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GMP)

合集下载

GMP质量管理规范偏差处理

GMP质量管理规范偏差处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培训教材)偏差处理一概述偏差:是指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

是指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贮存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非参数非计划性差异。

偏差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的纯度、强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储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即根据现场、现物、现实、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通过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验---处理来进行改进的盒创新。

从而促进组织的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建立偏差调查管理程序有利于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出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偏差分析是通过审核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现场考察、人员询问等方式,研究发生偏差的原因,随之展开实验室调查、生产过程调查和相关批次的质量追朔,进行偏差性质的分析和质量造成影响的评估并决定放行与否,同时探索更优化的工艺条件、生产、质量管理流程的过程。

严差确认是指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程序,对偏差有效性进行确认的过程。

在实验室偏差中即确认为OOS或是OOE,在全面偏差调查中即确认为生产工艺偏差或是非生产工艺偏差。

偏差评估是指偏差经过确认后进人调查阶段,调查必须是完全的、及时的,不带有任何偏见,记录是完整和规范的。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升质量管理理念、提高质量改进的执行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偏差管理(一)偏差管理的目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规定,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产量管理部门,应有清楚的解释或说明,重大偏差应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GMP-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GMP-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的工作标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做出正确处理。

范围: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偏差。

责任人:操作员、车间主任、生产部管理人员、生产部部长、生产副总、QA员、QA主管、质量保证部部长。

内容:本规程的偏差处理管理,是指生产中出现的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1偏差范围:1.1物料平衡超出允许范围。

1.2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程的规定范围。

1.3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1.4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1.5产品质量(检验项目、外观)发生偏移。

1.6跑料。

1.7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差额。

1.8生产中其它异常情况。

2偏差处理原则出现偏差应及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判断偏差严重程度、是否会影响产品质量、影响程度如何,然后做出处理决定。

同时应提出整改或预防措施,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3偏差处理程序3.1发现偏差时,发现人应立即报告车间主任及QA员,并由发现人填写偏差处理报告单,写明产品名称、批号、规格、工序、偏差情况(包括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发现人签字、日期。

车间主任将偏差处理报告单(一式两份)交给生产部管理人员。

3.2生产部部长、生产部管理人员、车间主任、偏差发现人、操作员、QA员对偏差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

3.2.1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工。

3.2.2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

3.2.3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采取再回收、再利用措施。

3.2.4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按照《销毁管理规程》(编号SMP-CC-WL-019)进行报废销毁。

3.3生产部在偏差处理报告单上签署处理意见(必要时应验证),一式两份,经生产部部长签字后,交QA科。

QA主管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签字,一份留QA科,一份返回车间。

3.4车间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

措施实施过程要在车间主任和QA员的控制下进行,并详细填写偏差记录。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

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管理部、生产计划部、设备工程部、物流管理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

其中GMP文件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既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即在偏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

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

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4.3.1.微小偏差的处理方式:微小偏差主要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负责对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现场QA对偏差的原因调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

GMP体系下的偏差及其控制

GMP体系下的偏差及其控制

1GMP体系~偏差的定义我们先看一下对于偏差的定义,所谓偏差,是一种非预期事件,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安全、质量和有效性。

根据ICH定义,偏差是指对批准指令或规定标准的任何偏离。

任何与已批准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管理文件、工艺规程、环境和生产全过程中各种相关影响因素不相符的情况都视为偏差。

具体描述可如下:外部供应服务与规定要求不符;生产、检验、计量环节、设备设施、方法、规程设计与实际需求偏离;从事生产、检验、计量或有资质要求的岗位及人员的资质或技能与要求不符;药品生产环境检测参数与规定限度不符;生产设备、器具性能或状态与要求不符;生产、检验操作与规程不符;原辅料投料数量或药品中所含成分数量与处方不符;生产工序控制参数或动态监控参数与规定不符;物料或成品检验项目或检验数据与规定限度不符;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与物料直接接触的水、气等与规定不符;生产周期超出规定要求;样品的留样观察、稳定性考察数据与规定不符;清场效果及残留检测数据与要求不符;包装材料、标签、说明书等与要求不符;批号、效期、生产日期与要求不符等。

2GMP体系~偏差的分类通常,企业按严重程度不同将偏差分为重大偏差和次要偏差。

重大偏差是影响或可能影响产品最终质量,不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导致产品返工、收回甚至销毁的事件。

次要偏差是不影响产品质量或对质量影响甚微的事件。

实际生产活动中偏差不可能避免,只能通过健全偏差管理体系来减少偏差的产生,对已发生的偏差进行有效控制。

除以上外,偏差的分类还有很多种形式:如按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可传递偏差和不可传递偏差;按原因明确情况不同,可分为可见偏差和不可见偏差;按分布环节不同,可分为人员偏差、设备设施仪器偏差、物料偏差、生产工艺偏差、生产环境偏差、物料标识偏差、试验室偏差、计算机化系统偏差、质量状态管理偏差、标准/制度/规程执行偏差、记录填写偏差、追溯性偏差、变更控制偏差、人为偏差和非人为偏差等;按可控状态不同,可分为可控偏差和动态不可控偏差。

GMP质量管理体系的偏差与变更管理

GMP质量管理体系的偏差与变更管理

GMP质量管理体系的偏差与变更管理在制药行业中,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质量管理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之一。

在GMP体系中,偏差和变更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们对于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药品质量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什么是偏差管理?偏差是指任何与标准程序或规范不符的事件或做法。

它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安全或有效性。

偏差管理是指对发生的偏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

偏差管理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偏差,防止其再次发生,并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偏差管理的重要性偏差管理在GMP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有助于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确保药品的质量稳定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偏差有助于防止药品批次受到影响;有效的偏差管理可以降低不合格品发生的风险,提高制药企业的声誉和信誉。

偏差管理的流程偏差管理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偏差报告:发现偏差后,必须及时报告;2.偏差评估:对偏差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严重性和影响范围;3.根本原因分析:针对偏差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根本原因;4.制定纠正措施:根据根本原因制定纠正措施,防止偏差再次发生;5.实施和验证:实施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6.偏差报告关闭:对偏差报告进行审查并关闭。

什么是变更管理?变更管理指的是有计划地管理对已批准文件、程序、规范、设备等的变更。

在药品生产中,变更可能涉及到生产设备、工艺参数、原材料供应商等方面。

有效的变更管理有助于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并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变更管理的重要性变更管理在GMP质量体系中同样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确保变更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被妥善管理,减少不合格品的风险;规范的变更管理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确保药品符合标准。

变更管理的流程变更管理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变更请求:对变更的需要进行请求,提出变更理由和影响评估;2.变更评估: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确定其对质量和安全的影响;3.变更批准:对变更请求进行批准或拒绝,并记录决定理由;4.变更实施:实施已批准的变更,确保按计划执行;5.变更验证:验证变更实施的有效性和符合性;6.变更关闭: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关闭变更请求。

偏差的名词解释GMP

偏差的名词解释GMP

偏差的名词解释GMPGMP的解释与偏差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生产规范)是一种制定和实施在制药行业中,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规范性要求。

GMP的目的是确保药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然而,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偏差(deviation)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指的是与GMP标准规定不符的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生产线上的错误、仪器设备故障、操作员误操作以及原材料供应商的问题等。

这些偏差可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合理地管理和处理偏差就变得至关重要。

偏差的管理需要遵循一系列的程序和步骤,首先是偏差的检测。

生产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偏差检测系统,以便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报告偏差事件。

这个系统应该包括操作员的报告、自动监测仪器的报告以及质量控制部门的检查等。

一旦偏差被检测到并报告,接下来是偏差的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并采取合适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评估通常涉及到对所涉及的设备、工艺、操作和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审查。

在进行偏差评估时,重要的是要将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都加以考虑。

这包括偏差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产品的特性以及生产过程中其他相关因素等。

评估的结果将帮助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纠正和预防是处理偏差的关键步骤。

纠正措施是指立即采取的纠正行动,以防止偏差再次发生或扩大。

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类似偏差在将来再次发生,需要对相关的工艺、设备、操作和培训等方面进行改进。

在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之后,还需要进行验证。

验证的目的是确保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和可持续的。

验证通常包括重新评估已发生的偏差,并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验证测试。

验证过程中,监测和记录的数据是非常关键的,这些数据将用于确定措施是否成功地控制了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偏差的管理并非仅限于跟踪和处理已发生的偏差。

GMP要求企业进行持续改进,包括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偏差根源。

制药企业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处理

制药企业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处理

制药企业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处理制药企业进行验证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测试结果与验证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同一个不一致,不同的原因处理方式亦不同。

对偏差进行分类管理,以不同的方法和流程区分对待,一方面能达到降低质量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偏差管理体系会更加系统、科学、高效。

根据各国GMP相关法规和指南的要求,制药企业应当有计划地开展验证活动,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受控。

而验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与验证目标不一致的情况。

对于这种“不一致”,只有基于一套完善的偏差管理体系来支撑,才能真正达到准确处理与风险控制的效果。

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发生偏差系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引自ICH Q7,原文为:Deviation - Departure from an approved instruction or established standard.)。

因此偏差发生的前提是已经预先定义了规则,偏差管理的基础是有效的,足以控制生产过程和药品质量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

验证活动是按照被批准的验证方案来实施的,在这份验证方案中,必须清楚地界定关键系统属性和参数,以及相关的可接受标准。

在验证执行过程中,任何与可接受标准的偏离,都属于偏差的畴,如未按照方案执行,出现了不符合既定可接受标准的结果等。

对于出现的偏差,必须真实地记录在报告中,并根据偏差管理的程序作出对应的处理,最终在所有的偏差已被关闭或者其影响可接受时给出验证成功的结论。

验证过程中的偏差分类我们应该注意到,验证本身即是证明预先提出的程序或标准是否可以被确认的一个过程,即使导出了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也不能说明验证对象(设施设备、仪器或系统)会对产品质量等造成影响(无论影响大小)。

验证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提出标准或标准程序——实施验证或确认——得出结论——重新审视标准——验证对象修改或预期标准调整——再次验证或确认”的一个螺旋前进或上升的过程。

GMP管理中的偏差和变更管理

GMP管理中的偏差和变更管理

文章编号:100924873(2007)022*******ΞGMP 管理中的偏差和变更管理郭从友a , 袁树峰b(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a.质控部;b.生产部,河北石家庄 050051)摘 要:总结了国内公司对偏差和变更管理的认识现状,阐述了偏差和变更的具体定义、范围等内容,论述了进行偏差和变更管理的重要性及与国际认证接轨的必要性.关键词:偏差;变更;管理;国际认证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中国药品GMP 的发展是从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参照一些先进国家的GMP 规范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并在一些制药企业试行开始,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在2004年7月1日前未能获得“药品GMP 证书”的企业将被取消药品生产资格至今,中国药品GMP 的发展已经有25年了[1].在国内已经有4800余家企业通过药品GMP 认证,他们共获得8000余张GMP 认证证书[2].为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通过GMP 认证,企业大约投入了1600亿元人民币,但中国制药企业的GMP 管理水平与国际GMP 管理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还处在基础水平,很难同国际GMP 接轨.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存在着实施GMP 仅停留在表面上、对生产过程的偏差不进行分析、进行的变更不能有效管理、培训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偏差和变更管理方面进行讨论,以利于加强GMP 管理.2 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对偏差和变更的认识现状《药品生产管理规范》(98修订)[3]中只有2处提到“偏差”,一处是第八十五条的定义“物料平衡: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或用量之间的比较,并适当考虑可允许的正常偏差”;另一处是附录总则二中无菌药品生产过程的验证内容的“偏差处理”.提到“变更”也只有两处,是附录总则四中药品生产过程的验证内容中的“生产工艺及其变更”和“主要原辅材料变更”.可以看出,《药品生产管理规范》(98修订)对偏差和变更管理的内容强调不足.多数药品生产企业认为,承认偏差等于暴露缺点,有了偏差说明企业不能正常生产,所以千方百计地隐瞒偏差,故生产记录全部是“合格”或“符合规定”,一切都很“正常”;对于厂房设施、生产工艺、储存条件等随意改变,不加控制,认为最终产品检验合格就可以了;把进行偏差和变更管理视为企业发展的障碍,认为企业投入这种“虚”的管理会浪费资源、人力,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因此,企业存在对出现的偏差不进行客观、科学的调查、分析和管理,不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进行评估、论证的普遍现象,这也是药品生产企业GMP 的管理水平低,药品多出现质量事故的原因所在.多数制药企业生产控制文件和实际操作“两张皮”,工艺参数净产修改,记录混乱,生产过程不具有可追溯性,安徽华源的“欣弗”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3 偏差和变更管理的定义3.1 偏差的定义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均为偏差,如:原料或产品检/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与已批准的标准、程Ξ收稿日期:2006-11-17作者简介:郭从友(1972-),男,河南南阳人,恩必普药业医药工程师.2007年4月第19卷第2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pr.2007Vol.19 No.2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它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P和SOP执行的所有偏差.偏差管理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使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3.2 变更的定义任何与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有关的变更和对药品生产运行系统进行的改进均属于变更.它的范围是可能影响GMP要求或产品质量、安全和功效的变更,包括生产、质量、设备、物料等的改变.变更管理的目的是确保任何变更处于受控状态并获得批准,变更的实施得到相应的确认.变更方的实施,能确保整个生产运行系统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偏差和变更的定义、适用范围、管理的目的可看出,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可以解决制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变更流程,使状态可控及稳定产品的质量,提升管理水平,确保药品质量.4 偏差和变更管理的正确运用生产中出现的偏差可以根据其对公司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严重、重大和次要三个级别.其中严重等级的偏差是违反质量政策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关系到企业产品的生命力、形象、存亡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重大等级的偏差是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或回制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SOP的事件,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次要的偏差则是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只是进行临时性调整.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次要的偏差可以是生产记录的数据填写不及时、不准确,数据修改方式的错误.按照程序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岗位操作人员的记录知识培训不足是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针对偏差原因,加强对人员不足方面的培训、考评,使操作人员的能力得到提高,生产记录数据填写正确、及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的偏差.变更管理同样根据其对产品的质量影响可分为重大变更和微小变更,需要分别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重大的变更首先要明确变更内容、变更原因及变更后的结果,进而讨论变更的必要性,评估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其他方面影响.有关部门(生产和质量)要确定变更对产品质量无不良影响或者潜在的不良影响,进行审批后方可实施.现在国家通过飞行检查、跟踪检查等方式,加强了对药品生产企业是否严格按照GMP进行生产的监管,其中药品的生产工艺与国家批件是否保持一致是检查的否决项目,如发现生产工艺有某些改变,并且未经过按照程序的变更审批、备案,企业该品种的药品生产文号就可能被吊销.相反地,如果企业按照程序进行了变更,并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确保不影响产品的质量,同时向国家备案,就不会出现这种严重的问题.5 实行偏差和变更管理的效果偏差和变更管理贯穿于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药品生产过程应该制订偏差和变更管理的程序,通过对出现偏差的报告、分级、质量部门的调查,对偏差根本原因的分析,偏差的终审处理,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实现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偏差的关闭,实际是消除产品潜在的质量隐患.变更同样也是对现状进行改变,通过对变更的方案和预期效果的评估,确认对产品无潜在的质量影响,同时确认变更的实施、变更跟踪、变更实际效果的检查,完成了生产过程的改进,通过对变更的有效控制,实现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可通过变更和偏差的管理,发现自身在实行GMP规范方面存在的不足,找出存在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差距,制定切实的整改措施和方案,逐步使企业的管理规范,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稳步发展.进行偏差和变更的管理可以同国际GMP管理接轨,缩小同国际制药企业的管理差距.美国21CFR211[4]全文中,共有10处涉及“Deviations(偏差)”,8处涉及“Change(变更)”.可以看出,其重视偏差和变更管理的程度远超过中国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98修订).国内很多制药企业正在进行COS或FDA等的认证工作,在同国外专家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亦能明显感到,国外专家对偏差和变更管理非常重视并严格要求.很多外国专家到企业检查可能不注意其他方面的管理,但一定会检查企25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9卷 业的偏差和变更管理的内容,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是企业是否有持续发展后劲和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方面之一.无锡某外资制药企业十分重视偏差和变更的管理,COS 检查员检查后评价该企业这方面的管理能力较强,企业首先通过固体制剂的COS 认证,当粉针车间进行COS 认证时,车间尚未完全具备生产条件,COS 检查员根据实际情况推荐该企业粉针车间通过COS 认证,这就说明这两项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就GMP 而言,实施的目的在于使那些问题药品在进入市场之前被发现.因此,只有进行严格的偏差和变更管理,才能保证患者的健康不受潜在危险的损害,保证企业的利益,促进企业GMP 管理水平的提高.参考文献:[1] 吴蓬.药事管理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3.[2] 邓海根.制药企业GMP 管理实用指南[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9号文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98修订)[S].[4] 美国21CFR210《CURREN T G OOD MANU FACTURIN GPRACTICE IN MANU FACTURIN G ,PROCESSIN G ,PACK 2IN G,OR HOLDIN G OF DRU GS ;GEN ERAL 》、211《CUR 2REN T G OOD MANU FACTURIN G PRACTICE FOR FIN 2ISHED PHARMACEU TICALS 》(美国联邦法规CFR[S]).责任编辑:金 欣Deviation management and flexible control in G MPGUO Cong 2you a , YUAN Shu 2feng b(a.Department of Quality Control ;b.Department of Manufacture ,NBP Pharmaceutical Co.,Ltd.of Shijiazhuang Pharmaceutical Group ,Shijiazhuang ,Hebei 050051,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2quo of deviation management and flexible control in the domestic businesses.Moreover it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and explores the potential combin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t 2testation.K ey w ords :deviation management ;flexible control ;international attestation35第2期郭从友等:GMP 管理中的偏差和变更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本程序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规定了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的管理。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职责:质量管理部、生产部
内容:
1偏差情况
1.1物料平衡收率超出(高于或低于)规定范围。

1.2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参数偏离工艺规程规定范围。

1.3生产过程中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1.4生产过程中设备、设施、工器具发生异常。

1.5中间产品发生质量偏移。

1.6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偏移。

1.7包装材料的领用数和使用数发生偏移。

1.8生产中其它异常。

2偏差处理原则
2.1由生产部会同质量管理部确认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方可流入下道工序。

3偏差处理程序
3.1发生偏差时,由车间负责人会同工艺员、班组负责人进行现场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填写偏差处理单(一式两份)并提出处理方案,经生产部确认签字,报质量管理部批准后,一份留质量管理部,一份交车间执行。

3.2处理措施
3.2.1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工。

3.2.2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可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
3.2.3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采取再回收、再利用措施。

3.2.4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按不合格产品处理程序处理。

3.3填写偏差处理记录
3.3.1车间必须按批准的偏差处理方案组织实施并填写记录,并将偏差处理单附批生产记录中。

3.3.2车间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措施实施过程要在车间管理人员和质量管理部的监督下进行。

4若偏差有可能与本批次前后生产批次的产品有关联,则立即停止相关批次的放行,直至调查确认与之无关方可放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