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之本,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种尊敬父母、尊重长辈的行为。
下面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重要句子。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孝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孝是仁的本源,是仁心的根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是一种道德的起点,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基础,只有懂得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要远离父母,即使外出游玩也要有所规划,要时刻顾及父母的感受。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常怀孝心,不要因为自己的快乐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要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另外,《论语·子路》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孝顺父母的再次强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准则。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我们行为的准则,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尊敬父母,顾及他们的感受。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父母年高,不可以不知,知和而不孝,知孝而不和,是为孝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尊敬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和睦相处,要和睦家庭关系。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关爱他们,要和睦相处,让父母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每一句都是孔子对于孝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源泉,是一种道德的起点,是人伦之本。
他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教导我们要时刻怀着孝心,尊敬父母,和睦相处。
这些句子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怀着孝心,尊敬父母,和睦相处,让孝道之风在我们身边永远飘扬。
简述论语中孝的内涵

简述论语中孝的内涵孝,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孔子认为孝是人之本,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孝的内涵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
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例如,《论语·为政》中提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一个君子如果没有孝心,就不会被他人尊敬,也没有学识的扎实基础。
另外,《论语·为政》中还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强调了友情和孝道的关系。
这些论语都表达了孔子对于孝的重视和强调。
孝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孔子认为,对祖先的敬仰是孝的重要表现之一。
《论语·述而》中提到:“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意思是在进行祭祀时,要像神祇就在身边一样恭敬,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另外,《论语·述而》中还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不仅仅是在父母健在时表现,也要在祖先去世后持续不断地纪念和敬仰。
孝也包括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和照顾。
孔子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为了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论语·八佾》中提到:“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育,更重要的是对待家庭成员的尊敬和关爱。
孝还包括对于师长的尊重和敬仰。
孔子认为孝顺的表现不仅仅限于家庭,还包括对于师长的尊重和敬仰。
《论语·雍也》中提到:“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意思是孔子说没有见过像追求美色一样追求德行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德行高尚的人应该怀有敬仰之情。
另外,《论语·述而》中还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有德行的人要怀有敬意和崇敬之情。
论语中对孝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也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
尊孝是孝道的最基本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行孝以忠”,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尊敬父母是孝道的起点,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敬意。
孝顺父母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包括恭敬对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孝顺地照顾父母的生活等。
尊孝是孝道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孝道是站不住脚的。
慈孝是孝道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尊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慈。
”慈孝是对其他人的关爱和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孝顺。
慈孝表现在对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上。
一个慈孝的人不仅要尊重父母,还要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具有广泛的爱心和同情心。
爱孝是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慈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爱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要付诸实际行动。
爱孝的人要尽可能地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爱孝是对父母的深情厚意的表达,是孝道的高级形态。
敬孝是孝道的最高层次,也是最为严格的要求。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敬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意和尊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孝顺和关怀,更要从内心深处体现出来。
敬孝的人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敬孝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态度和行为,是对父母的最高敬意和最真诚的孝道表达。
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是孝道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要求。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孝道体系。
只有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孝道,将孝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其中关于孝的论述内容丰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涵。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孝”一章,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来阐述孝的内涵。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将孝视为仁道的根本,也就是人伦之道的基石。
《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孝者,爱人”进一步阐释了孝的本质。
爱人就是对家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孔子认为孝的本质就是爱,而爱是构建和谐家庭、维系亲情关系的基础。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强调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怀。
《论语》中的孝还与社会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个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则故事,孔子讲述了一个孝顺父母的例子。
有一次,孝子惠子以身体不适为理由,不愿出外宴请朋友,而之后父母还是说:“鲁人无故不服先王之标,今子以小白病,又弗服。
亲之事,父母教之,何病之足道也。
”这则故事表明了孔子对孝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强调了孝与德行和道德的联系。
《论语》中的孝还涉及到家庭伦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是家庭和谐的关键。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强调了孝和弟的关系,即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出了家庭还要尊敬师长和长辈。
孔子还提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概念,倡导老年人应该遵守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不影响家庭和社会秩序。
《论语》中的孝涵盖了哲学、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通过对孝的论述,表达了孔子对家庭亲情关系、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视。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文字。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美德,也是《论语》中频繁讨论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孝的概念、孝的表现形式和孝的价值等方面浅析《论语》中的孝。
一、孝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论语·述而篇》中有一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直接表明了孔子对孝的定义,即孝是指对父母尽心尽力的敬爱和照顾,以及对兄弟姐妹的友善和关爱。
孔子还提到了一些孝的基本表现形式,如谨守信用、广泛关爱他人、尊重做人的道德规范等。
二、孝的表现形式《论语》中对于孝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的描述和教导。
首先是尊敬父母。
《论语·学而篇》中有一段话:“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无违”的意思是指对父母的话语和命令要无条件地遵守,丝毫不得违背。
这充分说明了孔子对于孝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其次是周全父母的照顾。
《论语·冉有篇》中有一段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段话是说孔子指导学生们在父母在世时,应该多陪伴在身边,不要远离。
如果要离开,也要告诉他们去向,并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地和打算,不要随意游荡。
再有是手段得当地从事养育。
《论语·为政篇》中有一段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段话是指孔子对于自己和回文子的交流,虽然日夜不间断,但从未对回文子动过愚昧的念头。
这说明了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爱,还包括对人才的培养。
三、孝的价值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价值。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孝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孝是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在实践中也包括对其他长辈和亲人的尊重和关怀。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出门能够尊敬师长,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成为仁人的基本条件。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包括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并且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表明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
句话教导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即使父母不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
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如果必须离家远行,也应该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计划。
总之,《论语》中强调的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同时,作为子女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
边。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念,也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有着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将孝分为了四个层次。
本文将以孝的四个层次为标题,分别进行阐述。
一、恭敬孝孝的第一个层次是恭敬孝,即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克己复礼为孝,无怨为君。
”这句话意味着孝顺父母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同时也是对君主的忠诚。
恭敬孝体现了一个人对父母的敬畏和尊重,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起点。
恭敬孝的具体表现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上。
比如,孝顺的人会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经常和父母交流沟通等。
恭敬孝的核心是要以孝心对待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不轻易违背他们的意愿。
二、谨慎孝孝的第二个层次是谨慎孝,即对父母的言行要谨慎,不做让父母失望的事情。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做到合乎自己身份和职责的事情,不做过分冒进和不负责任的事情。
谨慎孝的具体表现可以体现在个人行为上。
比如,孝顺的人会遵守社会公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不给家庭和父母带来麻烦和困扰。
同时,谨慎孝还要求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忠诚孝孝的第三个层次是忠诚孝,即对父母要忠诚,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要尽力帮助和照顾他们。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意味着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应该尽量减少对外出游的次数,以便更多地陪伴和照顾父母。
忠诚孝的具体表现可以体现在经济支持和精神关怀上。
比如,孝顺的人会主动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还会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忠诚孝要求一个人要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团结,愿意付出一切。
孔子对孝的解读

孔子对孝的解读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理念影响至今。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孝是人们应该尽力去做的事情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孔子对孝的解读。
首先,孔子认为孝尊重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治理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第一步,只有尊重父母,才能够培养出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孔子认为,孝是人民美德的根源,他在《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父母身边不离开的人才是有方向的,远离父母的人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必须时刻尊重父母。
其次,孔子认为孝的内涵不仅是对父母尊重,也包括了对祖宗的敬奉。
孔子认为,我们的生命是建立在祖先的基础上,祖先为我们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他在《论语》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祖先就像在我们面前一样,我们在犯事之前必须请教祖先的意见,获得他们的祝福,同时也要为他们祭祀,表示对他们的敬仰和感恩。
孔子对孝的解读也包括了对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孝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父母的尊重,还包括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和帮助。
孔子在《论语》中说:“参乎?父子之间,难也;惟鬼神之与人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以维持子父之间的感情,但是维持人与神之间的感情是比较容易的。
孝顺不仅体现在父母之间,也体现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中。
最后,孔子认为孝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行动。
他强调的是孝道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如吃饭、睡觉、走路等方面,我们都应该用言行去体现孝道。
孔子在《论语》中说:“二三子之孝,于爱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不仅在于言辞,更在于行为,我们要通过日常的实际行动去发扬孝道。
总之,孔子对孝的解读,强调的是尊重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孝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行动,在生活中体现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孝的范围也不仅限于父母之间,也包括了对兄弟姐妹和祖宗的尊敬。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推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摘要: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论语》中的孝以温馨的亲情为基础,讲述了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孝行,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
在《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思想。
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道”的章节,来论述《论语》中所提倡的“孝道”思想。
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儒家思想
引言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主张孝悌仁义,而“孝”则被排在了首位,可见孝道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正因为“孝”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孝道的言论在《论语》中也占据了不少篇幅。
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
“孝”的章节,分析和论述了《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孝道思想。
本文首先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逐章节地解析了不同章节体现的孝道思想;文章的第二部分将这些孝道思想融合到一起,进一步论述了《论语》中所提出的孝道观点;第三部分论述了孝道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一、《论语》中的“孝”
(1)尊敬长辈,以礼待之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孝”即“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 就是不要违背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这句话强调了对父母应当敬之以礼,不管是父母健在还是已故,都应当以礼相待,不可违逆。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说:“今时的人,认为孝亲就是能养他们,给他们吃的,穿的。
而人们饲养的犬马也能得到喂养。
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差别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提倡尊敬父母的思想,为人子女者,不仅仅要赡养父母,更应当尊敬父母,如果不尊敬父母,而只是把父母当作动物一样养着是不能称之为孝的。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
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儒家文化对长辈的劝谏讲究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温柔敦厚,不要求急风暴雨似的劝谏方式。
这种方式在有时候被解读为愚孝,其实不然,这恰恰体现的是尊敬父母的思想。
对待长辈不应当有顶撞,粗言相对,而应当委婉,即便是长辈有过失也应当婉言相劝,同时也不能因为他们不接纳自己的观点而违逆对抗,相反还是得继续尊敬他们。
(2)赡养长辈,关注长辈身体健康,对长辈尽责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孝”即不仅要“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还要“色”。
意思是不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还要对父母和颜悦色。
在孔子的思想中,赡养父母不仅仅是指给父母吃喝,还需要有“礼”。
孔子的意思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孟武伯问孝。
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孝敬父母需要为他们的疾病担忧,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这句话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即便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不能让父母担心。
在这里,孔子所看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赡养父母,防止父母身体出现疾病,与父母共同生活。
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
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龄绝对不能不知道。
因为天增岁月,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但同时又增添一丝忧虑,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
也就越短了。
因此,作为子女,应当关注父母的年龄,尽自己最大可能保障父母的健康。
(3)遵从父母教导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论语.为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判断一个人孝与不孝,可以通过其志向和行为来判断。
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完全合理,但在当时确实可以理解。
父亲是子女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因此子女应当遵从父亲的教导、遵守父亲制定的规矩而不能随意更改。
二、综述《论语》中的“孝”
从第一部分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论语》中的“孝”把礼放在了首位,即孝要合乎礼。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极其重视“孝”,不仅仅强调子女应当赡养父母,关心父母身体,更应当对父母要待之以礼,不可粗鲁违逆,无论父母在世不在世都应当如此,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孝。
同时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孝的具体行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可谓孝矣”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 “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些都是孝的具体行为要求。
孝顺,不能光说不做,因此孔子对孝行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关心父母身体,担忧父母的疾病;照顾父母饮食起居,不让父母劳累;遵从父母教导;对父母说话温婉敦厚,不顶撞父母等等。
三、孝道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孝道思想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后来的儒家学,如孟子、朱子也都很注重孝道。
孝道作为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孝道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构建和谐社会,孝道依然有着其重大的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一个人必须将“孝”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才能为他人和社会所容纳。
虽然在古代社会中,“孝”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工具来运用,把
“孝”纯粹当作教导人民服从统治、维持社会稳定的纯功利性的工具,但是并
不妨碍“孝”在原本意义上维系了亲情关系并促进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要融合于社会中,也就必须具备孝的德行。
可见,“孝”不但是个人在家庭中必须具备的德行,也是悦纳于社会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着力,个人道德的核心就是“孝”的意识,很难想象一个不孝的人会对别人对社会友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使社会和谐平稳运行。
其次,在家庭层面上,虽然现代的家庭构成与西周时不同,功能也大有差异。
但是,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为家庭成员提供身心栖息之处,培养个人道德是古今一贯的。
家庭中亲子关系在人类时间流动过程中起着基础和核心作用。
对孝的提倡,使子女尊重、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精神、情感需求;父母
慈爱、抚育子女,可以使得父母子女之间亲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营造和建立起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和睦、温暖的家庭。
再次,在社会层面上,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竭力宣扬孝道,多是为了使民风淳朴,不犯上作乱,从而保持统治秩序维护自身的利益。
现在我们也大力提倡“孝”却是有别于封建社会的,我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平稳运行,使人民安康幸福、祖国繁荣昌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提倡孝道,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论语》的“孝”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需要,也对后世伦理规范起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
我们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并赋予其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的含义,做到古为今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论语[M]∙
[2] 论语别裁[M].张居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论语》与《孟子》中“孝”之比较[J].谢燮.现代语文.2008.1.
[4] 《论语》的“孝”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李晓虹,荣虎只.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
科版)第23卷第4期.2007.8.
⑸《论语》中“孝”的文化内涵[J].涂耀威.孝感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