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侯大伟肖勇杨龙凤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

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

”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

”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

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个人回乡带领全村致富的事例

个人回乡带领全村致富的事例

个人回乡带领全村致富的事例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个小伙子叫小明。

小明在外打拼了好多年,挣了些钱,心里想着回家乡看看。

这天,他一回到村里,哎哟,真是让人心疼啊!村里大爷大妈们一边种着小麦,一边愁眉苦脸的。

小明一看,这情况,不禁心里一紧,心想:咱得做点什么,让村子热闹起来。

于是,小明开始了他的“致富之路”。

他首先找了几个年轻的小伙子,拉着他们一起喝茶,叨叨聊聊,瞧瞧大家的想法。

小明说:“你们看看,现在城里人都爱吃绿色蔬菜,我们为啥不种点?”这话一说,小伙子们眼睛一亮,大家开始嘀咕起来,原来这想法不错啊。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在村子里种一些有机蔬菜。

小明带着大家一起动手,开始整地、播种。

刚开始,大家都没经验,地里的活儿可累得慌。

小明笑着说:“兄弟们,别怕,这就像打游戏,开局总是困难,后面就能过关。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干劲儿瞬间上来了。

可是一到夏天,草长得比菜还高,大家都愁眉苦脸的,小明却说:“没事,咱们再请点专业人士来帮忙,学着点。

”这下,村里的人都觉得有希望。

这年头,科技发展快,小明看着城里的市场,决定搞点网上销售。

他给村里人讲:“咱们可以把新鲜的蔬菜拍照,放到网上卖,保准能卖个好价钱。

”大家刚开始有点犹豫,觉得网上销售离自己太远。

小明却鼓励大家:“现在是信息时代,咱们可不能掉队啊!”于是,村里老人们开始学习用手机,拍菜、发图,真是乐此不疲。

不久,村里的蔬菜开始在网上热销,村民们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大家都高兴得不行。

小明心里也美滋滋的,常常带着村里的人去城里看看,学习新技术,拓宽视野。

村里的人越来越有信心,纷纷开始搞起了养殖业。

小明开玩笑说:“我们村从此就是‘富贵村’了!”大家都哈哈大笑,心里却真有底气。

有一天,小明决定搞个丰收节,大家一起庆祝,欢声笑语在村子里回荡。

节日那天,村里人穿上了新衣服,摆了满满一桌的美食,都是自己种的蔬菜和养的鸡鸭。

小明站在台上,激动地说:“今天是咱们的胜利日,让全村的人都知道,团结一心,富裕不远!”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草根创业故事: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口义乌普通话,举手投足有股豪侠之风,这就是俞巧仙给人的第一印象。

虽然已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多次表示,不管企业多大,不管赚了多少钱,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卖过皮蛋的农家女。

她的第一桶金就是皮蛋。

在经历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商界风云后,她最终又回归农业,种起了一种传说中无法培植的铁绿色植物。

一垄垄田地上,整齐地生长着一种铁绿色的植物,5-8厘米长的茎,其上生长着像冬青树般的叶子。

这就是有“植物黄金”之称的铁皮石斛。

义乌佛堂镇剡溪江畔,到处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田。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名贵珍稀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在500多亩种植基地上,栽培着1500万株石斛苗,整个基地光是围墙就有3.8公里多。

这里的女当家就是俞巧仙。

十多年前,她在深不可测的义乌商界便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闯出了一番局面。

比如楼忠福、徐文荣、李书福等人。

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义乌城西镇蒋母塘村人,父母均为农民。

1980年她15岁那年,俞巧仙初中毕业,迫于家境贫困,她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打过短工,摘过茶叶,俞巧仙最终选择了卖蛋。

一开始,她挨家挨户收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路外的城里卖。

后来,她学会了到农村的代销店和城里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店家代销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后,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

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农民创业是指农民依托农村、依靠家庭组织或者依靠新创建的组织,通过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本以开展一项新的事业,或者扩大改变现有生产规模、生产类型来实现财富增加并谋求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农民创业成功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阅读!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篇1:76岁农村老妇创业种茶3月23日,76岁程世莲老人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开辟茶园,她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程世莲在茶园里锄草。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一处荒山坡上,76岁的程世莲老人常常起早贪晚,弯着腰身,和请来的村民们一起开荒劳作。

两年前还是满目荒芜的山坡,如今已经茶树满园,披上绿装。

程世莲老人当过基层妇干和民办教师,1993年,她退养回乡务农,在平静的岁月里,老人却命途多舛,屡受挫折坎坷。

1986年,程世莲的丈夫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丢下程世莲和儿子相依为命。

儿子娶妻生子后,虽然一家人日子过的清苦,也充满了天伦之乐。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程世莲49岁的儿子患骨髓癌,为给儿子看病,程世莲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还是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

2014年,唯一的儿子病逝离她而去,这一年陈世莲已是74岁。

在遭遇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之痛后,命运再次将老人逼向绝境,2015年,儿媳吴华清又查出患乳腺癌,程世莲又借债2万多元为儿媳手术。

面对巨额债务和儿媳后续的治疗费用,坚强、乐观的程世莲毅然决定创业增收还债,为儿媳撑起一片蓝天。

2013年,她承包山地培植茶苗,由于没有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茶苗一棵棵地枯萎。

程世莲是名老党员,在她心里,信义如天,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她不顾年事已高,到几十公里外的茶苗良种基地学习技术,总结失败的教训。

2014年,她又扩大种植规模,苦心人,天不负,当年种植的万株茶苗喜获成功。

2015年,她培植的3万余株茶苗被周边乡村的茶农抢购一空。

取得成功的程世莲看到了希望。

今年,她又承包了4亩多山地,建立茶苗培育基地,培植茶苗,栽种茶树。

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例子

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例子

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例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城市打拼。

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1. 周春花周春花是陕西省蒲城县人,曾经在上海从事化妆品销售工作。

2014年,她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虽然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探索,周春花逐渐发现了农家乐发展的新契机——发展新农业。

于是,她开始研发新产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

如今,她的农家乐已是当地最知名的旅游休闲品牌之一,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

2. 赵黎明赵黎明是江苏淮安的一名年轻农民,曾经在苏州从事印刷行业。

2012年,他选择回到家乡开展葡萄种植业务。

不久后,他发现当地的葡萄市场需要更高品质的产品,于是他开始引进进口高端葡萄品种,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进产业升级。

同时,他也开始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产业水平,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如今,赵黎明已经成为了当地葡萄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龙头企业。

3. 陈雪滢陈雪滢是福建省福州的一名年轻女孩,曾经在北京从事演艺行业。

2014年,她选择返乡,投身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

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她发掘了许多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并结合自身的演艺经验,开发出了多种创意表演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她也开始帮助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规划和组织,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水平。

如今,陈雪滢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佼佼者,她的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地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以上这三个例子,都展示了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文化、吸引游客等多种方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同时,在实践中,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的先锋战士。

“金凤”飞出山沟沟——返乡农民工李科芳夫妇的创业故事

“金凤”飞出山沟沟——返乡农民工李科芳夫妇的创业故事
家 的路 上 , 跑 的 跑 , 的 死 , 失 在鸡 舍 内 , 仅 看 不 见 鸡 粪 , 鸡 死 损 不 闻不 到
“ 自从他养 了鸡 , 我一年难得 回
60 0 0多元 , 他真 想不 干 了, 一想 臭 味 , 连 鸡 爱 小 爱 吃 , 多 量 少 , 娘家一次。 可 就 量 每次 , 都是父母主动来看 到卖鸡 的老板靠 l 0个种蛋创业 , 变 他都 能 了 如 指 掌 。 06年 ,省 动 物 我 。 虽 然 养 鸡 红 火 了 , 红 还 是觉 20 ” 向
李科芳用竹 3万多 k , g 顶柱 80余 李科芳并不满足 。 0 今年 2月 , 为了合 根, 竹篱笆 50多张。 0 作社发展壮大 , 抵御市场风险 , 提高
20 0 7年 , 已经 有 了很 大 收 益 的 竞争实力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把市场拓展到 了恩施 ,
采 翻 立
矗 幕 专 合 社倾 他 鸹 殖 业 作 ’听 们
年。落叶总要归根 ,何况我是 有家 握 了成 功 养 鸡 的 许 多 知 识 。 了解 , “ 据 ’
的 人 , 必 须 回 去 。20 我 ”0 3年 , 科 自养鸡 场 办 起 后 ,李 科 芳 基 本 上 承 李
李科芳背后的贤惠妻
人 们 常 说 ,一 个 成功 的 男人 背
芳想着长期打工也不是办法 ,于是 担 了所 有 的 体 力 活 。 为 了照 顾 好 这
能人巧事
“ 凤 ’ 飞 山 沟 金 ’ 出 沟
— —
返 乡农 民工李科芳夫妇的创业故事
成 百 万 富 翁 的 经历 后 ,李 科 芳 暗 下 检疫部门下了结论 ,认为李科芳养 决 心 , 牙 坚 持 下来 。 咬 的 鸡 无 药物 和 添 加剂 残 留。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就业,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走出去,可是有人却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目的-读书是为了改变家乡。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返乡创业的故事李路飞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在长治90后李路飞的身上,有着诸多头衔。

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给创业者的鼓励与启迪。

响应号召回乡创业2014年10月,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路飞和3位北大校友加入双创浪潮——创立一塔湖图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化创业服务和战略投资。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2015年,李路飞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晋商晋才回乡创业的号召,从北京回到家乡,成立了山西一塔湖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先后成功运营九牛寨乳业、长治市左右为你众创空间等多家企业。

其中,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就是左右为你众创空间孵化的38家企业之一。

“如果不是一塔湖图,我的创业计划就是一场梦。

”这是来自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创始人平华鹏发出的心声。

平华鹏一直想创业,却苦于找不到方向。

于是,他找到李路飞为他的项目“把脉问诊”“对症出方”。

仅仅数月时间,平华鹏逐步确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并借助一塔湖图的平台融到资金180万元。

2016年7月9日,客旺鑫来旗下1号店在壶关常平凤凰城开业。

“预计一年内可达到100家,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300多人。

”“投资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份精神共鸣的支持,一起同舟共济的信心。

”平华鹏的话,道出了众多创客的感受。

也正是因为如此,平华鹏信心满满地期待着自己下一步梦想的实现。

开设创业大讲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李路飞在工作之余还开设了“路飞创业大讲堂”,引导了长治一批创客。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是指那些之前外出务工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后创业的成功案例。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1. 陈先生是广东省的一个农民工,他之前在广州打工多年。

返乡后,他租下了一块农田,种植果树,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水果种植基地。

他通过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积累的资金与经验,成功地将农田种植业务发展成一个有盈利的企业,带领周边的农民在果树种植上也提供了就业机会。

2. 李女士是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工,她之前在北京打工多年。

返乡后,她开设了一家家庭农场,专门种植蔬菜和水果。

她通过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学到的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市场经验,成功地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和高质量,并利用电商平台和自家门店等多渠道销售。

这样不仅提高了她个人的收入,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新鲜健康的农产品。

3. 王先生是河北省的一个农民工,他之前在上海打工多年。

返乡后,他开设了一家农民合作社,致力于发展当地的土特产品——核桃。

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他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开发了一系列的核桃产品,如核桃油、核桃酒等。

他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积累的人脉和市场资源,非常成功地将核桃产品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资源支持。

这些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都展示了他们在城市打工时通过积累
资金、学习技术和市场经验等方面的成果,成功地将这些优势应用到农业领域,并实现了个人的创业梦想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给其他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农民创业励志故事张林友养蜂赚钱的创业故事——张林友的养蜂故事四周群山清秀苍翠,山上绿树成阴,各色花儿竞相绽放,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村中成千上万只蜜蜂飞舞,忙着采集花蜜。

5月25日,记者在水北街镇翁村马安看到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灵”的主人叫张林友,今年72岁,有着四十多年的养蜂经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的几群土蜂发展到现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业”做得红红火火,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蜂王”。

提起养蜂人,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载着蜂箱寻蜜源、哪里有花去哪里的游徙养蜂人的生活。

他们风餐露宿,与蜜蜂为伴,在辛苦中收获甜蜜。

然而,张林友却与众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门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过着颇为自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村历年来就有着保护生态的传统,这些年来,大家宁愿日子苦点,也不动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着绵延10里,面积50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这上好的环境给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酿出了马鞍源独有的口味蜂蜜。

”说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张林友颇为自得地告诉记者。

“活到老,学到老。

养的时间长了,也就能摸索出养殖蜜蜂的一些规律。

”张林友说,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最新“张氏收割蜂蜜技术”,蜂箱里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时放入摇蜜机,虽然摇出蜂蜜,也把里面的幼虫给破坏了,影响蜜蜂的成活率。

而现在把蜂框分上下两层,只要把上面一层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层,这样节省劳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养蜂虽然是个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时是最幸福的。

”张林友说,这些年几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现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

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开始,都是最好的蜜源,这时也进入了蜂蜜的高产期。

为保证蜂蜜的浓度,他一般都会选择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采回的蜜。

他说,蜂蜜经过一夜的风干,水分会很少,由于货真价实,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门就卖光了。

年景好时,80箱蜜蜂,一年能产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达8万元。

由于技术好,前来学习养蜂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张林友的“甜蜜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2021年他成立了马鞍源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71户,蜂蜜不仅在福州、厦门等地销售,还卖到台湾、马来西亚。

去年,合作社销售9吨蜂蜜,年收入140万元。

今年预计可产蜂蜜15吨,销售额在240万元左右,合作社还打算注册商标,把马鞍源蜂蜜做大做强。

“最初养蜂,是想靠养蜂赚钱。

现在不管亏还是赚,我都愿意养,比起赚钱,养蜂更像我的一种爱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浑身不自在。

”张林友说,四十多年的养蜂经历,蜜蜂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里也是常常梦到蜜蜂的事,经常会因为梦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吓醒。

看着蜜蜂在空中飞舞,听着蜜蜂嗡嗡作曲,感受着蜜蜂在手上痒痒爬动,他觉着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觉。

打工仔养鸡创业十年欲造大品牌他16岁外出打工,从事餐饮服务行业,虽说辛苦,但也不至于风吹日晒。

打工时,他认为打工不能长久,遂产生创业想法。

在广东某鸡场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但吃得最饱的一顿饭。

尽管条件艰苦,一想到自己的选择,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创业十年来,他带领上百户村民搞乌骨鸡养殖,村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

在看到乌骨鸡批发的抗风险能力低时,他开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线。

“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让村民持续增收。

”目前,他已经在成都“探路”,未来两年将基本实现品牌化的道路。

说起创业,他总是显得很热血,他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完的情。

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能让他激动的事情。

他说,创业不仅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能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这就是令他热血沸腾的事情。

他就是高县庆符镇百通村村民李丛江。

打工少年与鸡结缘2001年,16岁的李丛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温江一家农家乐从事餐饮服务。

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一道名为“叫花鸡”的招牌菜点单率很高,“鸡的价值原来这么高?”这个印象逐渐进入了李丛江的脑海。

两年后,他又到广东清远从事餐饮服务。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

”李丛江说,他和身边的务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

不到20岁的李丛江心想,那些四十多岁务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选择一条未知的路。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

李丛江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养猪,他有一个同事是清远当地人,同事的亲戚养猪的效益还不错。

某天,两人跑到书店,选购两本养殖的书籍,一本是养猪,一本是养鸡。

“没想到养猪那本书没看进去,倒把养鸡的书看进去了。

”李丛江说,看了书后就热血沸腾,书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会很快成功的。

说干就干,三天后李丛江就办理了辞职,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一家养鸡场打工。

广东是我国肉鸡养殖的主产区,而当地的清远鸡更是闻名全国的鸡种,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

这些信息对于李丛江而言,无疑是兴奋的。

但是,他的兴奋很快被舟车劳顿消磨了。

“从清远县过去,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再转车。

”李丛江说,到了养殖场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顿目前为止,最难以下咽,却吃得最饱的饭。

原来,那里饮食条件很差,在李丛江看来,那是在老家连猪也许都会嫌弃的伙食。

“我差点眼泪就流出来了,但是强忍住了。

”李丛江说,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咬牙坚持了下来,尽管饭菜难以下咽,他也强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打基础。

饭后,李丛江被带到养殖场,开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2021年,李丛江回到家乡,看到自己家乡已有了几家小型的养殖场,但他们都是在自己房屋内饲养,饲养方式还比较传统。

于是,他的创业路开始了,他用了2500元养了100只鸡,虽然都成活了,却因为品种的原因没有赚到钱。

“其实在打工期间,很多实用的技术并没有学到。

”李丛江说,虽然当时老板对他能吃苦、善学习的精神很满意,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交给他,担心他学成后就另立门户了。

几年鸡场的打工生涯,对于李丛江而言,就是开阔了眼见,对养鸡的基本套路,以及鸡场建设有了一定了解。

经过选品种的失败后,李丛江仔细分析发现,虽目前没有挣到钱,但实际上干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

第二批,他购买了500只当地的乌骨鸡,进行竹林饲养,深受城里人喜爱。

四个月后,果然赚到了6000多元,这比当时在外地打工要强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对养鸡的信心。

李丛江有个特点,善于思考接下来如何走。

当养鸡挣到钱后,他就在想,如果只养殖五六斤的大鸡,肯定会因为它的养殖周期长5个月积压资金多而周转不过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瓶颈呢?他从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只能暂时解决资金的困难,但是,这对以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发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来,他调查发现,很多农民想养鸡,苦于孵化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鸡的成活率不高。

于是他想,何不把刚孵出的小鸡养大点,然后卖给想养鸡的农户呢?这样时间又短,见效又快,资金周转也快,风险又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养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金渔村村主任李兴友说,李丛江创办养殖场获得成功后,周围村民渐渐上门来请教技术。

他都耐心地将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对缺乏养殖资金的村民主动提供脱温鸡苗,并精心指导饲养技术,帮助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路。

来自落润乡的养殖户潘厅洪说,李丛江不仅卖小鸡苗给他,还教他怎么喂,年初他买了100只小鸡,前几天把成品鸡卖了,赚了好几千元。

“今天来多买点鸡苗,喂到过年的时候准能卖个好价钱。

”“探路者”欲造品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李丛江以自己近十年的养殖技术经验为基础,带头成立了高县三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庆符镇金鱼村150亩茶山作为养殖基地,年出商品鸡2万只,带领其他合作社成员出栏3万余只,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品鸡主要销售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方。

“虽然每年的出栏量在递增,价钱上不去的话,抗风险能力就低。

”李丛江说,在2021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发销售,量大价低,虽然销量一直很好,但是李丛江担心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因素,一旦市场有变,村民们就挣不到钱了。

2021年,李丛江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粮辛生态鸟骨鸡专卖店”并注册了“粮辛土鸡”商标。

他的想法是,通过自己在成都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条品牌路线。

以往批发价18元/斤左右的乌骨鸡,在成都的售价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

“成都这边的市民还是很接受这个价格,销量不错。

”李丛江说,2021年在成都的总销售额约80万元。

“我前期作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让他们挣更多的钱了。

”李丛江说,现在他要多条腿走路,一来是继续搞批发销售,二来则是做好品牌营销,争取在两年之内让“粮辛土鸡”的品牌在成都打响,他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他的养鸡事业不断做大做强。

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来进行土鸡养殖,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