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好在: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 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 这其中的两个
书字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书字是人 名中的一个字;第二个书 是书信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例如: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风,不以疾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巘多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峡》 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能体现作者内心的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欣然 语是 _____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27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第27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与交流
积累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罢了 今义: 耳朵
预习与交流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预习与交流
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 了解大意。小组合 作,结合注释,翻 译全文。
◆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 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 赏。)
预习与交流 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连词) 相与步中庭(一起) 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如果) 自康乐以来(从)
南北朝时,因政 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 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因而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 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预习与交流
读准字音 颓tuí 与 yù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 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 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 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 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的从容心态。

八年级语文上册 6.27 短文两篇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素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6.27 短文两篇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素材 新人教版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

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

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寻“乐”。

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

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

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

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接着便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

八年级上册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

⼋年级上册语⽂27课短⽂两篇原⽂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中的古诗可以启迪⼈们的智慧,陶冶⼈们的情操。

⼩编整理了关于⼋年级上册语⽂27课短⽂两篇的原⽂,希望对⼤家有帮助! ⼋年级上册语⽂27课短⽂两篇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松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翻译:元丰六年⼗⽉⼗⼆⽇,晚上。

解开⾐服想睡觉时,⽉光从窗⼝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

想到没有可与⾃⼰⼀起游乐的⼈,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光宛如⼀泓积⽔那样清澈透明,⽔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和翠柏的影⼦。

哪夜没有⽉光,哪⾥没有绿⽵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川之美,古来共谈。

⾼峰⼊云,清流见底。

两岸⽯壁,五⾊交辉。

青林翠⽵,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河的壮美,是⾃古以来⼈们共同谈赏的。

这⾥的⾼峰插⼊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阳将落,可见到⽔中的鱼⼉竞相跳跃。

这⾥实在是⼈间的仙境啊!⾃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能置⾝这佳美的⼭⽔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选⾃<<东坡志林>>。

此⽂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光。

⼊:照⼊,映⼊。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

欣然:⾼兴、愉快的样⼦。

欣,⾼兴,愉快。

然,……的样⼦。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 - 小学作文】【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彭泽县芙蓉农场中学李龙一、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3、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疏通文意,学习凝练含蓄、流畅自如的语言风格。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地点: 承天寺(黄州)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人物: 苏东坡、张怀民 及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读出节奏。 读出节奏。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欣然
贬谪
及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圆缺,此事古难全。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 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 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 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 的苏东坡!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 明的月亮,
• 面对这样的苏轼, • 你想和他说点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 能可贵。

语文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六单元27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

语文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六单元27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却蕴含深厚,。

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而文末的两问一答,更看到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

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体验,咀嚼文字、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走进作者丰富细腻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态度。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

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通过指导学生多次朗读,了解作者的生平,去触摸作者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诵读,读出文章不同的味道。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品析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具: PPT课件教学方法:教法:朗读法、启发法、探究法学法:探究学习法、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心怀敬仰,走近作者——激趣导入1.教师展示幻灯片上的人物资料“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月夜的漫步者。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深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喜枯木怪石,主张神似……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只要心胸开阔,心中有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而黄州的山水也正是凭借着点成就了一个豁达乐观成熟的苏轼。以至于在人生的低谷他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甚至当吊念亡妻十年之时,还是一种“悲而不伤”的“自难忘,不思量”。
承天寺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接纳了一个适当的过客。当一轮圆月毫无征兆的走进一颗落寞的心时,不经意间溅起万丈澎湃。当一名学生问我:“老师,苏轼当时到底脱没脱衣服时”我说:“一个心怀澎湃的人会如此轻易就睡吗,更何况还是在‘满月’的清影下,团圆、完美,可我的生命在哪里停留呢……”走出户外,也许是最好的解脱方式,偶尔想到,这里还停留着另外一颗不屈的生命—张怀民,无语、漫步。“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作者没有任何多余的描写,在一支干净的笔调下,我们看到了两颗洁净的灵魂。此时,我们好似看到了一种矛盾,一份闲愁,却又如此不解。落寞中有欣喜,念无与为乐者之时又有张怀民。其实这正是作者高贵灵魂的反馈。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讲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实,真正的灵魂是不需要嘈杂的污泥的。那么,真正的月色呢,又有几人可懂。“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当空灵的月色、静淡的闲愁真正幻化为一种生命的寄托时,我想曾经走过秦汉,舞过盛唐的月亮真正找到了他的主人。在一种虚幻与现实的交错中,儒家的出世与道家的入世、佛家的超然找到了一个复杂的寄居体:“被贬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背景展示理解)
(2)月色“美”在哪里,展示一个怎样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1、常识填空.(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合作研讨】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记承天寺夜游》中把“寻张怀民”中的“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8、《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9、《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拓展延伸10、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当堂检测】一、基础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 ③藻、荇.交横(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指出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二、阅读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6、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0、文中哪些语句写水?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11、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27.《短文两篇》参考答案第一课时【预习导学】1.mò yù xìng qǐn tuí2.(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只是,不过(6)消散(7)竞相跳出水面3.应用实用性审美性4.沉醉山水共赏美景5. 黄州清幽宁静【合作研讨】1.(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2)《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首尾呼应,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

)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

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

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者耳。

)中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

3.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

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

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8.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9.《答谢中书书》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10.示例: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11.示例:我们应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明白“顺逆皆自然”的道理,并把自己融入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领略美的一切!(只要积极健康,言之有理即可)第二课时【复习导学】1、(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居士(2)《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2、C(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3.⑴张怀民也没有就寝,(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⑵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

(3)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合作研讨】1.“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5.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失意,悄悄进门慰藉失意的人,这样写使状物自然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6.不好。

“寻”有一种急于找到失物的迫切感,确切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闲人”两字是作者对世俗之人汲汲于富贵功名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虽遭贬谪仍作轻松的豁达心态。

9.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闲适10.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

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当堂检测】1.①tuí ②yù ③xìng2.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在⑧形容水的澄澈3.(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4. (1)对偶(2)反问5.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6.(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⑵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7.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8.何夜无月?……两人者耳。

心境略9.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