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z121701--)--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

z121701--)--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

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历史性的作品,对国内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明等方面对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全面体系的研讨。

这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近代史上西方学者的一项严重成就。

这本历史书经过独特而理性的分析和研讨,揭示了我国晚清的实在历史。

本书的作者大多是着名的西方汉学家。

他们的观念和思想方式与国内历史学家的观念和思想方式天壤之别,形成了咱们历史学家赋予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在近代中国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使命是保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前进。

在完成这些使命的过程中,在与中国一起的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包含政府运动和新阶层的代表,包含当地和哲学。

晚清时期不仅有外国列强入侵带来的重大灾难,还有太平天国和其后的捻军造成的创伤,内忧外患导致晚清时期中国的积弱积贫状况晚清在蒙古、新疆和西藏也取得过辉煌的战果,收复边疆和失地,晚清统治阶级功不可没。

这本史书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方式,作者让读者明白,所谓疆域问题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历史的书写从来就没有公正可言,我们常常将晚清的落后、失败和血泪都一股脑推到统治集团身上,让他们成为历史和国家的罪人。

这样笼统的归类是失之偏颇的。

同治、光绪、恭亲王、又祥等大清皇帝和满洲大臣曾踌躇满志,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名臣老将也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自强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窘境中奋发图强。

在那个蜕变阵痛时期,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等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推进因素,但不能因此否认晚清政府所作的努力。

现代中国能从晚清贫弱的现状走向富强,其实也是建立在晚清一大批有志之士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基础之上的。

通常的半个世纪,甚至始于辛亥革命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在晚清时期,整个统治集团几乎被称为腐败,无能等等。

可以说,晚清是侮辱,腐败和怯弱的代名词。

现代我国的命运起伏不定,自鸦片战争国家暴力敞开以来,我国阅历了从政党到经济各方的彻底洗礼。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首先得说,费正清这老爷子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他就像一个特别爱翻箱倒柜找东西的好奇者,把晚清这段时期从各个角落都扒拉了个遍。

这本书涵盖的内容超级丰富,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社会,感觉就像一个装满各种零件的大仓库,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位置,共同拼凑出晚清的全貌。

晚清啊,那就是一个大泥潭,各种势力在里面搅和。

清政府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外表看着还挺唬人,其实内里已经千疮百孔。

官员们呢,有些就像提线木偶,被各种传统规矩和官场潜规则操纵着,有些则在努力挣扎,想要在这个大厦将倾的时候做些什么来挽救局面,可往往是有心无力。

说到列强,那简直就是一群围着虚弱晚清这头“大象”的饿狼。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什么条约啊、通商口岸啊,不断地从中国这块大蛋糕上切走一块又一块。

我读到这些的时候,心里那股气就不打一处来,感觉晚清就像一个被欺负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可怜孩子。

不过呢,这也让我看到了当时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尴尬位置,就像在一群强盗面前捧着金碗的弱者,被人觊觎是必然的,可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书中关于晚清社会文化的描写也很有趣。

传统的儒家文化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大船,有些船员想要坚持传统,认为只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就能平安无事;而有些则开始向外看,觉得西方那些新鲜玩意儿说不定能给这艘大船带来新的生机。

像洋务运动那些改革派,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者,试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可是这条道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到处都是坑坑洼洼。

还有太平天国运动,那简直就是晚清这个大舞台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

洪秀全就像一个突然冒出来的“草根明星”,带着一帮兄弟姐妹们想要推翻旧世界,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理想中的“天国”。

但这个“天国”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外表五光十色,里面却空洞无物。

他们的一些想法在现在看来有点天真,可在当时那种被压迫得喘不过气的环境下,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反抗尝试。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历史的著作,作者对于这一
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
国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各种政治运动和革命活动此起彼伏。

作者通过对清政府的统治方式、官员体系和政治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政治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作者对晚清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
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困苦。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税收制度、贸易状况和经济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作者还对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
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人口结构、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晚清历史的窗户,也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也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未来。

晚清历史的心得体会教师

晚清历史的心得体会教师

晚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晚清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晚清时期的历史教训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源于内部腐败和外部侵略。

在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官员贪污腐化,民生凋敝。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清正廉洁的政府,离不开民族的自强不息。

其次,晚清时期的历史让我明白了改革的重要性。

面对内忧外患,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否则很难取得成功。

再次,晚清时期的历史让我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重大事件中,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

此外,晚清时期的历史还让我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传教士在我国传播文化,使我国民众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教育事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使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晚清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晚清历史的一些心得体会:1.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通过学习晚清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2. 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3.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但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4.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5. 勇于担当,奋发向前。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扬州市梅中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教学能手刘琛【阅读书目、作者】《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书目简介】该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

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

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阅读有感】“有关义和拳的记载和感想”本书的记载与目前国内统一编着的其他历史教科书的视角完全不同:本书对义和拳完全持否定态度;而一般中国历史教科书则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具体来说,本书的观点是,该民间组织的成长是一些草莽之人(暴民)凭借民间对于外国人的愤怒情绪,并煽动这些情绪,此外还利用了巫术来骗取群众的信赖,借以壮大其势力。

另外,其暴力和残忍,使得在中国19世纪兴起的基督教势力受到空前逼迫,无数间教堂被烧毁,数以万记中国基督徒,以及许多外国传道士,修女都被杀害。

而究其根源,则认为是由于因为当时的民间对外国人的相貌上的偏见,以及许多传教士在传扬基督教的过程中,过分抵触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触犯了群众,另外,也举到一些细节,就是那个时候流行疾病肆虐,一些修女为有病的婴孩施洗礼,却被民间谣传为修女吃婴孩。

另外,文章中提及清朝政府试图利用发展中的义和团运动去抵抗外国侵略者。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近日阅读了《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透过一个个历史事件领略了一个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沉浮,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我们吸取好的经验做法,反思那些惨痛的教训。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借历史事件来反思教育中的不当,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推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层次,学生、教师、普通工人、公司职员,都应该学习历史,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开设历史课程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当成了副科,功利主义过重,存在应试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教师只是针对知识点在教,教学观念落后,手段单一,并不注重历史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不高。

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让全社会都关心历史,重视历史。

历史教育包含了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教育,社会教育,人与自然教育等,历史能很好的呈现国情,文化、军事制度发展,学习和研究历史,能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历史认同感。

二是改善历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要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体验课,如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开展辩证讨论,引导学生以当时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思考问题。

其次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阅读。

再次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历史的关系,学习历史,融入生活。

最后在是可以实施的条件下进行戏剧表演、角色表演等,增加趣味性。

三是教师素养问题。

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博古通今,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四是学校要不断完善体系,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学科教研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作为一名教师,要加强历史教育,引导学生学历史,知国、爱国、报国,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思想。

应该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师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4

教师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4

读史明智,读史明理——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看到书名中有“晚清”二字,脑海中不由得就浮现出黑暗、屈辱、悲惨这样的词汇。

虽然说放得下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但是历史是不可遗忘的,況且还是一段令人心酸愤怒的悲惨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历史是写不尽的。

”真正的历史只有一部,那就是历史事实本身,而人写的“历史”却可以有上千万部之多。

历史,有时可以不去苛求其事实,历史有时只需为今之鉴。

历史,作为我们的过去,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地,走向何处。

《剑桥中国晚清史》这本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发现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以前读书基本只是读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都觉得史书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大的关系,都不去读。

读了《剑桥中国晚清史》之后,感触良多,读史书,同样能让我们学到很多。

一、阅读历史书籍,能增长自身知识与见识。

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对于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是来源于历史观点不严谨的电影和电视剧,造成了很多人的历史观演义化与娱乐化非常严重。

阅读历史书籍,学习历史,不仅能了解真正的历史,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在历史中汲取和借鉴优秀的历史成果,增长我们的知识与见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就要求自身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储备。

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教师应该多阅读历史书籍,应该学习国史,也要学习世界史。

这样才不至于在为学生解惑的时候一筹莫展。

二、阅读历史书籍,能提升自身素质。

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教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我们时常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但,我们自己的思辨思维都有待提高。

让学生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思维。

比如,大航海时期的西方强盗行为,固然要谴责,但也应辩证的看大航海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技术传播。

以中国为例:近代中国史带给人的感觉是黑暗屈辱的,义愤填膺的,但列强的入侵,打痛了我们,也打醒了我们。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先说说这书的“厚度”吧,可不是光指书本的物理厚度哦,那内容丰富得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大宝箱。

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晚清的方方面面都被费正清和他的小伙伴们扒拉了个遍。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复杂的迷宫。

晚清的政治格局那叫一个乱,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朝廷里有那些守旧的大臣,抱着老祖宗的规矩不肯放,就像一群顽固的老古董,还觉得自己是在捍卫正统。

而新兴的改革派呢,像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探索者,试图给这个摇摇欲坠的老大帝国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他们提出变法,就像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开新药方,可是这过程那叫一个艰难啊。

慈禧太后就像一个坐在权力宝座上的老巫婆(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尊重历史人物啦,但真的感觉她有时候很霸道),一会儿支持变法,一会儿又把维新派打压得死死的,这朝令夕改的,看得我是又着急又气愤。

再说说晚清的经济。

那时候西方列强就像一群贪婪的强盗,用各种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的大门,然后大肆掠夺。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就像一个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小帆船,在西方工业化的大轮船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不过呢,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中国开始有了一些近代化的经济萌芽,像洋务运动搞起来的那些工厂,虽然有点先天不足,但好歹也是一种尝试嘛。

就像一个小孩刚开始学走路,虽然走得歪歪扭扭,但也在努力向前。

晚清的社会更是一幅让人哭笑不得的画面。

老百姓们一边要忍受着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一边又要遭受列强的欺凌。

那些传教士在各地传教,引发了不少矛盾。

民间的义和团运动,感觉就像是老百姓们憋了一肚子气后的一次大爆发。

他们以为靠着那些神神叨叨的法术就能把洋鬼子赶出去,虽然有点天真,但那种反抗精神还是很让人敬佩的。

不过最后还是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了,真是可怜又可悲。

读完这本书,我对晚清的印象不再是那种简单的、模糊的概念。

费正清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晚清这个“病人”的各个器官都剖析给我们看。

他的研究很细致,虽然有些观点可能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充满矛盾的晚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的影响。

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史,不
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至少是自己的对这段历史的一个全新的认识,而非还是停留在中学教科书上的水平。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上)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

这本书
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彻底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

这就是这样一本由西方汉学界编著的晚清史的可贵之处。

比起中国内部的任何一方,它的自身利益色彩无疑是最淡薄的。

这赋予了本书少有价值偏向的中立性。

同时,它身处局外,更能将晚清与清朝前期以及更久远的传统中国视作一个整体。

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关于晚清整个统治集团,几乎是被贴上了腐败、昏庸无能等等标签,可以说,晚清的代名词就是屈辱、腐败、懦弱。

我们的民族,将一百年的落后、屈辱、失败、血泪,很是快意又轻松地一股脑推到满清统治集团身上,他们是历史和国家的罪人。

又或者到了后来,当这一罪人集团伏罪了,此时的历史还是需要这么述说,因为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尊严和执政党的“理所当然”.“正统”。

我们几乎从来不见在我们的史书上有对晚清统治集团中任何一人的赞美,哪怕是中肯之词。

后来者,下一个结论或做一个判断是容易的。

但当时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他能做出
港跟南宋对金割地有什么不同?新开通商口岸跟与俺答汗的互市有什么不同?采用西式武器与胡服骑射有什么不同?在现代人眼中,它们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当时人却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从晚清至民国,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存亡与自强奔走不息的何止一代人,又何止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无论是满清王朝的恭亲王、文祥、乃至同治、光绪这些清帝,还是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窘境中,在历史的有限视域里,始终有那么多的奋发图强而不是昏聩腐败的政治家与改革家在励精图治,试想,将后来被奉为时代英雄的任何一位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与位置,谁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呢?
19世纪至20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蜕变的阵痛期,如果说,与现代化的接轨是时代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绝不是仅仅是康有为、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这几个简单搭建的,恰恰相反,这份胜利,应该是从晚清一步一步走来,现代化的历程正是由他们开启的。

只是前人播种,后人收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罢了。

不其实最根本的不是某个统治集团的昏聩腐败或者某些治理国家的群体腐化愚昧,恰恰是一两千年的制度积习和文化梦魇,汉族人将历史的耻辱一股脑推到满清统治者身上,于是有了驱除鞑奴的革命,殊不知,鞑奴就是拜倒在咱们汉人的儒家文化和帝王制度之下,才有了固步自封的几百年。

以前学习历史大多数的观点都是从教科书中得来的。

鉴于年龄、阅历和阅读量的局限,我们很少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着教科书中的某些观点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多读书,带着批判的观点,带着活跃的思维,严谨的分析考究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事实,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