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2探究式教学【分层练习】《礼记二则》(部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22 《礼记》二则(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22  《礼记》二则(附答案)

22《礼记》二则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嘉肴.(yáo)学.学半(xiào)B.矜.寡(guān) 讲信修睦.(mù)C.兑.命(yuè) 选贤与.能(yǔ)D.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móu)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知其善.也()(2)教然后知困.()(3)矜、寡、孤.、独()(4)男有分.()(5)盗窃乱贼而不作.()(6)故.外户而不闭()3.下列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然后/能自强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6.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教学相长.()(2)然后能自反.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8.文章开头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9.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过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细读原文,找出与之表达意思一致的一句话。

10.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所谓“教学相长”。

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部编八下语文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上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4.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本课中的文言文现象,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同步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同步习题解析版)

22《礼记二则》(同步习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1.(2021·全国八年级期末)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īn)寡孤独【答案】C【解析】A.“学”读作xiào;B.“分”读作fèn;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故选C。

2.(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A.佳肴北冥藏于己虽有至道B.弗食尘埃此之谓讲信修睦C.兑命废疾男有份选贤举能D.悠游谋闭学学半鳏寡孤独【答案】B【解析】A.“佳”应为“嘉”;C.“份”应为“分”;“举”应为“与”;D.“鳏”应为“矜”;故选B。

3.(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D【解析】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故选D。

4.(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D【解析】A.第一个“学”同“敩”;B.“与”同“举”;C.“矜”同“鳏”;故选D。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部编版八年级下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虽有嘉肴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至道:最好的道理(2)虽有至道..(3)不知其善.也善:好(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也自反:自我反思(5)然后能自反..3.解释下列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C.“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

10.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2《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22《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由儒家典籍的“五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兴趣,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下预习,介绍作品——《礼记》。
2.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背景。
3.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
听录音泛读,自读,互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5.师生共同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6.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进行总结)
四、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1.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2.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通过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问题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课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过关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过关练习(含答案)

八下《大道之行也》《虽有佳肴》过关练习《礼记》二则《虽有佳肴》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字词翻译1.翻译有下划线的字词,写在加线字下方或下方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学学半其其此之谓乎不知其旨也三、句子翻译(译文)1.《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本文的中心句是。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2.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即“”,告诉了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5.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多角度)a.b.c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不同点:二者关系:8.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一、文学常识。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_________间__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__编纂的。

二、朗读节奏。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停2处)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二则》分层练习
北京四中李硕棠
◆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能力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是谓大同。

(2)从选文中找出一组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3)①本语段可分为层,每一层的大意是。

②这几层的关系是: 。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照应此句的是。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提升题
7.阅读古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
车柔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车柔(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
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
②然后能自强.也( )
③学不可以已.( )
④故.木受绳则直(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车柔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8.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

(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D 解析“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

2.C 解析 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

3.D 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

4.C 解析 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5.A 解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动等)。

◆能力题
6.(1)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②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③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④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2)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3)①三一层: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

二层: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

三层: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

②总—分—总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6)不能,在孔子时代,无论他的理想多么美好,多么完整,终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两千多年来,这个理想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为之努力追求、不懈奋斗。

到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正向着构建和谐社会,共奔小康,为最终实现我们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提升题
7.(1)①甘美②勉励③停止④所以,因此
(2)C 解析 A项,代词,它,指木/去,到;B项,知道/通假字,通“智”;C项,“虽”均译为“即使”;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

(3)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教学相长(也) 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提示:要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紧扣文章内容提出观点、看法并阐述理由。

8.(1)示例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示例 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
(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