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络病论
厥阴病

2、厥热胜复──厥阴病病理过程中厥热交替的表现 厥热胜复──厥阴病病理过程中厥热交替的表现 ── 3、寒证 肝血虚寒──当归四逆汤证 肝血虚寒──当归四逆汤证 ── 脏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或吴 脏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或吴 ── 茱萸汤证 4、热证(热痢)——白头翁汤证 热证(热痢)——白头翁汤证 热证
#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 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阴阳 正邪斗争 消长的外在表现。 消长的外在表现。即对四肢厥冷与发热交替出 现的病机概括。 的病机概括。 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邪气胜 ——四肢厥冷——阴寒内盛——邪气胜 四肢厥冷——阴寒内盛—— 热——发热——人体阳气来复——正气胜 ——发热——人体阳气来复——正气胜 发热——人体阳气来复—— 根据厥冷和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轻重, 根据厥冷和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轻重,可以 推知厥阴病病势的进展, 推知厥阴病病势的进展,对判断疾病预后有一 定参考价值。 定参考价值。
#
二、厥阴病的病理特点 邪犯厥阴,阴阳逆乱,厥热胜复。 邪犯厥阴,阴阳逆乱,厥热胜复。 三、厥阴病成因 主要由太阴、少阴病传变或少阳病邪陷厥阴。 主要由太阴、少阴病传变或少阳病邪陷厥阴。 四、厥阴病转归: 厥阴病转归: 阳无阴竭者死 阳复阴存者生 阳复转出少阳
#
五、厥阴病分类 蛔厥证──乌梅丸证 蛔厥证──乌梅丸证 ── 1、寒热错杂证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寒格吐利证──干姜苓连参汤证 寒格吐利证──干姜苓连参汤证 ── 寒热虚实错杂证──麻黄升麻汤证 寒热虚实错杂证──麻黄升麻汤证 ──
#
六、厥阴病治疗原则: 厥阴病治疗原则: 1、上热下寒证──寒温并用,清上温下 上热下寒证──寒温并用, ──寒温并用 2、寒证──温肝降逆或温经养血 寒证──温肝降逆或温经养血 ── 3、热证──凉肝解毒 热证──凉肝解毒 ──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治疗总以观其脉证, ※ 由于厥阴病病情复杂,治疗总以观其脉证,随 证治之为原则。 证治之为原则。
厥阴病概论

厥阴病概论一、厥阴病的概念:厥阴病就是心包与肝的功能,被寒、热等邪气郁闭,不能正常发挥,导致阴阳、气血、津液的运行不相顺接而出现的以寒热错杂、四肢厥冷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二、厥阴病的病机及主症: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
厥者,极也,尽也。
心包与肝同居于里,属阴,二者面积小,心包是心的外围,内藏君火;肝藏血,其所藏之血较少,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故二者称为厥阴。
心包分担心主血脉、心藏神的功能,其病机主要在少阴病篇讨论;肝藏血、肝主疏泄,其病机是本篇讨论的主要内容。
肝藏血,是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主疏泄,是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运转,调节全身血液、津液运行、调理脾胃受纳、运化、调和情志运动的功能。
外邪侵犯厥阴,郁闭了肝的功能,使人体阴阳、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紊乱,相互不相顺接而致病。
《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阳气不能正常疏达至末端故四肢厥冷;气逆上冲于心包,则撞心;君火郁闭则心中痛热,甚则神昏谵语;心阳不展,心主血脉受阻,则脉微欲绝;津液不能敷布、上承,则口干、消渴;影响到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则脘腹胀满,饥而不欲食;胃不降浊,则干呕、吐涎沫,甚则吐蛔,脾不升清,则下利,利不止;肝经被寒邪郁闭不通,则头痛、少腹痛、会阴痛;肝火郁闭,循经上炎,则口苦。
故《伤寒论》326条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因肝为人体阴阳、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影响其功能而致病,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为半表半里,所以,厥阴病的实质是半表半里的阴证。
三、厥阴病的治则方药1.治则:疏通郁闭,调畅枢机。
2.方药:乌梅丸本方重用乌梅,乌梅本味很酸,再加苦酒之酸浸渍,增加其酸性。
因酸入肝,肝喜酸,补用酸,助用焦苦之黄连,黄柏,益用甘味之人参、甘草,川椒、细辛、干姜,附子之温通辛散,当归之行血散血,诸药合用,增强了肝的疏泄功能,枢机通利,寒热错杂等诸症自除。
厥阴辨证论治共59页文档

不止。
[提要] 厥阴病辨证提纲
[讲析]
1、提纲证产生的机理 2、“消渴”一症与太阳蓄水证的鉴别 3、提纲证的意义
相 厥火 阴暴
发
消渴:肝气郁滞最易化火,火热伤津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火热之邪循经上扰心包 饥:嘈杂善饥,厥阴肝经之脉挟胃,火热扰胃
阴寒未退
不欲食: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脾虚不运
阴阳互有争胜,则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三、厥阴病的治疗
(一)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乌梅丸
(二)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当归四逆汤
或温胃降逆-----吴茱萸汤
(三)厥阴热证:凉肝解毒------白头翁汤
(四)其他厥、呕、哕、利诸证------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三、厥证的治禁与寒厥灸法(330、347、349)
第五节 呕哕下利辨
一、辨呕哕证
二、辨下利证
(一)阳虚阴盛证(377) (一)下利辨证(358)
(二)邪传少阳证(379) (二)实热下利证(374、375)
(三)痈脓致呕证(376) (三)虚寒下利证
(四)胃寒致哕证(380) (五)哕而腹满证(381)
人参汤主之。
[提要] 论上热下寒相格拒的证治
治法:清胃温脾
[讲析] 1、本证的证方候药表:现干及姜病黄机芩黄连人参汤
2、本证的治疗
厥阴病寒热错下脉杂部中证脉的:尺脉有,两一种指解人释体,上一中指下寸三口
[原文357条] 伤寒部六中七的日趺,阳大脉下与后太溪,脉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一.怎样判定厥阴病半表半里和表、里一样,于同一病位上而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其阳证《伤寒论》谓之少阳病,其阴证《伤寒论》谓之厥阴病。
判定厥阴病主要依据厥阴病提纲,同时参照辅助提纲及对照少阳病特点,即病位在半表半里不属阳证者,当为厥阴病。
主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
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
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病而下利不止。
辅助提纲:第329条:厥阴病,湛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阴证一段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阴病亦有渴者,这种渴者,可少予饮水即愈。
这里提示,厥阴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热消,是寒饮郁而化热产生的上热,即厥阴病以上热下寒为主证。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疑问,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以探讨。
人们疑问最多的是厥阴病是三阴之一,应遵循“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阴不应有热”,那么哪一方剂是治疗厥阴病的呢?人们对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认识大概是一致的,但厥阴病再没有其他方证了吗?反复研读原文,再结合临床实际,联想到乌梅丸中亦有黄连、黄柏,它们也是清热药!太阴里阴证治用四逆辈,不用清热药;少阴表阴证治用桂枝、麻黄方中加附子、细辛等也不用清热药,厥阴半表半里阴证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那么乌梅丸也不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几十年来百思不得其解。
由于临床因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诸多慢性病,疗效颇佳,当我再进一步探索经方的理论时,时常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属少阳病的治剂,还是厥阴病的治剂?反复再读有关原文时,终于悟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乌梅丸相同,属厥阴病治剂,也即是治疗半表半里阴证的方剂。
厥阴病:辨厥热胜复证

厥阴病:辨厥热胜复证辨厥热胜复证。
我们在讲厥阴病概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一段话,“厥阴病,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有余便是火”,于是乎就出现了“阳复太过”的一些热证;我们也提到了当厥阴阳气的恢复,如果是时进时退的话,那就出现了“厥热胜复证”,或者叫做“厥热进退证”,阳气恢复占优势,也就是说相火爆发占优势,病人就出现了发热,阳气衰退,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因为什么呢?阳气衰退的话,阴寒邪气就占了优势,所以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我们下面讲的这些条文就是以厥冷、下利和发热天数的多少来鉴别这个病人是阳气恢复占优势呢?还是阳气衰退占优势?以此来判断他的预后。
看原文331 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这个条文我们应当这样读,“伤寒,先厥而利者”,这是寒邪胜,阳气退的表现,所以有厥而下利;“后发热”,后来出现了发热,见到发热以后,手脚就不凉了,这和少阴病阴盛格阳是不同的,这个发热是厥阴阳气恢复,阳热占优势,所以见到发热他手脚就不凉了,手脚不凉了,这种虚寒下利必自止,“见厥复利”,见厥,那是阳气退,阳气一退,虚寒下利又出现了,这条就提示了仲景将要用厥利和发热之间时间的长短的比较,来谈阳气的进和退的问题。
下面看336 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天数是相等的,“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到第六天手脚不发凉,那提示了这个阳气的恢复占优势,阳复保持住了,阳气的恢复保持住了,这个病就可以自己好了,“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厥冷没有超过五天,而这个发热,阳气恢复呢,保持了五天以上,所以这个病就好了。
342 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
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这显然阳气的恢复不占优势,而阴寒邪气占优势,“其病为进”,这个病是加重了,是发展了,为什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手足四逆的时候,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了,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阴没有好,所有的病毒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 像现在的急性肝炎、从饮食来的或输血来的,病毒随着血就到肝裹面去了,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的排出去,因为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通通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交换,厥阴证里面方子不多,轻微的有用到皮肤表面,重病的时候,汤方一样,只是剂量加重,像冻疮,热水敷都没有用,因为老是表热但里面仍是冷的,用「当归四逆汤」,能从脚指头发热出来,因为有新鲜的血进入了。
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相抗,就是肝脏的血会出来相抗,因为里面很深的地方,赢的时候病人会发热,输了病人就昏迷过去了,所以寒热并见,而且可以看到很多昏迷的现象,因为完全在血里面,东西淤积在肝里面,结果造成血液循环产生障碍,所以有昏厥的现象。
三四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肠胃里面都冷掉了以后,里面没有消化的能力,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因为肠胃常年不好,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掉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寒热并结,通通列入厥阴证,所以到了有虫的阶段就会看到厥阴证。
中医小儿科中望诊上,唇上有白点,很整齐的排列,眼睛下方稍微黑黑的,脾开窍在唇,有白点代表中寒,上面有黑黑的代表上热,寒热并结了,有虫的时候腿上的「虫区」(百虫窝)会有压痛点,病人的症状消渴,就是上焦有热,热在上焦所以口渴,气上撞心,热气往上冲,因为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的,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代表脾脏的功能还在,但是胃里面不好了,虫在里面所以吃不下去,食则吐蚘,因为东西吃下去,虫也在吃,下之,利不止,本来就是肠胃比较寒了,如果攻下,就下利不止了,就更危险了。
文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小议

⽂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议厥阴病,是伤寒关于疾病发展进程中最后⼀个类型,有着与其他类型疾病完全不同的复杂性,⽽且在《伤寒论》的撰写体例中,更是有着其独特性。
民国的陆渊雷先⽣,⼀⽣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可研索”,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
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杂乱⽆章,理不出⼀个头绪来,因此他认为这是“杂凑成篇”的。
胡希恕先⽣在他的《伤寒论讲座》⼀书中也认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关厥阴病的条⽂只有四条,可能是由于错简的原因,把《⾦匮》“杂病”的很多内容混杂到了该篇。
历代治伤寒者,对其他五类疾病的研究认识都分歧不⼤,唯对厥阴篇的看法众说纷纭,令⼈莫衷⼀是。
从伤寒全⽂的内容来看,伤寒六经,其它五经,都有明显的疾病特点和治疗⽅法,基本上每⼀个病篇都以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这四个部分作为编写体例,泾渭分明,条理清晰,容易掌握和识别,到了厥阴病整个体例就变了,没有本证了,直接就是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换句话说,厥阴病篇56段条⽂(宋本),这么多的⽅证,究竟哪⼀条是本证?令⼈⼀头雾⽔。
所以有⼈说厥阴病最⼤的特⾊就是没有特⾊。
由于笔者学习的是桂林本的《伤寒论》,其中厥阴篇的内容(共76段条⽂)⽐宋本的更加“杂乱”,《⾦匮要略》的“呕哕下利”、“寒疝宿⾷”、“消渴⼩便不利”,甚⾄“转筋阴狐疝蛔⾍”等杂病的内容都掺杂到厥阴篇。
果真是由于古⼈错简导致本来应该⼲⼲净净四条的厥阴篇竟变得如此混杂,以⾄于竟成“千古疑案”?笔者于此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底什么是厥阴病?如果把厥阴病的疾病实质弄清楚了,那么,“千古疑案”可能也就⽔落⽯出了。
刘⼒红先⽣在其《思考中医》⼀书中对厥阴之“厥”作了很丰富的阐释,但学术、考据的味道太浓。
笔者尝试“狭隘”地从厥阴病的原⽂“所谓厥者,阴阳⽓不相顺接”的内涵以及临床经验的观察来作探讨,旨在揭⽰,厥阴病到底在⼈体是⼀种什么状态、特点的疾病?中国上古⽂化有⼀个很特⾊的表述⽅式,即⽤“取象类⽐“的⽅式来阐释、表达形⽽上的思想观点,这是作为中国⽂化、哲学的源头,群经之⾸的《易经》提出的思维⽅式,⽐如,太极、阴阳、五⾏的概念就是这种表达⽅式之⼀。
厥阴病之实质徐汝奇先生+平脉辨证之厥阴病论治

厥阴病之实质徐汝奇先生+平脉辨证之厥阴病论治厥阴病千古疑案,把人搞的糊涂。
翻开《伤寒论》厥阴篇有乌梅丸,白虎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通脉四逆汤,白头翁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共16方,其中有阳明方,少阳方,太阳方,少阴方,太阴方,这是问题的关键。
厥阴病实则包含其它5经病,虚实寒热夹杂。
剖析乌梅丸,既有黄连黄柏之阳明,又有人参花椒干姜之太阴,有附子肉桂细辛之少阴,若用桂枝则又包含太阳(本人水平有限,还找不到少阳)。
从脉象解析,厥阴病之脉是太阳脉浮,阳明脉滑,少阳脉弦,太阴脉沉细,少阴脉沉的综合之象,呈现三部六位不等,脉势不均。
举例说说:我小舅子,胸骨下烧灼感明显,很难受。
诊脉左寸沉(左寸脉,及双尺脉见阴性脉象,为少阴),右寸关脉弦滑(双关见阳脉,左为少阳,右阳明,右寸见阳脉,为阳明),此厥阴病,附子泻心汤,一剂愈。
本例既有少阴表现,又有阳明表现,呈现三部不等之象。
说白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太单纯。
其实人身相当复杂,哪有那么多单纯,老祖宗很聪明呢,不单纯不清不楚就把它算作厥阴吧。
比如吧,某某左寸脉浮弦,左关弦,右寸关浮弦滑,头项痛,拉稀,太阳阳明病(双寸脉浮,太阳,右寸关浮滑阳明),葛根汤合葛根芩连汤,也是厥阴病啊,不单纯啊,脉也不对等啊。
可以这么说,80%以上是厥阴病。
可是现在有人就是要把厥阴病搞复杂化,以至于乌梅丸都没有几人会用啦。
乌梅丸的脉象也是三部六位不等,脉势不均,这边啊沉,细,那边啊滑啊,浮啊,这寸啊弦,那尺脉缓啊,大伙在唱戏啊,只是主角不同啊,脉象则异,若阳明为主,脉滑多,黄连黄柏重用之,乌梅丸证见拉稀,还上火,有少阳之心烦,有阳明之饥饿感,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消渴,便脓血,发痈脓,喉痹,发热,太阴少阴之不欲食,下利,太阳之发热。
大家不要死扣什么方是厥阴方,我说半夏厚朴汤是厥阴方,葛根汤(本太阳阳明方)是厥阴方,你还真不能说服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l i n i c a l l y o t f e n i n b l o o d i n t h e c o l l a t e r a l s ,o n s i x ・ c h a n n e l d i s e a s e s wh o we r e i n J u e Yi n d i s e a s e .T h u s ,t h e a u t h o r p u t f o r wa r d t h e“ J u e Yi n
T ANG J i a z h e
(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 l i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o n l e v e l 2 01 2 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 i n w u h a n ,4 2 0 0 6 0) Ab s t r a c t :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d i a l e c t i c o f 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t r e a t i s e o n f e b r i l e d i s e a s e s ”,w h i c h n o t o n l y f o r t h e s e d i s e a s e s ,i s t h e d i s e a s e o f b l a n k e t ,o p e n l a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s o f g a t e s ,w h o m.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u s i n g s i x — c h a n n e l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i n c l u d e mi s c e l l a n e o u s d i s e a s e,
典, 挖 掘宝 藏 , 就 能 寻 觅 到 在 治 疗 现 代 一 些 复 杂 疑 难 病 症 中 的金 钥匙 。突 出 灵 活 的 思 辨 特 点 , 是 解 决 临 床 重 大 问题 的一 条 根 本途 径 。
( 本 文 校对 : 韦绪性 收 稿 日期 : 2 01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7— 0 2 )
d i s e a s e t h e o y ” po r i n t o f v i e w.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0 6 . 0 0 4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 0 6 — 1 1 5 7 - 0 3
The t he o r y o f J ue Yi n c o l l a t e r a l s di s e a s e
光明中医 2 0 1 5年 6月 第 3 0卷 第 6期
C J G MC M J u n e 2 0 1 5 . V o l 3 0 . 6
・1 1 5 7・
顾 护 阳气 。从 “ 饮” 治疗 高 血 压 病 之 “ 眩晕 ” 等症 , 是
拓 展 临 床 应用 范 围 的一 种 尝试 , 经方 既能改善 , 消 除
o f t h e o r y o f t y p h o i d mi s c e l l a n e o us di s e a s e t o t r e a t c o mp l e x t ho ug h t un de r s t a nd i n g,i n c l i n i c,i s s t u di e d a nd r e a l i z e d ma ny i n c ur a bl e di s e a s e s
治内伤杂病, 对络病学的发展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笔者对《 伤寒杂病论》 治络思想进行了研究及在临 床上的体悟, 认识到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往往在血在络, 在六经病位上属厥阴病。由此, 笔者提出了“ 厥阴络病论” 的观点。
关键词 : 厥 阴病 ; 络病 ; 六经
t h e de v el o p me nt o f c o mp l e x e p i de mi o l o g y a l s o ma de o u t s t a nd i n g c o n t r i b u t i o ns,f o r me d a c o mp l e t e s y s t e m o f d i a l e c t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t he a u t h o r
症状 , 又 能平 稳 降 压 , 避 免 了 西 药 的 不 良作 用 和 不 良 反应 , 值 得 进 一 步 探 讨 。若 结 合 临 床 , 反 复 研 读 经
厥 阴络 病 论
蘑 趣
摘要: 张仲景《 伤寒论》 中的六经辨证非仅为外感病而设, 却是万病之总括, 开后世之门径, 厥功甚伟。张仲景运用六经辨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