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有的人》这首诗,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能够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比喻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

3.能够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有的人》这首诗。

2.掌握比喻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

3.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教学准备:1.诗歌《有的人》的课件或海报,便于学生朗读。

2.白纸、彩色纸、彩笔等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与呈现(5分钟)1.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比喻手法的定义和功能,并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有的人》这首诗词的题目是否使用了比喻手法。

Step 2 朗读与理解(10分钟)1.学生齐读《有的人》这首诗,小组讨论诗词中每句的意义和情感。

Step 3 比喻手法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有的人》这首诗的比喻手法。

2.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比喻手法在诗中的作用和效果。

3.教师给出若干类似的比喻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喻手法。

Step 4 比喻创作(10分钟)1.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有的人》为主题的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或情感的体验。

2.学生可以借鉴或修改《有的人》这首诗的诗句,也可以自己编写新的诗句。

Step 5 分享与展示(10分钟)1.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逐句展示给同学,并讲解自己诗句中使用的比喻手法。

2.同学们可以给予诗句的反馈和点评,共同提高。

Step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并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2.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多运用比喻手法,丰富语言表达和意境构建。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上继续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收集更多优秀的比喻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诗歌《有的人》,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喻手法。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与关心。

2.学习鲁迅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与作品,了解他的思想演变和文学风格。

3.通过对《有的人》一文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4.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眼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深入理解《有的人》一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为学生打开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理解与分析:讲解《有的人》一文的背景和主旨,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是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的一次尖锐的批判,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并找出文中的揭示和隐含的意义。

3.讨论与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就文中的一些问题和观点展开探讨,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促使学生发言和思考。

4.总结与展示: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有的人》一文有整体性的把握,再次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在写作方面进行创新和表达。

5.作文习作:布置《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一些生活经验,表达对鲁迅的敬仰与思考。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激发了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思考。

2.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活跃,同学们对于文中的揭示和隐含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浅薄,在讨论中表达不够准确和清晰,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

3.作文习作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表达出对鲁迅的思考和敬仰。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解析、修辞手法的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讨论其独特之处。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展示,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人民、爱国主题的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的中国梦》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1)——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5.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三到七节。

)6.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运用的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一一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一一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6篇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人脸的结构特点,选取相似物体进行组合重构,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启发、示范、借鉴等多种方法拓展幼儿思维,大胆地进行绘画创作。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体验美术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学PPT,纸,笔,展示板。

【活动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看一看,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菜,白萝卜,蘑菇,辣椒,萝卜)二、观察(1)蔬菜人师:原来这是一幅画满了蔬菜的画,现在老师要把它变一变,变!变!变!变成了什么?(人)太神奇了,我把画倒过来就变成了一张人脸,那我们刚刚看到的蔬菜都变成了人脸的哪些部分?追问:什么蔬菜变成了他的脸蛋?让这个人看起来怎么样?(胖嘟嘟)大大的白萝卜变成了鼻子,显得这个人怎么样?辣椒变成了他的嘴巴,他的嘴巴看起来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他的嘴巴。

小结:原来不同的蔬菜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张人脸,那除了蔬菜,别的东西放在一起,可不可以变成一张人脸呢?(2)书本人师:诶?这个人脸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呢?(翻开的书变成了他的头发,竖着的书成了脸蛋,方方的脸,竖着的`书变成了他的鼻子,很高的鼻子,一本一本叠在一起的书变成了他的头)师:那你感觉这个书本人看起来怎么样?和刚刚那个人有什么不一样?追问:刚刚那个人的脸看起来胖乎乎的,这个人的脸看起来怎么样?小结:原来不同的东西组合成的人脸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第一张图中,这个大大、白白的蘑菇会显得这个人胖嘟嘟的,而第二幅中的这个书本人看起来就很瘦,表情很严肃。

(3)介绍作者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两幅作品啊,都是著名画家朱塞佩爷爷画的,瞧,这就是朱塞佩,他特别擅长画这种人像画,喜欢用生活中相似的物品来替代我们的五官。

三、启发想象(1)学习用品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里都是什么东西呀?(学习用品)用这些学习用品,能不能变成一张人脸呢?好,我们来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学习用品来代替人脸上的哪些部分?追问:XX当作人脸,人脸上的其他部分准备用什么学习用品?眼睛准备用什么?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除了用放大镜还可以用什么来当眼睛?鼻子可以用什么?嘴巴谁有想法?脸颊你想用什么学习用品来代替?小结:你们拼出的这张人脸肯定是个爱学习的人!(2)食物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哇,这么多好吃的!那好吃的能不能也变出一张人脸呢?你想怎么变?先想一想,想好了一起说,你的脸是什么?五官是什么?完整地说一说。

《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作者对不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雪花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有的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有的人”代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不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2. 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象征意义的理解是否深刻?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如何?5. 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背诵、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常规课件,小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臧克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我们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熟悉的身影,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他们——老师。

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以此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鞭挞一切腐朽没落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明确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 知诗人,解诗题。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静听,补充资料。

2.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并正音。

3. 初探大意。

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预计学生可能喜欢第三节和最后一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个别读,齐读。

(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 再读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5. 试着解决问题。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较难的问题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留在精读时解决)6. 感情朗读。

(配乐)自由读,指名读。

四、精读课文,互动探究:(一)学习第一小节:1.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朗读。

2. 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汇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主题:《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思想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思想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比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习课文的PPT。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10分钟)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让学生回顾课文《有的人》的内容和主题。

Step 2: 课文导读 (15分钟)1.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展示一段课文,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Step 3: 课文解读 (20分钟)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并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Step 4: 讨论与合作 (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a.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b.课文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困惑的地方?2.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思维碰撞,形成共识。

Step 5: 写作任务 (20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学生可以选择表达自己对课文的赞同或批评,也可以分享自己与课文相关的经历和感受。

Step 6: 总结 (5分钟)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鼓励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意识。

Step 7: 作业布置 (5分钟)1.布置学生下节课需要预习的内容。

2.布置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鼓励他们在家向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思考问题和思辨意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小组讨论和写作任务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㈠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
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
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
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
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
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
[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

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

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老师设计[方案4]教师诵读题目、作者,一女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前两句,一男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后两句,然后女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后两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一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