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结构实验二
UML-软件体系结构-实验2-中南大学-软件学院

实验2 UML实验(2)实验学时: 2每组人数: 1实验类型: 3 (1:基础性2:综合性3:设计性4:研究性)实验要求: 1 (1:必修2:选修3:其它)实验类别: 3 (1:基础2:专业基础3:专业4:其它)一、实验目的1. 学习类图的绘制;2. 学习从系统需求中识别类,并构建相应的面向对象模型;3. 学习使用顺序图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4. 学习使用活动图为业务流程建模;5. 学习使用PowerDesigner实现正向工程和逆向工程。
二、实验内容1. 根据以下描述绘制类图,再正向工程生成Java源代码(也可生成其他面向对象语言的源代码,如C++或C#等):图形(Shape)可分为圆形(Circle)、矩形(Rectangle)、椭圆形(Ellipse)等具体图形,在Shape 类中提供了一个抽象的draw()方法用于绘制图形,而在具体的图形类中实现该抽象draw()方法。
提供一个图形工厂类(ShapeFactory),该类提供一个静态方法createShape(char type),其返回类型为Shape,参数type为所需绘制图形对应的代码,例如“c”表示圆形,“r”表示矩形,“e”表示椭圆形等,在createShape()方法中,可以使用条件语句来判断所需绘制图形的类型,并根据参数的不同返回不同的具体形状对象。
【注:“创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2. 根据以下描述绘制类图:某商场会员管理系统包含一个会员类(Member),会员的基本信息包括会员编号、会员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地址等,会员可分为金卡会员(GoldMember)和银卡会员(SilverMember)两种,不同类型的会员在购物时可以享受不同的折扣;每个会员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订单(Order),每一个订单又可以包含至少一条商品销售信息(ProductItem),商品销售信息包括订单编号、商品编号、商品数量、商品单价和折扣等;每一条商品销售信息对应一类商品(Product),商品信息包括商品编号、商品名称、商品单价、商品库存量、商品产地等。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实验仪器和材料:计算机硬件设备(主机、硬盘、内存、显卡等)、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搭建计算机硬件设备,将主机、硬盘、内存、显卡等组装连接好。
2. 安装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
3.启动计算机,进入操作系统界面。
4.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CPU的使用情况。
5.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内存的使用情况。
6.运行一些应用程序,观察CPU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7.尝试使用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工作情况。
通过任务管理器,我们可以查看到CPU的使用情况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在运行应用程序时,我们可以观察到CPU和内存的使用情况的变化。
通过使用输入输出设备,我们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
CPU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指令,通过数据传输和计算来完成各种操作。
而内存则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通过读写操作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
硬盘则用于长期存储数据。
操作系统则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者,通过调度CPU和内存的使用来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分配。
结论: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部分组成的,其中硬件部分包括CPU、内存、硬盘等,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计算机系统通过CPU 的运算和数据传输来实现各种操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情况,并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中,我们搭建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了操作系统,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操作输入输出设备,我们还实践了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的过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 实验报告 (截图 分析 总结)

实验一流水线中的相关一、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WinDLX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熟悉DLX指令集结构及其特点;2. 加深对计算机流水线基本概念的理解;3. 进一步了解DLX基本流水线各段的功能以及基本操作;4. 加深对数据相关、结构相关的理解,了解这两类相关对CPU性能的影响;5. 了解解决数据相关的方法,掌握如何使用定向技术来减少数据相关带来的暂停二、实验平台WinDLX 模拟器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用WinDLX模拟器执行下列三个程序:(分别以步进、连续、设置断点的方式运行程序,观察程序在流水线中的执行情况,观察CPU中寄存器和存储器的内容。
熟练掌握WinDLX的操作和使用。
)●求阶乘程序fact.s⏹步进的运行方式:步进的运行方式是指,每次控制只执行一条语句,快捷键为F7键:图1-1 单步运行测试⏹设置断点的运行方式:鼠标点击某行,按下“Insert键”,设置断点:图1-2 设置断点图1-3 断点设置成功,按F5运行至断点⏹连续的运行方式:通过按下F5键,可直接运行至断点处;按下F8键,并在对话框内键入跳跃的步数,可以直接跳转指定的步数:图1-4 设置跳转步数●求最大公倍数程序gcm.s,观察程序在流水线中的执行情况:●求素数程序prim.s,观察CPU 中寄存器和存储器的内容2. 用WinDLX运行程序structure_d.s通过模拟找出存在资源相关的指令对以及导致资源相关的部件;记录由资源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论述资源相关对CPU性能的影响,讨论解决资源相关的方法。
●存在资源相关的指令、导致资源相关的部件⏹两条指令同时访问寄存器f4,造成资源相关:⏹两条指令同时访问ALU,造成资源相关:●由资源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由资源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30;总执行周期数:139;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21.6%3. 在采用、以及不采用定向技术的情况下,分别用WinDLX 运行程序data_d.s(记录数据相关引起的暂停时钟周期数以及程序执行的总时钟周期数,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并计算采用定向技术后性能提高的倍数)●采用定向技术:(左下图)⏹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30/128=23.4%图3-1 采用定向技术图3-2 不采用定向技术●不采用定向技术:(右上图)⏹计算暂停时钟周期数占总执行周期数的百分比:104/202=51.5%●采用定向技术后性能提高的倍数:202/128=1.58倍四、实验总结●资源相关对CPU性能的影响、讨论解决资源相关的方法资源相关使相关指令在流水线上停滞,降低了执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编写代码时尽量避免总是使用同一寄存器;并通过指令调度,使相关的代码执行距离拉开。
(完整word)中南大学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周建权班级学号 0909121915指导教师穆帅设计时间2014年11月实验一系统的用例模型一、实验目的1.熟悉用例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锻炼结合给定题目,进行有效需求分析的能力。
3.掌握如何使用建模工具绘制用例图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计算机一台。
2.UML建模工具,比如软件Rational Rose 或StarUML。
三、实验内容在理解用例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完成对系统的需求建模,得到用例模型后,应针对每个用例进行业务分析,说明其具体的业务流程。
用Rational Rose或StarUML工具软件绘制系统的用例图.下文以Rational Rose为例讲解基本步骤。
四、实验步骤1.结合实际给定题目,完成系统的需求建模。
2.针对每个用例进行业务分析。
以图书管理系统中“删除读者信息"用例为例来说明实验具体步骤。
(1)分析: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管理员首先登录系统,系统验证通过后,管理方可向系统查询数据,在查询后,系统会给出提示,有没有找到相关的数据,管理员根据系统查询的返回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就是删除读者,在删除的过程中,系统会对查询得到的结果判断该记录是否可以删除,若可以删除,则给删除提示,若不能删除,也给相关的提示信息。
(2)根据分析结果,书写业务流程,一般包含以下信息:①管理员在录入界面,输入待删除的读者名;②“业务逻辑”组件在数据库中,查找待删除的读者名;③如果不存在,则显示出错信息,返回步骤①,如果存在则继续;④“业务逻辑”组件判断“待删除的读者”是否可以删除;⑤如果不可以,则显示出错信息,返回步骤⑧,如果可以则继续;⑥在数据库中,删除相关信息;⑦显示删除成功信息;⑧结束。
3.根据分析结果,绘制用例图.以图书管理系统中“删除读者信息"用例为例说明具体绘图步骤:(1)在用例图上双击main,出现如图1。
操作系统第二次实验报告——Linux创建进程及可执行文件结构分析

操作系统第⼆次实验报告——Linux创建进程及可执⾏⽂件结构分析0 个⼈信息张樱姿201821121038计算18121 实验⽬的熟练Linux创建进程fork操作。
2 实验内容在服务器上⽤VIM编写⼀个程序:⼀个进程创建两个⼦进程。
查看进程树查看进程相关信息3 实验报告 3.1编写程序创建两个⼦进程1 #include<sys/types.h>2 #include<stdio.h>3 #include<unistd.h>45int main(){6 pid_t cpid1 = fork(); //创建⼦进程178if(cpid1<0){9 printf("fork cd1 failed\n");10 }11else if(cpid1==0){12 printf("Child1:pid: %d, ppid: %d\n",getpid(),getppid());13 }14else{15 pid_t cpid2 = fork(); //创建⼦进程216if(cpid2<0){17 printf("fork cd2 failed\n");18 }19else if(cpid2==0){20 printf("Child2:pid: %d, ppid: %d\n",getpid(),getppid());21 }22else{23 printf("Parent: pid :%d\n",getpid());24 }25 }26 }编译运⾏后的结果:3.2打印进程树 添加sleep函数以挂起进程,⽅便打印进程树:1 #include<sys/types.h>2 #include<stdio.h>3 #include<unistd.h>45int main(){6 pid_t cpid1 = fork();78if(cpid1<0){9 printf("fork cd1 failed\n");10 }11else if(cpid1==0){12 printf("Child1:pid: %d, ppid: %d\n",getpid(),getppid());13 sleep(30); //挂起30秒14 }15else{16 pid_t cpid2 = fork();17if(cpid2<0){18 printf("fork cd2 failed\n");19 }20else if(cpid2==0){21 printf("Child2:pid: %d, ppid: %d\n",getpid(),getppid());22 sleep(30); //挂起30秒23 }24else{25 printf("Parent: pid :%d\n",getpid());26 sleep(60); //挂起60秒27 }28 }29 }pstree -p pid #打印进程树 3.3 解读进程相关信息 3.3.1 解释执⾏ps -ef后返回结果中每个字段的含义 ps -ef输出格式 :UID PID PPID C STIME TTY TIME CMDUID: User ID,⽤户ID。
杭电计组实验2-超前进位加法器设计实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实验2-超前进位加法器设计实验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课程设计
姓名:学号:同组姓名:学号:
实验位置(机号):
实验日期:指导教师:
二、结果
思考题:
(1)综合得到的电路图,它和想要设计的电路在引脚的输入输出方面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相比较内部的RTL图,实验实现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我编写的实验代码并没有调用实验一的全加器设计。
(2)尝试编写8位超前进位加法器设计实验
module add_8 ( input [7:0]a, input [7:0]b, input cin, output [7:0] s, output co );
wire [7:0]c_tmp;
wire [7:0]g;
wire [7:0]p;。
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软件系统结构?\]专业软件工程学生姓名刘辉软件151班级|学号17指导老师孙莉*实验一C/S结构应用设计(1)一、实验目的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多层C/S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熟悉多层C/S体系结构及其基本处理流程,了解多层结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功能层)、数据访问层所完成的功能,掌握多层C/S结构的数据库应用设计方法,对这三层进行明确分割,并在逻辑上使其独立。
学生通过本实验的训练能够熟练掌握对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三层结构层次划分方法及系统实现技术。
本次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二层C/S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知识;(2)掌握二层C/S结构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3)掌握一种开发二层C/S结构应用系统的技术线路;:(4)实际开发出一个简单的基于二层C/S结构的应用实例——个人通讯录管理系统。
要求:(1)需要预先掌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基本操作、(用C#语言)编程技术和多层C/S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2)进行二层C/S结构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在实验报告中写出个人通讯录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3)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中建立数据库并输入数据;(4)在中用C#语言编写表现层(UI)程序;(5)在中用C#语言编写业务逻辑层(BLL)程序;:(6)完成系统调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7)做完实验后写出本实验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环境奔腾以上计算机,装有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和Visual Studio 2000软件。
三、实验内容1、分别采用二层C/S结构和多层C/S结构实现个人通讯录系统。
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能够轻松地管理个人的联系人信息,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
联系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电话。
整个系统的功能图如下图所示:分析系统需求,完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及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采用Visual C#实现系统功能!四、实验操作过程在电脑上安装好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用于系统的开发需要实际设计开发出一个简单的基于两层C/S结构的应用系统——个人通讯录管理系统,主要步骤和内容如下:1、在SQL Server 2000中建立数据库Contact,建立表friend。
实验二算术逻辑运算及移位操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计算内存单元中的这三个数之和,和存放在0013H 单元中,再求出这三个数之积,乘积存放在0014单元中。
试编写完成此功能的汇编语言程序段并上机验证结果(将结果截图)。
MOV BX,0010H MOV [BX],10H MOV [BX+1],04H MOV [BX+2],30H MOV AX,0000H ADD AL,[BX] ADD AL,[BX+1] ADD AL,[BX+2]MOV DS:[0013H],AL MOV AL,[BX]MUL byte ptr [BX+1] MUL byte ptr [BX+2] MOV DS:[0014],AX3.请编写完成下述功能的汇编语言程序段。
上机验证结果,程序运行的最后结果(AX)=?(将结果截图)。
(1) 传送15H 到AL 寄存器;(2) 再将AL 的内容乘以2;(3) 接着传送15H 到BL 寄存器; (4) 最后把AL 的内容乘以BL 的内容。
(1)mov al,15h (2)mov dx,2 mul dx (3)mov bl,15h (4)mul bl实 验 内容 与 实验 结 果4.用移位指令实现将AL寄存器中的无符号数乘以10。
试编写汇编语言程序段,并上机验证结果(将结果截图)。
xor ah,ahshl ax,1mov bx,axshl ax,1shl ax,1add ax,bx5.请编写完成下述功能的汇编语言程序段。
上机验证结果,程序运行后的商=?(将结果截图)。
(1) 传送数据2058H 到DS:1000H 单元中,数据12H 到DS:1002H 单元中; (2) 把DS:1000H 单元中的数据传送到AX 寄存器; (3) 把AX 寄存器的内容算术右移二位;(4) 再把AX 寄存器的内容除以DS:1002H 字节单元中的数; (5) 最后把商存入字节单元DS:1003H 中。
MOV WORD PTR[1000H],2058H MOV BYTE PTR[1002H],12H MOV AX,[1000H] MOV BX,[1002H] SAR AX,1 SAR AX,1 DIV BXMOV [1003H],AX实 验 内容 与 实验 结 果实验内容与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计算机存储体系的页面替换算法(3学时)一、实验目的当计算机内存已满而又发生页面失效时,替换算法就要选择主存中哪个页作为被替换的页。
通过本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虚拟存储器中页面替换的基本思想,深刻体会各种页面替换算法的性能差异。
二、实验环境开发工具使用windows平台下的vc++6.0。
三、实验内容编写一个模拟算法,模拟实现虚拟存储器的先进先出、近期最少使用、优化等算法。
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要求体会各种页面替换算法的优点和缺点,并计算出各种替换算法的命中率。
四、实验结果及完成情况一、整个实验过程的思路可以整理如下:1、初始化虚拟存储空间。
定义void DataInput()用来申请物理块BlockNum和页面数DataMax2、产生一个随机调用页面的序列。
void DataInput()还可以随机成生调用页面序列3、实现各种页面替换算法。
void FIFO(); // FIFO 先进先出算法函数void Optimal(); // Optimal优化替换算法函数void LRU(); // LRU近期最少使用算法函数4、计算各种页面替换算法的命中率。
void DataOutput()用来显示数据和命中率主要变量和函数:const int DataMax=100;const int BlockNum = 10;int DataShow[BlockNum][DataMax]; // 用于存储要显示的数组bool DataShowEnable[BlockNum][DataMax]; // 用于存储数组中的数据是否需要显示int Data[DataMax]; // 保存数据int Block[BlockNum]; // 物理块int count[BlockNum]; // 计数器int N ; // 页面个数int M;//最小物理块数int ChangeTimes;void DataInput(); // 输入数据的函数void DataOutput();//输出数据的函数void FIFO(); // FIFO 先进先出算法函数void Optimal(); // Optimal优化替换算法函数void LRU(); // LRU近期最少使用算法函数二、实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1.虚拟存储空间的大小要合适。
2.根据能够存储页面的多少确定随机调用页面的序列。
五、主要代码:void FIFO(){int i,j;bool find;int point;int temp; // 临时变量ChangeTimes = 0;for(j=0;j<M;j++)for(i=0;i<N;i++)DataShowEnable[j][i] = false; // 初始化为false,表示没有要显示的数据for(i=0;i<M;i++){count[i] = 0; // 大于等于BlockNum,表示块中没有数据,或需被替换掉所以经这样初始化(3 2 1),每次替换>=3的块,替换后计数值置1,同时其它的块计数值加1,成了(1 3 2 ),见下面先进先出程序段}for(i=0;i<N;i++) // 对有所数据操作{// 增加countfor(j=0;j<M;j++)count[j]++;find = false; // 表示块中有没有该数据for(j=0;j<M;j++){if( Block[j] == Data[i] ){find = true;}}if( find ) continue; // 块中有该数据,判断下一个数据块中没有该数据ChangeTimes++; // 缺页次数++if( (i+1) > M ) // 因为i是从0开始记,而M指的是个数,从1开始,所以i+1{//获得要替换的块指针temp = 0;for(j=0;j<M;j++){if( temp < count[j] ){temp = count[j];point = j; // 获得离的最远的指针} }}else point = i;// 替换Block[point] = Data[i];count[point] = 0; // 更新计数值for(j=0;j<M;j++)// 保存要显示的数据{DataShow[j][i] = Block[j];DataShowEnable[i<M?(j<=i?j:i):j][i] = true; // 设置显示数据}}cout<< endl<<"FIFO算法:"<< endl;// 输出信息DataOutput();}void Optimal(){int i,j,k;bool find;int point;int temp; // 临时变量,比较离的最远的时候用ChangeTimes = 0;for(j=0;j<M;j++)for(i=0;i<N;i++)DataShowEnable[j][i] = false; // 初始化为false,表示没有要显示的数据for(i=0;i<N;i++) // 对有所数据操作{find = false; // 表示块中有没有该数据for(j=0;j<M;j++){if( Block[j] == Data[i] ) find = true;}if( find ) continue; // 块中有该数据,判断下一个数据块中没有该数据,最优算法ChangeTimes++; // 缺页次数++for(j=0;j<M;j++){// 找到下一个值的位置find = false;for( k =i;k<N;k++){if( Block[j] == Data[k] ){find = true;count[j] = k;break;}}if( !find ) count[j] = N;}if( (i+1) > M )//因为i是从0开始记,而BlockNum指的是个数,从1开始,所以i+1 {//获得要替换的块指针temp = 0;for(j=0;j<M;j++){if( temp < count[j] ){temp = count[j];point = j; // 获得离的最远的指针} } }else point = i;// 替换Block[point] = Data[i];for(j=0;j<M;j++) // 保存要显示的数据{DataShow[j][i] = Block[j];DataShowEnable[i<M?(j<=i?j:i):j][i] = true; // 设置显示数据}}cout<< endl <<"Optimal算法:"<< endl; // 输出信息DataOutput();}void LRU(){int i,j;bool find;int point;int temp; // 临时变量ChangeTimes = 0;for(j=0;j<M;j++)for(i=0;i<N;i++)DataShowEnable[j][i] = false; // 初始化为false,表示没有要显示的数据for(i=0;i<M;i++){count[i] = 0 ;}for(i=0;i<N;i++) // 对有所数据操作{// 增加countfor(j=0;j<M;j++)count[j]++;find = false; // 表示块中有没有该数据for(j=0;j<M;j++){if( Block[j] == Data[i] ){count[j] = 0;find = true;}}if( find ) continue; // 块中有该数据,判断下一个数据块中没有该数据ChangeTimes++; // 缺页次数++if( (i+1) > M ) // 因为i是从0开始记,而BlockNum指的是个数,从1开始,所以i+1 {//获得要替换的块指针temp = 0;for(j=0;j<M;j++){if( temp < count[j] ){temp = count[j];point = j; // 获得离的最远的指针} } }else point = i;// 替换Block[point] = Data[i];count[point] = 0;for(j=0;j<M;j++)// 保存要显示的数据{DataShow[j][i] = Block[j];DataShowEnable[i<M?(j<=i?j:i):j][i] = true; // 设置显示数据}}cout<< endl <<"LRU算法:"<< endl; // 输出信息DataOutput();}完成情况:初始界面:FIFO算法:Optimal算法:LRU算法:六、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1、问题:如何长生随机请求序列?解决方案:用srand( (unsigned)time( NULL ) );即可。
2、问题:发下安不管输入什么数值,都可以运行,后来找到出错地方解决方案:更正为1==select七、思考题在计算机存储结构中,内存外存和CACHE内存都会用到替换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点?答:(1) 随机算法,即RAND算法(Random algorithm)。
利用软件或硬件的随机数发生器来确定主存储器中被替换的页面。
这种算法最简单,而且容易实现。
但是,这种算法完全没有利用主存储器中页面调度情况的历史信息,也没有反映程序的局部性,所以命中率比较低。
(2) 先进先出算法,即FIFO算法(First-In First-Out algorithm)。
这种算法选择最先调入主存储器的页面作为被替换的页面。
它的优点是比较容易实现,能够利用主存储器中页面调度情况的历史信息,但是,没有反映程序的局部性。
因为最先调入主存的页面,很可能也是经常要使用的页面。
(3) 近期最少使用算法,即LFU算法(Least Frequently Used algorithm)。
这种算法选择近期最少访问的页面作为被替换的页面。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算法,因为到目前为止最少使用的页面,很可能也是将来最少访问的页面。
该算法既充分利用了主存中页面调度情况的历史信息,又正确反映了程序的局部性。
但是,这种算法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它要为每个页面设置一个很长的计数器,并且要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钟为每个计数器定时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