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起因、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如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以及它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3.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世界市场、阶级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导入环节,我将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询问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初步认识,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接着,通过展示一系列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
新课讲授环节,我将重点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成果及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结构、世界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对工业革命的基本了解,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氛围: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起因、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如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以及它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3.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世界市场、阶级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导入环节,我将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询问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初步认识,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接着,通过展示一系列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
新课讲授环节,我将重点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成果及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结构、世界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对工业革命的基本了解,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氛围: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3)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内容:
(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时间轴。
(2)设计一些关于工业革命的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目的:
(1)巩固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变革,深入剖析其影响。
(3)组织实地考Βιβλιοθήκη ,让学生了解当地工业发展历程,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对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的兴趣,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如制作科技发明时间轴、小组分享科技发明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1)论题自选,围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
(2)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评价。
目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一份关于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的手抄报,要求如下:
1.学生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发明兴趣浓厚,但对其背后的社会变革和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科技发明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史料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内容:
(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时间轴。
(2)设计一些关于工业革命的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目的:
(1)巩固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变革,深入剖析其影响。
(3)组织实地考Βιβλιοθήκη ,让学生了解当地工业发展历程,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对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的兴趣,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如制作科技发明时间轴、小组分享科技发明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1)论题自选,围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
(2)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评价。
目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一份关于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的手抄报,要求如下:
1.学生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发明兴趣浓厚,但对其背后的社会变革和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科技发明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史料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先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圈地运动的看法。 生: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罪恶的“羊吃人运动”,是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客观上促进 了历史的发展。 师:很好,同学能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的分析,这很好。有同学强调了资产阶级是圈 地运动的实施者,可是我们教材中历史纵横介绍的圈地运动开始于 15 世纪,不知那时的资产阶级是否如 此强大? 同学讨论,提出不同看法。 师:把同学的问题归纳一下,对圈地运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①圈地运动开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率先进行圈地运动? ②圈地运动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③为什么圈地运动会成为“羊吃人”的运动? ④圈地后的地主与新贵族的关系? ⑤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⑥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圈地运动? 师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讨论问题,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对圈地运动的认识要关注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进行圈地运动的是地主。圈地养羊对英国农业从小农
2 / 11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第 7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 化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诺丁汉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1768 年,哈格里夫斯获得 了专利;到了 1784 年,“珍妮机”已增加到八十个纱锭。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了。
工业革命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1769 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它以水力为动力, 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 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于是,1771 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 工人的工厂;十年后工人增加到六百名。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 1800 年, 英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但这种机器纺出的纱太粗,还需要改进。
2 / 11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第 7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 化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诺丁汉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1768 年,哈格里夫斯获得 了专利;到了 1784 年,“珍妮机”已增加到八十个纱锭。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了。
工业革命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1769 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它以水力为动力, 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 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于是,1771 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 工人的工厂;十年后工人增加到六百名。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 1800 年, 英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但这种机器纺出的纱太粗,还需要改进。
高中历史必修2第7课

3.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 ──工业革命的关键
手摇纺纱机
棉纺织业
水力纺纱厂
改良蒸汽机 动力
汽船
交通
火车
蒸汽时代
工业过程中的主要发明
部门 时间
发明人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1769年 阿克莱特 纺织业 1779年 克隆普顿
1785年 卡特莱特
动力 —
瓦特
交通
1807年 富尔顿 1814年 史蒂芬孙
内容
资本
劳动力
原料
市场 (必要条件)
生产技术
阅读p30第一段及“历史纵横”
1.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1)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条件: 资原料 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市场的不断 扩大 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 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要 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 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 宣言》
(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材料三:
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0%
80%
80%
70%
60%
50%
1
40%
2
30%
25%
20% 10%
0% 18世纪160年代 19世纪2 中期
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 会 关 系 革 命
材料四: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它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 件,为全球各地区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 定了初步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 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迅猛发展,廉价 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 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作业与评价: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革。
4.联系我国工业发展:简要介绍我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状况,以及我国在工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挑战。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发明创造是如何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尊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感受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革,培养全球史观和国际视野;
4.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影响及其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2.难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国际格局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影响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3.作业与评价: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革。
4.联系我国工业发展:简要介绍我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状况,以及我国在工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挑战。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发明创造是如何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尊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感受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革,培养全球史观和国际视野;
4.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影响及其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2.难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国际格局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影响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优秀教学案例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带来的变化。
2.运用比较法,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让学生深刻体会工业革命的影响。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蒸汽时代”为主题,通过引入蒸汽机车发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我以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在讲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4.设计情景模拟,如让学生扮演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工人、农民等角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评价标准,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以蒸汽机车发明的故事为导入,激发了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好奇心。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带来的变化。
2.运用比较法,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让学生深刻体会工业革命的影响。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蒸汽时代”为主题,通过引入蒸汽机车发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我以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在讲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4.设计情景模拟,如让学生扮演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工人、农民等角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评价标准,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以蒸汽机车发明的故事为导入,激发了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好奇心。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
02
一、纺织机的发明与蒸汽机的改良
旧式纺车
(英国机械师凯伊和安装有他发明的飞梭的织机)
旧时飞纺梭织的通发过明脚,踏使、织手布推速、度抛加梭快一,系但列是动纺作纱,速将度棉跟线不纺上织,成出布现。了17“33棉年纱,凯伊
发明荒飞”梭,借据助说于织一工条兼特木制匠的哈绳格索里带夫动斯织受梭到,妻织子工纺拉车动翻绳倒索在使地其的来启回发飞,越发梭明道。 效率了提珍高妮一纺倍纱,机布。面也比原来的宽。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使棉纱供不应求。
蒸汽轮船 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
蒸汽机车 动力的时代
工业革命之完成
美国
英国 德意志 法国 奥地利
俄国 日本
英国工 业革命 的完成
完成时间: 1840年前后
完成标志:英国
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
大机器生产所取代
19世纪60—90年代,法、 美、德也相继完成了工 业革命。真正的机械工 业时代到来了!
03
工业革命之性质
课堂导入
远看像道墙,近看一排房。 走时快如飞,脚下雷声响。
(打一交通工具)
(谜底:火车)
本课要求
1
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发明者 等基本史实。
2
理解这些发明给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 来的巨大变化。
3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01
何为工业革命?
含义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 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 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 场革命。
答:容易受地理条件的限 制,不仅交通不便,而且 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限制了工厂的发展。
机器动力的革新—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
02
一、纺织机的发明与蒸汽机的改良
旧式纺车
(英国机械师凯伊和安装有他发明的飞梭的织机)
旧时飞纺梭织的通发过明脚,踏使、织手布推速、度抛加梭快一,系但列是动纺作纱,速将度棉跟线不纺上织,成出布现。了17“33棉年纱,凯伊
发明荒飞”梭,借据助说于织一工条兼特木制匠的哈绳格索里带夫动斯织受梭到,妻织子工纺拉车动翻绳倒索在使地其的来启回发飞,越发梭明道。 效率了提珍高妮一纺倍纱,机布。面也比原来的宽。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使棉纱供不应求。
蒸汽轮船 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
蒸汽机车 动力的时代
工业革命之完成
美国
英国 德意志 法国 奥地利
俄国 日本
英国工 业革命 的完成
完成时间: 1840年前后
完成标志:英国
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
大机器生产所取代
19世纪60—90年代,法、 美、德也相继完成了工 业革命。真正的机械工 业时代到来了!
03
工业革命之性质
课堂导入
远看像道墙,近看一排房。 走时快如飞,脚下雷声响。
(打一交通工具)
(谜底:火车)
本课要求
1
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发明者 等基本史实。
2
理解这些发明给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 来的巨大变化。
3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01
何为工业革命?
含义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 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 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 场革命。
答:容易受地理条件的限 制,不仅交通不便,而且 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限制了工厂的发展。
机器动力的革新—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课

1) 经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源 3) 商业危机 社会根源: 经济根源: 5)精神动力 政治因素
2) 社会根源 4) 政治因素
(重点)
新航路的开辟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一、新航路的开辟
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地 1.原因和条件 中海地区,使东西方的商路受阻。
地圆说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 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 客观条件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 黄金;《马可•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义萌芽的出现要求增加商业资 精神动力 2. 波罗游记》刺 西班牙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财富,以强化 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 文艺复兴大大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的 本,扩大对外市场。 王权,巩固统治;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梦。 信心和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知识 和市场的扩大
充足的劳动力
雄厚的资本
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稳定的环境
一、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
1、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条件 a.劳动力 b.资本
圈地运动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等
c.技术 工场手工业发展
d.市场 殖民扩张,市场扩大,需求增加
这个月订单 10000匹棉 布,使用旧式 纺车2周才完 成3000匹, 怎么办?
A.火车机车、水力纺纱机
B.电灯泡、电动机
C.汽车、汽轮
D.电话机、内燃机
• 3.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 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 C.使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完全瓦解 • 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 4.“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 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 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 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如果这个比喻用 来形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思 想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贴切的应是() A.倡导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需要是发明之母”
棉纺织业的技术40倍)
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骡机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 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 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用 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 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 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 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运用于纺织、采矿、运 输等部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早期英国的火车
富尔顿
1807年,富尔顿制成了世界上 第一个蒸汽机轮船。
蒸蒸汽汽轮轮船船横渡大西洋
1492年哥伦布的帆船代表人类首次 横渡大西洋用了2个月
16世纪的纺织业
19世纪的纺织业
1、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后,农业、工业 在英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1% 农业
1 2
工业 79%
B.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实行凯恩斯主义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1851年5月13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前 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1个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 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 品是
2、生产方式: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材料四
17世纪中—19世纪中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较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7世纪中
18世纪中
3 、城市化进程加快
19世纪中
农村 城市
材料五:作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亚 当·斯密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要求取消 保护关税、行会制度和特权公司;主张自由放 任,他把自由竞争当作永恒不变的法则,要求 国家不干涉工商业活动……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 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 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 弱的变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 到机器大生产的一次飞跃。
假如你是一位18世纪英国商
人,现在你准备投资工业,需要哪 些条件呢?
城市化进 程加快
工业城市 形成
自由主义的思想
(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
促进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1.(2012·安徽文综历史·20)英国学者 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 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 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 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 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4.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
政府
我们统治你们
基督教会
我们愚弄你们
军队 工厂老板
VS
工人
资本主义权力塔
我们镇压你们 我们鱼肉你们 我们养活你们
1832年,英国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议会席位。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组织变化: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 2.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3.城市化进程加快 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
5.社会结构变革: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内外政策调整)
6.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7.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
8.商品输出为主,掠夺市场、原料
9.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弊端: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影响可持续发展
材料六
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四、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1)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2)机器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途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工业革命 3.形成:19C中期 4.影响:
(1)世界联系加强,促进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传播了先进思想、技术、生活方式
(3)亚非拉沦为经济附庸,加剧其贫穷与落后
手工 工场
工厂
农业比 重下降
工业发挥 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