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1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1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训练1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1.(2023四川绵阳二模)《商君书》有“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以及“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等规定。

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记载某无爵男子曾逃亡三次,除一次系逃避劳役外,并未见其他过错,但仍要到乡去自首。

这反映了秦国( )A.阶级矛盾日益激化B.社会流动现象突出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农民赋役负担沉重2.西汉时期,陈汤和朱买臣学问博达,但因家贫“不治产业”而被乡里看不起,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

东汉时期,各种孝悌行为受到乡里舆论的赞扬和鼓励,有学问的人社会地位高。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B.国家权力与社会舆论的相互支撑C.崇尚富贵思想被摒弃D.民间舆论影响社会政治地位3.(2023宁夏银川二模)唐朝每榜所取进士人数,不过二三十人,且多有士子与考官交通之情形;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载祖上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有570名,其中三代皆不仕者307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反映了( )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B.人才选拔机制渐趋开放C.程朱理学成为正统D.家族门第观念已然瓦解4.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

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

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交流的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界长治久安5.(2023四川南充二模)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

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

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

这反映出当时( )A.改革的条件不够成熟B.保守势力并未真正反对新法C.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D.维新派的改良措施过于激进6.1930年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没有诸如物权、典权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概念,而是代之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表述;甚至还有一些方言词汇,如“肥田”“柴火山”等出现在法律条文中。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一)制度自信(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一)制度自信(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主题限时集训(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记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这一变化( )A.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D.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B[根据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确立起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强化了与诸侯的等级区别,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选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西周之前已经确立,排除C 项;材料论述的是天子和诸侯关系的变化,并未扩展至民族关系,无法体现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B[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X,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项;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说明政治制度的变迁反映出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排除D项。

]3.“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

西汉时,三老可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进行基层的统治。

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吸收消化后,劝导百姓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带领百姓学习并服从国家的各种政策。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限时集训(一) 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建议用时:30分钟)微专题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

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由此可知(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A[商王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商王、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不同,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是否完善,排除B 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才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 项;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

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 )A.推行仁德的旨趣B.防御狄人的思量C.拓展疆域的需要D.羁縻笼络的考虑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为了巩固其统治,周王不得不分封一些先代贵族,即题干中的“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说明周王分封先代贵族的主要目的在于笼络和羁縻,故选D项。

]3.(2020·某某一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贵族宗法血缘关系有所松动B.君主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有限C.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基础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的问题,故选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松动,排除A项;秦的统一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古代手工业者的智慧(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古代手工业者的智慧(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课时提升训练古代手工业者的智慧一、选择题1、白寿彝认为,唐代官营手工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制。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着重收集( )A.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B.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C.唐朝工部司的往来政令D.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答案 C解析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只能说明其质量,不能体现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也不能说明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唐朝三省六部中的工部是管理手工业的,收集工部司的往来政令可以了解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只能说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答案 B解析题干述及了“邯郸郭纵”“卓氏之先”“鲁人……曹邴氏”三个人物通过冶铁业发财致富,说明在战国时期,冶铁业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生产部门,故选B项。

3、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制瓷业的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可知,当时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不能说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不足以说明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

4、读汉代中等生活水平自耕农年收支表,据此可知( )B.纺织业成为主要创收活动之一C.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D.重农抑商是当时主要经济政策答案 B解析从图表信息总计收入大于总计支出,赋税负担沉重入不敷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表只是体现农耕收入和支出,没有体现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排除C项;图表信息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二、五、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古代的“草市”可以追溯到()A.商代 B.六朝 C.宋代 D.明代3.(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1题)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__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A.夏禹B.商汤C.周武D.秦皇4.(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6题)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A.枢密院B.中书省C.三司D.内阁5.(2012年辽宁沈阳四校阶段测试)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牛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2012年3月泉州市质检14题)“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座落在武夷山的“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

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B.福建是朱熹宣传理学的重心C.朱熹继承与创新了儒学思想D.朱熹思想的影响力超过孔子7.图1—49是中国境内出土的早期人工冶炼铁器,其冶铸时间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8.(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D.两晋南北朝9.(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3题)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10.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2021届新高考专用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答案)

2021届新高考专用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答案)

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夏商君主依据当时的“天命说”,宣称自己得天命。

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天对于任何部族都是公平的;周朝建立后,周公又提出周的先祖们长期得到天的信任,因而能配命于天。

这反映出()A.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逐步分离B.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C.周朝继承了商代的中央政治体制D.宗法制确保了周朝王权继承的稳定性2.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

其意为()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形成同一崇拜C.商朝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D.蕴含着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权力模式3.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

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

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一统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据考证,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营建的北长城不在三国原有疆界之内,而远在向北数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农牧分界线上。

这一状况()A.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B.说明三国国力最为强盛C.反映了国家统一趋势D.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5.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

商鞅意在() A.保护农业的生产B.抑制商业的发展C.限制贵族的剥削D.打击贵族的利益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

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7.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人民版必修1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人民版必修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人的葡萄藤被别人毁坏,但是在诉讼是只能说“树木”,不能说是“葡萄藤”,因为法律没有规定,这种法律应该是()A.习惯法B.自然法C.公民法D.万民法2.古代雅典形成民主制度和罗马共和国早期开始形成法律制度的共同原因是()A.城邦是公民的政治共同体 B.城邦经济以手工业商业为主C.奴隶主集团控制奴隶的需要 D.对外战争和扩张势力的结果3.影响古希腊政治文明产生的相关因素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A.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B.海外贸易及经济文化交往活动C.东方文明的影响 D.古罗马法律的影响4.下列有关古希腊城邦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小国寡民,长期自治B. 都经历了君主制到贵族制到民主制的演变过程C.重视海军和海外殖民D.城邦政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5.因为克里昂一贫如洗,他将被划入()A.第一等级B.第二等级C.第三等级D.第四等级6.亚里士多德曾称“人是政治的动物”。

这句话用来形容以下哪种政治制度比较合适A.雅典的民主制B.古罗马的政制C.代议制民主制 D.君主制7.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力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D.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8. 1906年5月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

他们在其《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

……”由此可见,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罗马法()A.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B.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和统治C.自然法的法律精神具有普遍性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9.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说:“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2014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 项说法错误。

]2. (2014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 .宗法制B .分封制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答案 B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 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 (2014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 .血缘亲疏B .地位尊卑C .长幼有序D .先帝遗愿答案 B [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

从材料和所学史实可知,当时影响王位继承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4. (2014河北测试)下列是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其中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 B [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

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故选 B 项。

]5. (201 4长宁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 .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 C [依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了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6. (2014潍坊模拟)《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 C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理解。

据题干中“为宝”“ 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信息,说明农业经验和技术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的特点。

]7. (2014泉州四校联考)《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 B [ 分析材料含义: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一女不织,就有人受寒,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这是强调耕织的重要性,故答案为 B 项。

]8. (2014扬州模拟)《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 .③④B .①②③④C.①②③ D .①②答案 C [解读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铁器大大提高耕作效率,故①正确;铁器使用推动税制改革,故②正确;铁器的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广,故③正确。

“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制度,故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题意。

]9. (2014九江模拟)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可见该时期( )A .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D .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答案 A [材料表达的含义是:西汉初期,进行冶铁或煮盐的大工商业者招集的雇工人数达千余人,这说明当时这两个行业的一些民营作坊规模已经很大,而B、C、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A 项。

]10. (2014湖北名校联考)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 •民心的重要性C •人的才能的重要性D •教化的重要性答案 A [解答关键是理解孔子所述的含义。

从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他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说明孔子意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选A。

]11. (2014金华十校联考)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 “弱者,道之用”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答案 D [材料反映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及至文武王的政治状况,他们都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礼制,并不是因循守旧,也就是“不法古”,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 项正确。

]12. (2014黄冈模拟)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 .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

其观点是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实质上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 (2014商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森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

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

…… 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连续性的重要支柱。

… …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包括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

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

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它文明隔绝?这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影响?(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分)(至少答出四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说明传承下来的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

(6 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

(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

第(2)问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

第(3)问回答紧扣“传承”,指出对今天有影响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第(4)问根据材料四的信息概括影响文化连续性的因素。

答案(1) 因素:自然因素:山脉、大洋、沙漠等。

人为因素:长城。

影响:使中国少遭外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时间、空间;但阻隔了中外交流,不利中国文明的发展。

(2) 因素:自然条件;品种改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兴修;重农措施。

(3) 传承的文化:省、县制;文字、思想伦理、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医学。

(4) 原因:封闭的环境;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文字、儒家学说,考选用人制度的作用。

14. (2014苏北四市联考)《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