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弯曲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材料的弯曲性质,探究其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弯曲是其中一种形变。
在实验中,我们用到了一根长而细的金属棒,将其固定在中间部分,然后在两端施加对称的力,使其发生弯曲。
实验装置:弯曲金属棒、测力计、直尺、螺钉刻度尺。
实验步骤:1. 将金属棒放置在实验台上,用螺钉将其固定在中间部分。
2. 在金属棒的两端分别固定测力计,用直尺测量两个测力计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3. 分别给两个测力计施加相同的力,并记录下测力计示数。
4. 分别调整测力计,给金属棒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并记录下测力计示数及对应的距离。
5. 分别拧松两端的螺钉,测量金属棒在不同载荷下的变形情况。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金属棒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并绘制出应力 - 应变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金属棒在不同载荷下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并绘制了应力 - 应变曲线。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弯曲应力与施加的力成正比,即弯曲应力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
2. 弯曲应力与材料的几何形状有关,即相同的载荷下,细长的材料受到的弯曲应力更大。
3. 弯曲应变与弯曲应力成正比,即弯曲应变随弯曲应力的增加而增加。
4. 材料的弯曲模量是材料力学性质的一种度量,表示单位应力下的弯曲应变。
在本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斜率来计算出弯曲模量。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材料的弯曲性质,并探究了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是成正比的,且与材料的几何形状有关。
弯曲模量是材料力学性质的一种重要参数,可以通过斜率来计算。
这些结果对于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三,杨明. 材料力学实验讲义.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 李四,王五. 材料力学实验指南.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3-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弯曲)

测点 1 的平均读数差Δ A1 平=
1 平 A1 平 10
6
梁的材料: 梁的弹性模量 梁的截面尺寸 加载位置
低碳钢(Q235) E=200GPa 高 H= a=
WZ bH 6
2
宽 b=
抗弯截面模量
平均递增载荷
P平
P平 2
与Δ P 相应的弯矩 M
max
a
四、测点 1 实验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的比较
1 实 E . 1 平
1理
M
max
WZ
误差:
1 理 1实 1理
100 %
五、回答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梁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
2.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审阅教师
材 料 力 学 实 验 报 告(二)
实验名称:弯曲正应力实验
实 验 地 点 指 导 教 师 小 组 成 员 实验日期 班级、学号 报 告 人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设备型号、名称 其他
三、实验记录
载荷 (kgf) 测点 1 读数 Δ A1 A1 测点 2 A2 Δ A2 电阻应变仪读数 测点 3 A3 Δ A3 测点 4 A4 Δ A4 测点 5 A5 Δ A5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拉伸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电子万能试验机的结构原理,并进行操作练习。
2.确定低碳钢试样的屈服极限、强度极限、伸长率、面积收缩率。
3.确定铸铁试样的强度极限。
4.观察不同材料的试样在拉伸过程中表现的各种现象。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电子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记号笔。
三.试验原理: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在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时所支撑的理论依据。
参考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课本的介绍,以及相关的书籍介绍,自己编写。
)四.实验步骤1.低碳钢实验(1)量直径、画标记: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
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用记号笔在试样中部画一个或长的标距,作为原始标距。
(2)安装试样:启动电子万能试验机,手动立柱上的“上升”或“下降”键,调整活动横梁位置,使上、下夹头之间的位置能满足试样长度,把试样放在两夹头之间,沿箭头方向旋转手柄,夹紧试样。
(3)调整试验机并对试样施加载荷:调整负荷(试验力)、峰值、变形、位移、试验时间的零点;根据计算出加载速度,其中为试样中部平行段长度,当测定下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时,并将计算结果归整后输入;按下显示屏中的“开始”键,给试样施加载荷;在加载过程中,注意观察屈服载荷的变化,记录下屈服载荷的大小,当载荷达到峰值时,注意观察试样发生的颈缩现象;直到试样断裂后按下“停止”键。
(4)试样断裂后,记录下最大载荷。
从夹头上取下试样,重新对好,量取断后标距和断口处最小直径。
2.铸铁实验(1)量直径: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
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启动电子万能试验机,手动立柱上的“上升”或“下降”键,调整活动横梁位置,使上、下夹头之间的位置能满足试样长度,把试样放在两夹头之间,沿箭头方向旋转手柄,加紧试样。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举例

实验一拉伸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Q235)的屈服点σ,强度极限bσ,延伸率δ,断面收缩率ψ。
s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σ。
b3.观察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如屈服、强化、颈缩等),并绘制拉伸曲线。
4.熟悉试验机和其它有关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1.液压式万能实验机;2.游标卡尺;3.试样刻线机。
三、万能试验机简介具有拉伸、压缩、弯曲及其剪切等各种静力实验功能的试验机称为万能材料试验机,万能材料试验机一般都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1)加载部分,利用一定的动力和传动装置强迫试件发生变形,从而使试件受到力的作用,即对试件加载。
2)测控部分,指示试件所受载荷大小及变形情况。
四、试验方法1.低碳钢拉伸实验(1)用画线器在低碳钢试件上画标距及10等分刻线,量试件直径,低碳钢试件标距。
(2)调整试验机,使下夹头处于适当的位置,把试件夹好。
(3)运行试验程序,加载,实时显示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
观察屈服现象。
(4)打印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记录屈服载荷F s=22.5kN,最大载荷F b =35kN。
(5)取下试件,观察试件断口: 凸凹状,即韧性杯状断口。
测量拉断后的标距长L1,颈缩处最小直径d1 Array低碳钢的拉伸图如图所示2.铸铁的拉伸其方法步骤完全与低碳钢相同。
因为材料是脆性材料,观察不到屈服现象。
在很小的变形下试件就突然断裂(图1-5),只需记录下最大载荷F b =10.8kN 即可。
b σ的计算与低碳钢的计算方法相同。
六、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表1-2 试验前试样尺寸表1-3 试验后试样尺寸和形状根据试验记录,计算应力值。
低碳钢屈服极限 MPa 48.28654.78105.223=⨯==A F s s σ低碳钢强度极限 MPa 63.44554.7810353=⨯==A F b b σ低碳钢断面收缩率 %6454.7827.2854.78%100010=-=⨯-=A A A ψ低碳钢延伸率 %25100100125%10001=-=⨯-=L L L δ铸铁强度极限 MPa 53.13754.78108.103=⨯==A F b b σ七、思考题1.根据实验画出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曲线。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引言:材料力学是研究物质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的科学。
在工程领域,材料力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供关于材料性能的定量数据,用于设计和优化结构。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一项材料力学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重点关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一种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通过对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测定,获得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等。
同时,通过断口分析,了解材料的破坏行为和断裂机制。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的材料力学实验装置包括拉伸试验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和金属试样。
拉伸试验机主要包括上夹具和下夹具,通过电机驱动实现上下夹具之间的拉伸和压缩运动。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应变和载荷数据。
金属试样采用标准的矩形横截面形状,制备精细,确保试样的几何尺寸以及表面质量。
实验过程:1. 调整试验机,确保试样正确安装在上下夹具之间,并进行预应力调校。
2. 设置拉伸速率和采样频率,开始实验。
3. 开始加载并进行拉伸实验,直至试样断裂。
4. 实时记录应变和载荷数据,生成应力-应变曲线。
5. 对断口进行分析,观察破坏模式和断裂特征。
实验结果分析:基于实验数据,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的绘制和分析,可以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是:一开始,材料的应变随载荷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这是材料的弹性区域。
当应变逐渐超过一定程度时,材料的应变开始迅速增加,即材料进入了屈服区。
进一步增加载荷,材料的应变仍呈线性增加,但增加的速率较之前小,这是材料的塑性区。
除了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我们还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等力学性能参数。
屈服强度是指试样开始进入塑性阶段时的应力值,抗拉强度是试样发生破裂时的最大应力值,而延伸率则反映了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延伸能力。
断口分析是评价材料破坏行为和断裂机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断口的形貌特征和变异,可以判断材料的韧性和脆性。
材料力学创新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创新实验报告——加强筋对钢板强度的作用分析一、实验背景生活中, 很多都多构件都是用钢制的薄板做成的。
如宿舍中放物品的架子、图书馆中的书架、柜子的门等等。
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 这些钢板的背面都焊有一块长条状的加强筋。
而这些钢板又普遍要承受较大的载荷, 我们就考虑到: 这些加强筋对钢板强度的提高是否有帮助呢?同时我们有考虑到, 长条状的加强筋并没有覆盖到钢板的各个位置, 因此我想到: 对于有加强筋的钢板, 平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变是否存在不同?二、实验目的1.通过将有加强筋的钢板与没有加强筋的钢板同时加载, 观察加强筋对钢板各点应力大小的影响。
2、通过粘贴应变花, 判断钢板受载荷时是否承受扭转应力。
三、实验方案选取两块材料、尺寸相同钢板, 其中一块背面焊有加强筋、另一块没有加强筋。
进行对照试验。
分别在两块钢板上相同的位置粘贴应变片。
并分别在相同位置加载, 测量各点应变, 进行对比。
分析加强筋对钢板强度的影响。
四、实验过程1.前期准备我们在实验室的柜子里找到了一块带有加强筋的钢板。
为了进行对比研究, 我们找到了一位铁匠师傅, 帮我们做了一块尺寸一样, 但是没有加强筋的钢板。
2.贴片方案本次实验, 我们在两块钢板上共贴了24个应变片。
如图2-1, 在没有加强筋的钢板上, 我们分别在正反面A.B.C.D四点各贴一片, 共计8片。
如图2-2, 在有加强筋的钢板上, 除了上述8片之外, 还在C、D点±45°方向的贴了片, 以研究钢板是否受扭。
图2-1图2-23.加载方案现实中承重钢板均可近似看成是承受的均布载荷, 对于本实验来讲, 采用均布加载似乎更合理些。
但由于应变片就在钢板的表面, 考虑到采用均布加载会触碰到应变片。
因此我们采用集中加载。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钢板应力最大的点为加载点。
因此我们在粘贴应变片的位置(即上图的A.B.C.D四点)分别加载。
每个点分别放置0.5kg 、1kg、2kg砝码, 进行三次加载。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扭转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扭转实验机的构造原理,并进行操作练习。
2.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剪切强度极限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
3.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二、实验仪器扭转实验机、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 1、低碳钢扭转【抗扭屈服强度】(剪切屈服极限):W Tss 43=τ (Mpa )[ 式中: T s – 屈服阶段最小扭矩值(N · mm ); W – 抗扭截面模量(mm 3);316d W π=(mm 3); d -- 试样横截面直径(mm )。
]【抗扭强度】(剪切强度极限):W T bb 43=τ (Mpa )[ 式中: Tb – 破坏前最大扭矩值(N · mm )] 在上述两式中都存在 3/4 的系数,来源见图一。
(a )初态 (b )中间态 (c )填满态 图 一 扭转等直圆轴进入屈服状态切应力变化图当扭转等直圆轴到达初态时,T —φ试验曲线上的扭矩T 并没有进入屈服阶段,但此时截面边缘上的切应力已经达到τs ,进入实际屈服阶段,有D ·τρ= 2ρ·τs 。
此时的扭矩:3322)2(42D d D d dA T s D s D Aπτρρτπρπρρτρτρρ====⎰⎰⎰初中间变化过程是塑性变形环逐渐变大直到填满整个截面的过程。
达到填满态时的扭矩:3222)2(3Dd d dA T s D s D s As πτρρτπρπρρτρτ====⎰⎰⎰满结果:初T =43满T 。
[满T 对应T —φ试验曲线上的扭矩s T]抗扭强度式中系数也可如此推理。
图 二 低碳钢扭转试样对低碳钢等直圆轴扭转在比例变形范围内符合剪切胡克定律,截面Ⅱ相对截面Ⅰ转角:πϕ180p GI TL =( ° ) (见图二)[ 式中:φ– 截面Ⅱ相对截面Ⅰ的转角(°); T – 截面扭矩值(N · mm ); L – 试样试验段长度(mm ); G --切变模量 (Mpa ;即N / mm 2);Ip – 对截面中心的极惯性矩(mm 4); Ip =W d2=432d π (mm 4) ]【切变模量G 】:πϕ180p I TL G ⋅=(Mpa ) ;πϕϕ180)()(1212--=T T I L G p (Mpa )[(见图三)T 2、T 1 --- 扭转弹性变形阶段选定两点对应的扭矩值(N · mm )。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报告

(2)调整试验机,使下夹头处于适当的位置,把试件夹好。
(3)运行试验程序,加载,实时显示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观察屈服现象。。
(4)打印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记录屈服载荷Fs=22.5kN,最大载荷Fb=35kN。
(5)取下试件,观察试件断口: 凸凹状,即韧性杯状断口。测量拉断后的标距长L1,颈缩处最小直径d1。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1-3。
截面Ⅰ
截面Ⅱ
截面Ⅲ
(1)
(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低碳钢
10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78.54
铸 铁
10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78.54
表1-3 试验后试样尺寸和形状
断裂后标距长度L1/mm
断口(颈缩处最小直径d1/mm)
答:低碳钢是典型的塑性材料,拉伸时会发生屈服,会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断裂前有明显的颈缩现象,拉断后断口呈凸凹状,而铸铁拉伸时没有屈服现象,变形也不明显,拉断后断口基本沿横截面,较粗糙。
3.低碳钢试样在最大载荷D点不断裂,在载荷下降至E点时反而断裂,为什么?
答:低碳钢在载荷下降至E点时反而断裂,是因为此时实际受载截面已经大大减小,实际应力达到材料所能承受的极限,在最大载荷D点实际应力比E点时小。
低碳钢的拉伸图如图所示
2.铸铁的拉伸
其方法步骤完全与低碳钢相同。因为材料是脆性材料,观察不到屈服现象。在很小的变形下试件就突然断裂(图1-5),只需记录下最大载荷Fb=10.8kN即可。 的计算与低碳钢的计算方法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力学
实验报告
对应课程
学号
学生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成绩总评
学年第学期
目录
1.低碳钢及铸铁拉伸破坏实验⋯⋯⋯⋯⋯⋯⋯⋯⋯⋯⋯⋯⋯⋯⋯(3 )
2.低碳钢及铸铁压缩破坏实验⋯⋯⋯⋯⋯⋯⋯⋯⋯⋯⋯⋯⋯⋯⋯(8 )
3.引伸计法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 12 )
4.低碳钢及铸铁扭转破坏实验⋯⋯⋯⋯⋯⋯⋯⋯⋯⋯⋯⋯⋯⋯⋯(15)
5.载荷识别实验⋯⋯⋯⋯⋯⋯⋯⋯⋯⋯⋯⋯⋯⋯⋯⋯⋯⋯⋯⋯⋯( 19)
成绩总评定 :
拉伸压缩测E扭转载荷识别
低碳钢及铸铁拉伸破坏实验
实验日期:
同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及原理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名称及型号:
吨位:
精度:
2、量具名称:
精度:
三、实验步骤
(一)、低碳钢、铸铁拉伸实验步骤:
四、试样简图
低碳钢试样
实验前实验后试
样
简
图
铸铁试样
实验前实验后试
样
简
图
五、实验数据及计算
低碳钢拉伸试验
(一)试件尺寸
(a)试验前
试件标直径d0( mm )最小横截距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L0平平平A
(1)(2)(1)(2)(1) ( 2)02 ( mm )均均均( mm )
(b)试验后
断后标断口直径 d 1 ( mm )距
L1
12平均( mm )断口(颈缩处)最小横截面面
积
A1
( mm2 )
屈服极限:强度极限:断后延伸率:
F
s
s (MPa)
A0
F
b
b (MPa)
A0
( L
1
L
O
)
100%
L0
A0 A1100%
断面收缩率:
A0
铸铁拉伸试验
(a)试验前
试件标直径d0( mm )最小横截距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L0平平平A
(1)(2)(1)(2)(1) ( 2)02 ( mm )均均均( mm )
(b)试验后
F
b
强度极限:b(MPa )
(二)绘出低碳钢的“力—位移、及铸铁的“ 力-位移”曲线低碳钢铸铁
六、讨论
1、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拉伸机械性能的比较
2、为什么在拉伸实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和直径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其延伸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3、根据实验观察低碳钢、铸铁断口形态,分析其破坏的原因。
低碳钢及铸铁压缩破坏实验
实验日期:
同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及原理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名称及型号:
吨位:
精度:
2、量具名称:
精度:
三、实验步骤
(一)、低碳钢、铸铁压缩实验步骤:
四、试样简图
低碳钢试样
实验前实验后
试
样
简
图
铸铁试样
实验前实验后
试
样
简
图
五、实验数据及计算
低碳钢压缩试验
(一)试件尺寸
(a)试验前
试件标直径d0( mm )最小横截距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L0A
(1)(2)平
(1)(2)
平
(1) ( 2)
平0
( mm2)均均均
( mm )
(b)试验后数据计算
F
s
屈服应力:s(MPa)
铸铁压缩试验
(a)试验前
试件标直径d0( mm )最小横截距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L0平平平A
(1)(2)(1)(2)(1) ( 2)02 ( mm )均均均( mm )
(b)试验后数据计算
F
b
强度极限:b(MPa )
(二)绘出低碳钢压缩的“力—位移、及铸铁压缩的“ 力-位移”曲线低碳钢铸铁
六、讨论
1、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压缩机械性能的比较
2、试件偏心受压对试验结果有何影响?
3、为什么不能求塑性材料的强度极限?
4、铸铁拉、压破坏时断口为何不同?
引伸计法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验日期:
同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及原理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试样材料:
2、试验机名称及型号:
吨位:
精度:
3、量具名称:
精度: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数据及计算
试件尺寸
试件标直
距
横截面 1
L0
平
(1)(2)
均( mm )
载荷( KN)
P i =载荷增量
Pi
P1 =
P2 =
P3 =
P4 =
P5=
P6 =
P =
径d0( mm )
最小横截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
平平A (1)(2)(1) ( 2)0
2
均均( mm )
引伸计法测 E 数据表
变形量弹性模量
E(Gpa)相应载荷变形量变形量差值
δi
δ1 =
δ2 =
δ3 =
δ4 =
δ5 =
δ6 =
=
计算:
L 0P
E i
A 0i
n
E i
E i1n
五、讨论
(1)试件尺寸和形状对测定弹性模量 E 有无影响?为什么?(2)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是什么?为何要用等量加载法进行实验?
低碳钢及铸铁扭转破坏实验
实验日期:
同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及原理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名称及型号:
吨位:
精度:
2、量具名称:
精度:
三、实验步骤
(一)、低碳钢、铸铁扭转实验步骤:
四、试样简图
低碳钢试样
实验前
实验后
试 样 简 图
铸铁试样
实验前
实验后
试 样 简 图
五、实验数据及计算
低碳钢扭转实验
1、试件尺寸
长度 L=
( mm )
直
径
D
( mm ) 最小 抗扭截 极惯性矩 横截面 1
横截面 2
横截面 3
直径
面模量
4
D min
D min 3
I p = D min
w p = (1) (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mm)
16
32
测试数据处理
屈服极限:S=M S(MPa )=
W P
强度极限:b=M b(MPa )=
W P
M —关系曲线(附后)
铸铁扭转实验
1、试件尺寸长度 L=
直径D( mm )最小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直径D min
(1) (2) 平均(1)(2) 平均 (1) (2)平均(mm)测试数据处理:
强度极限b M b(Mpa)
W
曲线图(附后)
六、讨论
1、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扭转机械性能的比较
(mm )抗扭截
面模量
3
w p= D min
16
2、低碳钢拉伸和扭转的断裂方式是否一样?破坏原因是否相同?
3、绘出低碳钢的“扭矩—扭转角、及铸铁的“扭矩-扭转角”曲线
低碳钢铸铁
载荷识别实验实验任务书
题
载荷识别实验
目
实实演示:实每
验
QC-004验验证:验
2 学时
组
5
编性设计:√时人号质综合:间数
1、巩固、深化、扩大所学本门课程专业知识、培养独立调研、综实
合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验
2、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矩形梁在加载的情况,受弯曲的程度并计目
算出
荷载的大小。
的 3、了解实验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实验
矩形梁
对象
学1、根据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2、根据制定实验方案,了解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动手操作
3、试验数据的采集、整理。
生4、实验结束后,应对整个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并写
实
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1)封面、(2)实验名称、
验
工(3)实验目的、(4)实验时间地点、(5)参加人员、(6)实验方作
法、(7)实验条件、(8)实验仪器设备、(9)实验结果等。
内
容5、实验中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多提问题,认真观察,作好记录;
要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未经同意不许乱摸乱动;认真地执行实验计划,讲文明,注意安全。
实验达到能力标准
主要参考资料
实验参考场地1、初步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调试基本技能。
2、掌握矩形梁粘贴应变片的方法。
3、初步了解电测法原理
4、在老师的指导下,应能独立完成所做的各项实验。
1、北京科技大学《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鸿文《材料力学》第 5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1、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电测实验室。
载荷识别实验
实验方案一、实验设备
二、实验简图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数据及计算
1、实验数据
试样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片应变值(ε)距离中性
层距离支座的 [ με= 10-6ε]
的距离距离
b=mm
h=
y1=mm x1=mmε1 = mm
弹性模量 E=76GPa
y2=mm x2=mmε2 = I=bh 3/12=
2、实验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