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首先得说,费正清这老爷子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他就像一个特别爱翻箱倒柜找东西的好奇者,把晚清这段时期从各个角落都扒拉了个遍。
这本书涵盖的内容超级丰富,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社会,感觉就像一个装满各种零件的大仓库,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位置,共同拼凑出晚清的全貌。
晚清啊,那就是一个大泥潭,各种势力在里面搅和。
清政府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外表看着还挺唬人,其实内里已经千疮百孔。
官员们呢,有些就像提线木偶,被各种传统规矩和官场潜规则操纵着,有些则在努力挣扎,想要在这个大厦将倾的时候做些什么来挽救局面,可往往是有心无力。
说到列强,那简直就是一群围着虚弱晚清这头“大象”的饿狼。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什么条约啊、通商口岸啊,不断地从中国这块大蛋糕上切走一块又一块。
我读到这些的时候,心里那股气就不打一处来,感觉晚清就像一个被欺负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可怜孩子。
不过呢,这也让我看到了当时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尴尬位置,就像在一群强盗面前捧着金碗的弱者,被人觊觎是必然的,可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书中关于晚清社会文化的描写也很有趣。
传统的儒家文化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大船,有些船员想要坚持传统,认为只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就能平安无事;而有些则开始向外看,觉得西方那些新鲜玩意儿说不定能给这艘大船带来新的生机。
像洋务运动那些改革派,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者,试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可是这条道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到处都是坑坑洼洼。
还有太平天国运动,那简直就是晚清这个大舞台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
洪秀全就像一个突然冒出来的“草根明星”,带着一帮兄弟姐妹们想要推翻旧世界,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理想中的“天国”。
但这个“天国”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外表五光十色,里面却空洞无物。
他们的一些想法在现在看来有点天真,可在当时那种被压迫得喘不过气的环境下,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反抗尝试。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文化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运用了详细的史料和翔实的研究,对晚清时期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我从中了解到,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文化变革和冲突。
传统文化与新思潮的碰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晚清社会的变革,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地描绘和解析。
其中,我对晚清时期的艺术发展印象深刻。
书中描述了京剧、戏曲和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在晚清时期的兴盛和变革。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和娱乐的手段,更是表达和传递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媒介。
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研究,我对晚清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书中还论述了晚清时期的教育、出版、媒体以及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方面的变革和冲突,不仅仅影响了晚清社会
的整体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内容让我对晚清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我得以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变革。
这本书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详实精准的史料和分析,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我相信,无论是对于专业研究晚清时期的学者,还是对于对中国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部宝贵的参考资料。
总之,读完《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后,我不仅对晚清时期的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充满了学术价值,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注:本文为个人读后感,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历史的著作,作者对于这一
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
国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各种政治运动和革命活动此起彼伏。
作者通过对清政府的统治方式、官员体系和政治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政治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作者对晚清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
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困苦。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税收制度、贸易状况和经济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作者还对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
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人口结构、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晚清历史的窗户,也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也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未来。
读《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的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晚清时期军事发展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晚清时期的军事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对晚清时期的军事制度、战争与冲突、军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
通过作者的研究和分析,我了解到晚清时期中国军队在兵员编制、训练、装备和指挥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书中还对晚清时期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决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了解到当时中国面临着内患和外患的严峻形势,对外国侵略者的威胁和冲突不断升级。
晚清政府在面对这些挑战时,采取了不同的军事策略和政策,但很多时候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书中的案例和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晚清时期的一些知名战役和将领。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使我更加了解晚清时期的军事局势和人物的贡献。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我深刻认识到晚清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分析,使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晚清时期的军事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深度的思考。
总的来说,我认为《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对晚清时期军事发展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研究中国晚清时期的军事史,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近日阅读了《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透过一个个历史事件领略了一个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沉浮,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我们吸取好的经验做法,反思那些惨痛的教训。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借历史事件来反思教育中的不当,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推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层次,学生、教师、普通工人、公司职员,都应该学习历史,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开设历史课程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当成了副科,功利主义过重,存在应试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教师只是针对知识点在教,教学观念落后,手段单一,并不注重历史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不高。
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让全社会都关心历史,重视历史。
历史教育包含了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教育,社会教育,人与自然教育等,历史能很好的呈现国情,文化、军事制度发展,学习和研究历史,能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历史认同感。
二是改善历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要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体验课,如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开展辩证讨论,引导学生以当时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思考问题。
其次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阅读。
再次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历史的关系,学习历史,融入生活。
最后在是可以实施的条件下进行戏剧表演、角色表演等,增加趣味性。
三是教师素养问题。
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博古通今,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四是学校要不断完善体系,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学科教研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作为一名教师,要加强历史教育,引导学生学历史,知国、爱国、报国,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思想。
应该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师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4

读史明智,读史明理——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看到书名中有“晚清”二字,脑海中不由得就浮现出黑暗、屈辱、悲惨这样的词汇。
虽然说放得下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但是历史是不可遗忘的,況且还是一段令人心酸愤怒的悲惨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历史是写不尽的。
”真正的历史只有一部,那就是历史事实本身,而人写的“历史”却可以有上千万部之多。
历史,有时可以不去苛求其事实,历史有时只需为今之鉴。
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
《剑桥中国晚清史》这本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发现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以前读书基本只是读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都觉得史书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大的关系,都不去读。
读了《剑桥中国晚清史》之后,感触良多,读史书,同样能让我们学到很多。
一、阅读历史书籍,能增长自身知识与见识。
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对于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是来源于历史观点不严谨的电影和电视剧,造成了很多人的历史观演义化与娱乐化非常严重。
阅读历史书籍,学习历史,不仅能了解真正的历史,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在历史中汲取和借鉴优秀的历史成果,增长我们的知识与见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就要求自身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储备。
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教师应该多阅读历史书籍,应该学习国史,也要学习世界史。
这样才不至于在为学生解惑的时候一筹莫展。
二、阅读历史书籍,能提升自身素质。
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教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我们时常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但,我们自己的思辨思维都有待提高。
让学生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思维。
比如,大航海时期的西方强盗行为,固然要谴责,但也应辩证的看大航海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技术传播。
以中国为例:近代中国史带给人的感觉是黑暗屈辱的,义愤填膺的,但列强的入侵,打痛了我们,也打醒了我们。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先说说这书的“厚度”吧,可不是光指书本的物理厚度哦,那内容丰富得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大宝箱。
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晚清的方方面面都被费正清和他的小伙伴们扒拉了个遍。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复杂的迷宫。
晚清的政治格局那叫一个乱,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朝廷里有那些守旧的大臣,抱着老祖宗的规矩不肯放,就像一群顽固的老古董,还觉得自己是在捍卫正统。
而新兴的改革派呢,像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探索者,试图给这个摇摇欲坠的老大帝国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他们提出变法,就像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开新药方,可是这过程那叫一个艰难啊。
慈禧太后就像一个坐在权力宝座上的老巫婆(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尊重历史人物啦,但真的感觉她有时候很霸道),一会儿支持变法,一会儿又把维新派打压得死死的,这朝令夕改的,看得我是又着急又气愤。
再说说晚清的经济。
那时候西方列强就像一群贪婪的强盗,用各种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的大门,然后大肆掠夺。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就像一个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小帆船,在西方工业化的大轮船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不过呢,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中国开始有了一些近代化的经济萌芽,像洋务运动搞起来的那些工厂,虽然有点先天不足,但好歹也是一种尝试嘛。
就像一个小孩刚开始学走路,虽然走得歪歪扭扭,但也在努力向前。
晚清的社会更是一幅让人哭笑不得的画面。
老百姓们一边要忍受着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一边又要遭受列强的欺凌。
那些传教士在各地传教,引发了不少矛盾。
民间的义和团运动,感觉就像是老百姓们憋了一肚子气后的一次大爆发。
他们以为靠着那些神神叨叨的法术就能把洋鬼子赶出去,虽然有点天真,但那种反抗精神还是很让人敬佩的。
不过最后还是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了,真是可怜又可悲。
读完这本书,我对晚清的印象不再是那种简单的、模糊的概念。
费正清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晚清这个“病人”的各个器官都剖析给我们看。
他的研究很细致,虽然有些观点可能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充满矛盾的晚清。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读完《剑桥中国晚清史》后,我对晚清帝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疆域结构等方面。
这本书提供了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使我对历史的进展和当代的影响有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作者的独到见解也给我带来了启示,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为今后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因此,研究晚清历史对于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离今天的年代已经相当久远,但对于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经超越过往,铁制用品的广泛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对于当时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分为多个章节,包括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XXX、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XXX传教活动及其影响等。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的。
因此,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研究需要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至少是自己的全新认识。
中国历史的书写一直都缺乏公正,特别是在中国。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甚至自辛亥革命以来,晚清的整个统治集团几乎被贴上了腐败、昏庸无能等标签,晚清的代名词似乎就是屈辱、腐败、懦弱。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礼,从政治到经济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在各国列强的不断挑衅下,中国的群众和各阶层都积极寻求救国之路,但当时却较少考虑到方法对中国国情的适用性,因此也可以说是病急乱投医。
即使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在受到第一次侵略时也感到了危机,主动向西方国家研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此走向近代化,变得富强,避免外国的侵扰。
在晚清的统治者眼中,英法联军与明朝的鞑靼、瓦剌有什么不同?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和南宋对金的割地有什么不同?新开通商口岸和与俺答汗的互市有什么不同?采用西式武器和胡服骑射有什么不同?在当时人的眼中,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的影响。
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剑桥中国晚清史》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
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
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史,不是要了解这一百年里,这个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
恰恰相反,我们都很清楚发生了什么。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这些事件以及参与这些事件中的人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
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至少是自己的对这段历史的一个全新的认识,而非还是停留在中学教科书上的水平。
历史的书写,从来都没有公正可言,在中国尤其如此。
通常的半个世纪,甚至始于辛亥革命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关于晚清整个统治集团,几乎是被贴上了腐败、昏庸无能等等标签,可以说,晚清的代名词就是屈辱、腐败、懦弱。
近代中国的命运起伏跌宕,从鸦片战争国门被粗暴的打开,中国从政治到经济各方都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在各国列强的不断挑衅下,群情激昂的民众,各阶层的人们都在积极的寻求救国之路,而各阶层却较少的考虑到其方法对于中国国情的适用性,但当时迫于情势,也可以说是病机乱投医。
近代中国,即便如日本一样,在受到侵袭的第一次就产生危机感,主动地去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西方的思想文化,也绝不可能就此走向近代化,变得富强,避免外国的侵扰。
在晚清的统治者眼中,英法联军与明朝的鞑靼、瓦剌有什么不同?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跟南宋对金割地有什么不同?新开通商口岸跟与俺答汗的互市有什么不同?采用西式武器与胡服骑射有什么不同?在现代人眼中,它们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当时人却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从晚清至民国,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存亡与自强奔走不息的何止一代人,又何止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无论是满清王朝的恭亲王、文祥、乃至同治、光绪这些清帝,还是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窘境中,在历史的有限视域里,始终有那么多的奋发图强而不是昏聩腐败的政治家与改革家在励精图治,试想,将后来被奉为时代英雄的任何一位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与位置,谁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呢? 19 世纪至20 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蜕变的阵痛期,如果说,与现代化的接轨是时代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绝不是仅仅是康有为、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这几个简单搭建的,恰恰相反,这份胜利,应该是从晚清一步一步走来,现代化的历程正是由他们开启的。
关于“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内在官员机制的腐败。
另外英国人由于在中国境内进行自由贸易受到阻碍,又试图打开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门,于是乎非法的走私便盛行起来。
个人觉得鸦片战争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松散管制的情况下,沿海地区的官员和绅士腐败极其严重,军纪也很松散,各种堕落滋生;
2、英国当时的“大罗马主义精神”过度盛行,以至于统治了议会,而且一心只为牟利的商人意识与军队官员相互勾结。
(这禁不住又让人联想起了当代的美国,往往任何一个国家他的国民帝国意识,或者优等民意识过于强烈,必将导致其走向侵略和扩张的道路,而侵略的结果就遭遇反侵略,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其中,对于被侵略国是致命的,对于侵略国而言,其利益可能在短时间内又进展,而在50年以上的时间上看,他们必将走向另一种衰败。
)而且他们对于中国的态度是一厢情愿的,单方面强调自由贸易,强硬派,这是体现其侵略本质最突出的体现。
在整个鸦片战争的事件中,中国内部的腐败和通敌是根本上决定了这个悲剧,而英国商人,海军,议会一连串的野心勃勃的强加意识从形式上、内容上、目的上表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性,为了掠夺市场而毫不尊重他国主权的侵略行为。
19 世纪至 20 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蜕变的阵痛期,如果说,与现代化的接轨是时代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绝不是仅仅是康有为、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这几个简单搭建的,恰恰相反,这份胜利,应该是从晚清一步一步走来,现代化的历程正是由他们开启的。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