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读后感.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规模更大,死伤也更为惨重,各国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不折手段。在这种前提之下,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得以体现出来。当然,铁制用具的军事应用并没有真正成为列国军事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当时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把铁制兵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之中,这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主要还是青铜兵器。尽管如此,这个国家的军事成就却高于其他国家。没有错,这个国家就是秦国。秦国用它的青铜兵器征服了装备着铁制兵器的六国,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现当代提得比较多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冶铁业,冶铁业促进了农业和军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人口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当年,人口必然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但是,战争的加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的减少。只是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战国时期的人口从总体上而言应该还是增加的。毕竟,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而城市的建设相

较于春秋时期也更加完善。城市的建设往往以国都为核心,许多国家的国都在当时不仅仅是该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比较著名的城市有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等等。

城市的建设,意味着经济种类的扩大化。城市以外的地方自然是农业发展的场所,而城市里则是工商业发展的优良场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闻名全国的商人,例如子贡(孔子的弟子之一)、陶朱公(原越国名臣范蠡),以及秦国统一全国之前的秦国相国吕不韦,这些都是一些很成功也很有名气的商人。在没有统一政治力量控制的前提下,商人们可以比较自在地走南闯北,在各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意。从某种角度讲,战国时期也堪称中国早期商业的黄金时期。

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值中国的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大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与其他学派思想相互批判、相互借鉴,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这就是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百家争鸣。

诚然,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也与当时缺乏统一的政治实体予以牵制有关。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文化的一种大繁荣现象。然而,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还是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而湮灭下去。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实在说不好。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确实乱得可以。然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无不表明,中国真的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