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首先得说,费正清这老爷子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他就像一个特别爱翻箱倒柜找东西的好奇者,把晚清这段时期从各个角落都扒拉了个遍。

这本书涵盖的内容超级丰富,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社会,感觉就像一个装满各种零件的大仓库,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位置,共同拼凑出晚清的全貌。

晚清啊,那就是一个大泥潭,各种势力在里面搅和。

清政府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外表看着还挺唬人,其实内里已经千疮百孔。

官员们呢,有些就像提线木偶,被各种传统规矩和官场潜规则操纵着,有些则在努力挣扎,想要在这个大厦将倾的时候做些什么来挽救局面,可往往是有心无力。

说到列强,那简直就是一群围着虚弱晚清这头“大象”的饿狼。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什么条约啊、通商口岸啊,不断地从中国这块大蛋糕上切走一块又一块。

我读到这些的时候,心里那股气就不打一处来,感觉晚清就像一个被欺负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可怜孩子。

不过呢,这也让我看到了当时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尴尬位置,就像在一群强盗面前捧着金碗的弱者,被人觊觎是必然的,可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书中关于晚清社会文化的描写也很有趣。

传统的儒家文化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大船,有些船员想要坚持传统,认为只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就能平安无事;而有些则开始向外看,觉得西方那些新鲜玩意儿说不定能给这艘大船带来新的生机。

像洋务运动那些改革派,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者,试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可是这条道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到处都是坑坑洼洼。

还有太平天国运动,那简直就是晚清这个大舞台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

洪秀全就像一个突然冒出来的“草根明星”,带着一帮兄弟姐妹们想要推翻旧世界,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理想中的“天国”。

但这个“天国”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外表五光十色,里面却空洞无物。

他们的一些想法在现在看来有点天真,可在当时那种被压迫得喘不过气的环境下,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反抗尝试。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

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

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

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

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

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

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

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读后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第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

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

本卷的第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从其结构来看, 它体现了剑桥历史丛书的特点,即各章均由每个专题的专家执笔,而由各卷学术地位较高的编辑中的主导编辑总其成;从其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从外国人视角去了解中国的典型方式,这种了解是“既通过它的历史,又通过它的现实,既通过它自己的传统,又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第一章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费正清教授,其内容统领全局。

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此书的作者是在何种理论框架内撰写华人民共和国头十六年历史的。

即历史讨论的出发点是王朝循环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从政治上看,费正清教授认为,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这个观点实在不敢赞同,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今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中国共产党也不同于历代任何一个君王,也许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具备着更充分的执政合法性,树立起自己的科学发展观。

比如费正清教授认为,“君主不道德的行为, 这使他丧失了天命;其政权财权的崩溃,这部分地是由于奢侈挥霍,部分地是由于上层阶级的土地非法逃税, 把税赋负担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的拖欠使政府日益贫困;日益恶化的民众福利,这尤其是由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和国家无力维持公共工程,特别是防洪的堤坝和防饥荒的粮仓;低落的公众士气,这是由于贪污腐化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也表明了官员和民众与君主的离异;军事上的虚弱,这明显地表现在对入侵者和国内造反者的镇压方面。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有感2000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有感2000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有感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是一本介绍中国从1949年建国至20世纪末的历史书籍。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这本书描绘了中国建国初期的艰难岁月。

解放后的中国面临着废墟与贫困的国家重建任务,以及战争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奋斗,成功地实现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有企业建立等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措施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社会主义新中国得以生根发芽。

其次,这本书还叙述了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封闭与内敛,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以亿计的人口走出贫困线。

然而,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另外,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农村城市差异等。

这些问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革来解决。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发展。

从中我看到了中国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了中国
的挑战和问题。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继续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的再统一1.对中国再统一的思考这次的统一是否是又一次所谓的“王朝更迭”?从探求根源到统一的历史传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中国特有的民族主义。

历史上建立王朝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各方面的操作方式。

但随着它的控制的扩大,它很快达到了只有借助于官僚行政制度才能巩固和维持的程度。

综上所述,过去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2.现代化的作用不同文化的民族在他们各自的文化价值和继承的制度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的影响下,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对待现代化和利用现代技术。

我们不得不采取结构论的立场,即中国社会建立在这样的古老结构的基础之上,其社会秩序和政治价值观根深蒂固,迅速的变化也难以很快地改变他们。

中国的革命领导人选择了一条建立新中国的最容易的道路,办法是在继承下来的最高权力的结构中,保持受过信仰熏陶的官僚集团和能使中国社会井井有条的普遍存在的正统观念。

3.地方控制的问题由于必须吸收军阀时代的军队和官员,一度革命的国民党就成了机会主义和趋炎附势者的的不二选择,蒋介石则设法把自己的政权建立在现代军队和效忠他个人的追随者的基础之上。

第二章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1.初期的成就——上层精英(领导层)的稳定一个潜在的分裂根源是党内精英(其实我还是更习惯称他们为党的领导人们)之间革命经历的多样性。

虽然被更大的斗争团结起来,但参加不同革命事件和组织的人同时发展了他们自己个人的关系网络和集团特性。

另一个从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紧张关系的根源是处于顶端的中共精英之间不同的个性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摩擦。

2.毛泽东的作用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以及1949——1957的一系列重大行动。

总之,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人对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有高度的使命感,都敏锐地意识到党的政策受到的种种客观限制,都有在“左”的冒进和“右”的保守的之间保持平衡的决心。

3.苏联模式——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党的领导人1957年以后认清了与苏联道路决裂的必要形式,他们完全有能力这样做,虽然许多苏联影响不可避免地继续存在。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

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

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

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

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

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

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读后感《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规模宏大,共分为15卷。

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是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权威著作。

当然,由于立场和切入视角和中国人差距较大,尤其是对中国地域的划分,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由于本书规模过大、时间有限,我只选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晚清卷印象最为深刻。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介绍入手,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和剖析了历史的进程。

通过不同是视角,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各个事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也让我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传统上,我们认为晚清时期主要是以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两条主线为线索,而该书有了一些其他更加新颖的认识。

首先,是在人民对待西方的技术水平和军事水平观念的改变。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的技术军事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根本无法再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因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屈辱卖国。

真正属于武器旗鼓相当的战争,当属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远非表示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多的是当时中国政治体制内部根深蒂固的各种因素,中国需要做出更大的改革来使完成自己“独立自强”的使命!其次,对于《南京条约》的看法,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活。

而在现代人眼中,“最惠国待遇”已经从一种不平等关系转变成了国家经济体互利互惠的条约协定关税,早先中国在广州的航商贸易,并未有明确的税额,全然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往往为内务府所控制,而协定关税后,则使清帝国的收入大大增加。

而后期,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协定关税才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因为对文史方面的知识感到缺乏,所以选择了继续教育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由河北师范大学的张同乐教授主讲。

通过这门课程的研究,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史的基本细节和史实,还学到了许多教学技巧和能力,受益匪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数以万计的学
者和学生从事研究工作。

无论是事件、时间、人物、过程、史料还是结论,都搭起了基本的骨架。

这些研究的基础是史料。

一个国史学者的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上。

然而,现在有相当大一部分国史论文,或史料搜集不全,或对史料的理解和整理不够,或缺少对史料的鉴别而导致硬伤等,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对史实的分析与判断。

张教授引用照片和实物分析等材料,讲述了一些关于“大跃进”、“四清”问题的史实,还有运动初期的档案等材料说明,客观辩
证地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及实事求是的史实进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哪一门课程的讲授,都应该像张教授一样先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课程的学时安排,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处理及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应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适时引入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才能讲好该课程。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对课程的认真负责态度,积极结合课程特点,引入照片、视频和多媒体材料,客观详实地介绍课程的研究与前沿进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讲好每门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
1965年》读后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第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

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

本卷的第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从其结构来看, 它体现了剑桥历史丛书的特点,即各章均由每个专题的专家执笔,而由各卷学术地位较高的编辑中的主导编辑总其成;从其内容来看,它体现了从外国人视角去了解中国的典型方式,这种了解是“既通过它的历史,又通过它的现实,既通过它自己的传统,又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第一章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费正清教授,其内容统领全局。

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此书的作者是在何种理论框架内撰写华人民共和国头十六年历史的。

即历史讨论的出发点是王朝循环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从政治上看,费正清教授认为,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这个观点实在不敢赞同,从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今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中国共产党也不同于历代任何一个君王,也许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具备着更充分的执政合法性,树立起自己的科学发展观。

比如费正清教授认为,“君主不道德的行为, 这使他丧失了天命;其政权财权的崩溃,这部分地是由于奢侈挥霍,部分地是由于上层阶级的土地非法逃税, 把税赋负担转移到农民身上,农民的拖欠使政府日益贫困;日益恶化的民众福利,这尤其是由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和国家无力维持公共工程,特别是防洪的堤坝和防饥荒的粮仓;低落的公众士气,这是由于贪污腐化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也表明了官员和民众与君主的离异;军事上的虚弱,这明显地表现在对入侵者和国内造反者的镇压方面。

”2这样的思维就显得有些片面和不公,
12R. 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 1965年[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从我国国家性质来看,近代以来,自清晚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又如何能将认为毛泽东统一中国的成就,“与公元前21年的秦始皇的成就和公元589 年隋朝创建者的成就同属于特殊的一类或相类似呢,这就否定了中国革命的意义,即推翻封建统治,也贬低了中国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与宪法相违背,基于此,我认为这种王朝更迭论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去合法化”的表述。

其次我想简单论述一下教育部分,本书将中国教育发展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苏联时期,即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更专业化的分工。

取消美国式的文科学院和美、英大学对学生特有的通才教育。

苏联的制度宗旨在于早就数量更少的难以适用的文科毕业生,而培养更多的经过训练就能直接参加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毕业生。

二是一五计划的教改结果:高等教育体制是苏联和西方影响在精英层次上的有争议的混合体,对专业化的新的要求是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从部分历史中我看到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历程和观念转变,也基于自身学习感到了使命感,从书中教育的发展我感受到教育发展是基于一定国情和经济水平发展的,而当前,中国经济水平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教育却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程度依然不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也反过来制约了国家发展,因此作为致力于教育方向的学生,我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通过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训练自己的理论实践水平和自我反思能力,以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求自己,争取早日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