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陶玲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

程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是如何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

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1、社会的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阐述)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欣赏方法

技法: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

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塑造角色的)。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白描简介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分类介绍 绘画 介绍

是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有单勾和复勾两种。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线并非依原路刻板复迭一次,其目的是为加重质感和浓淡变化,使物像更具神采。复勾线必须流畅自然,否则易呆板。物象之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难度很大。因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关系刻意对比,故而白描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不施色彩的特点。中国古代有许多白描大师,如吴道子、赵孟頫、顾恺之、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白描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宋元间也有画家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分类 (一)单勾:用同一墨色的线勾描整幅画的叫一色单勾。用浓淡不同墨色勾成的,如用淡墨勾花,浓墨勾叶叫浓淡单勾。要求线描准确流畅、生动、笔意连贯。 (二)复勾:先以浓墨全部勾好,再以浓墨对局部或全部进行勾勒叫复勾,多以加强所描物象的精神和质感。

历代白描名家 唐代吴道子的画作笔简神全,意气豪放。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图》为白描画、水墨画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舒州(今安徽舒城县)人,是宋代杰出的人物、鞍马、山水画家。 李公麟创作的“白描画”以人物画为主。 丁云鹏(1547~?)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书法钟、王。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供奉内廷十余年。与董其昌、詹景凤诸人交游,故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万历八年(1580)作江南春扇,天启元年(1621)作伙溪渔隐图。仇英约1498年(一说约1509年)—1552 年在世,字实父,号十洲,汉族,江苏太仓人。后移居吴县。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 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 (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

中国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陶玲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是如何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中国白描发展史资料讲解

中国白描发展史

线描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线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原始岩画、彩陶纹样、古代瓶画、壁画、帛画等。 传统中国画的线描称为白描或白画,特指用毛笔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彩或略施淡墨的画法,多用于人物、花鸟。这种纯粹的毛笔墨线画法,是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骨干,用笔与书法相通,“运墨而五色具”(张彦远),富于传神写意的表现力、单纯空灵的抽象美和黑白交响的韵律感,堪称中国美术独特的创造。大约在东晋刘宋时代,已有独立的山水画。这时期已有为数不少的善画花鸟的画家出现,也有独幅作品的记载六朝:勾线渐趋成熟与凹凸法之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绘画技法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知名画家,画史上第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百代宗师和第一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并产生了第一批论画名著。在中国美术史上,顾恺之、曹仲达、吴道子、武宗元、李公麟、梁楷、赵孟坚、王绎、张渥、陈洪绶、任伯年诸家都擅长白描,其中北齐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密体)、盛唐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疏体)笔法最负盛名。历代名家传世的白描作品,包括寺观壁画粉本和木刻版画插图,至今仍是初学线描者临摹的模板。明清时期的绘画启蒙读物,把历代白描人物衣纹概括为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折芦描、柳叶描等十八种描法(有人又归纳为铁线描、兰叶描、减笔描三类),坊间还刻印了不少白描花卉图谱。这些从自然生活和书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线描程序,形成了传统中国画线条造型的规范,标志着中国画线描技法的高度成熟,但也束缚了中国画线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正如现代中国美学家宗白华所说:“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 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纹样。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是以天然矿物质在陶坯上描绘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商周战国及春秋时期绘画已有相当的进步。除壁画的流行外,这时绘画技巧的发展也可从青铜器及玉器的装饰纹样、战国漆画上看出已达到相当水平。特别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成为这一时期绘画技法发展的杰出代表。此时绘画已逐渐脱离附属于工艺美术品的装饰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 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 表达之高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 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 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 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唐工宋巧”。 (1)唐代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山水画:五代至宋初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画家为山水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和总结,在擦、染方面, 也有不用程度的创造与突破。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 到极致,在北宋画家李成与范宽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花鸟画:五代时期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宫廷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黄筌,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有着高妙的写实技巧。 五代南唐金陵布衣徐熙。独创“落墨法”,为后世“没骨法”开创先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作品。“院体画”精美豪华,雅致细腻。人物画: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开拓性贡献。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第三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与方法 ■以形写神 示例作品一:《洛神赋图》 1.基本信息:东晋,顾恺之(346~407),绢本,全卷27.1

中国画(白描)教案

《中国画——白描》(32课时) 教学内容:中国画——白描 教材分析: 白描技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也是广大专业、业余人士十分喜爱的画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白描的兴趣,提高学生线描的技巧,学会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对象的质感和量感。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感情。 2. 提高学生描线的技巧。 教学重点:用毛笔线描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白描的方法表现人物、花鸟的技法,线条的不同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课:白描基础知识与练习(4课时) 一、定义与分类。 1、定义: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古代称之为”白画“,是中国画中用毛笔墨线勾画对象轮廓,有时也可渲染淡墨。 2、分类:白描有单勾和复勾两种。 单勾: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用同一墨色的线勾描整幅画的叫一色单勾。用浓淡不同墨色勾成的,如用淡墨勾花,浓墨勾叶叫浓淡单勾。要求线描准确流畅、生动、笔意连贯。

复勾: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线并非依原路刻板复迭一次,其目的是为加重质感和浓淡变化,以加强所描物象的精神,使物像更具神采。复勾线必须流畅自然,否则易呆板。 二、白描的特点: 物象的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难度很大。因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关系刻意对比,故而白描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不施色彩的特点。 三、白描的发展与代表画家和作品: 白描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宋元间也有画家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白描最早是做为工笔画的底稿形式存在的,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如我国最早的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这两幅图中的线描已由过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这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般的紧劲连绵的线条被誉为“春蚕吐丝”。唐代吴道子的画作笔简神全,意气豪放。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图》为白描画、水墨画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描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创作形式始于宋代,各代均有杰出代表。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舒州(今安徽舒城县)人,是宋代杰出的人物、鞍马、山水画家。更是把线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传世的白描作品有《维摩诘演教图》、《五马图》等。此外,还有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图》、元代张渥的《九歌图》、明代陈洪绶的《西厢记-窥简》、《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清代任伯年的《三友图》等等,都是难得的白描杰作。

中国画—人物试题及答案

《中国画—人物》试题及答案 姓名班别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下面四个答案中唯一的正确答案。每题2 分,共22分) 1、中国古代把绘画称作( A ) A、,丹青 B、丹砂 C、石青 D、砂青 2、中国画中最早成熟的一个画种是( B ) A、山水 B、人物 C、花鸟 D、静物 3、中国画中,与人的精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的人物画主要有( B )方面内容的中国画。 A、文化 B、宗教 C、艺术 D、神话 3、我国甘肃敦煌103窟的盛唐壁画《维摩诘经变》是( B )题材的人物画。 A、文化 B、佛教 C、艺术 D、神话 4、《维摩诘经变》是( C )的杰作。 A、不求形似求神似 B、以神写形 C、以形写神 D、不求神似求形似 5、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运用( A )的水墨写意创作方法。 A、不求形似求神似 B、以神写形 C、以形写神 D、不求神似求形似 6、与现实生活情景有关的人物画自( B )以后盛行起来。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7、描绘城乡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在( C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8、宋代风俗画中最突出的代表性作品是( A )。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B、刘松年的《耕织图》 C、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 D、苏汉臣的《货郎图》 9、《捣练图》的作者是( B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10、《嫦娥执桂图》的作者是( A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11、《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D )。 A唐寅B、张萱C梁楷D、徐悲鸿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四个答案中有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 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国画,也叫中国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界自成一家,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题材多样,种类不一,造型生动,笔法简括,善于以动态传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壁画空前兴盛,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专业画家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画坛更是名家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趋于成熟,为后世所仰慕。阎立本是当时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步辇图》等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注重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代表人物有吴道子、张萱等。牛马题材开始盛行,以韩滉的《五牛图》为代表,给绘画注入了清新的田园气息。晚唐的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画达到完美的境界,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中国画在唐代呈现出五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局面。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顶峰。文人画家的大量出现,使绘画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以诗入画的风气更加明显,同时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文人画在这时大量涌现,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等。

(接昨日上文,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到了元代,崇尚以书入画,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现了赵孟頫、黄公望这样的一代宗师。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成为大宗,宗教、人物画衰落。明代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版画与年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版画、年画则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自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史及讲解技术生产的书籍。到了明代,由于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兴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吸引了一些著名画家参与绘稿,佳作叠出。五代北宋时期的年画多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在明中期以前,也开始有刻制的形式问世,但数量较少。随着版画的兴起,木板年画也勃兴起来,至清代已巍为大观。作为最为普及的美术形式,年画在民间曾经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在西方印刷术冲击中国之前,曾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盛局面。

浅谈中国画——白描

1中国画 “白描”中国画中有一种作为绘画基础全部用线来表现物体对象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白描”。无论是写意方向的花鸟、人物,还是书法等艺术, 他们的绘画形式大都是以线为基础,借线的不同技法来表现物体对象的形式感,因为是绘画的基础,所以,白描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有句古话说的好,“外师造化,终得心源”,而白描正是通过对外在物象的深刻理解与娴熟的技术技巧二者基础之上进行主观再创造,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式的情与景的深刻交融,并将自己真挚的情感通过这种形式流露出来。白描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绘画形式存在于画坛,也可作为中国画的基础而出现。白描“素朴而又不缺少内涵”,其构成构图追求简单朴实,对画面的层次要求比较严谨要主次分明,线条更是讲究力度的大小以及墨色干湿浓淡清,画面表现出来了独特的象征性,极具审美价值。 2白描的写意性 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之一,不论疏密体材,都代表着中国画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绘画的写意性。中国画中的“线”,绝非直观看到的单一的“轮廓线”,用笔之时的流动变化,蕴藏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代表着某种精神诉求,线条传达出更多的人文内涵,显示了意蕴不凡的深 刻含义。所以,中国画的线不仅在表现方面展示出了形面与体积,还释放出了盎然的生命力,反应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这就说明了中国画一定是先从写实开始一步步转向写意。 从古至今, 可以说中国画讲究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之所以说“似与不似”,是因为中国画以独具特色的绘画理论,表现出不受时空约束又具概括性的主观情感抒发。 它不求得形似,但足以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高雅情趣,强调了人文修养与至高无上的精神。白描,不论疏密体材,它都不是再现艺术,而是一种心灵上感悟的抒发,与西洋绘画有着较大差异,无论表现形式还是技法章程,西洋绘画都是力求最后的效果是具象的,中国绘画追求的则是意象的,所以说中国画白描具有写意性。 3白描的书法性 白描,用笔很是关键,近乎书法。“书画同源”所说的“书”与“画”就是讲究这样的“同源”准则,也就是白描的另一个特点———书法性。中国传统艺术白描与博大精深的书法一样,传承中国古老而又独特的绘画形式,在继承与发展中慢慢形成代表我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众所周知,中国画和书法创作都是使用笔、墨、纸、砚等传统工具,所以笔墨线条审美趋向所是略同,可以说使得中国画与书法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书法很讲究气势、韵律,谢赫“六法”中谈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看得出来中国画讲究的绝非直观具象的艺术,是世界艺术派别中真正的 “抽象派”艺术,白描恰好运用了书法这种抽象技法从而创造出了气韵长虹、不同凡响的优秀绘画作品。书法语言符号的表现,恰好给白描提供了表达技巧,中国画如果不是书法用笔,或许中国画便失去了内在精神。真可谓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每一位大家对书法的领悟便可直接影响着绘画的创作,书法章程才正是画家们创作中国画运用笔法的基础性教材。故,白描与书法之间是相互贯通的,白描自身就有书法的特性, 作者简介:李悦(1994-),女,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四川理工学院,研究方向: 美术中国画。浅谈中国画———白描 李悦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自贡643000)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中极具古典传统色彩的中国画形式各样,有一种作为绘画基础全部用线来表现 物体对象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白描”。它是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为绘画基础,同时代表着中国画的共同特点,无论写意方向的花鸟、人物,还是书法它们的用笔之间都是融会贯通的。所以通常讲白描在章法技巧上的要求很高,在用笔上更讲究力度的变化、线条的流畅、墨色的浓淡。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白描;书法;写意画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8)11-0049-01 CULTURE AND DESI GN -49-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形式,着重从《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入手,深入挖掘其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及思想内涵,并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沿革贯穿其中。通过对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的讲授,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一个既较为深刻,又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节课课堂节奏应由“松”渐“紧”,再由“紧”入“松”,环环相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大胆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2、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 2、以点带面,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讲授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并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互动探讨法相结合 五、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

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二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 提问:同学们对于中国画了解多少呢? 讲授: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传统的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中国画的分类: 1)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媒体映示作品,山水画《溪山行旅图》、人物画《泼墨仙人图》、花鸟画《桃竹锦鸡图》等,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山水画,什么是人物画,什么是花鸟画。 2)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探讨交流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 人类绘画创作历史悠久,可上溯到远古时代。在中国绘画中,人物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画种,也是最为古老的画种。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就有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①还有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彩陶盆,盆内画着很多手拉手跳舞的人,五人一组,一共三组十五人,是氏族成员举行狩猎舞的生活写照,舞蹈的人手拉手,双腿分开,身体向左,辫子和腰带随着翩翩起舞而摆动,人物比例比较准确。 当我国逐渐步入阶级社会,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宰相伊尹曾经画了九个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它的历史作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②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它画的是一位挽髻的贵妇,她穿宽袖长裙,侧身立在左边,两手向前伸,合掌敬礼,在她头顶左上方有一只展翅凤凰,欲腾空飞翔。还有《人物御龙》,画中一位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手拿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龙尾立着一只鹭,龙身下是一条鱼。这两幅画人物刻画生动,线条富有韵律感,而且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里程碑,它们让绘画从装饰纹样中独立出来,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画面传达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秦汉时代,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统治者将绘画视为宣传统一功业,显示王权,纪念功臣将帅的有力工具,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 ③汉代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候妻墓帛画》,是呈“T”字形的一幅旌幡,主要描绘祈颂墓主人飞升的内容,画中心是侯夫人,身着锦袍,拄杖而立,很有贵妇气派,她前面有两男子迎跪,后有三名侍女服侍,人物线条勾画准确。此帛画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还有帛画《赵氏孤

宗白华《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白华《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 宗白华 ①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②抽象线纹,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③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及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④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气势与动向。中国画无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北齐时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⑤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⑥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的。 11、下列对文中“素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素描没有彩色的纷华灿烂,而用简洁的线条或墨彩去表现物体的轮廓、动态和灵魂。 B、素描不但能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还能反映出画家的手法、个性与心情。

高中美术现代人物画

高中美术《现代人物画》精品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学习我国著需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稱神。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冇,同时渗透徳育教育。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四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髙等美术学府一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而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昊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英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 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徳、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四新喻人。曾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线描或细挺,或秀柔,而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 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有的提岀改革国画的纲领,有的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兼溶中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少年时以《芥子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首任校长。他艺通中西,对中四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和复色,淸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诗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晚年泄居香港,弟子颯及海内外。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