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7.《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三、拓展活动,激发对家乡的认识。(预设5分钟)
[PPT29出示]你想知道自己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吗?课下自己搜集资料或者调查,了解自己家乡地表的变化。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只有地球的内部变化会改变地形、地貌。( )
2.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
2.[PPT21-24出示]学生讨论,汇报人类开采矿石、修筑大型水坝、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活动引起地表变化。
3.[PPT25出示]播放视频,总结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三、自由活动: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
1.[PPT27-28出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表环境呢?
2.学生交流:该植树造林种草、停止乱砍滥伐、停止围湖造林等。
3.风能吹起土壤和沙子,但不能改变岩石的形状。( )
4.雨水降落到地面便会溅起泥沙,开始对土地的侵蚀。( )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中,土壤的颗粒越大越容易被水流带走。( )
二、选择题
1.水土流失不会引起( )。
A.破坏土壤肥力 B.阻塞河道 C.形成高山
2.我们常能看到地表有沟壑,这是由于( )造成的。
1.[PPT10出示]出示河流入海口和瀑布下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水流对地表变化产生影响?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猜测是对地表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
2.[PPT11出示]分组实验——让水从土堆的顶部落下,观察。
思维导航:1.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根据实验推想自然界中的水流对地表有什么影响?
教学 难点
1.能用科学语言表述出古今地表的变化。
2.通过搜集的资料,总结概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三、教学策略通过实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喷发、风力、水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实物建模就是引领学生模仿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来制作简易模型。
从理论上来说,模型与现实情况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实际,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过于复杂,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限。
阅读地形变化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这些不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风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初中地理_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3、运用地图和数据叙述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4、运用世界地图叙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5、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6、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7、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叙述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2、运用世界地图叙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叙述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1、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学案2.学生准备:依据复习导学案自主复习本单元知识点,形成单元知识树【教学过程】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学情分析关于地球的形状、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等知识,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应该有了初步地了解,学生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已经今非昔比,他们大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比如李四光、布鲁诺、哥伦布等人的事迹他们在小学中就有所接触,而且这些知识往往是初中学生最关心的基本问题,他们往往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世界、认识世界,在这方面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是非常丰富的。
7年级学生学习地球及其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
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地球仪,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1、2、3节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2、3节知识总结)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
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7、地震震级较大时会使地表形态重塑,由于地震成因不同,形成的新的地形也不同。
地震有很多类型,有的使地壳断裂,就形成了断崖,还有的
使地壳隆起,形成了新的山丘,还有就是地壳断裂,形成峡谷,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还有可能地壳下陷,使山丘变成平原。
8、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2.了解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3.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的变化;2.掌握地表变化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地表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表的变化?2.研究地表的变化方法;3.地表变化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4.如何保护地球?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球自然环境;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深入学习(30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地表的变化》,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可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学习研究地表的变化和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归纳总结(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科学知识。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所学内容;3.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各自的学习成果。
4. 课后延伸(5分钟)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活动步骤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和环境;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的保护地球的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评估方式1.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2.学生观察实验的表现;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的表现;4.学生个人思考和计划的表现。
2. 评价要点1.是否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是否正确地运用相关科学知识;3.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地层、化石、卵石这些名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
对于地球及地层运动的知识,如:火山、地震、风化现象等,作为探究的主题让小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分析、去研究,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意识到地层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性,还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本单元遵循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编写。
二、单元课时内容
本单元由《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作一块卵石》5课组成。
三、单元课时之间的联系: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学习本单元,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外部及内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火山和地震》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他们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做一块卵石》,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地表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使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实验。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队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能与他人交流意见。
6.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8.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9.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大胆想象
3.能够尊重证据。
4.愿意合作与交流。
5.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7.不迷信权威。
8.知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9.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
2.了解地震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4.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5.了解人类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五、单元课时安排:
坏实验
学习地图:
·什么是矿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