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晚清

合集下载

z121701--)--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

z121701--)--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

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历史性的作品,对国内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明等方面对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全面体系的研讨。

这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近代史上西方学者的一项严重成就。

这本历史书经过独特而理性的分析和研讨,揭示了我国晚清的实在历史。

本书的作者大多是着名的西方汉学家。

他们的观念和思想方式与国内历史学家的观念和思想方式天壤之别,形成了咱们历史学家赋予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在近代中国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使命是保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前进。

在完成这些使命的过程中,在与中国一起的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包含政府运动和新阶层的代表,包含当地和哲学。

晚清时期不仅有外国列强入侵带来的重大灾难,还有太平天国和其后的捻军造成的创伤,内忧外患导致晚清时期中国的积弱积贫状况晚清在蒙古、新疆和西藏也取得过辉煌的战果,收复边疆和失地,晚清统治阶级功不可没。

这本史书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方式,作者让读者明白,所谓疆域问题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历史的书写从来就没有公正可言,我们常常将晚清的落后、失败和血泪都一股脑推到统治集团身上,让他们成为历史和国家的罪人。

这样笼统的归类是失之偏颇的。

同治、光绪、恭亲王、又祥等大清皇帝和满洲大臣曾踌躇满志,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名臣老将也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自强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窘境中奋发图强。

在那个蜕变阵痛时期,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等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推进因素,但不能因此否认晚清政府所作的努力。

现代中国能从晚清贫弱的现状走向富强,其实也是建立在晚清一大批有志之士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基础之上的。

通常的半个世纪,甚至始于辛亥革命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在晚清时期,整个统治集团几乎被称为腐败,无能等等。

可以说,晚清是侮辱,腐败和怯弱的代名词。

现代我国的命运起伏不定,自鸦片战争国家暴力敞开以来,我国阅历了从政党到经济各方的彻底洗礼。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文化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运用了详细的史料和翔实的研究,对晚清时期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我从中了解到,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文化变革和冲突。

传统文化与新思潮的碰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晚清社会的变革,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地描绘和解析。

其中,我对晚清时期的艺术发展印象深刻。

书中描述了京剧、戏曲和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在晚清时期的兴盛和变革。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和娱乐的手段,更是表达和传递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媒介。

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研究,我对晚清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书中还论述了晚清时期的教育、出版、媒体以及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方面的变革和冲突,不仅仅影响了晚清社会
的整体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内容让我对晚清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我得以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变革。

这本书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详实精准的史料和分析,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我相信,无论是对于专业研究晚清时期的学者,还是对于对中国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部宝贵的参考资料。

总之,读完《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后,我不仅对晚清时期的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充满了学术价值,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注:本文为个人读后感,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费正清 著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费正清 著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1.基本信息书名: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原价:143.00元作者:(美)费正清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85-2-1ISBN:9787500407669字数:1376000页码:1400版次:1装帧:精装开本:编辑推荐2.内容提要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

这两卷能够自成体系,可以单独成书,我们特先译出,以飨我国读者。

为了兼顾《剑桥中国史》原书名和它所论述的晚清时代的实际内容,此书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历史丛书的历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对《剑桥中国史》已出的各卷,国外纷纷发表过书评,予以肯定。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截至出书前为止的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我们希望这两卷中文的出版,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能有所助益。

本书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均尽力查找过中文原文。

但是,某些地方因仅系片言只语,遍查不着;某些引文引自在台湾省或外国出版的书刊,我们无书查对;个别书籍在北京甚至一直未能找到。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得已而采用了直译办法,幸读者鉴谅和指教。

3.目录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总编辑序第一章导言:旧秩序历史和中国的革命旧社会行政对外关系第二章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帝国在亚洲腹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第三章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教育、庇护制与社会晋升之路嘉庆的改革危机的征兆: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制度的混乱叛乱的根源中央的软弱与学术界的新趋势魏源——经世致用论与今文经学研究的范例保卫边疆是关心的新焦点第四章广州贸易和雅片战争广州贸易的特点贪污腐化和公所基金英—中垄断商人垄断制的告终鸦片贸易律劳卑事件关于鸦片问题的争论广州查封鸦片走向战争战争的第一阶段赎回广州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第五章条约制度的形成条约制度的透视1842-1844年条约的缔结条约口岸的开放……第六章太平军叛乱第七章中俄关系,1800——1862年第八章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第九章清代的中兴第十章自强运动:寻找西方的技术第十一章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词条标签:历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历史的著作,作者对于这一
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
国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各种政治运动和革命活动此起彼伏。

作者通过对清政府的统治方式、官员体系和政治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政治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作者对晚清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
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困苦。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税收制度、贸易状况和经济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作者还对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
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人口结构、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晚清历史的窗户,也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也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未来。

剑桥中国晚清史各章内容总结1500字

剑桥中国晚清史各章内容总结1500字

剑桥中国晚清史各章内容总结1500字鸦片战争(1839-1842)年前夕,清朝的对外政策以三个时期以来遵循的假定为依据:即中国在战争中占优势;它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它有贵重商品可使外国人接受纳贡地位。

这三个假定在当时都错了,而且最后一个假定到1839年尤其过时得厉害,因为它只适用与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情况。

那时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

而此时西方制造商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

曼彻斯特商会在1836年2月交给外交大臣的一份呈文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磅印度商品的出路,“这使我们的印度臣民能够大大增加对我们制成品的消费量”。

英国人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他们想的比实际做到的更多,但是坚决要求取消中国为防止西方商业入侵而设立的壁垒,这呼声中还悦耳动听地夹杂这19世纪辉格党自由主义与曼彻斯特企业的共同要求,这就是不久人们所说的“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的代言人,如主张侵华的一些时文小册子作者和院外活动者,完全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民族主义,他们异口同声地要求贸易特权和平等的外交往来。

长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的朝贡体系是完善而稳定的。

周边小国如朝鲜、越南、琉球无不顺服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之下。

朝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国里臣民献上礼物给君主,或藩属国也会向宗主国献上礼物。

这些礼物称为贡品。

朝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而文中提出的三个假设,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对于中国已经不再生效。

第一,西方通过工业革命在武器制造和使用上已经远远超越中国,所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第二,西方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后,也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文化价值体系,而这个体系与中国的文化是大有不同的。

第三。

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西方所渴望的是能够倾销产品的市场。

这时,中国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在出口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些商品在国际上仍有竞争力。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读后感《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规模宏大,共分为15卷。

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是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权威著作。

当然,由于立场和切入视角和中国人差距较大,尤其是对中国地域的划分,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由于本书规模过大、时间有限,我只选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晚清卷印象最为深刻。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介绍入手,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和剖析了历史的进程。

通过不同是视角,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各个事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也让我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传统上,我们认为晚清时期主要是以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两条主线为线索,而该书有了一些其他更加新颖的认识。

首先,是在人民对待西方的技术水平和军事水平观念的改变。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的技术军事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根本无法再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因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屈辱卖国。

真正属于武器旗鼓相当的战争,当属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远非表示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多的是当时中国政治体制内部根深蒂固的各种因素,中国需要做出更大的改革来使完成自己“独立自强”的使命!其次,对于《南京条约》的看法,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活。

而在现代人眼中,“最惠国待遇”已经从一种不平等关系转变成了国家经济体互利互惠的条约协定关税,早先中国在广州的航商贸易,并未有明确的税额,全然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往往为内务府所控制,而协定关税后,则使清帝国的收入大大增加。

而后期,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协定关税才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

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目錄第一章导言:旧秩序(作者:费正清,哈弗大学历史教授)历史和中国的革命旧社会对外关系第二章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作者:约瑟夫·弗莱彻,哈弗大学中国和中亚史教授)清帝国在亚洲腹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第三章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作者:苏珊·M·琼斯,芝加哥大学历史研究员;菲利普·A·库恩,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教育、庇护制与社会晋升之路嘉庆的改革危机的征兆: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制度的混乱叛乱的根源中央的软弱与学术界的新趋势魏源——经世致用论与今文学研究的范例保卫边疆是关心的新焦点第四章广州贸易与鸦片战争(作者:小弗雷德里克·韦克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历史教授)广州贸易的特点贪污腐化和公所基金英-中垄断商人垄断制的告终鸦片贸易律劳卑事件关于鸦片问题的争论广州查封鸦片走向战争战争的第一阶段赎回广州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第五章条约制度的形成(作者:费正清)条约制度的透视1842-1844年条约的缔结条约口岸的开放通商口岸的外侨团体英国与广州的对峙中国沿海的骚乱上海的兴起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858年的和解清帝国政体与贸易扩张的对峙1860年的和解条约制度的实施第六章太平军叛乱(作者:菲利普·A·库恩)起因与发展旧制度的保护者内讧与衰落捻军的组织特点:一个比较太平军叛乱的透视第七章中俄关系(1800-1862年)(作者:约瑟夫·弗莱彻)扩大商业的努力归于失败中亚贸易和固勒扎条约(1851年)东北满洲的丧失第八章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作者:约瑟夫·弗莱彻)衰落中的蒙古游牧社会新疆;马赫杜姆家族和浩罕西藏的隔绝和印度的压力第九章清代的中兴(作者:刘广京,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历史教授)清朝获胜的原因长江下游的战后问题捻军战争及其影响对中兴的透视第十章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作者:郭廷以,已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广京)理论:对自强运动的早期提倡政治和财政结构第十一章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作者:保罗·科恩,韦尔斯科学院历史教授)传教事业传教事业与旧制度传教事业与新制度。

一次对中国晚清史的全面书写——评《剑桥中国晚清史》

一次对中国晚清史的全面书写——评《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晚清史在现代史学研究中难以诉说清楚。

由费正清、刘广京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为我国历史研究者带来了独到的见解。

这部史书赋予了历史的中立性,将晚清与清朝前期的中国视作一个整体,比较客观地再现了晚清的历史真相。

这部史书揭示了中国晚清一段真实的历史,具有独到、理性的分析和研究。

作者以西方人的视角阐述了晚清百年来的衰落、失败与灾难,无不令人痛之切和恨之深。

一般读者大都比较了解晚清一百年来的历史浩劫,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百日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部史书不是要我们了解曾经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以历史考证的角度,从不同视角研究历史的真相和被史书遮蔽的一些东西。

总体来说,这部史书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上卷笔墨主要用于渲染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巨大灾难。

首先,介绍了1800年前后满洲、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的情况,阐明了清王朝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如人口的压力及其导致的后果、嘉庆的改革、漕运危机、货币与税收制度的混乱、中央的软弱、学术界的新趋势。

其次,阐述了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详细讲述了广州贸易特点、贪污腐化、公所基金、英中垄断商人、垄断制的告终、鸦片贸易、律劳卑事件、广州查封鸦片导致的战争,以及战争的第一阶段、赎回广州、战争的最后阶段、签订《南京条约》等内容。

最后,详细论述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清朝统治在蒙古和新疆等地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晚清时期不仅有外国列强入侵带来的重大灾难,还有太平天国和其后的捻军造成的创伤,内忧外患导致晚清时期中国的积弱积贫状况。

晚清在蒙古、新疆和西藏也取得过辉煌的战果,收复边疆和失地,晚清统治阶级功不可没。

这本史书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方式,作者让读者明白,所谓疆域问题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历史的书写从来就没有公正可言。

我们常常将晚清的落后、失败和血泪都一股脑推到统治集团身上,让他们成为历史和国家的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历史,即人们现在认为在那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充满了争论的。

一些重大的事件已被人们所了解,但对于它们的意义却存在着争议。

同时,许多较次要的事件仍然未被人知或者被忽视。

引起争论的第一个原因是普遍存在对历史的无知状态,因为在这个尚不发达的领域中,还缺乏一批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和著述。

我说“历史的无知状态”,是因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了解所有有关方面的情况、动机和作用,但如果只涉及冲突一方的片面知识,则会使我们对这场冲突中的另一方仍然一无所知,因而就不大可能理解它。

例如,关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国方面的文件在当时就已大量公布,而中国方面的文件一直到九十年以后,即1932年才发表。

而且,双方的文件主要提供的都是官方的观点;在战争期间普通中国人民的经历则没有详细的记载,也没有被很好地进行研究。

甚至这一表面上已很清楚的事件,仍然没有为人们所充分了解。

例如,当地的中国人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了英、清两国战争的消极旁观者?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抵抗的程度又有多深?各种观点和事例是相互歧异的。

引起争论的第二个原因是那种把历史事件主要参与者分割开来的巨大的精神文化鸿沟——这不但是指十九世纪外国侵略者和进行抵抗的中国统治阶级之间在语言、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且也指在二十世纪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旦成为革命者时,在中国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的类似的差异。

简言之,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出巨型戏剧——第一出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从第一出派生出来的,它揭示了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这些巨大的冲突和变革的运动,即发生在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以及在新旧中国之间的这些运动,已经在历史记载和历史学家中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对西方历史学家来说,最突出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的看法;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是按照这种看法,在十九世纪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制度的。

他们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的权益、基督教和科学技术,以及使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

旧中国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

它信仰经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子在整个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天子高居于一个和谐的、存在着等级和名分的社会秩序之巅,以他的富有教导意义的道德行为的榜样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在这个旧秩序里面,经典的教义只能容忍限于传统内部的变化,扩大的家庭制度支配着个人,恪守职责的信条高于享受权利的信条,文官控制着军事,并且使商人为其所用,道德行为的准则凌驾于人的情欲、物质利益和法律条文之上。

诚然,两种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

当比较古老和变化较缓慢的文明在较现代和更有生气的文明面前步步退却时,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中一代先行者寻求改革的目标,并逐渐形成对于世界以及中国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新的观点。

产生于季世的这种新观点,不可避免地缺乏它以前的传统观点的一致性。

随着中央权力的衰落,思想领域的混乱增长了,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一种新的历史正统观念才得以建立。

随着伟大的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毛泽东主义的历史观也将继续发展;西方的、日本的和其他外国的历史观也同样如此。

可以预期,它们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吻合的。

不过关于近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会发生,当代的各种思想对这些问题仍会继续进行激烈的争论。

十九世纪对中国的和外国的、儒家的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历史观的对立,现在已被各种水火不相容的观点的论战所代替。

现在的这些互不相容的观点都涉及到近代史的性质这一领域,这一事实只会加剧它们之间的争论。

但是,在了解今天的历史渊源的努力中,各种思想的继续论战归根到底只会加强促使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共同纽带。

虽然历史学界关注的中心问题一代与一代有所不同,但就近代中国而言,某些尚未解决而又需要阐明的问题,似乎可能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先引起注意。

一个需要阐明的重大问题就是外来影响的程度和性质。

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显著增加,并且变得越来越有影响,越来越向社会各方面渗透,最后终于促使中国人的生活彻底改观。

然而外国人的冲击和中国人的反应的进程是逐渐开始的,几乎不能觉察出来。

对这一过程的觉察,是经过了其强度和复杂性不断增长的一系列阶段才显示出来的。

在最初阶段,中国和外国的观察家都认识到:古老的农业经济—官僚政治的中华帝国,远非进行扩张的、推行国际贸易和炮舰政策的英帝国和其他帝国的对手。

外国对中国侵略的速度一直在加快。

在1840—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不到十五年,就有1857—1860年的英法联军之役,又过了十年左右,发生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和1874年日本夺取琉球的事件;又不到十年,爆发了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

九年以后,日本在1894—1895年大败中国,紧接着是1898年争夺租借地和1900年的义和团之役。

伴随着这些戏剧性的灾难而来的,是传统中国的自我形象——即它以中国为中心看待世界的观念——的破灭;这一破灭与那些灾难相比,虽然几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因此,回顾起来,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

这场悲剧是如此缓慢、无情而又彻底,因而它就愈加痛苦。

旧秩序为自卫而战,它缓慢地退却,但始终处于劣势;灾难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中国对外国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权、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观念、以及由士大夫所组成的统治上层等事物,一个接一个被破坏或被摧毁为止。

还有第二种认识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革命者中很普遍,即他们发觉自己处在一个不同的世界,犹如民族主义者发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扩大了的民族主义的国际社会一样。

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清王朝旧政权在十九世纪后期所承受的外国特权的负担日益沉重。

不平等条约体制的不断扩大就表明了这一点:通商口岸从1842年的五个增加到1911年的大约五十个;缔约列强各国的侨民及其财产、贸易和工业都逐步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船只在中国水域航行的范围,从沿海的炮舰扩大到行驶于主要河流的商轮上;不但在中国海关,甚至在某些内地税卡、邮局和盐务官署都雇用了外国官员;传教士的活动渗入到每一个省份和文教卫生部门。

还有许多其他的特征,如1900年以后外国在北京驻军,1911年以后海关收入先拨作偿付外债和赔款之用。

这一切都表明了外国人对中国人民生活的特殊影响。

对近代的民族主义者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一切更能激起爱国的义愤呢?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种外国的侵略就日益被称为“帝国主义”,并且帝国主义的侵略被认为是必须加以消除的国耻。

伴随着这个观点而来的还有另一种认识,即帝国主义在中国之所以得逞,是借助于中国人的弱点,这弱点不但在于军事方面,也在于精神方面,也即中国人缺乏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这表现在他们为外国人工作,并且从罪恶的鸦片贸易、贩卖苦力以及在沿海港口建立工业来剥削劳工的罪恶活动中同外国人一起牟利。

道德的堕落也同样明显地表现在军阀的割据、地主的自私自利、家庭第一的裙带关系等方面。

中国的这一切弱点大多是根源于腐朽的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即满洲人的异族朝廷、古代经典训练出来的陈腐官吏、享有垄断较高文化知识特权的文人学者和剥削贫苦佃农的地主。

所有这些制度和积习的总和可以用“封建主义”一词来概括。

这样,在二十世纪,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对孪生兄弟就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国灾难的根源。

在人民共和国时期,这些术语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对它们的阐述,就被用来描述中国的近代史。

在一个农民依然占绝大多数并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记忆犹新的广袤国度里,国内统治阶级和外国的侵略仍突出地成为过去遗留下来、而今天仍然必须与之搏斗的两大罪魁祸首。

当中国运用帝国主义的概念时,它已被扩大了。

回顾起来,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中,帝国主义的作用有增无已。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帝国主义从鸦片战争时起就活动开了,这比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列宁主义的金融—资本型的帝国主义的兴起要早得多。

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的概念,不但远溯到包括维多利亚早期商业扩张时代的战争和炮舰外交,它还把帝国主义概念扩大到几乎包括十九世纪外国与中国的一切形式的接触,把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当作文化帝国主义就是一例。

由于西方国家经常的侵略扩张活动在历史记载中是一目了然的,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有理由作出这一广泛的结论,即中国人民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欺凌。

作为一般性的结论,这是几乎不容置辩的。

欧洲的侵略扩张和它后来的变种,是近代世界历史的一个主要事实。

然而,我们这一卷既要重视现在,又要重视过去,因此,本卷的研究将要再现生活在历史事件发生时的人们的观点、动机以及他们在历史上对这些事件的理解。

由于中国的历史观在革命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了解中国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同时还必须了解他们在旧秩序下的自我形象。

一旦着手进行这样的研究,帝国主义的形象就会被勾划出来。

帝国主义从一种自外部倾覆中国的单方面力量而变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当今天对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这种相互作用进一步进行研究时,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就将分解为种种因素和情况。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是个庞然大物,它各地的情况又千差万别。

由于它的幅员辽阔,它不易受到外来影响,并且对于与外国接触的反应也是形形色色的和分散的,而不是一致的和集中的。

总的说来,中国自给自足的程度是非常高的,这首先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它在国民经济中仍是一个比较次要的部分。

其次,清帝国由于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征服了伊犁,以及在恰克图和广州分别成功地对付了俄国人和英国人,就建立起一道貌似强大的军事防线。

最后,在清朝统治下,具有绝对权威的儒家思想几乎不能接受任何外国的政治观念。

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形成高度的自给自足。

但是还有另一个历史传统使得中国对外国的侵略反应迟钝,这就是蛮夷入侵的传统,以及这些入侵的蛮夷被吸收或同化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情况。

由于这个原因,拥有绝对权威的儒家思想变成了一种超民族主义的体系,它是不会轻易赏识外国的民族主义者的感情的。

这样,一幅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图景就浮现了出来,它在十九世纪早期是自给自足地专注于它自己的国内生活,而不能对西方的侵略做出敏捷的反应。

后来中国人与侵略者打交道时自有定见,就没有迁就外国的制度。

例如,清朝并未把对外贸易和外国的投资当成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事业而首先予以关注。

清政权主要关切的是维持它所统治的和赖以取得主要生计的农村社会秩序。

对外关系似是不关痛痒的事情。

最初,西方人被认为事实上能纳入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秩序之中而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只许他们在边远地区活动,正象其他外国人过去曾经做过的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