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合集下载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报》多家 出版社、报社的编辑、记者 ,以及来 自香港
大学 、香 港 浸会大 学 、香港 中文大 学 、台湾大 学 、 台
北 “ 中研院”史语所、中原大学 、台湾 “ 中央大学 ” 、 美国达慕斯大学、理海大学、韩国西江大学的专家学
者 ,莅会 1 2 0余人 。
此 次 会议 共提 交 论文 9 0余 篇 ,涉 及 简 帛、金文 、 甲骨 文等 出土 文献 及考 古文 物 资料 。其 中包括 三年 来 已经 公布 的清华 简 三辑整 理 报告 , 和新 近 公布 的伐簋 、 唆簋等 西 周铜器 铭 文 。研 究 内容 主要 包括 出土 文献 、
吕庙 军
( 1 g郸学院 历 史系 ,邯郸 0 5 6 0 0 5 )
欣逢 我 国史 学大 师李 学勤 先生 、徐维 莹 女士伉 俪
也 进行 了广 泛而 深入 的讨论 。
八十华诞, 由清华大学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
中 国先秦 史 学会 、中 国秦汉 史 学会 、中 国文字 学会 、 中 国古文 字研 究会 协办 的“ 出土 文献与 中国古代 文 明 ”
辛德勇先生的 《 楚居与楚都》 ,各用 1 5分钟。第二阶
段 由清 华大 学 出土文献 研 究与保 护 中心 主任助 理 刘 国
忠教授主持本次会议闭幕式 ,分别由甲骨金文组、简 帛组、中国古代文明组三个会议小组代表彭邦本、徐
少华 、董珊 进行 论文研 讨 总结发 言 ;此后 由个 别与 会
代表江林昌、姚小鸥等 自愿发表感言 。最后,由刘 国
忠先 生 宣布各 项议 程结束 ,本次会 议 圆满 闭幕 。
( 作者简介:吕庙军,邯郸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
历史 学博 士 ,研 究方 向:先秦 史及 中国思想 文 化 )

文物2013年08期--清华简_算表_概述_李均明

文物2013年08期--清华简_算表_概述_李均明

清华简《算表》概述李均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冯立昇(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入藏战国简中有一批竹简形制较特殊,完整简长43.5~43.7厘米,宽于同批他简,达1.2厘米,共21支,其中完整简17支(有4支经缀合而成),另外4支上端残缺,入藏时已散乱,今据简形与内容复原成册。

简面皆有朱砂迹。

原册以三道编绳编联,但编绳已无存,仅存编痕。

依同批竹简的14C测定及自身文字特征,其当撰成于战国中期偏晚。

原无篇题,因其功能与运算直接相关,故整理者定名为《算表》。

21支竹简之上端皆设有圆孔,孔内多见残存线状丝带残留。

有一简无数码,但有许多圆孔及丝带残留物,另有一简之背面从上端至下端间附着有丝带残迹,则此丝带之长度至少与整简的长度相当。

《算表》呈现为表格形态,凡见十八条朱色栏线横穿于21支竹简之简面,而三道编绳亦作为栏线使用,与朱色栏线一起,构成表格之横“列”,全表凡二十列。

每一支竹简自然构成为表格纵向之竖“行”,全表凡二十一行。

行、列交叉组成四百余长方格,构成此表之“单元格”,用于分隔构成项目的数码、引绳、圆孔等。

全表分为三个功能区:横向第一列上半部位置第三简起,按由右至左、由大到小的顺序,每格依次书十位数九十至个位数一及分数半诸数;纵向右起第一行第二格起,亦按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顺序每格书上述诸数,此为第一功能区,所见数码在乘法运算中为乘数或被乘数。

横向上起首列下半及纵向右起第二行第二格以下诸格,每格皆有一孔并有丝带穿过,未书数码,专为引线而设。

此为第二功能区,在乘法运算中通过引线纵横向之交叉获得积数。

横向上起第二至二十列及纵向右起第三至二十一行,纵横凡三百六十一格所书为八千一百至四分之一诸数,此为第三功能区,所见数码在乘法运算中皆为积数。

《算表》数码皆以战国楚文字书写,多异体、合文(包括合文符),分数以单个文字表示,如四分之一写作“”、二分之一写作“”、“”等,李学勤先生曾详做考证[1]。

宋钘读音考

宋钘读音考

宋钘读音考
李佳喜
【期刊名称】《汉字汉语研究》
【年(卷),期】2022()2
【摘要】《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都把宋钘的“钘”字注音为[jiān],这是错误的。

“钘”字从“井”得声,只读作[xín g],不读作[jiān]。

《说文》误以“钘”字从“幵”得声,郭象说宋钘的“钘”字“音坚”,亦误以为从“幵”得声。

宋钘又作宋牼、宋荣子,“钘”与“牼”“荣”通用,也是“钘”当读[xíng]的证据。

【总页数】4页(P109-111)
【作者】李佳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
【相关文献】
1.宋钘及其思想考略
2.宋钘养生思想论略
3.“钘”字辨考及宋钘其人
4."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义辨
——兼论宋钘思想的成分及其学派归属5.论宋钘学说中的道家特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1 1 1 1 1 1 P(9) P1(3) P2(4) P3(4) P4(4) P5(4) 4 2 2 2 2 64
通过排列组合后的概率运算,各筮数出现的概率可列表如下: 筮数 五变后的运算结果 出现概率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36 32 28 24 20 16 1/64 7/64 18/64 22/64 13/64 3/64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程浩 (清华大学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北京 100084)
摘要:清华简《筮法》以蓍草为占,所见筮数比《周易》的“六” 、 “七” 、 “八” 、 “九” 多出“四” 、 “五”两个,可见其用数与《周易》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不同。将 所谓“天地之数五十五”运用到《系辞》占法中,所得筮数恰为“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并且各数出现的概率也与《筮法》的实际情况相合。 《筮法》中的数字卦例正 是用所谓“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五十五”通过《系辞》所述占法推演得来的。 关键词:清华简 《筮法》 大衍之数 数字卦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中有一种详述解卦理论的筮书,整理者题之为《筮法》 。 简文前半篇根据占问的事项分类列举了许多卦例并进行解说, 后半篇则阐释了该 书分析卦例的一些基本原则。 至于其中的数字卦卦例如何占得,简文并没有具体 描述,只是在篇末进行了简短说明: 各当其卦,乃扐占之,占之必扐,卦乃不忒。 ① 李学勤先生根据“其间有‘扐’ ” ,断定其“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 , 是很正 确的意见。 大家都知道, 《周易》就是用蓍草或算筹演算成卦的。其具体过程见于《系 辞》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② 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通过分两、挂一、除四、去余的演算过程,可得“六” 、 “七” 、 “八” 、 “九”四个 筮数。 北京大学藏汉简 《荆决》 , 也是一种用算筹的占法, 其运算方法见于篇首 “序 言” : 左手执书,右手操筭,必东面。用卅筭,分以爲三分,其上分衡,中分 ③ 从,下分衡。四四而除之,不盈者勿除。 这种算法用筹较少,相对 《周易》略显简单, 所得筮数只能是“一” 、 “二” 、 “三” 、 ④ “四”之一,可能出现的全部卦象也只有十六种。 ⑤ 然而在《筮法》中,筮数有“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六个, 其成卦之法显然与《周易》 、 《荆决》不同。既然简文失载,旁证阙如, 《筮法》 的占法就不得而知了吗?这一问题似可从出土实物资料中得到启示。

清华简《书》类文献整理与研究

清华简《书》类文献整理与研究

摘要
书》诸篇的文献材料主要源于商代史官所作,后入藏周王室并大多经过西周史官 的编辑整理,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楚地成篇,也有个别篇目传入楚国较早,经过 楚国史官的多次编辑整理而在叙事上呈现出神异色彩。清华简《周书》诸篇的文 献材料主要源自西周史官所记,春秋战国时期流散于诸侯史官及诸子之学,部分 篇目曾经过儒家重新编辑整理,并于战国中后期传入楚地形成清华简《书》类文 献诸篇的版本面貌。
freedom of speech,rhetoric, history of the Royal family archives, and has the capital
warning to administer with the moral enlightenment thought value.It was ster the value or the moral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pre-Qin
literature,belongs to the scope of Shu literature.
The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hu literaturehas a
Abstract
article which issued on behalf of the royal government informs with the verbal command.The article literature materials mainly comes from Shang dynasty official historian,latter preserves in the Zhou royal court and mostly passes through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official historian's edition reorganization,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arring States time spreads to Chu becomes, also has the individual table of contents to spread to Chu country early,but reorganizes after Chu country official historian's many times edition in narrates on displays the mystical color. ZhouShu literature material main source records from Western Zhou Dynasty official historian,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time scatters studying of in the feudal lord official historian and the pre-Qin thinkers,the partial tables of contents crossed the Confucianist to edit reorganize, and spread to Chu in the Warring States mid and late part to form the edition appearance of Shu.

战国文字研究的一座里程碑——评《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

战国文字研究的一座里程碑——评《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

[书评]战国文字研究的一座里程碑评《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赵平安王挺斌【作者简介】赵平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主要研究古文字学与先秦史;王挺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文字学与训诂学。

(北京100084;浙江金华321004)王国维先生曾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战国文字资料不断涌现。

这极大地激活了战国文字研究,并使战国文字研究成为当下古文字研究的热点。

从材料上看,战国文字种类繁多,主要门类有竹简、铜器、玺印、货币、陶器、玉石、帛书等。

较之殷商西周文字,战国文字可谓五花八门;并且,每一种材料在数量上又成千上万。

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战国文字已经“洋洋大观”。

从内容上分,战国文字丰富多样,已经涵盖了史学、哲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文献门类。

为此,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非常积极地投身到这波研究热潮中,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然而美则美矣,未尽善焉。

战国文字材料的多元化与内容的多样性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战国文字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但往往散见于一些发掘报告、整理辑刊中,不方便集中性地进行检索利用;而研究论著也有分散性特点,古文字学者往往难以穷尽搜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庶几湮灭。

很显然,这种情况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也极为不利。

因此,学术界亟须有一部基础性、集大成、高水准的工具书以改变这一现状。

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山大学曾宪通、陈伟武两位教授及其团队终于在2019年3月推出了《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以下简称为“《集释》”),嘉惠学林,其功至伟!-体例谨严,字词并重《集释》正文十五卷,分十七册,其中第二卷与第十卷各分上、下册。

前十四卷按照《说文》顺序编排;第十五卷为“待问编”,集录战国文献中的疑难字。

另附索引一卷,共一册,分笔画索引和音序索引两种形式。

凡十六卷十八册,字数已达千万,堪称鸿篇巨制。

《集释》在每一字头下首先罗列具有代表性的战国文字字形,按照异体分行排列,次以各家对该字的字形考释,详记出处。

“地真”“女真”与“真人”

“地真”“女真”与“真人”

“地真”“女真”与“真人”
赵平安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祇”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

“女填”应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

“地真”和“女真”得名与“真人”有关。

真人本指修真得道的人,引申表示圣人、至人或帝王。

“地真”和“女真”这种称法是“真”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泛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对于判别文献的性质有一定参考作用。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赵平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金代女真人墓志所见文化交融与认同 [J], 周峰
2.从《大金得胜陀颂碑》看女真人的翻译理念和策略 [J], 唐均
3.试论金代女真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兼议女真人的诗歌创作 [J], 张晶
4.明代朝鲜同女真人的交往——基于朝鲜通过"边疆地带"开展交往的视角 [J], 王
桂东
5.试论女真人的婚丧礼俗 [J], 徐洁;刘晓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子鼎铭文考释商兑
袁金平
摘要:新见鲍子鼎铭内容十分重要,学者们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考释意见。

本文在诸家研究基础上,对铭中“君”、“及”的用法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君”
当读为“引”,训长,“寿引毋死”为祈寿嘏辞;“及”在铭文中用做并列连词,并就相关金文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鲍子鼎;铭文;君;及
《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2期刊发了吴镇烽先生所撰《鲍子鼎铭文考释》一文(以下简称“吴文”),介绍了一件2007年4月发现于西安的春秋晚期齐国鲍子铜鼎。

该鼎内壁铸铭文45字(包括重文3),内容非常重要,吴先生的考释亦十分精彩,后侯乃峰、程燕两位先生又有所补释①。

拜读后,有一些不同意见,在这里提出来向诸位先生请教。

根据吴文,将鼎铭释文转写如下(采用宽式):
鲍子作媵,仲匋姒其获皇男子,勿或阑已,它它熙熙,男女无期;仲匋姒及子思,其寿君毋死,保而兄弟,子孙孙永保用。

一、“寿君毋死”之“君”
吴文指出,“君,用在此比较费解。

金文中常见的是‘用祈寿老母(毋)死’(镈)”,“(君)只能是指子思的父母,也就是仲匋姒的舅姑。

‘其寿君毋死’当是希冀仲匋姒的舅姑(公婆)长寿不老”。

很显然,吴先生将此铭中的“君”理解作名词,为父母之称。

侯文认为此说可信,并有所阐发。

假若“君”为“舅姑”说成立,就必须承认“舅姑”当时尚健在,否则所谓“毋死”的祈寿语则无所依托。

陈英杰先生曾对两周金文中“君”的用法做过详尽考察,根据其考察结论可知,“君”可以指称丈夫或已逝先人等相关亲属,然而可以指称出嫁女子健在“舅姑”的用例至今尚未发现,侯文中所提及的三条铭文也都存在较大疑问②。

“君”指称“舅姑”一说目前在金文资料中得不到任何确证。

另外,侯文还提到《尔雅·释亲》中关于“舅姑”的解释,认为铭文中的“君”“似可视为‘君舅、君姑’之省称”。

此说可商。

据《尔雅》,“君舅、君姑”为古时女子称健在公婆之语,典籍常省作“舅、姑”(汉时或称“公、威”),似未见省作“君”者。

春秋早期器晋姜鼎铭(《集成》2826)云:“余唯司朕先姑君晋邦”,该铭中“先姑君”从形式上看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已故去的姑舅”,目前学者们对此的理解虽存有分歧,或云“君”作动词,意为治理③,或谓“先姑”是晋姜的婆母,“先君”是其夫④,但未将“君”理解作“舅姑”或“舅”则是一致的。

因此,吴文、侯文认定鲍子鼎铭“寿君毋死”之“君”是指“子思的父母,仲匋姒的舅姑”的看法,目前来说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寿君毋死”与金文习见的“寿老”、“寿考”、“眉寿”等语是属于同样性质的祈寿嘏辞。

吴文中所提到的镈(《集成》271)亦为春秋时齐国鲍氏之制器,其铭云“用祈寿老毋死,保吾兄弟”,与鲍子鼎铭用语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寿君毋死”之“君”与“寿老毋死”之“老”语法位置相当,其语义及其功能也应相类,“寿君”当与“寿老”同意。

夆叔盘铭(《集成》10163)“寿老无期”,意思也与之近似。

“君”当读为“引”,训长。

“引”训长,为典籍常诂,不烦赘举。

《说文·口部》:“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段注:“尹亦声。

”或认为“(君)从尹,加口为分化符号,尹亦声”⑤。

“君”从“尹”得声,向无异议。

尹,喻纽文部;引,喻纽真部,二字古音声同韵亦通⑥。

《易·萃》:“引吉。

”“引”,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作“尹”。

典籍中亦见“寿引”之例,如《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

”⑦因此,“寿君(引)毋死”是作器者为“仲匋姒及子思”祈寿之语,而非如吴文、侯文所言为仲匋姒的舅姑所作。

二、铭文中“及”的用法
“及”,铭文中原作“”,二字异体。

目前学者们对于该铭“及”性质的认识颇不一致,上述程文对此已有很好归纳,此不赘述。

论者多将其与邿子姜首盘(或称公典盘)铭“及”相联系,其铭云:
1、邿子姜首及邿公典,为其盥盘。

(《新收》1043)
此“及”对于理解盘铭意义及其自身定名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程文认为此二“及”用法相同,允为卓识。

其实早在此前,李家浩先生在对益余敦铭进行考释时就已经将邿子姜首盘铭“及”联系起来讨论了。

益余敦铭云:
2、邵翏公之孙益余及陈叔妫,为其膳敦。

李先生谓:“过去人们对盘铭(引者按,即邿子姜首盘铭)开头一句不得其解,现今把它与益余敦铭文‘邵翏公之孙益余及陈叔妫为其膳敦’句对照,不难看出‘及’所连接的‘邿子姜首’和‘邿公典’都是人名,前者是后者的妻子。

这件铜盘是邿子姜首以她和丈夫邿公典的名义制作的,与益余敦的情况刚好相反。

”⑧李先生在这里虽未明确指出“及”的语言学用法,但将两例形式类似的铭文进行有效对比的做法无疑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我们认为,邿子姜首盘、益余敦以及鲍子鼎铭中“及”的用法相同,均用作并列连词,相当于“和”、“与”,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主语⑨。

此类用法的“及”再如:
3、郑登伯及叔作宝鼎,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郑登伯鼎,《集成》2536)很显然,上揭三例铭文结构完全相同(即“NP1+及+NP2+VP”形式),“及”的用法也应一致;若按有些学者的意见将其视作动词(如程文提及的方辉、李学勤、涂白奎诸先生之说),则2、3例在句意上很难解释。

“及”也有连接并列名词宾语的用例,如:
4、乃俾□以曶酒及羊,丝三寽。

(曶鼎,《集成》2838)
吴文认为鲍子鼎铭“仲匋姒及子思”中的“及”为介词,犹跟、同,此句铭文可意译为“仲匋姒嫁给子思”。

程文从之。

吴先生将“及”理解作介词,从形式上看也有这个可能。

因为汉语里并列连词与介词的界限有时不够明确,如何辨别连词和介词,历来是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焦点。

按照一般理解,由于并列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成分语法地位相等,可以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⑩。

虽然通过这种“对调法”来区分连词与介词也有其局限性,但用来鉴别上述几例铭文的“及”则是完全适用的。

1至3例均是以夫妇名义铸器,“邿子姜首及邿公典”、“益余及陈叔妫”、“郑登伯及叔”,共同成为“为”、“作”这些动作的施事者,“及”前后两项对调后,语法结构及其意义未发生变化。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器物虽然是以夫妇二人名义制作,但其中一方而且很可能是“及”之后的那一方也许已不在世,因而真正意义上的制器者仍然是“及”前一方(从这个角度出
发,学界给此类器物定名时取前一人名的做法是合理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铭文中“及”性质的判断。

我们再来看鲍子鼎铭“仲匋姒及子思”。

按照吴文理解,此句之后“其寿引毋死,保而兄弟”一句的主语是仲匋姒,“及子思”之“及”为伴随介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得通,然而认为其可意译作“嫁给”,似乎有望文生训之嫌,这在语言学上很难得到支持,在句意理解上也有所窒碍。

我们下面引用金文中“及”作伴随介词的例子与之进行比较:
5、凫叔作仲姬旅盨,……,永及仲姬宝用。

(凫叔盨,《集成》4425)
6、伯庶父作醴壶,及姜氏永宝用。

(伯庶父壶,《集成》9619)
可以看出,除了与1至3例结构形式上有所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及”作伴随介词时,其前可以插入修饰性成分,如例5的“永”,而1至3例以及鲍子鼎铭中的“及”则无法这样做。

因此,“仲匋姒及子思”只能视作一个整体,“及”在这里是连接两个并列主语的连词。

引书简称说明:
《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

《新收》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艺文印书馆,2006年。

注释:
①侯乃峰:《鲍子鼎铭文补说》,程燕:《鲍子鼎铭文补释—兼论邿子姜首盘铭文中的“及”》,二文皆刊于《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2期,以下分别简称作“侯文”、“程文”。

②③陈英杰:《金文中“君”字之意义及其相关问题探析》,《中国文字》新33期,艺文印书馆,2007年12月。

④孙庆伟:《晋侯墓地M63墓主再探》,《中原文物》2006年3期。

⑤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701页。

⑥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7页。

⑦此条例证为高佑仁兄检得,谨致谢忱。

⑧李家浩:《益余敦》,《保利藏金(续)》,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83-184页。

⑨林圣杰先生也曾有类似观点,后放弃。

其文未见,此引自程文。

⑩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7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