不随意;敬畏给人最大的误导是一个怕字,让人生出畏惧心来。

如此也就失去了敬畏一词的内在意蕴。

这里,敬,是一种心理态度。

有一个成语敬若神明,可以让人体会到敬字中举过头顶之态以示虔诚的含意。

举过头顶,说明所敬之事的高大和重要。

畏,惧,可以引申出谨慎的含意,小心翼翼的样子,重视而不敢有丝毫怠慢。

敬畏一词是事物在心理上的重要程度,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

敬畏——敬重并非常真诚,非常认真地对待。

比如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敬畏诺言……所以,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阅卷心得】1、考场不少人审题依然不清,原因有二。

其一,对于题目没有认真看。

江苏省这几年定型的出题模式为提示语题目名称其他要求。

很多人对提示语很不够,实际上对提示语的有效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题目中很多的潜台词、隐性要求,甚至我们可以根据提示语作一个选材立意上大致类推。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在《中庸注》中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曾国藩有句名言:“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

”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审题立意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

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

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

审题过程:这次作文要抓住材料关键词:敬畏。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此考题是一个由三则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

解析材料需仔细阅并逐层分析其含义,寻找逻辑交叉点。

①朱熹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提炼出要点:君子应怀敬畏。

②曾国藩认为:“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提料出要点: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

③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

”提料出要点:敬畏天命、敬畏自然的重要性,但人类的征服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则材料是三维名人对“敬畏”的不同看法,交叉点为“敬畏”。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是慎,谨慎,不懈怠。

“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

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天命、敬畏规则……这些考生都可以写。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实验中学作文训练指导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2008年9月5日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

其实,不仅是干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一些东西时常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内心充盈、宁静,并在行为上有所戒惧、节制,从而与外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请以“常怀敬畏之心”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思路(1)材料的审读这次作文采用“材料+标题”的形式。

标题作文可以不用原作文材料,但原材料对作文的主题内容、对象范围及导写等都有着重要的提示,因此考生务必仔细审读。

从本则材料看,我“历史、百姓、人生……”;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信息:①内容。

“要常怀敬畏之心”。

②敬畏对象:主体:“干部”、“每个人”。

③敬畏的结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内心充盈、宁静,兵灾行为上有所戒惧和节制”。

④意义:“从而与外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2)作文题意的理解心:思想,意念,感情。

“敬畏”意思是“又敬重又畏惧”,严肃对待,不随意;“敬畏”给人最大的误导是一个“怕”字,让人生出畏惧心来。

如此也就失去了“敬畏”一词的内在意蕴。

这里,“敬”,是一种心理态度。

有一个成语“敬若神明”,可以让人体会到“敬”字中举过头顶之态以示“虔诚”的含意。

举过头顶,说明所敬之事的高大和重要。

“畏”,惧,可以引申出“谨慎”的含意,小心翼翼的样子,重视而不敢有丝毫怠慢。

《中华大字典》对“畏”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①敬也;②服也。

由此可感,“敬畏”一词是事物在心理上的重要程度,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

敬,重,而生虔诚心;畏,重,而生诚恳,谨慎待之,不敢有丝毫懈怠。

“敬畏”——敬重并非常真诚,非常认真地对待。

比如“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敬畏诺言”……“怀”:怀有,保持,存在;“常”:经常,不是一时。

三、立意角度参考敬畏则有诚,以养厚重与博大。

大到国事,小到生活细微,无敬畏心则会流于随意而虚浮无力,难有成就。

国家不能敬畏人民,则会草菅人命而失民心;企业不能敬畏顾客,则会不择手段,疏于为顾客负责而损害顾客利益,失去顾客信任。

敬畏心——真诚心,真爱心,对教育没有敬畏心,则无视生命发展规律而误人子弟;对自然没有敬畏心,则无视万物和谐而残酷践踏;对工作没有敬畏心,则无视责任而轻慢应付,难有建树;对生命没有敬畏心,则无视生命健康,不以生命为珍贵,任欲损之,惰而不知养护,以至失神丢魄。

敬畏心,让人认真于人事,对人对事,不知敬畏,则无诚无信无孝无义无忠,轻率信诺却难忠于信诺竭诚于他人之事,没有责任心,让人难以放心交付大事。

这样的人终因失信而为人弃之。

敬畏心不是谨小慎微,而是诚于人事,尊重而认真,有责任心。

凡事怀一份敬畏心,则生命因为有诚而厚重,得天地人和而坦然行走在世界而无害,温润自得,受人尊敬。

四、行文(一)记叙文写法示例①写一个人自幼养成敬畏之心,长大后在一个重要事件上,关键时刻没有犯错。

(正面立意)②写一个人自幼养成敬畏之心,长大后在一个重要事件上,关键时刻丢失了敬畏之心,结果酿成大错。

(反面立意)③把前面结合起来,采用正反对比说明主题。

(二)议论文写法示例(1)并列式示例①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敬畏自然。

②常怀敬畏之心,还有始终尊重生命。

③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文化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2)层进式示例。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①何为常怀敬畏之心。

②为何常怀敬畏之心。

③如何常怀敬畏之心。

四、选材参考①自然界。

不保护森林造成生态灾难,人类对环境的污染。

②对生命。

乱吃野生动物如果子狸造成疾病流行。

对动物的掠杀造成灾难。

③对历史。

德国总理惊世一跪,日本右翼否认历史,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帮助中国受害者。

④对人民。

秦始皇对施行暴政:唐太宗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历史上爱民的帝王和官吏:范仲淹、苏轼、包拯……,周恩来、温家宝。

⑤对文化。

季羡林、巴金⑥对祖国。

屈原、苏武、文天祥。

⑦对消费者。

反例:过期月饼、假药假酒、毒牛奶……正例:亨氏米粉、美国的考面包店。

五、评分标准(一)参照高考的评分细则(等级评分标准)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出现错别字,l~2个不扣分,3个扣l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

重复的不计。

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l分。

④不足300字的文章作四等评分,最多给20分。

不给发展分,不再扣字数分。

(二)对考生作文符合题意的补充说明1、考生只写出了“敬畏或敬畏之心”,判基本符合题意。

(三等)2、考生只笼统提到了“常怀敬畏之心”,而重点写“敬畏之心”,判符合题意。

(二等)3、考生既表达了“敬畏之心”又突出表达了“常怀”,判切合题意。

(一等)(每一等级可以分上中下三个层次,如一等有一等上25-24,一等中23,一等下22-21,其他等级类推。

)【优秀例文1】常怀敬畏之心广东实验中学高三(18)班陈楚琪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得一面。

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

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

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是,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向自然索求更多,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有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吃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减弱了自然对人们的保护作用而使苏门答腊的大海啸酿成逾十万人的死亡的惨痛教训吗?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地尊重生命。

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处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如此卑微。

她曾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他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学识等而鄙视他、漠视他。

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用伟大的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全世界的良知。

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文化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季羡林回忆自己的梵文老师西克先生时,说他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然认真地指导他唯一的学生,并把传承自己毕生之学给一个异国学生看作他余生神圣的使命。

我想,这就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态度:负责任地研究、谨慎地传承。

这与当今一些对传统文化毫不怀抱敬畏态度,戏说历史的“学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知识与学问、文化与传统,这也是学问的生命所在。

无论是对自然、对生命,还是对知识,我们都要常怀敬畏的心理,不要纵容自己逾越那条道德准线,让自己的行为始终与起码的道德操守、人的良知相一致。

否则,我们不仅背叛了自己,也造成世界的混乱、无序。

人啊,还是要常怀敬畏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才能使自己的内在与外在和谐,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评分】22+22+9=53【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在于紧扣题目行文,切合题意。

本次作文中,绝大多数考生知道要写“敬畏或敬畏之心”,但大多数考生只笼统提到了“常怀敬畏之心”,不知道怎样在选例和用例上突出“常怀”二字。

而本文在“常”字上动了脑筋,在选例、用例、“点例”上突出“常怀”二字,使文章在众多并列式结构议论文中脱颖而出。

【优秀例文2】常怀敬畏之心广东实验中学高三(8)班于华杰我是新到任的A市市长,对A市了解并不多,只知其治安混乱,经济落后,是一个“难治市”。

今天将要召开第一次市常委会,听说委员们准备了不少新议案,我要好好听听,对如何治理,我心中还没底呢。

但记住,常怀敬畏之心。

会上,规划局长提到:“我建议将市北边的林地改造成耕地,以解决我市粮食问题。

”“然而那是我市仅有的一片林地,不可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啊。

”我回答。

“有哪个地方建设经济不开荒砍林?何况改为耕地后利益大大,不仅能自足,或许还能外销他市。

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我被他的话镇住了,确实许多地方都毁林改地,然而有好结果吗〉大自然不是任人宰割的,这样最终都会遭报复的,怎能不敬畏自然?污染了再治理那损失可大了!大跃进的时候不就是因为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违背客观规律,才导致了往后的三年饥荒吗?居然现在还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我想,再听听下个议案吧。

“这个等我们讨论一下。

下一个!”城建局长提议建设一个巨大的雕像,只与人民公园,作为我市的标志,也作为我市的政绩工程。

这个提议还好,“预算耗资多少?”“约三百万。

”“造价这么高,如何负担得起?”我惊讶。

“这怕什么,建好了可以在公园设门票,一张五十,再将他设为什么教育基地,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去,这不很快收回成本。

”天啊!用人民的税收建大雕像,却还要封闭公园,收取门票,价格不菲。

五十元,中小学生如何付得起?这哪是为人民服务,分明是搜刮百姓财产嘛。

这怎么可以!会上委员们的建议都让我吃惊,他们的敬畏之心哪去了?我终于知道A市贫穷混乱的原因了。

会后,社保办主任满脸堆笑地走上前来,在我耳边低声说:“市长,我有个提议,将我市退休年龄延后至65岁吧。

”“为什么?”我又吃一惊,“劳动力不足吗?”“嘿嘿,不是,不是,这社保金……就是可以付少点。

”他一脸堆笑,眼神诡异。

我一听,不禁怒火上窜,恨不得立马免他的职。

这些人怎么了?然而我压制着愤怒,说:“这个明天会上再议。

“看来,还得从思想抓起。

第二天的会议上,我一字一顿地说:“有人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们容易失去敬畏之心,内心才能平静,社会才会和谐。

同志们,作为领导干部,请大家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百姓。

”他们似乎被我这番话敲醒了一般,行动起来。

五年后,A市已跃居省内强势。

市委们会心一笑——“常怀敬畏之心!”【评分】22+22+9=53【点评】本次作文中,写记叙文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不点题,或只是在文章结尾轻描淡写提一句,这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这是很危险的,令人觉得所写事例用来套另外一些题目也完全可以,如“尊重”、“谦虚”等。

而本文围绕“常怀敬畏之心”选择三个事例,从敬畏自然和敬畏百姓两个角度来组织文章,结尾用“常怀敬畏之心”的成效再一次突出“常怀”的意义,文章切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