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信道编码(基带信号、能量扩散、码间干扰)

合集下载

无线通信工程—无线通信的信道编码总结

无线通信工程—无线通信的信道编码总结

奇偶校验码 汉明码 BCH码

卷积码
非系统卷积码
道 编
正交码

系统卷积码
W-A码

m序列
交 编
岩垂码

L序列
扩散码
RS码
线性分组码
概述
– 基本概念 – 基本性质 – 伴随式译码 – 纠错能力和码限
举例
– 循环码 – BCH码和RS码
线性分组码----概述
基本概念
– 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
满足 v mG 的G矩阵称为生成矩阵;
位发生一个错误,即 e (0, ,0,eni ,0, ,0) 时,有
ST

T
Hv

HeT

(hnri1
,
hr2 ni
,
, hn0i )T
这就是说,当 v 的第i位发生一个错误时,S T 等于H矩阵的第i列。 反之,如果收到码字的伴随式 S T 等于H矩阵的第i列,我们就说
码字的第i位有错。
循环码的监督多项式或校验多项式。
线性分组码----循环码
循环码的伴随式译码
– 原理
设 s (sr1, sr2, s0 ) 对应的伴随多项式为
s(x) sr1xr1 sr2 xr2 s1x s0
则由 sT HrT HeT 知
k
sr1
h r k i r 1 ni

rnk 1,
i 1
将上式分别代入s(x),得
k
s0 h0kirni r0 i 1
s(x) (rn1xn1 rn2xn2 r0 )g(x) (r(x))g(x) (e(x))g(x)
线性分组码----循环码

第6章信道编码信道

第6章信道编码信道

通常qn>> qk,分组编码的任务是要在n维n重矢 量空间的qn种可能组合中选择其中的qk个构成一个 码空间,其元素就是许用码的码集。
2021/5/17
第6章信道编码信道信道编
23
• 选择一个k维n重子空间作为码空间。 • 确定由k维k重信息空间到k维n重码空间的映射方
法。 • 码空间的不同选择方法,以及信息组与码组的不
误比特率或码组差错率。
2021/5/17
第6章信道编码信道信道编
7
• 定量地描述信号的差错,收、发码之“差” :
差错图样E=发码C- 收码R (模M)
• 例:8进制(M=8)码元,
若发码
C=(0,2,5,4,7,5,2)
收码变为
R=(0,1,5,4,7,5,4)
差错图样 E=C-R=(0,1,0,0,0,0,6)(模8)
19
V1,V2 , ,Vn
2021/5/17
第6章信道编码信道信道编
20
• 以(100)为基底可张成一维三重子空间V1,含21 =2 个元 素,即
V1 {(000), (100)}
• 以(010)(001)为基底可张成二维三重子空间V2,含 22 =4个 元素,即
V2 {(000),(001),(010),(011)}
• 若满足条件:
➢ V中矢量元素在矢量加运算下构成加群;
➢ V中矢量元素与数域F元素的标乘封闭在V中;
➢ 分配律、结合律成立,
则称集合V是数域F上的n维矢量空间,或称n维线性空间,
n维矢量又称n重(n-tuples)。
2021/5/17
第6章信道编码信道信道编
18
对于域F上的若干矢量 V1,V2 , ,Vi及Vk

信道编码原理

信道编码原理

信道编码是指在数字通信中,为了提高数据传输成功率或者减少数据传输错误率,采用一定的编码方式对待发送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将原始数据进行编码,使得编码后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或者识别能力,从而增加接收端对数据的准确性处理。

常见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重复编码、纠错码等。

以卷积码为例,其编码过程如下:
1. 原始二进制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为一串信号序列,每一位由0 或1 组成。

2. 将该信号序列匹配为一系列的码组,每一个码组中包含有一定数量的二进制点,它们之间是通过一些状态转移的方式相互产生关联。

3. 形成的信号序列经过编码器,从而修改为一组更高纠正能力的信号。

4. 发送符号序列到接收机,进行解码操作。

5. 网络另外一个端的解码器对接收到的码组进行处理,从而还原出原始的二进制数据。

采用信道编码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时,能够有效提高信道的传输效率,减少传输时出现的噪声、干扰等对数据的影响。

但同时,也会增加传输的时间开销。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应用场景和传输环境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信道编码方式。

陈运-信息论与编码-第六章 信道编码

陈运-信息论与编码-第六章 信道编码

i 1, 2, , n
a x an 1 x n 1 an 2 x n 2 a1 x a0 ai 0,1 1 a x an 2 x n 1 an 3 x n 2 a1 x 2 a0 x an i a x an 1i x n 1 an 2i x n 2 a1 x i 1 a0 x i an 1 x i 1 an i
T T T
S可以指示差错的存在
25
6.4 线性分组码
s [ s0 s1 s2 ]T Hz T z0 z 1 0 z2 z 0 3 1 z4 z5 z 6
26
1 0 1
1 1 1
1 1 0
0 1 1
1 0 0
0 1 0
6.4 线性分组码
伴随式 错误 s0 s1 s2 位置 z0 101
111 110 011 z1 z2 z3 错误图样 1000000 0100000
s1 z0 z1 z2 z4 s2 z1 z2 z3 z5 s3 z0 z1 z3 z6
第 6 章 信道编码
6.1 概述
• 作用
提高信息传输时的抗干扰能力
• 目的
增加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 手段
增加信息冗余度
• 名称
信道码、数据传输码、差错控制码
2
6.1 概述
• 信道编码器在通信系统中的位置
信源
信源编码
加密
信道编码
信宿
信源译码
解密
信道译码
3
6.1 概述
• 分类
分 组 码 树 码 线 性 码 非 线 性 码 检 错 码 纠 错 码 抗 随 机 差 错 码 抗 突 发 差 错 码 代 几 组 数 何 合 码 码 码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第6章 信道编码理论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第6章 信道编码理论
X
信源编码
Y
差错控制 编码
Z
调制
信息错误
数据错 误一定
物理信道
条件:实
信宿
重建 符号

信源译码
Yˆ 差错控制 Zˆ
接收 信息
译码
接收 数据
解调

际信息传 输速率不 大于信道
容量,
意 1.信道一定,数据出现差错的概率一定,这是无
法改变的,与差错控制编码/译码方式无关
2.数据出现差错的概率不可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引 入差错控制编码/译码,降低信息传递中的错误
即如何选择 译码规则和 编码方法
减少信道传 输中的信息 差错
由于信道噪声或者干扰的存在, 会产生数据传输错误。
信道编码定理,也 称为香农第二定理
通信原理告诉我们,信噪声为例, 介绍虚警概率、漏报概率,以及 计算错误概率的过程和方法
原始

符号
信息

信源
(4) 纠正t个随机错误, ρ个删除,则要求码的最小距离满足 d0 ≥ ρ +2t+1
分组码的最小汉明距离满足下列关系
d0 n k 1
奇偶校验码是只有一个检验元的分组码 最小汉明距离为2,只能检测一个错误, 不能纠错。
是不等式, 不能用于计
算d0
差错 控制 译码 已知 条件
任务
6.3 译码规则
p( y)
p( y)
﹝ ❖ 考虑y的取值 两者之间比较
P(0 | y 0)
(1 pe ) p
p(1 pe ) (1 p) pe
P(1| y 0)
(1 p) pe
p(1 pe ) (1 p) pe
﹝ 两者之间比较

第六章 信道编码(基带信号、能量扩散、码间干扰)

第六章 信道编码(基带信号、能量扩散、码间干扰)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11
三、基带信号眼图法:

利用实验的手段方便地估计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方法:是将待测的基带信号加到示波器的垂直轴输入端,同 时把定时脉冲加到外同步的输入端,使示波器的水平扫描 周期严格与码元的周期同步。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31

一.理想低通滤波系统可实现无码间干扰 理想低通滤波器特性和冲激响应如图所示。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32



由图可见理想低通的冲激响应h(t)波形具有sinx/x函数 的特性,在t=0处具有最大值,在t=±nT点上都过零点 (T=π/ωc,ωc为系统截止频率)。 如果输入数据的比特率为1/T,则不存在码间干扰问题。 根据系统的截止频率为fc=ωc/2π=1/2T ,这时的频 带利用率为2bps/Hz(即单位频带内的比特率)。 若数据序列为多元码,比如n元码,则频带利用率为 2log2n bps/Hz,这是无码间干扰所能达到的最高频带利用 率。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7
(三) 二元码的种类和特点

①.普通二元码 常用的二元码波形如图所示。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8
单极性归零码:以时间T内有无脉冲信号来表示“1”、“0”; 单极性信号差分码(NRZ-M):以位定时信号边沿有电平跳变表示 “1”,无电平跳变表示“0”。也称相对码。); 单极性空号差分码(NRZ-S):以位定时信号边沿有电平跳变表示 “0”,无电平跳变表示“1”; 双向码:无论码元“1”或“0”,每一码元比特的边缘都有电平跳变,而当 码元“1”时,在每比特中央又有一次跳变,码元“0”时在比特周 期内不跳变。 密勒码(Miller,M):用码元周期中央出现跳变(而其前后沿不出现跳 变)来表示“1”,对码元“0”则有两种处理情况,单个“0”时码元 周期内不出现跳变,连“0”时在相邻的“0”交界处出现跳变。 密勒平方码(M2):与其密勒码的区别在于无论“1”或“0”,当连续出现的 相同码元超过2时省去最后一个比特的电平跳变,即对于“1”省 去其中央电平跳变,对于“0”省去其最后一个码元“0”的前沿跳 变。可以看出,它比之密勒码电平变换速率进一步降低,其相应的基带信

信息论与编码原理信道编码

信息论与编码原理信道编码
介于中间的纠随机/突发差错码。 构码理论:代数码、几何码、算术码、组
合码等
差错控制系统分类
前向纠错(FEC):发端信息经纠错编码 后传送,收端通过纠错译码自动纠正传递 过程中的差错
反馈重发(ARQ):收端通过检测接收码 是否符合编码规律来判断,如判定码组有 错,则通过反向信道通知发端重发该码
生成的码字C
前k位由单位矩阵Ik决定,等于把信息组m原封不 动搬到码字的前k位;
其余的n-k位叫冗余位或一致校验位,是前k个信 息位的线性组合。
这样生成的(n,k)码叫做系统码。 若生成矩阵G不具备系统形式,则生成的码叫做
非系统码。 系统化不改变码集,只是改变了映射规则。
校验矩阵
将H空间的n-k个基底排列起来可构成一个(nk)×n矩阵,称为校验矩阵H。用来校验接收到 的码字是否是正确的;
用这种方法不能得知最优码是如何具体编 出来的,却能得知最优码可以好到什么程 度,并进而推导出有扰离散信道的编码定 理,对指导编码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 价值。
6.1.3随机编码
在(N,K)分组编码器中随机选定的码集有qNM种 第m个码集(记作{c}m )被随机选中的概率是
P({c}m)q(NM)
qk
<
qn
构造线性分组码的方法就是构造子空间的方法,即 在n维n重矢量空间的n个基底中选取k个基底张 成一个k维n重子空间
空间构成
n维n重空间有相互 正交的n个基底
选择k个基底构成码 空间C
选择另外的(n-k)个 基底构成空间H
C和H是对偶的
CHT=0,码的生成矩阵,H是它的校验矩阵; H是(n,n-k)对偶码的生成矩阵,它的每一行是
一个基底。 G则是它的校验矩阵。 GHT=0 ,H=[- PT In-k ],二进制时,负号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信道编码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信道编码

02
检错纠错原理
检错与纠错原理
检错原理:冗余的加入,增加了码字总数,给误码留下了空间,也给判断 正确与错误提供了可能。
纠错原理:更多冗余的加入,拉大了许用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就有可能 区别误码与各个许用码字之间汉明距离的不同,从而判断误码可能的来源。
最小汉明距离:一种编码又许多个码字,全部两两比较后,可以找出最小 的汉明距离d0。 例:C1=00000;C2=01011;C3=10110;C4=11101; 则d(C1,C2)=3;d(C1,C3)=3;d(C1,C4)=4; d(C2,C3)=4;d(C2,C4)=3;d(C3,C4)=3; 因此最小汉明距离为d0=3。

源 译 码
信 宿
信道编码概述
编码
信源编码
提高数字信号的有效性
将信源的模拟信号转变成为数字信号 减小量化误差,压缩冗余度,降低数码率,压缩传输频段(数据压缩)
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 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
数字信号在信道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实际信道的传输特性不理想以及存 在加性噪声,在接收端往往会产生误码。 增加冗余度,具有检错纠错能力
信道编码:在信息码元中插入一些冗余码元(监督码元),使得整体码
码元传输速率(baud)
发能够发现和纠正错误的码收
增加冗余度,检具错有重检发错码是压缩随机的冗余度,信道编码是增加有规律的冗余度。 应答信号
增加冗余度,具有检错纠错能力
按码的用途分:检错码、纠错码、纠删码
发 能够发现和纠正错误的码
如何使消息传输后发生错误最少?
信道编码概述
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冗余度的区别: 信源编码是压缩随机的冗余度,信道编码是增加有规律的冗余度。信
道编码又称为抗干扰编码或差错控制编码,用来改善数字通信系统传输质量,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able 数据输入
图4-4 DVB随机化和去随机化电路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8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29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


如果传输信道中掺入了过量的干扰信号n(t),会导致再 生的时钟发生时间偏移使取样判决时刻不准,造成电平判 决差错,从而发生误码。 另外,当一系列的脉冲因信道带宽受限等原因出现波 形失真时,其波形会在时域内扩散,影响到邻旁的数据波 形,称为码间干扰。码间干扰也会导致电平判决出现差错。
能量扩散的实现
实现能量扩散功能的是随机化电路,也称为伪随机码 发生器(PRBS)或M序列发生器,由带有若干反馈线的m级 移位寄存器组成。 随机化电路产生伪随机二进制序列再与输入数据逐个比特作运算。
这种m序列与TS流包的码进行XOR扰码运算后,数据们“1”和“0”的连续 游程都很短,且出现的概率基本相同。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7
(三) 二元码的种类和特点

①.普通二元码 常用的二元码波形如图所示。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8
单极性归零码:以时间T内有无脉冲信号来表示“1”、“0”; 单极性信号差分码(NRZ-M):以位定时信号边沿有电平跳变表示 “1”,无电平跳变表示“0”。也称相对码。); 单极性空号差分码(NRZ-S):以位定时信号边沿有电平跳变表示 “0”,无电平跳变表示“1”; 双向码:无论码元“1”或“0”,每一码元比特的边缘都有电平跳变,而当 码元“1”时,在每比特中央又有一次跳变,码元“0”时在比特周 期内不跳变。 密勒码(Miller,M):用码元周期中央出现跳变(而其前后沿不出现跳 变)来表示“1”,对码元“0”则有两种处理情况,单个“0”时码元 周期内不出现跳变,连“0”时在相邻的“0”交界处出现跳变。 密勒平方码(M2):与其密勒码的区别在于无论“1”或“0”,当连续出现的 相同码元超过2时省去最后一个比特的电平跳变,即对于“1”省 去其中央电平跳变,对于“0”省去其最后一个码元“0”的前沿跳 变。可以看出,它比之密勒码电平变换速率进一步降低,其相应的基带信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1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2

输出序列a0为: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3



2. m序列的性质 (1)均衡性:在m序列的一个周期m= 2n -1中,“1”和“0” 的数目基本相等。 (2)游程分布:一个周期序列中接连出现相同码元的个 数称为游程长度,各种游程长度中连“1”的游程和连“0”的 游程大致各占一半。 (3) 伪噪声特性:m序列属于伪噪声(PN)序列或伪随 机二进制序列(PRBS)。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10
②.分组二元码 基本原理: 要求数据中Tmin 尽可能长,Tmax 尽可能短,即Tmin/ Tmax尽量 小。(即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差值小即带宽小) 将原为m位的数据组根据一定的规则变换成相应的n位为一组 的码(n>m)。 特点:1、(优)从2n状态中选出2m种状态相应代表原来的数据组, 可选出最有利于传输或录放的; 2、(缺点)状态数目不变,码位增加,从mbit增加到nbit; 增加冗余 a.4-5分组码 选择原则:1与1之间连续为0的数目不大于2,即d≤2。 变换之后再选用非归零倒相码(NRZI)表示。 NRZI——每遇到1(或0)时,在比特中央翻转。 其 特点是最大翻转间隔明显减小。 b.8-14分组码 不做具体介绍。
号频率也减小了。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9

密勒码和密勒平方码较好地符合选择码型的基本要求 二元码的功率谱 几种常用的二元码的功率潽如图所示 NRI码含有大量低频成分,频带较宽, 密勒码不但直流成分和低频成分很少,而且上限频率 低,频带宽度仅为双相码的一半,这对带宽受限的信道更 有利。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33

二、.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及实现方法 (1)由于理想低通滤波特性无法实现,可以证明,只要传 输函数H(ω)沿ω轴以2π/T为间隔(n=0,±1,±2,…) 切开,然后分段平移到(-π/T,π/T)区间内进行相 加,结果形成一条水平直线,也可以实现无码间干扰的传 输条件。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如图所示.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31

一.理想低通滤波系统可实现无码间干扰 理想低通滤波器特性和冲激响应如图所示。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32



由图可见理想低通的冲激响应h(t)波形具有sinx/x函数 的特性,在t=0处具有最大值,在t=±nT点上都过零点 (T=π/ωc,ωc为系统截止频率)。 如果输入数据的比特率为1/T,则不存在码间干扰问题。 根据系统的截止频率为fc=ωc/2π=1/2T ,这时的频 带利用率为2bps/Hz(即单位频带内的比特率)。 若数据序列为多元码,比如n元码,则频带利用率为 2log2n bps/Hz,这是无码间干扰所能达到的最高频带利用 率。
3.DVB中的加扰电路. 在欧洲的数字视频广播标准中,无论DVB-S、DVB-C 或DVB-T,都对数字基带信号实施同样的能量扩散。 即采用15级移存器的PRBS对数据序列作模2和,DVB 中的PRBS加扰电路如图所示.

DVB规定的伪随机码生成多项式为 G(x)=1+x14+x15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0
一个4级m序列发生器和工作状态转移表如图所示.图中的 线性反馈遵从下式的递归关系式:
假若初始状态{ a3 ,a2 , a1 , a0 }为{0,0,0,1}; 在移位时钟节拍控制下{ak }的状态将逐次变动,移位 15次后又回到初始状态, { a3 ,a2 , a1 , a0 }={0,0,0,1}。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3
基带传输的模型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4
二. 码型的选择 ㈠、码型的选择基本原则 发送前先变换码型,使数字信息的频谱结构适合于给 定信道的传输特性。主要考虑三点: ①.尽量减少基带信号频谱中的直流、甚低频和高频分量; ②.基带信号中包含适当的定时信息; ③.基带信号的码型应基本不受信号源统计特性的影响。 ㈡ 、码型的分类和特点 只介绍按各种码元的波形幅度取值不同进行分类, 其中主要是二元码和三元码,重点是二元码。二元码、 三元码和多元码如图所示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17
能量扩散的作用 基带信号在随机化电路中进行能量扩散,信号扩散后具 有伪随机性质; 1、已调波的频谱将从局部的频谱分散开来,从而降低对其它 系统的干扰; 2、连“0”码或连“1”码的长度缩短, 便于接收端提取比特定 时信息。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18
信道编码
6.3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处理 一、概念 二. 码型的选择 三、基带信号眼图法: 6.4能 量扩散 (伪随机序列扰码PRBS ) 6.5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处理
一、概念
二. 码型的选择
三、基带信号眼图法:
一、概念 码 型:用以表示一系列二进制数据的离散电脉冲波 形。 数字基带信号:指频带从直流和低频开始的电脉冲信号。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采用数字基带信号直接传送方式,适 合于有线信道或近距离传输; 数字信号调制传输或载波传输:把信号频谱变换到高频载 波上进行传送,适合于无线信道或有线信 道的远距离传输。
12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13
能 量扩散
(伪随机序列扰码PRBS )
能量扩散的作用 能量扩散也称为随机化、加扰或扰码。
扰码虽然“扰乱”了原有数据的本来规律,但因为是特意“扰乱”的,在接 收端很容易去加扰,恢复成原数据流。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6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7
初始值 1 0 0 1 0 1 0 1 0 0 0 0 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00000011…
PRBS 异或门 与门 异或门
数据输出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4
伪噪声特性 如果我们对一个正态分布白噪声取样, 若取样值为正, 记 为+1,取样值为负,记为-1,将每次取样所得极性排成序列, 可以写成 …+1,-1,+1,+1,+1,-1,-1,+1,-1,… 这是一个随机序列,它具有如下基本性质: (1) 序列中+1 和-1 出现的概率相等; (2) 序列中长度为 1 的游程约占 1/2, 长度为 2 的游程约占 1/4,长度为 3 的游程约占 1/8, … 一般地, 长度为k的游程约占 1/2k,而且+1, -1 游程的数目各占一半; (3) 由于白噪声的功率谱为常数,因此其自相关函数为一冲 2009-12-30 4.3~4.5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5 击函数δ(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