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主讲教师: 陈会明

导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导论
一、文献 二、文献学
一、文献



1、定义 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 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人们用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即用 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 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 磁带等物体上。 文献自古就有记事的功能,不过人类最初 的记事方法和文献还没有直接的关联。



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1)目录学 (2)版本学 (3)校勘学 (4)辨伪学 (5)辑佚 (6)标点古书 (7)为古籍作注释 (8)古籍今译 (9)文献检索 (10)出土文献的整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文献学的功用 (1)只有掌握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 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否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还会闹出笑话甚 至造成严重后果。 (2)在现代、当代有不少非常有成就的作家、 学者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博通古今,他们的深 厚的文献学修养为他们的著作或创作做注入了 非常丰厚的营养,我们在研究他们的作品时, 有些常识就必须具备。 (3)写毕业论文。


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 甲骨文中有“册”字,也有“典”字;“册” 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册 放在杌子上,是会意字,表示典藏之义,也表 示被典藏的物体,即典册。可见商周之际已有 简册,但至今出土的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 《墨子· 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主要 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 再次为媵器(陪嫁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 战。 3、兵器。“鸣金收兵”4、农器。5、度量衡。6、 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半。玺则是古 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铜镜出土的以 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其中不少铭文表达了 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文献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文献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文献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近年来,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日益受到关注,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文献学的发展历程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欧洲,起初主要关注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扩展到包括现代文献在内的各类文本。

文献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文献学阶段: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手工复制、整理和注释古代文献,如《史记》、《周礼》等。

2. 文献学与语言学的结合: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文献学开始注重研究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语义学问题,比如语法、词汇和修辞等。

3. 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融合:文献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研究逐渐兴起,主要关注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

4. 文献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在现代社会学的影响下,文献学开始注重研究文本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5. 数字化文献学的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方式,数字化文献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1. 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是文献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等进行分析,揭示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2. 文献考据法:文献考据是文献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文献的真伪、时代、著作背景等问题,在确定文献的可信度和价值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3. 文献比较法:文献比较是通过对多个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了解各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4. 数字化文献学方法:数字化文献学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文献研究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文本挖掘等手段,快速发现和分析大量文献中的信息,提高研究效率。

5. 比较文献学方法:比较文献学是对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特殊性。

三、文献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1. 文本分析法的优点是能够深入揭示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但有时可能过于细致而忽视了整体的把握。

文献学的意义

文献学的意义

文献学的意义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对于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形式的文献,如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碑帖等。

文献学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献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历史。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重建过去的历史场景,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风貌等。

比如,通过对古代典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文献学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献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表现形式。

比如,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学的特点、风格和价值;通过对古代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创作的过程。

文献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文化得以丰富和延续。

文献学还对于人类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表达形式,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变迁。

比如,通过对哲学经典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哲学学派的观点和思想体系;通过对宗教经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宗教的教义和信仰。

文献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人类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结起来,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评价,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献学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文献学的发展,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研究一个文学传统,文学历史,国家历史,历史文化,文物文献,文字文化,文献史研究等课题的学科。

文献学是以档案学,历史学,词汇学,古典学,历史翻译学等为依据,研究文献史语法,词汇,书写,文字格式以及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研究的是“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这一课题,它建立在文献学的基础之上。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研究的内容是解题名词在不同时期文献中
的解释。

比如,明清时期关于“郡”“县”的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
而这些解释又可能受不同的文学传统的影响,或者受到政治发展的影响。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旨在探索不同时期文献中解题名词的解释,以此来反映政治,文学,历史等发展变化。

在研究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解题名词解释的研究,并运用词汇学的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文献中的词汇变化及其解释。

此外要注意掌握各个时期文献的文字形式,比如繁体字,简体字,贴切文字,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文字文化的特征。

最后,要特别关注文献中不同词语的词义,以及这种词义与其他词语的关系,比如派生,同源等。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各个时期文献中解题名词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学,历史及文化等情况。

总的来说,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个较为新颖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对文献中解题名词解释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文献中的词语变化及其解释,来发现并反映当时的政治,文学,历史等发展变化。

本文
介绍了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今后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及文献学释义;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3、文献学学习目的;4、主要参考书目;5、预习:能熟悉使用常用繁体字。

第二讲古文献的载体一、古代载体1、甲骨;2、金;3、石;4、竹木;5、帛;6、域外;7、纸。

二、现代载体1、胶片;2、软盘;3、光盘;4、计算机硬盘;5、移动硬盘及U盘;6、其他形式载体。

第三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一、文献的产生1、著作类;2、编述类;3、钞纂类;4、注释类。

二、文献的流布1、口述类;2、传抄类;3、刻印类;4、影印类;5、铅印类;6、新技术。

三、典籍的记录1、历代史部艺文志的记载(书目多据皇家图书整理而成);2、历代官私书目;3、《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4、现存古籍总数的几种统计。

四、熟悉四库总目及细目(含近年出四库类丛书)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古籍的收藏——2、古籍的散佚——历代书厄——五厄、十厄之说,指中国古代历次书籍所遭的劫难。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1、典籍中关于版本的记录;2、版本类型;3、善本的定义;4、版本鉴定的依据;5、历代版本学著述。

第六讲文献的目录1、目录定义;2、目录的作用;3、目录的分类;4、目录的构成;5、目录的体例。

第七讲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定义;2、校勘的意义;3、校勘的具体方法;4、校勘的要求;5、校勘成果的撰写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僞(一)文献的辑佚1、辑佚的定义;2、古书亡佚的原因;3、前人辑佚的成就;4、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5、辑佚书的质量鉴定标准;6、辑佚工作的程序。

(二)文献的辨僞1、辨僞的定义;2、僞书的种类及作僞手段;3、僞书的价值;4、辨僞学著述。

第九讲文献的整理1、古文献的标点;2、古文献的注释;3、古文献的翻译。

第十讲古文献的检索利用1、常见的各类古籍目录;2、常见的检索书目;3、常见的检索方式。

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及文献学释义“文”与“献”最初分开,后来成一词。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说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文献学的内涵别断丰富和扩大,如今所谓的文献,算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能够是文字的、图像的、也能够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进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咨询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不、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要紧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办法、文献的鉴不、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进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不集、地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咨询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咨询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咨询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普通任务:文献整理最后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可以对别同版本举行鉴不,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个儿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总复习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献校勘的对象包括讹文、脱文、衍文、倒文。

2.刘向《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3.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牍文献、缯帛文献、抄本文献、印本文献等。

4.中国古代文献的装帧形式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七种。

5.张之洞认为古籍善本包括三类:足本、精本、旧本。

6.宋濂《诸子辨》为首部辨群书之伪的专书。

7.被陈垣称为既“最高妙”又“最危险”的校勘方法是理校法。

8.《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9.《春秋三传》包括《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

10.“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1.《三通》包括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12.陈垣概括的四种校勘方法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13.《四库全书》集部共分五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

14.狭义的文献概念是指一切有意义的语言文字的记载,广义的文献概念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或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古典文献学所研究的文献是指狭义的文献。

15.《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史书中艺文志的先例;《隋书·经籍志》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四库全书总目》则是我国古代一部规模最为庞大、体例最为缜密的解题书目。

16.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为第一部综合性辨伪专书。

17.辑佚可以分为全辑、重辑、补辑三种类型。

18.目前最完备常用的丛书目录索引,是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和阳海清编撰《中国丛书广录》。

19.“文献”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八佾》,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典籍和人们口传身习的各方面的知识。

20.文献的研究主要在文献本身、文献文本与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三个层面进行的,分为版本学、目录学、典藏学、注释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与编撰学。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以古往今来一切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古代文献的物质形态,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则是古典文献学。

2.版本:狭义的版本指与写本相对而言的印本,即雕版印行的书籍;广义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因编撰,传抄,刻印,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而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3.版本学: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本子,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就是版本学。

4.巾箱本:版本形式的一种,指小可置于巾箱便于携带的刻本。

5.殿本: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因刻印书籍机构设在武英殿,故名,也成殿版,所刻书籍以刻工精整,印刷优良著称。

6.牌记:又名书记,书碑。

指在书的卷末或序文目录的后边或封面的后边刻印的图记,多记刊刻者姓名,时间等内容。

7.鱼尾:即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而得名。

刻有一个鱼尾(◤◥)的叫“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8.校勘:将一书的不同版本以及其他有关文献加以比较对勘,考订文字的异同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貌。

9.讹文:古籍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文字往往被抄错或刻错,这类错误的文字成为讹文,误文,亦称讹字,误字。

10.衍文:古书在传写刻印过程中还可能多出来一些文字,这些多出来的原本上没有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羡文,衍字。

11.脱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脱漏字句或简策篇页,脱落丢失的文字称为脱文,亦称夺文,阙文,或缺文。

12.倒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前后次序颠倒的文字,称为倒文,或称倒字。

13.总集:汇录两个以上作家的作品。

可分为全机性总集和选集性总集,前者汇集一朝或一体,或某一题材,或某一地域作家的作品,使“零章残什,咸有所归”;后者是选录部分作家的作品,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14.类书:是人们从大量文献典籍中摘抄出各种资料按一定比例编纂而成,以供检查的工具书,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由于它的内容无所不包,被称为中国式的百科全书。

15.丛书:由许多书汇编成集的一类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起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分为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16.《十三经》:指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17.《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即被历朝奉为正统的史书,内容上起于黄帝,下至明崇祯十七年,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史》《新唐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名《四库提要》,200卷,清纪昀纂。

《四库全书》每一书校订完成,馆臣撰写提要,昀别择去取,笔削考核,历时十年,与《四库全书》同时完成。

后来将提要另辑成书,单独刊行,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这也是古文献编纂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②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基本要求,即搜集材料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真实,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

所编录的文献本身应当真实,采集到的文献史料也要经过审慎的考证才能编入,不能擅改原文,逐一注明原始出处;科学,这里的科学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

4.简述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全,真,正”三个方面。

所谓全,就是要避免漏版。

既辑一书,搜求该书的佚文应当力求全备。

为此,应当博览群书,不但要查各种典籍,还要查找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尽可能详备地搜集资料。

②所谓真,就是要避免滥收和误收。

所辑内容正确无误,不要误将本书中已有的不是佚文的文字辑入,更不要将他书的文字作为本书的佚文辑入。

这就要勤于查核,对搜辑到的史料作认真的考辨,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③所谓正,就是要体例完善。

首先,所辑的文献应当尽可能依据善本,准确抄录,认真核对。

其次,所辑佚文的编排,应当尽可能还原书的本来面貌。

5.简述校勘的四种方法。

【答】①对校法: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的错误的方法。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

②本校法:即以同一种书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相校,从而抉择其异同,正其误。

在没有异本可供比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根据可循的情况下,此方法有效且实用。

③他校法:即以本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典籍来校本书。

此方法能解决对校和本校所不能证明的讹误,但要求校勘者熟悉古代文献。

④理校法: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校勘。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校除各种异文之后,要依理对异文的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往往是和本校,对校,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他校无法找到版本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者文理加以推断。

此方法“最高秒”但也“最危险”。

6.清代王引之提出的校勘古籍的“三勇改”和“三不改”原则是什么?【答】①引之语:“吾用小学校经。

有所改,有所不改。

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

孟蜀以降,斩工主之,斩工误,吾则勇改。

唐宋元明之士,或不知声答文字而改经,以干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该。

若夫周之末,汉之初,经师无所帛,异尔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

假借之法,由来久矣,其本字什人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反之圣之任也,吾不改。

写官,斩工误矣,吾疑之,且思二得之矣,但群书无佐证,吾惧来者之滋口矣,吾又不改。

”②也就是说,古籍因抄写,刻印和后人妄改出现的错误,有确凿的理由和版本一句的,应当勇于改正;那些义可两通的字,假借字,知其为误却没有版本依据的字,则不改。

7.请简述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清儒辨伪的六条方法。

【答】①著录传授上检查②从书籍所载事迹、制度和所引书上检查③从文句或文体上检查④从思想渊源上检查⑤从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⑥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材料上检查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举例论述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与意义。

【答】目的: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更好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体改民族信心的必要条件。

”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

例如,不明目录,就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不明版本,就无法确定最好的书籍版本等;③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