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合集下载

谋大事者,先谋局

谋大事者,先谋局

谋大事者,先谋局清代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意思是说,不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策划考虑问题,是不能够筹划治理好好短期的事的;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是一个小的领域也是无法真正地治理好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一观点,它强调我需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016年4月26日,原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

然而,这一天香港联交所意外公布了腾讯2015 年报,揭开了腾讯“帝国”高速发展的奥秘。

在这份年报中,有一组数据让人惊叹不已。

年报显示,在腾讯的四名最高酬人士中。

其中一位年薪至少达到2.74 亿港元,约合2.297 亿元人民币,平均每日约62.9万元人民币;另外两位薪酬相对较少的也有 1.83 亿港元。

此年报中并未披露四名最高薪酬人士的姓名。

根据各方人士的推测与确认,拿到此等薪酬之人,应是腾讯的四位高管:首席信息官许晨曝、首席运营官兼互娱事业群及移动互联网事业群总裁任宇昕、高级执行副总裁兼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高级执行副总裁兼网络媒体业务系统总裁刘胜义。

在这些高管当中,张小龙是最为知名的,因他带领的团队创新性地推出了微信产品,使腾讯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化腾也用实实在在的金钱回报了微信之父——张小龙。

这也印证了所有腾讯大将存在的价值,更印证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真理。

知道为什么要列举这些数字吗?重点在下面:这四位高管的薪酬无论谁是最高薪,都是令人惊叹的数字。

但是,你知道马化腾的薪酬是多少吗?马化腾的年薪连他们的零头都不到!据财报显示,马化腾的薪酬仅为3282.8万元。

高管的薪酬收人超过董事长,下级的收人超过上级,这在国企里面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民企里也很少存在。

但是,腾讯却实现了,马化腾做到了。

我认为,这就是腾讯为什么能高速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

你心里装着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高。

谋局九:所谓赚钱高手,都擅于谋事、谋人、谋局

谋局九:所谓赚钱高手,都擅于谋事、谋人、谋局

谋局九:所谓赚钱高手,都擅于谋事、谋人、谋局“活---是人干出来的,钱---是人谋出来的。

越干活的人越穷,越有思想的人就越富有。

”所谓的高手都善于:谋事、谋人、谋局!一、谋事谋事,不求所有,但求所以!就是通过自己擅长的技术、能力或手段,匹配、整合各方所需资源,把要做的事情做好。

就是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好,遵循的是“事道”,讲究的是技术。

社会上绝大多数都是做事的人,比如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等等,包括工人、农民、司机、会计、律师、医生、老师等等,都是拥有某一项技能,然后依靠出卖技术和劳动力挣钱,他们的劳动力乘以自己的投入时间,这就是自己可以获得的财富。

谋事的人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能力。

二、谋人谋人就是会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用人之长,容忍缩短。

知人情、懂人性、通人理,深谙处世之道,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让其发挥长处,为己做事。

谋人就是谋关系,亲戚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谋人要对人性的深度把握,不是简单地搞关系。

谋人就为了潜在的各项资源整合,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谋局谋局,就是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

通过整合,尽力使周围的一切事物、一切人物、一切环境为我所用,趋利避害,实现效用最大化,谋局,必须有高远的见识和格局,能够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着眼未来,因势利导,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抓住机会,统筹全局,搭建体系,建设系统,纵横捭阖,进退自如。

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局。

从早起建立淘宝网,做国内电子商务,切入互联网市场。

淘宝入驻的商户不断增多,流量越来越大,由于商户质量不高,产品品质不高,消费者把淘宝网定位成了低端产品的售卖平台。

后来,马云又创建了天猫,解决品牌和质量问题。

随着,进一步做好电商市场,马云又开始相继布局了直通车、钻展、聚划算、天天特价、阿里妈妈、淘宝论坛等站内的宣传推广平台,目的是更好地让更多的顾客到淘宝和天猫购买产品。

为了让顾客交易更方便,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顾客,让顾客感到更方便,又组建了支付宝和花呗等金融机构,以及菜鸟物流平台。

六国论中的智者与愚者智者如何应对权谋之道

六国论中的智者与愚者智者如何应对权谋之道

六国论中的智者与愚者智者如何应对权谋之道六国论中的智者与愚者:智者如何应对权谋之道六国论是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著,被誉为兵学的经典之作。

在六国论中,孙武深入探讨了智者与愚者在应对权谋之道上的差异。

智者善于运筹帷幄,明智聪慧,能够洞察敌情,而愚者则常被情感所左右,行动缺乏策略和谋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智者如何应对权谋之道,以期揭示六国论中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智者善思周详,懂得权谋的重要性。

孙武在六国论中提到:“将之经之庶主治,将之思之,庶政治,将之教之,庶主服。

”这句话强调了智者理解权谋的重要性。

智者会仔细思考权谋的策略,并且将这种思考贯穿于统治、治理和指导之中。

他们明白,权谋并非简单的权力争夺,而是一种精心筹划的战略。

这种思考的能力使智者能够从全局的角度看待事物,以应对复杂的权谋局势。

智者善于洞察敌情,善于分析研判。

在六国论中,孙武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

智者充分了解自身实力,并且深入研究敌对势力的情报和特点。

智者能够准确判断敌人的意图和动向,预测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以此制定相应的对策。

智者知晓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并能够将这一原则运用到政治和权谋之中,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

智者善于把握机遇,权衡利益和风险。

在六国论中,孙武指出:“故策者必权其利害,参考然后决胜。

”智者不会盲目地追求权力,而是会仔细权衡所能获得的利益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他们懂得当时当地的局势,并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制定出最有利的权谋策略。

智者具备全面的分析能力,善于把握机遇,在权谋的道路上行走稳定而有远见。

智者善于团结合作,善于利用智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六国论中孙武说:“权蔽本不重则举之,举则胜之。

”智者明白,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可以通过共同努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智者会积极建立与智者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彼此之间的优势,以实现更大程度的成功。

智者懂得权衡各方利益,团结合作是智者应对权谋之道的重要策略。

写材料用典: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写材料用典: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写材料用典: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理而动【例文】古人云:“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要把谋全局与谋一域、谋事与谋势、谋当下与谋未来统一起来,谋先、谋快、谋准、谋稳,谋定后动,赢得主动。

机遇和挑战在变,任务和要求在变,思路和举措也应当变,既要总结运用长期管用的经验,又要善于创新应对危机的方式方法。

处变不惊、临危制变勇者胜。

要勇于破阵开局,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勇于逆风逆水开顶风船,勇于半山路陡滚石前行。

(江西日报《胸怀大局开创新局》)【典故】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窃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于郑也。

【释义】意思是,智者相时而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愚人却违反历史潮流而动。

【赏析】因势而为、顺势而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

大势决定一个时代,大势就是大江大河,滚滚东流,任何阻力在它面前都无能为力,对于阻挡的人和事,可以摧毁一切,对于顺流而行的人和事,可以成就非凡。

顺势而为,关键在于一个“势”字,要有一双慧眼,判明大势进退;要有一颗名亮亮的心,悟达通透。

只有看得清,瞅得准,心如明镜,才会知晓大方向,大趋势,知进退。

关键在于一个"顺"字,顺应,顺道,顺利,而不是悖逆、逆反。

毛泽东曾指出:“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准确把握“时”与“势”,既是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也是齐家修身的大哲理。

【用法】适用于年轻干部座谈讲话、领导干部党课报告,用以强调把握形势发展的重要性,面对发展机遇要准确分析形势、科学决策,扎实有序推动各项工作。

谋局、谋势、谋事——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构建(值得收藏)

谋局、谋势、谋事——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构建(值得收藏)

谋局、谋势、谋事——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构建(值得收藏)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某一时。

这句话出自清代陈澹然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很好地揭示了战略筹划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附:陈老先生是安徽人,生于19世纪中叶,卒于20世纪30年代,他的一生正好在中国最悲催的时代,其生平甚是传奇,几乎经历了中国从晚晴到民国北洋时代所有的重要历史事件。

陈老先生生于乱世,关心国家前途,积极参政,《迁都》一文正式出自其对清末国运的认真考量后的建议;他曾事于李鸿章、袁世凯、黎元洪等,一生多为幕僚事。

)今天,我们援引这句话,主要来讨论中小企业管理中战略和战术问题。

战略这个概念适用于军事斗争、国家治理、企业经营,甚至个人发展,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评价其核心谋臣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高度评价了张良的战略水平。

战略水平的高低,这军事指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漫长的历史也给我留下了灿若星辰的伟大战略家。

一、中小企业的经营现实根据据美国《财富》杂志披露的信息,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

在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7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

美国每年倒闭注销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则有100万家。

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

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否需要战略性规划?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大量中小企业“出师未捷身先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资料分析,大量中小企业“短命”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创业者存在先天的劣势与不足: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创业者文化素质总体上高于我国,而且欧美国家创业教育体系发达,大学普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而我国近年来才开始重视创业教育;欧美国家应用型大学占比高达80%,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我国大学教育普遍盲目追求学术型人才培养,多数大学毕业生既不精通学术也不善于应用,难以有效将所学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企业家应该是一群风险爱好者,能通过不断创新来应对不确定性,但我国创业者中很大一部分人并不尊崇企业家精神,而是心浮气躁,妄图一夜暴富,很难指望他们带领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孔子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

孔子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

孔子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孔夫子告诉我们: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

1、谋者善计古人有句格言:“预则立,不预则废。

”事前就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工作,则成事会更有保障。

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历览古今中外之事,成功不外乎是“人谋”加“计策”。

西周早期的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替国家除去祸患;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书里极尽谋略战事,曹操煮酒论英雄、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七擒孟获、三气周公瑾、苦肉计等等。

三国里把古人的计谋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这便是古今无数文官武将喜读三国的一个原因。

但是,谋略不是万能的,我们有句话说得很好,叫做“难得糊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往往是预料不到的,譬如人心、情感。

《论语》上说:“三思而后行”,《孙子》里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我们做事要多思考,考虑周全了,这样更容易成功。

但做事有时也要看天时地利,也就是看天意。

谋略好似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利用它的时候,切不可贪得无厌,要懂得过犹不及,太过了就会把不住度,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终究害了自己。

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因此,我们既要精于谋划,又要惮于谋划,知道什么情况使用,什么情况不碰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游刃有余。

2、勇者善胆孔子说:“勇者无惧”。

勇气之人,不畏惧,不退缩,敢于做常人不敢做的事。

《三国演义》中,张飞勇武过人,他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刘备长柏坡战败,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一声怒吼竟将曹将夏侯杰吓死马上。

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同样在热播电视剧《亮剑》中,亮剑精神,就是敢于面对困难,有勇气和胆魄与劲敌亮剑。

这是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智比谋更重要的典型例子

智比谋更重要的典型例子

智比谋更重要的典型例子认知是一个人的谋略、思维、格局。

一个人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的高度。

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的是庸者,懂得谋局布局的是能者,可以借势造势的则是智者。

认知在哪个层级,人生就处在什么样的层次。

01.庸者谋利《史记》里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喜欢财富是人的天性,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一个人若是一心盯着金钱,放弃长远的打算,那就是愚蠢了。

清末大臣翁同龢主政的时候,向某国借款,别人给他送去一份回扣。

翁同龢严词拒绝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光绪。

光绪异常恼怒,下令彻查,看看到底都是谁分了回扣。

第二天,翁同龢上朝,光绪说:“昨天的事不必追究了。

”说完,仰天长叹。

原来慈禧也分了回扣。

南怀瑾说:“远见抵不过现实的短视。

”在大清的生死存亡之际,大清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不努力拯救国家,反而见钱眼开,败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东汉末年,董卓乱权。

河北的袁绍实力雄厚,最有机会争夺天下。

董卓火烧洛阳的时候,袁绍集结十八路诸侯讨伐叛逆。

曹操在前方血战董卓,袁绍却因为担心损失兵马钱粮,拒绝救援。

因此失去了打败董卓的最好机会。

后来曹操嘲笑他:“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遇到大事犹犹豫豫,对一点蝇头小利却格外在意。

这样的人目光短浅,注定会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

果然,不出十年,袁绍败亡,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北方最终被曹操统一。

钱穆说:“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层次高的人考虑的是大的方向和战略,层次低的人考虑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利。

只见小利、私利的人,注定不会有什么大成就。

02.能者谋局一位富商曾说:想要按天结算工资的是小时工;希望按月领取报酬的适合打工;耐心按年度领取年收入的,适合做职业经理人;能耐心等待三到五年的人,适合做投资;用一生的眼光去权衡一件事的人,适合做企业家。

人生就像是下棋,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有大视野的人,才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成大气候。

宋代张咏曾在崇阳当知县,当地人以种茶为生。

【名句人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

【名句人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

【名句人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对于一个团队或国家来讲,知人善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古人云: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主慧眼识英才,庸主瞎眼害忠良。

大凡圣明帝王,都是眼慧心广,因为眼盲不足以识人,量窄不足以容人。

唐太宗用人高妙,名臣汇聚,成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宋高宗、明英宗有眼无珠,屈杀爱国忠臣岳飞、于谦,自毁长城;明崇祯皇帝不辨正邪,错杀忠臣、勇将袁崇焕,最终导致大明江山覆灭。

闲暇时浏览史书,分析古人的兴衰成败之际,时常掩卷长叹,尤其对那些不能识人用人而导致失败的人感到惋惜。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审官第四》中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意思是说,“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采用他的谋略;如果是比较愚笨的人,就使用他的蛮力;如果是勇敢的人,就使用他的威武;如果是胆小的人就使用他的谨慎;没有以上特点的人就根据他的个性应用其长处。

”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可以说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万事成败在得人”,一方主管如果不能识别人材就不能用人所长,由达不到专业水准的人所作出的工作效果势必差强人意,那样就会严重阻碍团队的发展,最终走向式微、没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得人者得天下的先例比比皆是:周武王得姜子牙辅佐才能推翻商纣王的暴政;秦穆公拔百里奚于奴隶中,得以问鼎中原;刘备求诸葛亮于山林村野,最终才能称帝汉中;……清朝名将左宗棠说:“非知人不能善任,非善任不能谓知。

”在历史上因识人用人而致成败的国君也不乏其人。

春秋战国时代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因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因而九次会盟诸侯,执群雄牛耳。

管仲临死时提醒桓公,千万不能用与桓公关系密切的易牙、坚刁、开方三人。

然而,桓公说没吃过人肉,易牙就把自己的三岁儿子烹给他吃;坚刁自阉入宫,百般曲意讨得欢心,让桓公离不开他;开方本可回卫国当国君,却留下来不离左右侍奉。

因此,齐桓公总觉得这三人对自己忠心耿耿,觉得他们为自己而舍弃了骨肉、身体、地位,最终还是启用了这三人管理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孙子兵法》: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一、
平庸的人做事只会把眼光和思维局限在某一件事情上,这样的思维执着的通常是事物的表象,而谋局者恰恰相反,他考虑事情的出发点就是根本条件,也是从大局出发,这样的方式寻找的是事物的本质,也是成事的必要方式。

任何事情都存在着连锁反应,当下出现的现象,都是之前一连串条件及因素塑造的结果。

就好像佛家说的“因缘和合”一样,当下显现的状态,都是通过不同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当不同的因素通过不断转变和幻化之后,会交织成各种现象。

不管是生活还是谋事,当你把眼光片面的定格在某一件事情上或者某一句话时,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反而会错判事物的真相。

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本质之中,才能不失偏颇。

《孙子兵法》: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焚书坑儒”这个建议最初是丞相李斯提出来的,丞相李斯之所以提出焚书坑儒,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毁灭知识,而是为了平衡现实。

丞相李斯就对秦始皇说:“如今这些读书人没有向现实学习,而去模仿古代来指责现在的社会制度,惑乱百姓,人们的言论都称道古代,损害现在的政策,文饰虚言空语,搅乱事物的本来面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学说为最完善的,非议君主所建立的制度。


原来在当时,大多数书生没有考虑实际客观环境,一味的模仿古代,只是按照书中的教条去责令当下的制度,并且以此惑乱百姓。

不难想象,这样只是执着于表象而忽略本质的愚昧,对国家制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负面作用,因为当时代不同时,同样的方法只会造就错误的结果。

所以丞相李斯就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目的就是让那些指责制度的人能够放下妄想,结合实际,从“谋局”的本质条件去思考问题。

李斯便说到:“三皇五帝的制度没有互相重复,也没有互相因袭,但各自都得到了治理,不是后代一定要与前代相反,而是时代变化的缘故。


每一个时代和环境都有特定的因素,一个好的制度一定是符合当下条件所形成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将眼光执着于表象,不顾事物本质提出建议。

《孙子兵法》: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二、
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仅仅是在观察事物时要具备探索本质的思维,而在谋划事物时更要有从条件谋划结果的觉悟。

《孙子兵法》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懂得用兵作战的人,行动起来不会迷惑,其作战的策略也变化无常。

所以,既了解天时又了解地利,取胜就会无穷无尽。

《孙子兵法》之中提出的概念叫做“战道”,道法自然,这个“道”不仅仅包含道理的意思,更是一种规律,这个规律总结起来就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知天知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天时、地利。

《孙子兵法》: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在谋划事务时,能够掌握天时地利等各种外界条件,善于利用外界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善于谋局。

所以在《孙子兵法》之中,将智慧分为了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虚实篇等等,目的就是将作战的智慧分解为各种条件加以阐述,教我们用条件去塑造结果。

一个人能够总结条件而形成结果的人,就是善于谋局者。

比如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案例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个道理。

草船借箭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第一个:了解自己,第二个:了解曹操,第三个:借助天气,第四个:借助水利,这四点刚好对应“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四个条件。

而诸葛亮正是察觉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又掌握了魏军不擅长水战的缺点,通过当时的大雾天气,成功借来了曹操的十万支箭。

《孙子兵法》: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作战掌握“战道”,而做人做事也要掌握“人道”,做一个善于谋局的人,善于运用条件,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才会做到一个好的结果,不因循守旧,也不过分颠覆过去,用条件谋划结果,才会塑造自己的理想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