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集二中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1课时)教案
第八单元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金属和金属材料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一、金属材料__________(90多种) __________(几千种)(1)常温下一般为_____态(汞为____态),有金属光泽。
2、金属的物理性质: (2)大多数呈_______色(铜为_______色,金为_____色)(3)有良好的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3、金属之最:(1)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_____: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_____: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_____: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铝>铁)(5)_____:硬度最高的金属 (6)_____:熔点最高的金属(7)_____:熔点最低的金属 (8)_____:密度最大的金属 (9)_____:密度最小的金属 ______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例题1】根据金属铝的下列用途,说说它们各利用铝的什么性质:用铝制成各种炊具,是利用它的 ;铝箔用于食品包装,是利用它的 ;铝可以制成电线,是利用它的 。
【例题2】家用铁制的锅铲尾部加一木柄,这说明铁具有的性质是 ( ) ①导电性 ②熔点低 ③延展性 ④导热性 ⑤不易导电 ⑥有光泽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⑤⑥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化学方程式)2、金属 + 酸 → ________+ 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化学方程式)3、金属 + 盐 → ________ + _______(条件:“前换后,盐可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湿法冶金”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K 、金属活动性由_____逐渐_____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1)金属的位置越靠_____,它的活动性就越_________(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______(_____酸、_____酸除外)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________中置换出来。
九年级化学下《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_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同时还要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因素。
2 了解常见合金与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的特性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 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1 学习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及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识2 学习设计和实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水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活动:观看魔术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同学们能说出哪些金属的名称?环节2: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提供金属材料和制品,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学生活动: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等操作感知金属物理性质环节3:总结影响物质用途的因素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是不是影响用途的唯一因素?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学案上的问题,归纳影响物质用途的因素环节4:引入合金教师活动:出示铁丝一号和铁丝二号,引入合金学生活动:观察对比环节5:实验探究合金的特性(合金的硬度)教师活动:提供合金和纯金属材料学生活动:利用提供的用品按学案要求实行实验,归纳总结环节6:探究合金的熔点教师活动:出示表格:金属和成分金属的熔点,并利用纯锡和焊锡实行演示实验:学生活动:分析、解答观看实验环节7: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教师活动:直接讲解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学生活动:记忆环节8:体现合金的用途,介绍生铁和钢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播放PPT讲解学生活动:观看记忆环节9:理解钛和钛合金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何钛和钛合金倍受人们的青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钛和钛合金的相关内容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归纳钛和钛合金的优良性能环节10:理解记忆合金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三、小结:内容总结激励评价教师活动:教师激励学生学生活动:学生谈收获四、巩固应用教师活动:出示习题学生活动:选题作答板书设计课题1 金属材料。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4.能够运用金属的性质和制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金属性质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金属的制取和应用。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要求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探究金属性质、制取方法和应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如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验等,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提醒学生注意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金属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引入金属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金属的性质、制取方法和应用。情境创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抽象的金属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3.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金属性质、制取方法和应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他们在探索金属的奥秘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初中化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教案 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铜、铝等重要金属和合金。
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
从教学目标来讲,涉及到铁、铝、铜等纯金属以及合金的基础知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腐蚀条件初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以及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本单元比较集中懂得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
本单元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反应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的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本单元尤其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一些重点内容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本单元注意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注意介绍一些科技新成果如形状记忆合金等,以事实来说明化学学习的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铁锈蚀的条件及其保护,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对铁锈蚀条件的初步探究,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课题1 金属材料[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懂得金属材料。
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整理)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多媒体展示】
展示反馈练习。
考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题1:根据图表请同学们归纳出金属能否与氧气发生反应?
质疑:
既然它们大多数能与氧气反应,那为什么铝制品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
过渡:酸能否与所有金属发生反应?
问题2:盐酸与镁、锌、铁、铜的反应
分别由四位同学完成四个实验并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拨:
请同学们阅读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的资料,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取铜单质的。
问题3:金属与可溶性盐溶液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
Fe+CuSO4=Cu+FeSO4 (湿法冶铜)
2Al+3CuSO4=3Cu+Al2(SO4)3
Cu+2AgNO3=2Ag+Cu(NO3)2
【多媒体展示】
展示反馈练习。
问题4: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能力。
结
构
决
定
性
质
,
性
质
决
定
用
途
2)按发布权限分。环境标准按发布权限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行业环境标准。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还规定:“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简称“三同时”)。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三同时”制度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从广义上讲,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8.1 金属材料(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金属材料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
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初中化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课 教案 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课教学内容1、课题1 金属材料2、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3、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目标1.掌握铁的物理性质;2.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掌握铁的锈蚀条件及防护;3.掌握铁在金属活动顺序青中的位置,能判断铁与其它金属的盐的溶液是否发生化学反应;4.掌握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5.了解合金与纯金属相比的优良性能;6.知道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重点1.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2.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3.生铁和钢的区别;4.钢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合理利用金属资源;5.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含杂质问题的计算。
难点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2.对钢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3.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主要内容回顾(一)金属材料纯金属(90多种)1.分类:金属材料合金(几千种)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2.金属的物理性质大金数呈银白(金为黄色,铜为紫红色,锌为青白色)大多数金属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熔点高、密度大主要因素:由金属的性质来决定3.决定金属用途的因素其它因素:价格、资源、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便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4.金属之最:(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依次为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依次为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饿: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5.合金:(1)定义:由一种金属与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物性的物质。
(2)与金属比较: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为合金,这是因为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而熔点一般比组成它们的金属都低。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第1课时)课件

2、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rènwéi)我国的铁锅是
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 )
A.C价格便宜
C.烹饪的食物中留有铁元素
B.熔点高
D.导热性好
3、利用下列各组物质之间的反应,能够验证Fe、Cu、Ag三种金属活
动性顺序的是 ( )
A.Fe、CuCl2溶液、Ag
• 5、将足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 反应后,过滤,滤液上留下的金属是 ( )
• A.Ag、Cu
B.Fe、Ag
D
• C.Zn、Fe、 Cu 、Ag D.Fe 、Ag、Cu
• 6将少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
• A.Fe、Cu
B.Ag
C.Zn
B
• D. FAe 、Ag、Cu
EC .Cu 、 Ag
12/9/2021
第十三页,共十五页。
8、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jīběn)类型之一。
⑴ 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铜和硝酸银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2Ag+Cu(NO3。)2 ⑵有下列反应: Cl2+2NaBr==2NaCl+Br2 ,
• 7、在金属活动性表中,哪些金属能与酸反应?
• 8、在金属活动性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活泼(huópo)性越强。
• 9、在金属活动性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 盐溶液中 置换出来。(除K、Ca、Na)
• 10、会写镁、铝、锌、铁与酸(HCl 、H2SO4)反应的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一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金属与化合物溶液
能否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现象。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复习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
教材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
3 中招考点分析
金属的性质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也是高频考点。
这部分知识多以简答题或综合应用题形式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的验证、金属的冶炼、回收保护与锈蚀等角度考查。
构建知识网络、寻找规律、强化训练是复习的有效方法。
4、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金属的相关知识。
但所了解的知识尚未系统化;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控制变量的环节还有待提高。
复习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金属材料;能够区分常见的金属材料与合成材料;并了解常见金属的共
性与个性。
二、掌握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知道Fe,Al,Cu等常见金属与O2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
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三、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金属与化合物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用置
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现象。
评价任务
1、小组成员相互说一说,题、铝、铜、金四种金属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又有哪些各
自不同的性质。
2、教师演示“镁、锌、铁、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小组成员相互描述它们与盐
酸反应的现象。
3、各小组派一名成员板演镁、锌、铁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4、各小组的成员相互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并且会对金属与化合物溶液能否发生
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4.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
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上留下的金属是()
A.Ag B.Fe、Ag C.Zn、Fe D.Zn、Fe 、Ag
5、将足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
反应后,过滤,滤液上留下的金属是 ( )
A.Ag、Cu B.Fe、Ag
C.Zn、Fe、 Cu 、Ag D.Fe 、Ag、Cu
6将少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上留下的金属是 ( )
A.Ag、Cu B.Ag
C.Zn、Fe、 Cu 、Ag D.Fe 、Ag、Cu
7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上留下的金属一定有 ( )可能有()一定没有()A.Fe、Cu B.Ag C.Zn
D. Fe 、Ag、Cu E .Cu 、 Ag
8、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⑴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铜和硝酸银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有下列反应: Cl2+2NaBr==2NaCl+Br2 ,
I2+Na2S == 2NaI + S↓、 Br2+2KI==2KBr+I2 。
由此可判断:①S、Cl2、I2、Br2非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__________。
A. Cl2+2NaI==2NaCl+I2
B. I2+2KBr==2KI+Br2
C. Br2+Na2S== 2NaBr+S↓
D. Cl2+K2S==2KC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