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作业
模块二 电力机车前端部检查给油作业

(一)头灯
前照灯(头灯)位于机车的前部,有夜间照明和警示作用的灯具。我国铁路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前照灯(头灯)的照明光源的发展历经了六十年代的白炽灯、七十年代的碘钨灯、八十年代的汞氙灯、九十年代的卤钨灯等多种变化。到目前大部分铁路机车照明仍然使用的卤钨灯,有些机务段改用金卤灯。下面就铁路使用过的汞氙灯、卤钨(卤素)灯、金卤灯进行简要的介绍。
【技能训练】
一、技能训练的目的
能够掌握电力机车前端部检查顺序;
能够安全正确的完成机车车体前端部检查。
二、训练设备、工具、材料
序号
名称及规格
数量
1
电力机车
1台
2
油枪
1支
3
压油机
1部
4
手电筒
1个
5
棉丝
适量
三、实训要求
(一)机车端部检查给油顺序
头灯→雨刷→前窗玻璃→左右标志灯→路徽标志牌→重联插座→扶手脚踏板→排障器→车钩及复原装置→折角塞门→制动软管。
在塞门芯排气口两侧壁上对称制有两个排气孔,排气孔上端进气口位于塞芯排气口两侧外壁上,下端排气口设在塞芯下端面上,下端面的螺孔上装有“O”形密封圈和螺丝加以密封,弹簧盖中心位置制有排气孔,折角塞门在关闭后列车主管内双向风压都可通过关闭的折角塞门的排气孔排出阀体外,达到不论任何一辆车关闭折角塞门后都能使列车管内空气排向大气使列车制动停车,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图2-1-4制动软管
1—软管接头;2—软管卡子;3—软管;4—软管连接器;5—密封圈
3.制动软管检查
(1)软管内外表面应光滑,无龟裂和其它影响使用的可见明显缺陷。与软管与折角塞门组装时应留有3~5扣的紧余量,以便漏气时加以紧固。
模块二 堆场作业

17
4)标号4为出口重箱区、标号5为进口重箱区:对以进出口为 主的集装箱码头,这两个箱区在码头堆场中占主要位置。进 出口装重箱区通常要与码头岸线的泊位相对应,均匀分布, 这样便于进出口箱堆场计划的安排,缩短装卸船舶的作业路 线,并使作业路不易发生冲突。 5)标号6为冷藏箱区:冷藏箱区一般设在靠近码头堆场主车 道的附近,冷藏箱区应设置必要的支持系统,如能提供电源 或能制冷。 6)标号7为特种箱区:特种箱主要指超高、超宽,或大件设 备等。特种箱区的场地选位主要考虑操作方便、安全,一般 应综合考虑集卡或其他水平运输机械在作业过程中行驶路线 的方便等因素。
16
图2-1为一个比较典型的集装箱码头堆场的布局图,对其组成 说明如下: 1)标号1为空箱区:空箱区一般位于码头后沿,比较靠近大 门检查站的位置,目的一是把更方便装卸作业的位置让给重 箱区,二是方便进出码头。空箱一般按票批量进出码头,为 提高场地利用率,降低机械运作的成本,空箱一般采用铲车 作业 2)标号2为危险品箱区:出于安全的考虑,危险品箱区的场 地选位原则一般是远离办公区域,并与普通箱区分离。 3)标号3为中转箱区:对于以进出口作业为主的码头,考虑转 船作业的要求,中转箱区一般设在码头堆场的中部较多。
21
对于利用铲车进行作业的空箱专用场地,在排数 和层数上,比采用轮胎式场地龙门吊可以更多,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空箱按票(批量)堆放、按票 提运或装船的特点,加上空箱重量轻,对场地的 压力较小,使码头堆场空箱区利用率更高,空箱 作业过程更加经济合理,如图2 作业过程更加经济合理,如图2-3所示。 码头堆场一般都设有专用的冷藏场地,配备专用 的电力装置。冷藏箱场地一般2 的电力装置。冷藏箱场地一般2-4层堆高,电力 装置通常以40英尺集装箱为单位设置,每一单位 装置通常以40英尺集装箱为单位设置,每一单位 可堆放一排40英尺集装箱或两排20英尺集装箱。 可堆放一排40英尺集装箱或两排20英尺集装箱。 在堆放20英尺集装箱时,采用“背对背”的堆放 在堆放20英尺集装箱时,采用“背对背”的堆放 方式,以便能方便地连接场地上的电源装置。
模块作业

模块二:物流成本管理内容一、单选题1.()是指其发生并应合理承担各项费用的特定经营成果的体现形式,包括有形的各种产品和无形的各种服务。
A.成本费用承担实体B.成本计算期C.成本计算空间D.货币计量2.企业为提供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以资源为重要特征的各项业务括动的统称是()。
A.物流资源B.成本动因C.作业D.作业成本库3.作业成本法最初源于()A.中国B.美国C.日本D.德国4.()是指经过采购活动,将企业所需原材料(生产资料)从供给者的仓库运回企业仓库为止的物流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A.回收物流成本B.企业内物流成本C.销售物流成本D.供应物流成本5.()也称为作业成本计算的第一阶段动因,主要用于在各作业中心的内部成本库之间分配资源。
A.资源动因B.成本动因C.作业D.作业成本库二、多选题1.物流成本难以确定主要原因有()A.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太小B.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太大C.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难以确定D.物流成本计算对象难以归集2.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空间的划分一般是指()。
A.对物流活动范围的选取B.对物流形态类别的选取C.对物流功能范围的选取D.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因素的选取3.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的基本构成要素()A.成本承担实体B.成本计算期C.成本计算空间D.成本计算主体4.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包括()A.按成本责任划定的责任成本单位B.成本费用开支比重较大的物流活动。
C.成本费用开支比重较小的物流活动D.新开发的物流作业项目5.作业筛选与整合的原则()A.重要性原则B.相关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差异性原则三、判断题1.对物流活动范围的选取,就是对物流活动过程的时间上的截取。
()。
2.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的选取,应当放在成本控制的重点因素上。
()3.有效地进行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物流成本的计算越全越细越好。
()4.对于一个物流部门来说,其成本核算对象的起止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变。
模块2-作业及答案

练习题:1.选择题(1)在窗口中关于当前窗口的有关信息显示在中。
A.标题栏B.导航窗格C.状态栏D.地址栏(2)要在多个窗口中进行切换,应按键。
A.Alt+TabB. Ctrl+Alt+TabC. Alt+F4D. Ctrl+Alt+F4(3)要选中某个对象时,通常使用鼠标的操作。
A.单击B.双击C.右击D. 拖动(4)可执行文件的扩展名为。
A. COMB. EXEC. BAKD. BAT(5)数字锁定键是。
A.Caps LockB.Num LockC.Scroll LockD.Pause(6)在Windows 7中,剪贴板是。
A. 硬盘上的一块区域B.内存中的一块区域C.软盘上的一块区域D. ROM中的一块区域(7)在Windows 7的“资源管理器"窗口右部,若已单击了第一个文件,再按住〈Ctrl〉键,并单击了第五个文件,则。
A. 有0个文件被选中B. 有5个文件被选中C. 有1个文件被选中D. 有2个文件被选中(8)在Windows 7中,能直接进行中文/英文转换的操作是。
A.Shift + SpaceB.Ctrl + SpaceC. Ctrl + AltD. Ctrl + Shift(9)按下组合键,可以迅速锁定计算机。
A.Ctrl + MB.Win +MC. Ctrl + LD. Win +LOCK(10)在Windows 7环境下,文档文件都与某个应用程序关联。
类型名.txt的关联应用程序名是。
A.画图B.写字板C. WordD.记事本(11)将鼠标光标指向窗口最上方的“标题栏”,然后“拖放”,则可以。
A.变动窗口上缘,从而改变窗口大小B. 移动该窗口C.放大窗口D. 缩小该窗口(12)在Word下打开“Wan1.DOC”文档,经过修改,想将编辑后的文档以“Wan2.DOC”为名存盘,应当执行“文件”菜单中的命令。
A.保存B.另存为C.另存为Web页D.发送(13)Windows 7是。
小学综合实践√-模块二样题及答案

小学综合实践√-模块二样题及答案模块二样题及答案一、填空: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引导下,学生_____进行的_____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_____和______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______课程。
2、经验性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_____。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的_____和_____。
4、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
5、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是_____和_____的需求,以及学生的“_____”的整体性。
6、综合实践活动不是_____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_____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其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基本特点。
8、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_____来设计,而应以_____为中心来组织。
9、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自主的实践,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作用。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_____、_____与_____。
二、选择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A、经验性B、实践性C、综合性D、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三级管理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直接来源于()A、学生的生活经验B、生活领域C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领域3、作为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它对那些部门提出了要求()A、地方、学校B、地方、学校、教师C、教师4、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认知性的课程,而是什么样的课程()A、实践性B、综合性C、生成性D、开放性5、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与其他类型课程的融合,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的整合()A、单一B、多样C、综合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往往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哪几方面()A、学校生活、社会生活B、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C、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的哪几方面()A、生活经验、生活领域B、生活领域、校园生活C、生活经验8、综合实践活动中,“实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A、尝试、经历B、尝试、经历、亲历、体验C、经历、亲历、体验D、亲历、经历、尝试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的作业为主,而并非以()的作业为主。
模块二作业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分式的乘除法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分数的乘除法,掌握了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在学习分式的乘除法法则时可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进行类比学习。
在前面学习了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为分式的运算和结果的化简奠定基础。
能力基础:在过去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类比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任务分析具体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难点是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类似,所以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约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1、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能力目标: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活动内容1、计算,并说出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1)82174⨯ (2)9452÷;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数除以分数,把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与被除数相乘.活动目的: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为学习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做准备。
教学效果:学生能准确的说出分数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第二环节 引入新课活动内容97259275,,53425432⨯⨯=⨯⨯⨯=⨯ 279529759275,,435245325432⨯⨯=⨯=÷⨯⨯=⨯=÷ 猜一猜:=⨯c d a b ;=÷cd a b 你能总结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吗?与同伴交流。
c bd a c d b a ⨯⨯=⨯, db c a d c b a c d b a ⨯⨯=⨯=÷ 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活动目的:让学生观察运算,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012年课程标准解读远程培训(小学语文)模块二 作业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制定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一项是(④)。
2.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其核心是(④)。
3.下列关于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④)。
4.下列各项中,属于课标“教学建议”提出的组成学生阅读综合性能力的是(①、③、④、⑤)。
5.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是阅读的基础,这表现在(①、③、⑤)。
6.下列各项不属于课标提出的阅读方法技能目标的是(③)。
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在哪个学段提出的目标(③)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课标规定的理解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的是(④)。
9.课标所说的实用性文章,主要是指(②、③、④、⑤)。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连续文本的是(⑤)。
11.课标评价建议认为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要加以鼓励的是(⑤)。
12.在小学阶段学习诗歌,重要的途径是(①)。
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二作业

1.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情境
一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给 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推动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应用现代教育 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程度以及效果
我认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只求形式,当人们一提到现代教学,许多 人头脑中会立即呈现出电视、电影、电子计算机甚至网络等现代化教 学手段。实际上,现代教学手段仅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不 是说:离开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一课就不能是现代教学了。而现代教学 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以传统教学为基础,是传统教学 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割裂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关系。而有 的教师则以为现代教学就是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 教材、忽视学生,不求教学效果,只求教学手段的运用,只求课件的生动、 形象和课堂气氛的活跃,严重违背了教学的宗旨和原则。
丽江市宁蒗县翠玉乡中学
刘松
目录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解 二.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应用的 情境、程度以及效果) 三.教育技术的作用 四.教育技术对新课程改革会产生影响
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解:
• 我认为教育技术是以其丰富的资源素材, 可视化的平台,通过直观、形象的呈现 方式,以声、形、图、文刺激学生的感官, 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再现 情境,有利于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发 展及形成过程,有利于让学生形成理性 知识架构。
教育,我认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 主要有两方面作用: 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最先 进的生产工具。 另一方面改变着教育的观念和形态。现代 教育技术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 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引起教育方式 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而且改变了教师分析 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教育技术以其 特有的魅力,不仅在教育学科中逐渐赢得了相 应的学术地位,而且在教育实践范围内,已经 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催化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变成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反思一下,我们在教学时还是存在备课时解读文本过深,讲解过度,拓展过宽的现象。
这样就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追根究底,就是缺少与教科书编者的真正对话。
所以加入“教科书编者”势在必行。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实现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呢?我认为可以强调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认真学习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了解全套及各册教材的整体结构、编写原则、特点等;弄清教材中各个专题、板块、栏目的设计理念和思路等。
我们小学的教科书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应的主题,高年级在编排上还穿插了“综合性学习”等。
而编者之所以把某一篇文章放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之中,一定有他这样安排的用意。
可以说,教材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练习,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写者的眼力和智慧。
如:苏教版第一单元以“爱国”这一主题建构,选取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包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
除了选文突出主题外,《练习1》的编排更是紧扣主题安排了多项语言实践:“语文与生活”部分,由本单元课文《古诗两首》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妻子”的“子”在古诗中的读音及意义,并由此引申“子、儿、头”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和含义,从而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诵读与欣赏”部分,选编了《爱我中华》这首歌词,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也感受祖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口语交际”要求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引导学生在搜集资料、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各民族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认识,这一内容与本单元主题、阅读课文及“诵读与欣赏”呼应,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而“写好钢笔字”部分,教材安排学生书写陆游的《示儿》一诗,练字的过程中,从陆游透过诗传达的爱国之情中,学生也得到了一次爱国情怀的震荡。
总之,整个单元内容的设计环环相扣,彼此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导读提示、课文注释、文中插图、课后思考、资料袋等资源,正确理解编者意图,才能有效进行对话教学。
如:编者想让我们按照怎样的思路去读,编者对文章的理解把握,编者认为有必要补充了解的相关资料等等,都通过“导读提示”告诉
了我们;编者希望我们阅读后有哪些收获,还希望我们朝什么方向拓展思维,要求我们读后把握些什么东西等,都是通过文章后面的“思考与练习”告诉我们的。
我们在完成这些“思考与练习”的时候,可以遵照编者的思路去梳理阅读收获,也可以反问编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问题或练习。
再有,要重视到“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刚开始时,我认为与编者的对话是教师的事,学生也不必面面俱到,更不需要了解编者的意图,只要把课文学好就行了。
课程标准这次修订提出并增加“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让我认识到只有学生与编者的对话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使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才能够更好地把“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要通过“活动设计”来实现。
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学的活动”为基点选择教学内容,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转化为实际的活动。
比如高年级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自学导读”等活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此发展阅读素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样,不断地教给方法,逐步渗透,强化训练。
慢慢地,学生不仅会和编者对话,领会编者的意图,更能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