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历史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

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A. 汉武帝B. 武则天C. 唐太宗D. 忽必烈2.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下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最近的是()A.“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C.“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清·赵翼3.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A. 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B. 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管辖C.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D. 智除鳌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4.有人认为对康熙应该重新评价。

中国近代的落后,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此评价采用的方法是()A. 文明史观B. 全球化理论C. 辩证法D. 阶级分析法5.《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重庆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卷共6页。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大量“书社”组织,“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

“书社”的大量出现说明齐国A. 井田制最早瓦解B. 管仲改革效果显现C. 建立起郡县制度D. 率先使用铁犁牛耕【答案】B【解析】据材料“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一种户籍制度,不能体现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齐桓公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采取“相地而衰征”的征税制的同时,实行制国、制鄙和“正户籍”等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在秦代确立的,故C项错误;“率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齐国……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学生应该联系到管仲改革的史实,尤其是“相地而衰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东汉时期,除长安以外还有洛阳等“五都”,其中长安的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A.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B. 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C. 城市管理实行坊市制D. 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东市称京,西市称畿……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高度繁荣是在宋元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史实,无法判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政府对交易实行严格管理,坊与市严格分离,故C项正确;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如“东市称京,西市称畿……皆置交易丞”,学生应该可以理解为政府对交易实行严格管理,坊与市分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解析1.B【解析】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 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A正确;“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排除D。

3.A【解析】材料大意为:强大国家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

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使得秦国形成了功利思想盛行的风气,因而秦国之民遇有战事才会出现“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的现象。

故A项正确。

B项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排除。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B【解析】材料“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说明东汉时期政府对官员的才能比较重视,故B项正确;从秦朝就打破了世官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政府效率,故CD项排除。

5.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可知,敕令的出台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等程序,但材料中出现的敕令是皇帝直接发布的,可见有悖于规制,故答案为B项。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命题人:谌湘蓉(第Ⅰ卷)刘丽珍(第Ⅱ卷)审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命题范围:必修1,必修2第一二单元)时量:90分钟(Ⅰ卷60分钟,Ⅱ卷30分钟)满分:150分(Ⅰ卷100分,Ⅱ卷50分)得分:____________第Ⅰ卷必考部分(共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1.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周武王、鲁哀公等。

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

嬴政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独尊B.废除宗法制度C.削弱贵族政治D.强化政权合法性2.“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应为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各国律例》D.《变法通议》4.某同学在查阅《申报》时,发现一篇文章写道:“俄国前派兵舰五十艘出地中海……不准日人割辽东地面。

”俄国的军事行动是针对A.《南京条约》签订B.《马关条约》签订C.《辛丑条约》签订D.“二十一条”签订5.使许多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告独立,清朝统治由此土崩瓦解的历史事件是A.金田起义B.南昌起义C.武昌起义D.秋收起义6.下表为《19208月22日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11月7日《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出版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A.维新思想的传播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7.中共一大党纲明确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生不有命在天?”商纣王依恃天命对周人大军压境的形势无所恐惧。

然而,大臣祖尹却说:“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

故天弃我,不有康食。

”这说明A. 商代王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 商王荒淫遭贵族阶层反抗C. 商人已萌发天命靡常思想D. 天命思想与迷信紧密结合2、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区域文化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B.慷慨悲歌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特征C.齐、鲁文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D.楚文化脱离周文化影响独立发展3、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这些思想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4、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5、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A. 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 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 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 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6、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后,元军统率董文炳指出:“国可灭,史不可没。

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

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

福建省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有答案

福建省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有答案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子“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家和法家主张日趋一致C. 思想领域出现大一统趋势D.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2.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材料所述的“转变”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建立之先河C.促使察举制等选官制度的产生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3.北宋有僧人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两教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4.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5.《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6.据记载:“(宋四家) 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B.体现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7.“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卷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卷

青岛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三学段高二历史模块考试(理倾)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由I、II卷和答题纸组成,I、II卷共3页。

3.卷含附加题一道,满分10分,成绩计入总分,且总分不超过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 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C. 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D. 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的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失去了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青铜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是经济发展和战争频繁的缘故,故AB两项错误;百家争鸣,指士人阶层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提出各自的主张,与青铜器铸造等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2.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

上述做法A. 扩大了王国辖区加强中央集权B.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C. 形成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D. 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将吴、楚、赵、齐四国旧地分封给皇子13人,这种做法缩小了原来各王国的辖区范围,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汉武帝颁行推恩令提供了借鉴,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景帝的做法使各王国范围变小,削弱了王国的实力,而不是扩大了王国辖区;B选项错误,七国之乱是吴、楚、赵、齐等地的刘姓诸侯王发动的叛乱,该做法并非是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C选项错误,七国之乱发生前郡国并行制已经形成。

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a版)历史试题(扫描版)

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a版)历史试题(扫描版)

高二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共50分。

26.(13分)(1)变局: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

(2分)背景: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巨变;贵族世袭制弊端严重。

(3分)(2)表现:分散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完善科举制度。

(4分)进步之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

(2分)27.(13分)(1)中华法系特点: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以礼入法,儒家伦理为重要内容;重公权轻私权,以刑法为主,民法薄弱;行政司法不分。

(4分)罗马法的特点:注重经济关系,以私法为主。

(2分)(2)中华法系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宗法观念的影响。

(3分)罗马法原因: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纠纷多;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影响。

(4分)28.(12分)(1)协调: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份地由农民赎买,获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的管理。

(4分)理解:1861年改革虽然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但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2)措施: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2分)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地税征收现款,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4分)29.(12分)(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明治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6分) (2)原因:戊戌变法急躁冒进;实施的措施操作性不强;变法缺乏有用人才;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6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