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安师大《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安师大《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双语教学)先修课程:环境生态学、环境学总学时:51学分: 3理论学时:51实验或讨论学时:(无课程实验)开课学院:环境科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土壤作为人类与环境最紧密相关的基础条件之一,不仅以其肥力为人类提供植物产品,而且以其净化力发挥着容纳环境污染物、缓冲有害物质毒性的巨大作用。

《环境土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环境科学和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之一。

环境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土壤学基础理论(土壤组成、特性与功能、土壤资源状况)、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和放射性污染与防治、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和管理等。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有关环境土壤学在环境科学中应用的基本思想,掌握环境土壤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作为《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心理统计学的实用性。

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本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尝试采用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英语专业文献的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有关环境土壤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许与爱好,选择所关心的与土壤有关的问题,撰写课程小论文,提高学生获取资料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环境土壤学教案

环境土壤学教案

环境土壤学教案以下是一份环境土壤学教案的范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一、课程简介环境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土壤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将介绍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探讨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以及土壤质量评估和修复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酸度、养分含量等。

2. 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如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

3. 掌握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

4. 了解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 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 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

- 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

2. 难点- 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

- 土壤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和应用。

- 不同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土壤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环境土壤学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性质测定和污染物分析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危害和修复方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特性- 介绍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讲解土壤质地、酸度、养分含量等基本性质。

-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土壤的基本性质。

2. 第二章: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探讨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

- 介绍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第三章:土壤质量评估- 讲解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 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评估土壤质量。

4. 第四章:土壤修复技术- 介绍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

(完整word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完整word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15.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反应特征:①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②土壤是不均匀的多项体系;③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常常有生物的参与;④土壤中氧化还原(Eh)平衡会经常变动。
16.干旱时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反之发生还原反应。
17.同一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进行。
18.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的通气状况、生物代谢程度、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等,pH只是影响土壤Eh的因素之一(Eh随pH的升高而下降)。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13.矿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
14.腐殖化系数=单位土壤每年残留碳量/每年进入单位土壤的总量
15.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16.矿化率=有机质因矿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土壤有机质总量
17.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①温度;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③有机残体的特性;④土壤PH及土壤质地。
29.阳离子交换量就是pH=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第4章--土壤环境知识讲解

第4章--土壤环境知识讲解

2.3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物理过程:挥发、扩散、稀释、富集 化学过程:溶解沉降、络合、中和、氧化还原 物理化学过程:吸附 生物过程: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对自然元素或污
染物的吸收
第三节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3.1土壤重金属污染 3.2有毒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3.1土壤重金属污染
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 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 生态恶化的现象,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1.3土壤质地和团聚体
土壤质地,即土壤的机械组成,
指土壤矿物质部分各矿物颗粒粒级的
重量百分比。
砂土
壤土
粘壤土
粘土
1.3土壤质地和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为有机质与矿物质
往往聚合而成。如:粒状,块状,片 状,核状,柱状。 决定毛细管空隙和非毛细管空隙, 成为影响土壤水分,温度等主要因素。
1.4土壤特征
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 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制定 有关土壤环境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
2.1土壤环境污染 2.2土壤污染物 2.3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2.1土壤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污染物→土壤环境:数量 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能力→生态平衡破坏 环境质量降低→作物生长受到影响、产量 质量降低→人类健康
隐蔽性和潜伏性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2.1土壤环境污染
水质污染型:污染物集中于表层 大气污染型:大气沉降过程中的重金属的富集 固体废物污染型:废物的堆积填埋 农业污染型:农药化肥的污染 综合污染型
2.2土壤污染物
有机物类:农药,除草剂 重金属污染物:Hg,Cd,Pb,Cr,As 化学肥料:N,P无机化肥 致病微生物:生活污水、粪便 放射性物质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第1节)全解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第1节)全解

生物体:包括各类昆虫、线虫、节肢动物,尤其是土壤微 生物,一般1g土壤中数量可达10亿左右。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
一、原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末改变化学 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1、橄榄石类 :属岛状结构硅酸盐,其Si-O 四面体以孤岛状排列,典型矿物为橄榄石 (Ca,Mg)2SiO4,极易风化。 其中的 Si/O=1:4。
铝氧八面体
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
铝(Al3+)或镁(Mg2+)离子距离稳定地配上六个氧(O2-)或OH-, 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 的形式。
2:1型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
1、高岭石(Kaolinite)
1:1 型矿物:晶架结构都由一层硅氧片和一 层水铝片重叠而成,结构中硅氧片和水铝 片的比例为1:1; 分子式: (OH)8Al4Si4O10 。从式中可见,典 型高岭石的SiO2/R2O3分子比率为2; 电荷为零; 无或很少的同晶替代,颜色纯净灰白,颗 粒细小; c轴间距为70nm 。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第一章 环境环境组成化学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液相和气相
固相物质
矿物质:占固相重量的95%左右,总体积的38%左 右。 有机质:占固相重量的 5%左右,总体积的12%左 右。
土壤
粒间物质
气相:组成与大气有差异,取决于生物活动及气 体交 换的难易程度。 液相:粒间水分及溶解于其中的多种溶解性物 质。
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 单元。
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 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 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 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 式,故名。 在晶体结构中,各硅氧四面体 可以各自孤立地存在,也可以 通过共用四面体角顶上的一个、 两个、三个以至全部四个氧原 子相互连结而形成多种不同形 式的络阴离子,从而形成不同 结构类型的硅酸盐晶体。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微生物学 土壤动物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第一章: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1 实验目的理解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土壤样品以进行后续分析1.2 实验原理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样品的处理步骤和技巧1.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采样工具(如铲子、勺子等)实验室常用设备(如天平、研钵等)1.4 实验步骤采样前的准备工作采样方法的选择和操作土壤样品的保存和运输土壤样品的处理和准备1.5 实验注意事项采样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土壤样品处理的注意事项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2.1 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土壤的物理性质理解土壤物理性质对环境的影响2.2 实验原理土壤物理性质的定义和指标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和原理2.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天平、水分计等)2.4 实验步骤土壤样品的水分测定土壤样品的颗粒大小分布测定土壤样品的密度测定2.5 实验注意事项测定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3.1 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土壤的化学性质理解土壤化学性质对环境的影响3.2 实验原理土壤化学性质的定义和指标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和原理3.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PH计、滴定仪等)3.4 实验步骤土壤样品的PH值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测定土壤样品中的养分元素测定3.5 实验注意事项测定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第四章:土壤生物性质的测定4.1 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土壤的生物性质理解土壤生物性质对环境的影响4.2 实验原理土壤生物性质的定义和指标土壤生物性质的测定方法和原理4.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显微镜、培养箱等)4.4 实验步骤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植物残留物测定土壤样品中的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测定4.5 实验注意事项测定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5.1 实验目的学会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5.2 实验原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标准5.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5.4 实验步骤收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数据分析和处理指标数据编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报告5.5 实验注意事项评价过程中的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评价报告的清晰度和准确性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6.1 实验目的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掌握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6.2 实验原理土壤污染的定义和分类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6.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污染源、修复设备等)6.4 实验步骤土壤污染的模拟实验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操作修复效果的评估和分析6.5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修复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技巧第七章:土壤水分与养分循环7.1 实验目的理解土壤水分与养分循环的重要性学会测定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动态变化7.2 实验原理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循环过程土壤水分与养分的测定方法和原理7.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水分计、养分分析仪等)7.4 实验步骤土壤水分的测定与动态监测土壤养分的测定与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7.5 实验注意事项测定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第八章: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8.1 实验目的了解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掌握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技术8.2 实验原理土壤侵蚀的定义和分类水土保持的原理和方法8.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侵蚀模型、水土保持设施等)8.4 实验步骤土壤侵蚀的模拟实验水土保持技术的实际操作侵蚀控制效果的评估和分析8.5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水土保持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技巧第九章:土壤环境监测与保护9.1 实验目的理解土壤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学会进行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9.2 实验原理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指标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原理和技术9.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监测仪器、修复设备等)9.4 实验步骤土壤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技术的应用监测数据分析和保护效果评估9.5 实验注意事项监测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准确性实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10.1 实验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2 实验原理综合实践的方法和步骤10.3 实验材料与设备土壤样品实验室常用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10.4 实验步骤选择综合实践的主题和问题设计和实施实践方案10.5 实验注意事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调整报告的清晰度和准确性重点解析。

环境土壤学: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环境土壤学: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各大江河中下游平原:主要是河流冲积物(运积 母质)。
平原湖泊地区:主要是湖积物(运积母质)。
高山、高原地区:除了各种岩石的就地风化物以 外(残积母质),还有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运 积母质)。
年降水量与CEC、BSP、及代换性H+的关系
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土壤阳离子 交换量呈增加的趋势( 温带)。 热带地区由于粘土矿物是以三二 氧化物为主,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并不高。
蛇纹岩发育的土壤含Ni 600—5000mg/kg;花岗岩、砂岩上 发育的土壤仅含Ni 4—8mg/kg;而片麻岩、安山岩、闪长岩上 发育的土壤Ni背景含量居中。
我国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
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 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残积母质),并以红色风 化壳分布最广。
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是 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运积母质)。
随降水量增加,BSP降低,而代 换性酸度增加。
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在森林和草本植被下土壤中 腐殖质的分布
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堆积 于土壤表层,土壤剖面中的腐殖 质自土表向下急剧减少,甚至与 底下的矿物质层界线分明;
而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 上部,土壤中的腐殖质自表层向 下逐渐减少,往往分布很深。
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分解。
➢ 决定了不同植物带有机物质的年生长量 。 ➢ 土壤腐殖质含量取决于有机物质的矿质化或腐殖化过程
(三)地形因素(topographical relief)
物质的再分配 水热的再分配
一地般讲,陡坡土壤薄,质地粗,粘粒易流失,土壤发育度 低;缓坡地则与此相反。 平原地形的土层较厚,它们在较大范围内的同一母质层的质 地也是较均匀一致的。 在干旱气候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盐渍化程度各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 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缩合而成的。

13.矿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

14.腐殖化系数=单位土壤每年残留碳量/每年进入单位土壤的总量15.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16.矿化率=有机质因矿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土壤有机质总量17.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①温度;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③有机残体的特性;④土壤PH及土壤质地。

18.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5~35℃。

19.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改善土壤的肥力特性。

20.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固定作用;对全球碳平衡有影响。

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1.土壤中酸的来源(P58):①水的解离;②碳酸解离;③有机酸的解离;④土壤中铝的活化及交换性Al3+和H+解离;⑤酸性沉降;⑥其他来源。

2.土壤酸度类型:①潜在酸;②非交换性酸;③交换性酸;④活性酸。

3.土壤潜在酸是活性酸的主要来源,二者处于动态平衡中。

4.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5.碱性土壤的碱性物质主要是钙、镁、钠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以及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

6.石灰性土壤的pH主要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分压控制。

7.南酸北碱,沿海偏酸,内陆偏碱。

8.盐基饱和度(BS)=(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100%。

9.土壤学中把土壤的缓冲性定义为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导致pH变化的能力。

10.土壤中的酸碱缓冲体系:①碳酸盐体系;②硅酸盐体系;③交换性阳离子体系;④铝体系;⑤有机酸体系。

11.影响土壤酸碱缓冲性的因素:①土壤质地;②土壤黏粒矿物组成;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12.土壤溶液中的大多数金属元素(包括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以游离态或水化离子态存在,毒性较大,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易生成难容性氢氧化物沉淀,毒性显著降低。

13.氧化还原电位(P67)14.氧化还原电位对元素迁移的影响:①氧化还原反应引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②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对变价元素的共生有重要影响;③变价共生矿物或岩石的分离。

15.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反应特征:①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②土壤是不均匀的多项体系;③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常常有生物的参与;④土壤中氧化还原(Eh)平衡会经常变动。

16.干旱时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反之发生还原反应。

17.同一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进行。

18.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的通气状况、生物代谢程度、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等,pH只是影响土壤Eh的因素之一(Eh随pH的升高而下降)。

19.氧化还原体系总浓度越大,缓冲作用越强。

氧化还原缓冲性越强的土壤,氧化性或还原性越稳定,越容易保持原有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

20.酸土改良:CaO、Ca(OH)2、CaCO3 水多则还原Eh小碱土改良:CaSO4·2H2O 水少则氧化Eh大。

21.真菌适应酸土。

22.土壤胶体通常带负电荷。

23.土壤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还有少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纤维素等。

24.比表面积:单位质量土壤颗粒所具有的表面积,单位是m2/g。

25.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

26.土壤中可产生可变电荷的物质有腐殖质、水铝英石、层状铝硅酸盐和其他非晶质的铝硅酸等。

游离的氧化铁在中性和碱性的条件下也可产生可变的负电荷。

27.土壤中的游离氧化铁是土壤产生正电荷的主要物质。

28.净电荷:土壤正负电荷的代数和。

29.阳离子交换量就是pH=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

30.土壤正电荷一般为可变电荷,常用AEC表示。

31.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①土壤质地(颗粒数量多少);②胶体类型(2∶1型多);③胶体组分间相互作用;④pH对电荷数量的影响。

32.引起土壤凝聚的原因(P80):①电解质的作用;②正负电荷的中和作用;③含水量的变化。

33.引起分散的原因:①有的由于有机胶体包围在无机胶体四周,从而促进其分散在溶液中;②由于一价阳离子带换二价阳离子,使不可逆的凝胶变为可逆的凝胶,遇水即分散;③由于淋溶作用加强,移去了电解质,使胶体逐渐发生分散作用。

34.阳离子交换(P81)可减少土壤中重金属浓度。

35.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①快速可逆反应,容易达到动态平衡;②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③符合质量作用定律的原则;④补偿阳离子和陪伴阴离子都对阳离子交换反应有影响。

36.同价阳离子水和半径越小,离子吸附性越强。

37.不同价的阳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亲和力的大小不同,一般随离子价数的增加而增强。

38.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的因素(P83):①土壤质地;②胶体类型;③土壤pH。

39.一般认为,盐基饱和度≥80%且钠饱和度低的土壤是肥沃土壤,在50%~80%的是肥力中等的土壤,低于50%的是肥力低的土壤。

40.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锰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41.影响阳离子专性吸附的主要因素:①pH;②土壤胶体类型;③有机配位体的存在。

42.阳离子专性吸附的环境意义:①对多种数量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②控制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③净化污染作用。

43.产生静电吸附的阴离子有氯离子、硝酸根和次氯酸根离子等。

44.产生阴离子专性吸附的物质有磷酸根、硅酸根、有机酸根和氟离子。

45.阴离子专性吸附主要发生在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表面。

46.土壤吸附农药的机制:①离子交换;②配位体交换;③氢键结合;④质子化作用。

第五章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1.土壤结构(P91):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它包含着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两个方面的含义。

2.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土粒相互黏结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聚合体。

3.土壤结构性是由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相互排列方式和相互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4.土壤结构体可分为立方状体、柱状、片状、板状等结构体。

5.土壤块状结构常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瘠薄而黏重的土壤;核状结构常出现于缺乏有机质的心土和底土中;柱状结构常出现于半干旱地带的心土和底土中;棱柱状结构常出现于干湿交替明显的心底土中;片状结构常出现于冲击性土壤中。

6.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体,往往是指团粒结构,其具有水稳性,力稳性和多孔性。

7.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①团粒结构土壤具有多级孔性;②团粒结构可协调土壤中水汽矛盾;③团粒结构可协调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作用;④团粒结构土壤宜于耕作。

8.土壤密度=固体土粒质量/固体土粒容积9.土粒密度一般为2.65g/cm3。

10.土壤容重=固体土粒质量/土体容积单位:g/cm3或t/m3; 容重大小受土粒密度和土壤孔隙的影响。

11.土壤孔性:土壤孔隙的大小、数量及其比例。

12.土壤孔度: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3.土壤孔度=(1-容重/密度)×100%。

1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容积/土体容积=(土体容积-土粒容积)/土体容积15.土壤三相比: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5∶3∶2固相率=固相体积/土壤体积16.影响土壤孔性的内因:质地;结构;有机质。

17.提高土壤孔性的外因:①增施有机肥;②实行合理轮作;③合理的耕作,水分管理及施用石灰或石膏;④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18.土壤水分的类型(P97):吸湿水(可通过烘干去除);莫状水;毛管水(悬着水和上升水);重力水;地下水。

19.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20.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P99)质量含水量=土壤水质量/烘干土质量×100%=(湿土质量-烘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100%容积含水量=水分容积/土壤容积×100%=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土壤蓄水量(m3/hm2)=10000m2/hm2×土层深度(m)×土壤容重(Mg/m3)×土壤质量含水量(m3/Mg)水层厚度(mm)=土层厚度(cm)×土壤容重(g/cm3)×质量含水量(cm3/g)×1021.土壤水分测定方法:①烘干法;②中子法;③时域反射法;④张力计法;⑤压力膜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