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

如何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
如何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

如何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

二十一中程俊升

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趋势下,许多学校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检测反馈”基本课堂模式,而这种课堂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导学案(其虽有导学案、讲学稿、探究稿等多种说法,但其内容形式基本一致,姑且以导学案名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许多教师在导学案上花费了许多心思,也取得了的效果;但由于教师、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学案在设计与使用上五花八门,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认为要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明确导学案的使用者是谁。

导学案——顾名思义,他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他的使用者是学生。虽说课堂教学角色已经转换,但是许多教师在设计导学案上却“先入为主”,是为了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目标、解决那些问题,而不是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导致下列问题的出现:

1、学习目标过多。

我见过的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大多在4个以上,甚至7、8个的也有,内容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一堂课能够实现2-3个目标那是很好的课了,一堂课实现4个目标非常难,而5个以上的目标基本上完成不了。

2、语言过于深奥,不切学生实际。

一次我在一所学校学习,上课老师执教的是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她在其设计的导学案的“探究案”中有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阅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理解的,也就无法达成这个目标。

俗话说“治病要对症下药”——既然明确了学生是学习是课堂的主体,是导学案的使用者,我们设计导学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因素,做好下列两点:

1、学习目标的设计既要考虑学习内容,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目标不易过多,要精练,一个课时应尽力控制在4个以内,而且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2、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探究问题……其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自己应该实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关于人物的文章中“阅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如果我们把其改成“阅读课文,谈谈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样人”,学生一看,就知道是要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概括人物的性格等等——虽是几字之差,却能让学生很快明白

自己要做什么。

二、注重方法指导,避免导学案“问题化”倾向。

在众多导学案中,我们一眼看到的均是“()”“”“?”,除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之外,导学案中几乎全是问题式的内容,而学生最需要的方法指导却寥寥无几。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的导学案中,一些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学案中“探究案”的一个问题的:

……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付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体现“及时”的词语是;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2、“我拿下来打开看时”,为什么“很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

教过八年级级下册语文的老师都清楚,《藤野先生》一文的课文内容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书中占据了9页的篇幅,学生看一遍起码需要20分钟,而上面的设计必须要求所有学生对课文十分的熟悉,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显然很难达到,对实现这个课堂的目标肯定造成很大影响,是的课堂学习效果低下。而如果其将“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改成“二、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部分、完成下列问题:”,这样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学生既能明确目的,又能提高效率。

又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的导学案中,一些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学案中“探究案”的一个问题的:

……

3、联系全文理解句子含义,回答问题。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对于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往往放不开。初中语文教师指导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不经常遇到的修辞——“双关”,许多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双关”这一修辞是不熟悉或是不了解的,若我们将“双关”这一修辞的相关知识附在问题之后,去指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取得的效果要强很多。

三、“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分设,适时使用。

我们知道,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的完成是有时间限制的:“预习案”需要课前完成,“探究案”需要在课堂中完成,而“训练案”则是用来在课堂中或课后检测学生在本堂课在的学习效果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大部分教师由于学校资金、自身素质等因素,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经常把“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放在一页张纸上,甚至是把几个内容少课时的“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集中在一页张纸上,提前下发。这造成一些学生在课前就把应该在课堂中和课后应该完成的东西提前完成了(其中不乏抄袭的现象)。“探究案”没有起到当堂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效果,而“训练案”也没有实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

要正确使用“导学案”,我们必须分清其使用的时机,并把握好时机使用,以最大化的实现“导学案”的作用:课前,我们要按时下发“预习案”,并督促学生完成;上课,我们要在学生完成“预习案”的基础上下发“探究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实现学习目标;在完成“探究案”之后,我们才能下发“训练案”,并监督学生自主完成,并仔细批阅,使其真正起到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课改中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必须要明确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主体是学生,同时把握好“导学案”的使用时机,适时使用,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