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案和练习
九年级化学中考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中考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一、教学目标:1.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
2. 能够正确计算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质量比和反应的摩尔比。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反应物、物、反应条件。
2. 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3. 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比、摩尔比。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
2. 练习法:学生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计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举例说明。
3. 练习:学生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计算,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1. 练习书写和计算化学方程式。
2. 复习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鉴别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2. 能够运用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实验。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 鉴别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3. 鉴别实验:实际操作和观察。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物质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2. 实验法:进行鉴别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鉴别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和鉴别方法,举例说明。
3. 实验:学生进行鉴别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1. 复习物质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2. 完成鉴别实验报告。
第三章: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反应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实质。
2. 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实质、例外情况。
2. 化学反应:反应物、物、反应条件。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计算反应物和物的质量比。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实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 化学方程式复习教案【精编】

知识点1:化学方程式1. 概念: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 意义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1.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 反应条件B. 反应物的物质类别C. 反应速率D. 各物质的质量比 2. 下列关于2CO +O 2=====点燃2CO 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 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C. 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D. 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3. (2019青岛)下图是某些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用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
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图示反应关系的是( )点燃A. 2CO +O 2=====点燃2CO 2 B. N 2+3H 2=====催化剂高温、高压 2NH 3 C. C +O 2=====点燃 CO 2 D. 2Mg +O 2=====点燃2MgO知识点2:书写原则 1.书写原则:2.方程式的配平(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3)方法:最小公倍数法1.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分解:2H 2O 2=====MnO 2 2H 2↑+O 2↑B. 铁丝燃烧:4Fe +3O 2=====点燃2Fe 2O 3 C. 镁条燃烧:Mg +O 2=====点燃MgO 2 D. 高锰酸钾分解:2KMnO 4=====△K 2MnO 4+MnO 2+O 2↑ 2. 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 Mg +O 2=====点燃MgO B. 4Fe +3O 2=====点燃2Fe 2O 3 C. 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D. CO 2+Ca(OH)2=== CaCO 3↓+H 2O3.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册

(2)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
(3)锌与稀盐酸反应。
(4)碳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5)硫磺燃烧。
5. 请判断以下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碳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次,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常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们通过反复的练习来熟悉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同时,我也会提供一些检查和修改错误的方法,帮助学生们自我纠正。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时,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也会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化学方程式是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应的条件和过程。
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组成,用箭头隔开。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加号隔开。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表示它们在反应中的摩尔比例。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并强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素养方面,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教案和练习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知识点一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反应物反应现象解释红磷在锥形瓶中燃烧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迅速膨胀,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天平平衡装置封闭,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质量不变铁釘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溶液颜色变浅,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持续,反应前后天平平衡装置敞口,但是与空气中成分不发生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质量不变盐酸与碳酸钠粉末产生大量气泡,反应后质量小于反应前的质量装置敞口,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没有称量镁和氧气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色固体,反应后质量大于反应前质量装置敞口,反应前氧气的质量未称量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额总质量不变误区:理解物质质量守恒定律不能仅看实验的表面现象,特别是产物中有气体产生或反应物中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在称量产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时往往漏掉气体的质量。
知识点二、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综合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松鹤(2)说明:A.“参与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的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如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水不反应。
另一方面,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也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必须参加反应B.“各物质”指所以的物质,特别是气体、沉淀等C.“质量总和”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密度体积的换算误区:1.化学反应前后的体积不一定相等,质量守恒定律仅指的是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而体积不一定不变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坏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的个数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而分子的个数可能发生改变知识点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不论物质分子经过怎样的变化,但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得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以水的电解为例:可得到如下规律:原子的种类原子的种类不变的量原子的数目物质的总质量原子的质量一定变的量: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可能变得量:分子的个数即在化学变化中有二变,六不变对比理解:宏观微观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六不变元素质量原子数目物质的总质量原子质量改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知识点四化学方程式1、概念:用化学式边数化学反应的式子2、意义:以为例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熟练编写化学方程式,包括物质的化学式、状态符号和反应条件。
3.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过程和产品生成。
4.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方法和编写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其相关概念。
教学准备1.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2.实验室器材和化学品。
3.PPT或黑板、粉笔。
4.学生试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化学方程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学生回答: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化学方程式?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方法。
•化学式的表示及意义。
•反应条件的表示。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方法。
3.练习与讨论(20分钟)–给学生发放练习纸,让他们分组进行练习,并解答下列问题:•根据以下化学方程式,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和反应条件:1.H2 + O2 -> H2O2.Na2CO3 + HCl -> NaCl + H2O + CO2•请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答案,并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4.汇报与总结(10分钟)–让代表学生的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表达方式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的编写规则1.复习与引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讲过的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引入化学方程式的编写规则,包括物质的状态符号,以及平衡方程式的编写方式。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化学方程式的编写规则,包括:•物质的状态符号:固体(S)、液体(L)、气体(G)、溶液(aq)的表示方法及其意义。
•平衡方程式的编写规则,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的确定。
初三化学教案: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初三化学教案: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知识点的引入在初三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不可或缺的,想要学好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必须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物质,就叫做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在式子中,我们用字母来表示物质,用符号“+”表示两个物质相加,用符号“→”表示两个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
$$\\ce{2H2(g) + O2(g) -> 2H2O(l)}$$其中,2H2(g)代表2分子氢气,O2(g)代表1分子氧气,2H2O(l)代表2分子水。
式子左边的2H2(g)和O2(g)是反应物,式子右边的2H2O(l)是生成物,符号→就表示反应过程。
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在实际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是有限制的,这个比例就是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某一种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会导致平衡常数K的变化。
在计算化学方程式时,为了保证方程式的平衡,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计算。
具体的计算规则如下:1.在方程式中,各种物质的状态应该写出来,如g代表气体,l代表液体,s代表固体,aq代表溶液。
2.在每个物质前面记载物质分子数目,即化学计量数。
3.要保证方程式左右两边的原子种类及数目相等。
4.化学方程式中,单向箭头“→”就表示产物生成的方向,而双向箭头表示平衡分布状态。
5.保留合理位数,避免截断误差对计算造成影响。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1.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计算。
下面以制备氢气为例,来介绍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ce{Mg + 2HCl-> MgCl2 + H2}$$将方程式标准化,得到:$$\\ce{Mg(s) + 2HCl(aq)-> MgCl2(aq) + H2(g)}$$其中,Mg(s)表示镁,2HCl(aq)表示两分子盐酸溶液,MgCl2(aq)表示镁盐,H2(g)表示氢气。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问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
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
引导提问: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化学方程式》教案15篇

《化学方程式》教案15篇《化学方程式》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f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2)氢气还原氧化铜引入新课:(情景设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表示为:2KClO3==2KCl+3O2↑245 149 96若()g ()g 48g同理: C+ O2 == CO212 32 44若()g ()g 22g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设:设未知量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答:说明:书写格式[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2KClO3 == 2KCl+3O2↑…………(2)方245 149 96…………(3)关5.8g y x…………(4)比x=2.3g y=3.5g …………(5)算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6)答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坏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的个数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而分子的个数可能发生改变
知识点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不论物质分子经过怎样的变化,但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得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以水的电解为例:
可得到如下规律: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种类
不变的量原子的数目物质的总质量
原子的质量
一定变的量: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可能变得量:分子的个数
即在化学变化中有二变,六不变
对比理解:宏观微观
元素种类原子种类
六不变元素质量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原子质量
改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知识点四化学方程式
1、概念:用化学式边数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以为例
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即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量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各微粒的个数比。
即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12 32 44
表示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误区:化学式中的加号表示与和跟的意思,不能读成加上;等号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拓展:求质量比的实质是求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式钱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特别是化学方程式所反映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前提。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①根据反应的事实(该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气体),在式子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在式子的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配系数的方法,使左、右两边同一元素原子的个数相等(即配平),然后将短线段改为等号
③在等号或箭号上、下方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通电、高温、加热(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同时,标明生成物中的气体或沉淀产物的状态。
生成物是气体的在其化学式的右边加上“↑”号(反应物中如有气体,则气态生成物不再标“↑”符号);产物是沉淀的加“↓”号。
误区:
①、高温与加热不同,加热可以用△用表示,但是高温一定要文字注明
②、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有气体,不要标注↑
如
3.配平的方法:
(1)观察法:
①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出有关各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②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2)最小公倍数法:
①配平时找出方程式两边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相差较大的元素,找出其最小公倍数;
②进一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特别注意:
①只能在化学式前配上化学计量数,不能改动化学黑丝右下角表示原子团或原子个数的小数字或添加小数字
②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应该是最简整数比。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点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计算方法为:个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的比值。
例如:
相对分子质量 1*2*2 16*2 (1*2+16)*2
各物质的质量比:4 : 32 : 36
知识点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解题思路
列反应方程式
根据方程式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
v1.0 可编辑可修改
①,②。
三、方程式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