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中医人治病用药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深感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自从踏入中医领域,我便对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现将我的感悟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诊疗过程中。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不仅会针对感冒的症状进行治疗,还会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再次发生。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中药方面,我认识到中药的疗效并非单一成分的作用,而是通过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方面,我体会到针灸的神奇之处,它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在推拿方面,我了解到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对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三、中医的预防观念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提倡预防为主。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的预防方法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有常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中医的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每位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因此,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

五、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疗效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不仅疾病得到了缓解,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使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也为我从事中医事业增添了信心。

六、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是一门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

一名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用药心得

一名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用药心得

一名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用药心得1、夏枯草:应用于淋巴癌或者其她癌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效佳,常用量30--100克。

取其解毒散结之效。

2、天花粉:一般应用于癌症肿块破溃,症见浓汁略稠,有臭味。

如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等。

用量一般15--60克,取其消肿排排脓之功。

另外用于各种癌症引起的咽干,口渴,咽痛效果亦可,取其清热生津之效。

3、皂角刺:用于癌症肿块未溃或者已溃,未溃者引之消散,已溃者引之排脓。

常用量30--60克,量小无效。

4、鸡血藤与石韦:此两味为对药,用于放化疗治疗癌症时引起的血细胞减少。

这就是沈绍功家传经验,验证于临床,经得起重复。

无论就是白细胞还就是红细胞等减少均效。

常用量鸡血藤15克,石韦10克,石韦不能应用量大,对肾有刺激。

由于就是家传,用药机理无法解释。

5、石菖蒲与郁金:用于改善癌症病人的忧郁情绪,就是沈氏所传的对药,我加于治疗癌症方药中,对神情抑郁,悲观的癌症病人确实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常用量就是每味药各10克。

6、山慈菇:现代医学证实,山慈菇就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治疗癌症的高效药物。

能治疗多种癌症,如食道癌,胃癌,乳腺癌,甲腺癌其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打粉应用,6--15克左右,我常常作为治疗癌症的基础用药,基本上每方必加。

7、牡蛎、浙贝母,玄参:此三味药既就是程钟龄的消瘰丸,凡就是没有破溃的癌瘤大多加用,效果非凡。

一般用量:生牡蛎30克,玄参15克,浙贝母6--12克;生牡蛎与浙贝母最好打粉应用,效果较佳。

浙贝母也可以应用川贝母,平贝母与大贝母代替,但川贝价格昂贵。

大贝母散结的效果比较优良。

我现在正尝试应用,而且价格比较便宜。

8、生黄芪:生黄芪具有托毒生肌之效,不论虚实寒热之癌瘤都可以应用。

一般用量30--200克,破溃的用量应该大些,如治疗乳腺癌已经破溃溃烂,应用量多在百克以上,同时还输液黄芪注射液30毫升,相当于生药60克。

我们一般作为治各种癌症的基础用药,作为各种抗癌药的一个动力。

心得体会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心得体会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名老中医用药心得,供你参考!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篇1肝病1、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

针对阴虚湿热病人。

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是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扶正以祛邪,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能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阳痿早泄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2、枸杞----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

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

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

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

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

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

数年精华:一名中医的用药心得5淡泊宁静空间

数年精华:一名中医的用药心得5淡泊宁静空间

数年精华:一名中医的用药心得5淡泊宁静空间数年精华:一名中医的用药心得5数年精华:中医用药心得5五一,带状疱疹及愈后神经痛1,栀子,带状疱疹,干者红赤,作痒发热,多属心,肝火盛,湿者黄白,作烂流水,多属脾,肺湿热,但不论哪种症型,均与热有关,临证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以及脉证所指示的归经不同来选药,例如发在胁肋部属肝经,用龙胆草等等,然而,栀子可清一身之火,不论何经何络,不论新病温毒还是久病余毒,皆可清解之,故我每方必用。

多与二花,地丁等同用。

2,地龙,心,肝,脾,肺之火内盛,又受外来风火邪毒侵入,两阳相合,其火炎炎,津血受其熏灼,必致津伤血瘀于络,故而作痛,地龙能活血通络,又能清热,属虫类,力大效宏,且一药多用,为我治疗此病的必用药。

3,白芍,甘草,火邪久郁,导致津伤血瘀。

津液不足,则络干而涩,再受火烧灼,故而灼痛难忍;血瘀于络,被火灼成干血,更滞于经络,不通则痛,故而刺痛难忍,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滋阴生津,润络止痛,干血得润则瘀易祛,五脏得润则火易清,且甘草又为解毒良药,白芍又为凉肝良药,合用又为止痛良药,以之治疗此病,甚为合适。

4,黄芪,愈后神经痛治疗较为棘手,此多属热、湿、毒邪蕴结肌肤,消退后,脉络受损,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中老年或体虚病人则往往病去正气受损,无力推动瘀血,故缠绵难愈,还有就是正虚邪恋,正气不足,不能鼓邪外出,而余毒未清,也可使病情缠绵不愈,黄芪与活血药地龙等同用可使气充足而推血有力,与扶正药蜂房等同用可使正气充足能鼓邪外出,我的经验是黄芪剂量要大,否则效果也不会太明显,还有,如果病人阴虚或火旺,一定要配伍滋阴清热之品,否则有助火之嫌。

5,蜈蚣,全蝎,此2药针对久病顽疾,久瘀顽毒,有殊功,远非他药所能及,蜈蚣搜风攻毒,走窜之力最速,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微毒转善解毒,又能增强体质,从而促进疾病痊愈,全蝎能窜筋透骨,开气血之凝滞,并解毒医疮,祛风止痛,2药合用则所向披靡,顽疾亦可获愈,对体质虚弱者需重视补虚。

名医用药心得总结范文

名医用药心得总结范文

自古以来,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名医们凭借其深厚的医术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用药心得,为后世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以下是对名医用药心得的总结:一、注重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名医们注重整体观念,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地域等因素,综合运用中药进行治疗。

1. 辨证施治:名医们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针对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案。

2. 调和阴阳: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名医们在用药过程中,注重调和阴阳,使人体恢复平衡状态。

二、重视药物配伍中药配伍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名医们在用药过程中,善于运用药物配伍,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1. 相须配伍:将具有相似功效的药物配伍使用,增强药效。

2. 相使配伍:将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配伍使用,发挥药物互补优势。

3. 相畏配伍:将具有相互制约作用的药物配伍使用,减少药物副作用。

4. 相杀配伍:将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配伍使用,降低药物毒性。

三、讲究用药剂量名医们在用药过程中,注重掌握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2. 适时调整: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3. 遵循药典规定:在用药过程中,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相关规定,确保用药安全。

四、注重药物归经中药归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医们在用药过程中,注重药物归经,使药物发挥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

1. 根据病位选药: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选择相应的归经药物进行治疗。

2. 根据病机选药:根据疾病发生的机理,选择相应的归经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名医用药心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华佗用药心得体会感悟(3篇)

华佗用药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我国众多中医药学家中,华佗以其精湛的医术和独特的用药理念,成为后世的楷模。

近年来,我有幸研读华佗的用药心得,深感其独到之处,现结合自身学习体会,谈谈我对华佗用药心得的感悟。

一、注重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华佗在《华氏中藏经》中提到:“病有标本,治有先后。

标本不同,治法各异。

”这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思想。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华佗用药的精髓。

他认为,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其病因、病机、病势、病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感悟: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病人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二、善于运用经方,化裁加减华佗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许多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这些经方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然而,华佗并不拘泥于经方,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灵活化裁加减,使之更符合病人的实际需求。

感悟:在运用经方时,我们要善于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化裁加减,使之更具有针对性。

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中医药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注重整体观念,内外兼治华佗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既要注重内治,又要注重外治,内外兼治。

感悟: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注重内外环境的调节,使人体内外环境达到平衡。

同时,要善于运用内外兼治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重预防保健,未病先防华佗在《华氏中藏经》中强调:“病从内生,邪从外入。

”他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因此,华佗注重预防保健,提倡未病先防。

感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养生保健,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同时,要关注疾病的前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恶化。

五、注重医德修养,关爱患者华佗在《华氏中藏经》中提到:“医者,仁术也。

名中医服药体会心得

名中医服药体会心得

名中医服药体会心得中药材包含植物药、小动物药和矿物质药三大类。

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名中医服药体会心得,供你参照!名中医服药体会心得篇1 肝脏疾病1、旱莲草----能够护肝祛毒。

对于阴虚湿热患者。

既能滋阴牵正,又能散血祛毒,且不助湿,变成我医治湿热型肝炎病症的必服药。

2、白矾----用白矾5G添加方药中,起祛毒降酶的用处,实际效果确实很明显,但此药必须中病为止,不适合久服,待转氨酶降至一切正常就可以停止使用,一般不容易反跳,是奏效速率更快的药。

3、黄芩----牵正以扶正祛邪,用100到150G,4日内就可以获效,假如使用量在60下列,时有无效果者,且奏效迟缓,针对沒有气虚症状的也很必须用。

4、鳖甲----有显著牵正实际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但能抑止或反转纤维化工艺,还能提升血浆蛋白水准,改进身体素质,缺陷是仅适用阴虚体质的患者。

5、蒲公英花---其优势是安全性无毒性,次之也有桑寄生(抑止病毒感染成效显著,又能补虚),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对寒湿显著的患者,大使用量的蒲公英花还能够致泻,使邪有发展方向,(占用或加白术茯苓)。

6、蜂巢----有助阳,化湿浊,攻毒出门,阳虚症状的常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粉细砂,加上浩然正气不够,正虚邪恋而缠绵悱恻难愈,湿为邪气,易伤气血。

阳萎早泄1、高丽参----肥胖症,精力差等证见气血虚阳虚者,高丽参能够大补气补血,对阳痿症状也是有很显著的实际效果,我一般是在基本治疗效果看不出时才加,起绝技的用处,使用量在20到30.2、枸杞子----一能够补肾固精以起痿,二能够与补阳药相伍,遏制补阳药之燥烈。

枸杞子使用量到50之上,实际效果会很显著。

3、霪羊霍,对性事冷漠的患者,此药为优选。

用以临床医学,实际效果确实显著,若合乎脾肾虚,其使用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就是我医治肾双虚的最常备药。

4、阳起石----为此药为主导,使用量做到70,佐以枸杞子防其燥烈,患者于服药第2日取得成功心室。

2024年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2024年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2024年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在2024年,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已经经验丰富,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他们对中药的应用和疗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他们的体会和心得,总结为____字:第一部分:中药治疗的优势和原理(____字)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其优势在于疗效持久、副作用小、调理全面等方面。

中药通过调理全身,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促进自身的康复和平衡。

中药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可以调理全身:中药通过草药的特定成分,可以影响整个人体的机能调节。

中药的复方用药可以包含不同的中草药,每个中草药都有特定的功能,通过它们共同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中药调节阴阳平衡:中药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疾病都是由于阴阳失衡引起的。

中药可以通过草药的属性和功效,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人,中药可以选择具有温补作用的草药来调理;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可以选择具有滋阴作用的草药来治疗。

3. 中药促进自身康复:中药不同于西药的强效药物,它更加注重的是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愈机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中药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从而帮助人体自己调节和康复。

第二部分:老中医的用药经验(____字)老中医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用药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症的用药经验和方剂推荐:1. 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老中医认为,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是由风邪入侵引起的。

中药的治疗重点是宣肺解表、祛风散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羌活胡葱汤、桂枝汤等。

2.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老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药的治疗重点是健脾和胃、理气和中。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3. 睡眠问题:睡眠问题是近年来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问题,常见的问题包括失眠、多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老中医人治病用药的心得体会,值得细细品悟戴医生健康汇42分钟前·执业医师戴医生健康汇,每天与你分享健康资讯、保健常识、心理健康、中医养生、健康饮食、养生食疗、健康知识、生活常识、两性健康,远离亚健康,健康是一种心态!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让养生成为一种习惯!1.治病当处处吻合病机。曾治一腹胀满因子气郁,但系久病体弱,仿厚姜半甘参之意,用人参、厚朴,酌加香附、木香以疏其气,半夏、茯苓以燥湿利水,应手而效。如果单纯疏气或单纯补虚,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暑邪最易伤气耗津,伤气则气短、倦怠,耗津则汗出、口渴、心烦,暑伤肺则咳,可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为治。徐洄溪说:"麦冬、五味,咳者忌用,不咳之暑证可用。"我认为,因寒之咳,忌用麦味,而暑证之咳为热,又无痰,用之无妨,但须注意夏季贪凉而感寒咳嗽者多,用时必须辨明。3.心脏病如引起气短、浮肿,兼有畏寒喜温的情况,可酌用真武汤治之。虚者,可加人参。4.肝炎,用逍遥散时,须用赤芍;肝区疼痛时,可酌用郁金、姜黄、乳香、没药;肝炎初期,不必加补药;食欲不振者,可以调理脾胃为主;憋胀甚者,可以加青皮、枳壳、香附等品;兼见口苦、舌黄、脉弦数者,可加丹皮、栀子、龙胆草等。5.月经过多服他药而无效者,可用红枣,不拘多少,烧服之,每验。6.病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时,如有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少气者,加甘草,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腹泻者,加干姜,这是栀子豉汤应用的加减法则,本系仲景之意也。7.疣子,以薏米煮粥食之有效。8.胃脘压痛,可用枳实,胀满可用厚朴,便秘加大黄,燥用芒硝,兼虚者,辅以参归,兼郁者,加入香附,兼寒者,酌加姜桂。用泻下法必须如此,可触类引申,灵活掌握。9.根据我的经验,无腹胀满症,虽大便不通,也不用枳朴,有胀满症,即使是泄泻症也可用之。仲景曰:"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249条)我认为调胃承气汤中(大黄、甘草、芒硝)没有除胀满的药品,本条当是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的适应证。10.痛痹,若初感寒即痛者,可用桂枝及酒煎熨治,寒化为热禁用。11.痹证见筋脉拘滞,屈伸不利者,此血虚血燥之证,非养血养气不可。12.痛风,痛久邪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银花、钩藤之类,最能入络,可随宜加之。13.痹证不愈,久痛必夹郁,郁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瓜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都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14.痛痹,凡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生芪、菊花、蒺藜、阿胶பைடு நூலகம்甘草之类为膏,柔润熄风之法。15.闪挫扭伤所致腰背肢体疼痛者,可用活血通络之品,酌加麝香效果较好。麝香有活血通络之功,可入丸剂。如入汤剂,可冲服之,用量0.03~0.06克即可。16.关节炎之急性者,用少量醋柳酸,每次0.2克,1日3次。有热者,加生石膏效果很好,用量不宜多。17.药物配伍,要注意有机配伍,而不是随意堆砌。如厚朴配人参,用于虚胀;厚朴配枳实、大黄,用于腹胀满而拒按;厚朴配干姜,用于寒胀;厚朴配栀子,用于烦满等。还有一种配伍为复用,可增强其同类作用。如败毒散中的羌活配独活,柴胡配前胡,清肺汤中的麦冬配天冬等,虽然作用有所差异,但大的方面作用还是一致的,互相配合,协同应用,取其力量增强之意。如无机地配合,则没有什么意义,也难以取得较好疗效。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最好的支持警惕身体的异常信号,关于亚健康你了解哪些?答题赢抗癌保障金相关搜索香附子图片中医偏方大全中药配方口诀倪海厦伤寒论40花粥老中医mv栀子泡水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