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貌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地貌的复习题

地貌的复习题

地貌的复习题地貌的复习题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是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地貌对我们认识地球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地貌方面的复习题,希望能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1. 什么是地貌?它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它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包括风、水、冰等的侵蚀和沉积。

2. 请简要描述以下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河谷、湖泊和海洋。

- 山地:地表相对较高,山体陡峭,多为构造抬升或火山喷发形成。

- 高原:地表相对平坦,海拔较高,多为构造抬升或侵蚀剥蚀作用形成。

- 平原:地表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多为沉积作用形成。

- 河谷:由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表凹地,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 湖泊:由河流冲积、断层活动或火山喷发形成的水体。

- 海洋:地球表面最大的水体,占据了大部分地球表面。

3. 请解释以下地貌术语:侵蚀、沉积、冰川、风蚀和海蚀。

- 侵蚀:指外力(如水、风、冰等)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 沉积:指外力(如水、风、冰等)将搬运来的岩石碎屑或溶解物质沉积在地表的过程。

- 冰川:由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对地表造成冰蚀和冰积作用。

- 风蚀:指风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 海蚀:指海洋中的波浪、潮汐等对岸边岩石的侵蚀作用。

4. 请列举一些地貌景观,描述其形成过程和特点。

- 喀斯特地貌:由于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洞、地下河、石林等特殊地貌景观。

- 冰川地貌:由冰川的冰蚀和冰积作用形成,如冰川谷、冰川湖等。

- 沙漠地貌:由于风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如沙丘、沙漠盆地等。

- 河流地貌:由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如峡谷、三角洲等。

-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如海蚀崖、海蚀洞等。

5. 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适宜发展的产业和农业也不同。

山地适合发展旅游业、林业等;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工业等;沿海地区适合发展渔业、海洋旅游等。

自然地理作业第5章地貌(答案)

自然地理作业第5章地貌(答案)

自然地理作业第5章地貌(答案)第五章地貌一、名词解释1.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风化壳: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3.倒石堆:由于崩落形成的坡麓的岩堆。

4.溯源侵蚀:5.坡积裙:坡积物连片分布于坡麓形成类似展开的裙裾的地貌。

6.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7.侵蚀基准面:8.离堆山:深切河曲的曲流颈被切穿,曲流颈与废弃河曲间的山丘。

9.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地壳运动、气候变化)而抬升到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谷的地貌。

10.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地表和地下水对可溶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塌陷、堆积形成的地貌。

11.羊背石:12.冻土:处于零温或负温,含有冰的的各种土体或岩体。

13.冻融作用: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些列应力变形的复杂过程14.冻胀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

15.热融地貌:由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产生的地貌。

16.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于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

17.黄土: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18.潟湖:浅水海湾或海港被沙堤或沙嘴与海水分隔形成的湖泊。

二、填空题1.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而寒区则以冰川作用独占优势。

2.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3.温湿气候地貌带以流水作用占优势,流水地貌发育。

此带沿纬向变化较大,地貌发育也有较大差别。

4.干旱气候地貌带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风化作用强烈。

地貌学复习

地貌学复习

地貌学复习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 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长度,称为。

根据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中地貌演化阶段定出的地貌年龄称为。

2. 在黄土地层划分上,是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的分界线,是离石黄土与午城黄土的分界线。

3. 河流中泥沙的起动流速大小与泥沙粒径的成正比。

4. 雪线是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固体降水的等于。

副热带高压带地区的雪线高度比赤道地区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在结构上洋壳缺少,在厚度上洋壳比陆壳。

6.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7. 由粒雪转变成冰川冰的成冰过程因环境的不同有两种类型:和。

8.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9. 由于作用,当一个地区被侵蚀去1000m的地层时,其高度并不能降低1000m,高度大约降低仅为m。

10.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

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地质构造对地貌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形成背斜的地方一定出现山地,出现向斜的地方肯定形成谷地。

()3.年平均地温在0º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不能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具有圆弧滑动面的滑坡体的抗滑阻力等于滑动面上的摩擦力和粘结力之和。

()7.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因此变成了干旱气候的任何地方都会发生沙漠化并形成沙漠。

()8.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

()9.黄土虽是风成沉积物,但刚降落到地表的由风搬运的粉尘物质并不是黄土。

()10.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地貌学复习题

地貌学复习题

地貌学复习题1.地貌学:研究地表起伏形体及其发生,发展,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2.地貌发育:地球固体表面复杂多样,高低起伏的地貌及其组成物质,在其内动力,外动力作用及其两者共同作用下发生风华,剥蚀位移,运动,以及地貌形体本身种种变化的总称。

3.地貌动力:引起地表面貌发生变化的力。

4.内动力作用:泛指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旋转产生的作用力。

5.外动力作用:概指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对固体地球表面所产生的作用。

6.风化:接近于地表或者直接暴露与地面的岩石,处于新的地球表层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环境中所发生的种种物理和化学反应。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7.物理风化:岩石与矿物的体积增大,机械破裂,酥松崩解。

作用机理是首先是重力减荷引起的荷裂,其次是温差变化引起的胀裂,第三是吸水与结晶引起的胀裂。

8.化学风化:他是空气,水及生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于岩石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的化学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作用和氧化作用。

)9.生物风化:生物的生长和分解产物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破坏作用。

10.剥蚀:地表岩石矿物物质受外力作用而移离原地。

11.剥蚀速率:该范围内平均单位时间内的由剥蚀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厚度损失量。

12.沉积:剥蚀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当运输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减弱时,运输物质与运输介质发生分离而重聚停留在底质上。

(海洋沉积和陆地沉积)(机械,化学,生物沉积)13地貌体:具有稳定的外部地貌形态的空间实体。

14地貌形体:地表上形形色色的高低起伏的空间实体形态。

15基本地貌形体指标:一是高度,即绝对高度(海拔)与相对高度;二是地平面形状与地平面面积;三是地表面的倾斜方位与倾斜程度(坡向与坡度)。

16正向地貌形体:正向地貌形体:是相对于某一近似水平面或周围邻近的另一地貌形态为凸(高)起的形态,例如山丘(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地貌体)相对于邻近的平地是正向地貌。

《地貌学》练习题集

《地貌学》练习题集

《地貌学》练习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下列哪项不属于地貌学的研究范畴?( )A. 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B. 山脉的隆起与剥蚀过程C. 冰川的移动与地貌塑造D. 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规律2.下列哪种地貌类型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 )A. 雅丹地貌B. 喀斯特地貌C. 丹霞地貌D. 火山地貌3.关于河流侵蚀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河流侵蚀作用分为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三种类型B. 下蚀作用使河床加深,河流纵剖面呈阶梯状C. 侧蚀作用使河床展宽,河流横剖面呈“V”型D. 溯源侵蚀作用使河流长度缩短,河源向下游方向移动4.下列哪种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直接产物?( )A. 冰斗B. 溶洞C. 峰林D. 黄土塬5.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哪种岩石分布区?( )A. 石灰岩B. 花岗岩C. 砂岩D. 页岩6.下列哪项不是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A. 风力沉积B. 河流冲积C. 冰川搬运D. 气候干旱,植被稀疏7.下列关于海岸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高潮线以上B. 海积地貌主要由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C. 珊瑚礁是热带、亚热带海域特有的海岸地貌D. 沙滩是海浪侵蚀作用的产物8.下列哪种地貌是由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A. 峰林B. 雅丹C. 火山锥D. 冰川9.下列关于地貌发育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地貌的发育速度和方向B. 冰川地貌的发育与全球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密切相关C. 干旱气候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D. 河流地貌的发育受到降水、气温等气候因素的影响10.下列哪项不是地貌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A. 为水利工程选址提供科学依据B. 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C. 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与地点D. 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1. D. 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规律(地貌学主要研究地表形态,不涉及地球内部岩浆活动)2. A. 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3. D. 溯源侵蚀作用使河流长度缩短,但河源是向上游方向移动(不是向下游)4. A. 冰斗(冰川侵蚀作用的直接产物)5. A.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6. C. 冰川搬运(黄土高原形成与冰川搬运无直接关系)7. C. 珊瑚礁是热带、亚热带海域特有的海岸地貌(正确)8. A. 峰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9. C. 干旱气候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干旱气候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湿润气候更有利)10.C. 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地貌学不能预测地震)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地貌复习题

地貌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1、简述地貌内外营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2、简述地貌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3、简述戴维斯(W.M.Davis)地理循环理论的要点。

第二章构造地貌1、从板块运动理论简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2、简述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及空间分布3、陆地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特点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风化作用的类型2、风化壳的地理分布规律3、以重庆某个滑坡为例,阐述滑坡的形成条件、诱发因子及防治措施第四章流水地貌1、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造貌作用2、简述河漫滩的二元结构3、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成因从形态上,河流三角洲的类型5、从地貌学的角度,阐述“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理由第五章:岩溶地貌1、简析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弊2、地表与地下(含洞穴)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简单成因3、喀斯特水的运动与喀斯特洞穴分布的关系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1、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2、简述北京春天易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及应对策略3、简述黄土的特点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1、简述大陆冰川的类型演化及其造貌作用2、冰蚀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分带性3、简述冻土的分布特点(纬度、垂直、非地带性、)4、结合青藏铁路的修建通车,简析冻土地貌的危害及简要防治措施第八章海岸地貌1、我国海岸的类型、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对港口布局的影响2、生物海岸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3、简述保护和开发岛屿(海岛)的重要性第九章:区域地貌调查与制图1、区域地貌调查工作程序2、地貌制图的方法3、地貌区划图的概念。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一.填空(每空 1 分,共20 分)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

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

在水深小于1/20 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

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 1 分,共10分)1. 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 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 年平均地温在0oC 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 名词解释(每组 5 分,共30 分)1. 河床与河漫滩2. 泥石流与洪积扇3. 鼓丘与羊背岩4. 石窝与雅丹5. 黄土塬与黄土峁6. 断层崖与断层线崖四.简述题(每题 5 分,共20分)1. 简述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

2. 简述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3. 简述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4. 简述海蚀作用的三种基本形式。

五.试论述河流下切侵蚀发育阶地的主要原因以及阶地的形态特征和结构(20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20 分)1. 横向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和的影响所造成的。

地貌试题及答案

地貌试题及答案

地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 沙丘B. 峡谷C. 火山口D. 冰川答案:B2. 地球上最大的地貌类型是什么?A. 海洋B. 沙漠C. 森林D. 山脉答案:A3. 哪种地貌的形成与风力作用有关?A. 河谷B. 沙丘C. 冰川D. 瀑布答案:B4.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A. 火山B. 沙丘C. 峡谷D. 冰碛答案:D5. 哪种地貌是由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的?A. 火山B. 沙丘C. 峡谷D. 冰川答案:A6.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A. 火山B. 沙丘C. 峡谷D. 石灰岩洞答案:D7. 哪种地貌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A. 火山B. 沙丘C. 峡谷D. 冰川答案:C8.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A. 沙丘B. 海岸线C. 火山口D. 冰川答案:B9. 哪种地貌的形成与风化作用有关?A. 火山B. 沙丘C. 峡谷D. 花岗岩答案:D10. 以下哪种地貌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A. 沙丘B. 河口C. 火山口D. 冰川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________作用,会形成河谷。

答案:侵蚀2.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通过________作用,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

答案:侵蚀和堆积3. 沙漠中的沙丘是由于________作用形成的。

答案:风力4. 海岸线受到海浪的________作用,会形成悬崖或海蚀台。

答案:侵蚀5. 火山是由于地壳下的________活动,导致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答案:岩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地壳运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答案:地壳运动包括板块的碰撞、拉伸、俯冲等,这些运动可以导致地表的抬升或下沉,形成山脉、裂谷、海沟等地貌。

2. 描述一下冰川地貌的特点。

答案:冰川地貌通常包括冰碛、冰蚀湖、U形谷等,这些地貌的形成与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凡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解和沉淀),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石林:是指溶蚀残留的成片的尖塔状或剑状高大的石芽
漏斗:可溶岩地区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漏斗形或碟形的封闭洼地称为漏斗。

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表而通往地下深处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竖向洞穴。

溶蚀洼地:一种面积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洼地。

溶蚀谷地:岩溶地区宽阔而平坦的谷地称为溶蚀谷地。

干谷:岩溶地区干枯的或间歇性有水的河谷。

峰丛:峰丛(peak cluster)是一种连座峰林,顶部山峰分散,基部相连成一体。

峰林:峰林(peak forest)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其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

溶洞:溶洞是指岩溶侵蚀作用及后期沉积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洞穴。

石笋:由石钟乳下滴的水体在相应滴落到地面后发生沉积,形成的向上生长的笋状、圆柱状的碳酸钙沉积体叫石笋
石钟乳:是由洞顶裂隙渗出富含碳酸钙水流发生沉积、从洞顶向下垂直悬挂生长饿碳酸钙沉积体。

由方解石成层结晶构成,悬挂如古钟,外形如乳。

石柱;石笋和石钟乳是成对生长而最后两者连接,或石笋生长与顶板相接,或石钟乳向下生长连接地面,就形成洞穴内部的柱状灰华沉积地貌称为石柱。

2、分析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的实质是酸性溶液使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和水溶液中碳酸钙重新沉积两个过程。

即:CaCO3 + CO2 +H2O-----2HCO3- + Ca++
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它们具有质的确定性,是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

但是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具有量的影响,是岩溶作用的充分条件。

3、试述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及其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在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上升的石灰岩高地开始,岩溶地貌发育可按“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和“老年期”阶段顺序发展,各个阶段有一定的地貌组合。

1.幼年期阶段:非可溶性岩石被剥蚀后,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常出现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2.青年期阶段: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

这时,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很发育,有许多地下河。

3.中年期阶段: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洞穴发生坍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同时发育许多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和峰林。

4老年期阶段:当不透水岩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重新出露,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平面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

5、试述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地带性(zonality)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
地表近于带状分布,按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更迭现象。

地带性的起因是由于地球球形、地轴倾角以及由此引起的太阳能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

气候对岩溶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大气降水、蒸发、日照和气温等气象要素不但直接地影响地表的岩溶作用,而且还通过水文、土壤及生物等间接地影响岩溶过程。

这些影响集中地反映在水的径流量和溶解性两个方面上。

气候对岩溶作用影响的结果使全球岩溶地貌景观具有强烈的气候分带色彩。

目前可明显分出的有五个气候地貌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干旱带和寒带等喀斯特地貌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