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师小结
知句读,停顿要正确。
jǔ
m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guān
fèn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wù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xīnɡ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是研究中国 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 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 文章和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它阐述的思想,包括 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与 《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 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方法,所积累的词汇, 以及课下注释,对文章进行字词句的疏通翻译。
(古文翻译的六中方法为:留、换、对、删、补、调)
虽有嘉肴
虽然
甘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自我反思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厌恶
不一定
从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因果/并列
作乱害人
从外面把门带上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这样一来
同。
用门闩插上
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行为,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占为己有 ;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 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 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3张PPT)

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
大道之行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从一段历史记载说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 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 焉。”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 道之行”象征着美好的时代,但是孔子 未能遇见。因为对“大道之行”充满期 待。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人们也迫切 期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社会。
呈现学习成果:
示例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不正是当代人所要建设的小 康社会的理想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不正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公德嘛?
因而,我们当从自身,践行社会风尚的实践;我们当从 理想,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让这个社会“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财物 厌恶
不一定
从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
兴起
作乱害人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 称之为;称得上
学习任务3:
本文写作尤为注重文采和表达, 读起来有气势,有意蕴。【请从 表达句式、运用修辞、使用词汇、 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写作特色】
鉴赏写作特色:
示例1:
从句式来看,多用整句,从而形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
大道之行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从一段历史记载说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 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 焉。”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 道之行”象征着美好的时代,但是孔子 未能遇见。因为对“大道之行”充满期 待。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人们也迫切 期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社会。
呈现学习成果:
示例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不正是当代人所要建设的小 康社会的理想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不正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公德嘛?
因而,我们当从自身,践行社会风尚的实践;我们当从 理想,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让这个社会“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财物 厌恶
不一定
从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
兴起
作乱害人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 称之为;称得上
学习任务3:
本文写作尤为注重文采和表达, 读起来有气势,有意蕴。【请从 表达句式、运用修辞、使用词汇、 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写作特色】
鉴赏写作特色:
示例1:
从句式来看,多用整句,从而形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6张PPT)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
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主谓之间,取独
是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总领全文,“大道”是治理 社会的最高准则;“天下为 公”是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 成员
能够发挥自己 的才能。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 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
老而无妻 幼而无父
有残疾不能做事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 老而无子
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 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 社会的供养
类比论证。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 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困 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 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 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 代的政治制度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礼记》二则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 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 南省商丘市)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 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 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1.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人们的学习,有的失误在贪多上,有的失误在过少上,有的失 误在轻视上,有的失误在停步不前上。
(强调要因材施教)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特点:多用整句(包括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对偶和排比),造成整齐、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气势。
还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 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
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培养。
信修睦。
同“举”。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 培养和睦气氛。
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矜( ɡuān )
讲信修睦( mù )
男有分( fèn )
朗读课文
同“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同“鳏”
职分、职守
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
厌恶
厌恶
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
1.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人们的学习,有的失误在贪多上,有的失误在过少上,有的失 误在轻视上,有的失误在停步不前上。
(强调要因材施教)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特点:多用整句(包括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对偶和排比),造成整齐、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气势。
还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 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
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培养。
信修睦。
同“举”。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 培养和睦气氛。
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矜( ɡuān )
讲信修睦( mù )
男有分( fèn )
朗读课文
同“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同“鳏”
职分、职守
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
厌恶
厌恶
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45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 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 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 的文学价值。它与《周礼》、《仪礼》合称 “三礼”。与《诗经》《书经》《易经》《春 秋》合称“五经”。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 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 毕,出游于观(读ɡ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 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
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
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那里的人们有着 纯洁无邪的心理,互助合作,和睦相处,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盗窃乱贼, 人与人之间平等,公正,互爱。这样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
4、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异同的地方?
脑筋急转弯
1、面试双方都满意(打一句唐诗) 2、岳将军借宿民舍(打一句唐诗) 3、四川话说不好 (打一诗歌名) 4、旅行趁年轻 (打一句唐诗)
相看两不厌 飞入寻常百姓家 蜀道难 老大徒伤悲
第
问 题 探
三 章
究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 社会能存在吗? 4、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异同的地方?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 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 毕,出游于观(读ɡ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 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
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
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那里的人们有着 纯洁无邪的心理,互助合作,和睦相处,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盗窃乱贼, 人与人之间平等,公正,互爱。这样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
4、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异同的地方?
脑筋急转弯
1、面试双方都满意(打一句唐诗) 2、岳将军借宿民舍(打一句唐诗) 3、四川话说不好 (打一诗歌名) 4、旅行趁年轻 (打一句唐诗)
相看两不厌 飞入寻常百姓家 蜀道难 老大徒伤悲
第
问 题 探
三 章
究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 社会能存在吗? 4、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异同的地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0张ppt)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22《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 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文学知识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 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 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 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 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 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
字词学习
yáo
嘉肴
qiánɡ
自强
yuè
兑命
xiào
学学半
fú
zhǎnɡ
wéi
ɡuān
弗学 教学相长 天下为公 矜
jǔ
mù
fèn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男有分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2 虽有嘉肴
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 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 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 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 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 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22《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 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文学知识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 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 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 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 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 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
字词学习
yáo
嘉肴
qiánɡ
自强
yuè
兑命
xiào
学学半
fú
zhǎnɡ
wéi
ɡuān
弗学 教学相长 天下为公 矜
jǔ
mù
fèn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男有分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2 虽有嘉肴
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 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 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 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 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 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22 《礼记》二则课件(共34张PPT)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 相成。
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 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 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 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 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 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 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 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 有的擅长心理描写。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 句,精辟而深刻。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类比论证,最终引出本文 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 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鉴赏评价
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品味赏析
品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3张PPT)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大同: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 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 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 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 )不会发生,于是(家家户户)都从外面带上 门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的特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 生活的期待。
文本特色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先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说明。接着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人人都 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 的美好期待。全文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详细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读清字音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
文意梳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与:同“举” 修: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
积累文言词语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同“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
妻)
一词多义
➢1.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 只是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子
➢ 2.为 ➢ 天下为公 读wé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 不必为己 读wèi,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
21
一词多义
学学半( 动词,教导)
学
学学半( 动词,向别人学习 )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 )
其
其此之谓乎( 副词,表示推测 )
22
是非君子之道 ( 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
是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 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 学习的一半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关系。
9
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
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 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 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 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 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 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 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 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 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
虽有嘉肴
4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 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 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 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
25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 时代的政治制度。
26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 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 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 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7
字词学习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幼有所长( zhǎnɡ ) 男有分( fèn ) 谋闭而不兴(xīnɡ)
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 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 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
状元成才路
《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
状元成才路
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来的。
1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2 《礼记》二则
R·八年级语文下册
2
知识备查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 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0
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 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 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 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 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11
互动探究
1.《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 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 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 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状元成才路
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 的关系。课文主要状元是成才路 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5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字词学习
嘉肴( yáo ) 弗食( fú ) 自强( qiǎnɡ ) 教学相长(zhǎnɡ) 兑命( yuè ) 学(xiào)学( xué )半
6
课文解读
指有骨头的肉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 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 知道它的益处”。
17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 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状元成才路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状元成才路
18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30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 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 己谋私利。
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1
因此 用门闩插门
惟读书是务( 助词,用在句中, 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
23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 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状元成,才路 译为“说的是”。 作用:宾语用代状元成词才路 “之”复指一下,强调宾 语。)
24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外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 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词句巩固
通假字
《兑命》曰 yuè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19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3.教然后知困状元成才路 (古义:困惑
今义:虽然) 今义:主旨) 状元成才路 今义:穷苦,艰难)
20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28
课文解读
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同“举”,选拔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9
用作动词,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同“鳏”,
老而无妻
幼而无父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老而无夫 状元成才路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状元成才路
指味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
最好的道理
类比论证:类比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7
所以
困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自我反思
自己鼓励自己
后能自反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相长也。
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8
《尚书》中的一篇
表示猜测
12
2.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3
14
结构梳理
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 道理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
教和学 相辅相成
15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 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16
艺术特色
1.运用类比手法。
今义:增长)
21
一词多义
学学半( 动词,教导)
学
学学半( 动词,向别人学习 )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 )
其
其此之谓乎( 副词,表示推测 )
22
是非君子之道 ( 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
是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 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 学习的一半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关系。
9
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
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 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 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 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 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 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 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 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 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
虽有嘉肴
4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 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 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 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
25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 时代的政治制度。
26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 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 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 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7
字词学习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幼有所长( zhǎnɡ ) 男有分( fèn ) 谋闭而不兴(xīnɡ)
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 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 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
状元成才路
《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
状元成才路
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来的。
1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2 《礼记》二则
R·八年级语文下册
2
知识备查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 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0
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 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 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 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 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11
互动探究
1.《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 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 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 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 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状元成才路
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 的关系。课文主要状元是成才路 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5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字词学习
嘉肴( yáo ) 弗食( fú ) 自强( qiǎnɡ ) 教学相长(zhǎnɡ) 兑命( yuè ) 学(xiào)学( xué )半
6
课文解读
指有骨头的肉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 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 知道它的益处”。
17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 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状元成才路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状元成才路
18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30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 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 己谋私利。
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1
因此 用门闩插门
惟读书是务( 助词,用在句中, 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
23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 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状元成,才路 译为“说的是”。 作用:宾语用代状元成词才路 “之”复指一下,强调宾 语。)
24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外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 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词句巩固
通假字
《兑命》曰 yuè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19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3.教然后知困状元成才路 (古义:困惑
今义:虽然) 今义:主旨) 状元成才路 今义:穷苦,艰难)
20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28
课文解读
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同“举”,选拔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9
用作动词,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同“鳏”,
老而无妻
幼而无父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老而无夫 状元成才路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状元成才路
指味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
最好的道理
类比论证:类比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7
所以
困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自我反思
自己鼓励自己
后能自反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相长也。
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8
《尚书》中的一篇
表示猜测
12
2.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3
14
结构梳理
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 道理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
教和学 相辅相成
15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 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16
艺术特色
1.运用类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