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的四项原则
建设工程中常见的结构设计原则

建设工程中常见的结构设计原则结构设计是建设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耐久性。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常见的原则,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建设工程中常见的结构设计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1. 强度与稳定性原则在建设工程中,强度与稳定性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强度是指结构的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而稳定性是指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不倾覆或不失去平衡的能力。
设计师需要根据预计的荷载和材料的强度来确定结构的尺寸、连接方式和施工方法,以确保结构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 经济性原则在结构设计中,经济性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经济性原则要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施工成本。
设计师应该合理选择材料,优化结构布局和构件尺寸,以达到经济高效的设计效果。
3. 可行性与可施工性原则可行性与可施工性原则强调结构设计的实用性和施工性。
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工程场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和施工工艺,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与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等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调,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施工周期。
4. 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结构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设计师需要合理选择结构形式,采取适当的结构措施,确保在设计荷载下结构的安全可靠。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极端荷载、地震、风载等外力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结构的失稳或倒塌。
5. 耐久性原则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设计寿命内保持良好性能的能力。
建设工程往往需要使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工程材料的寿命和防护措施,以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通过合理选材、防腐防锈措施和维护管理,确保结构在使用寿命内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可维护性。
6. 美观性原则美观性原则虽然不是结构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但在许多工程项目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物、桥梁等工程结构的外观设计和整体形象,对于城市景观和环境美观有一定的影响。
建筑工程中的结构设计原则

建筑工程中的结构设计原则建筑工程中的结构设计原则是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以承受各种荷载和外力的重要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结构工程师需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以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中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负载分配原则在建筑工程中,负载指的是施加在建筑物结构上的重量和力量。
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这些负载,结构工程师需要合理地分配负载。
首先,他们需要考虑各个构件的承载能力,并根据负载的性质和大小将其分配到不同的部位。
其次,结构工程师还需考虑负载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方式,以保证构件在不同负载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二、坚固而简洁的结构原则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结构工程师需要追求一种既坚固又简洁的结构形式。
这意味着结构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不必要的构件和材料,以降低建筑物的成本,并提高施工效率。
同时,结构工程师还需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三、均匀分布负荷原则在建筑工程中,负荷应该被均匀分布到建筑物的各个部位,以避免出现局部的过载或失稳情况。
结构工程师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来确保负荷在建筑物中得到均匀分布。
他们可以使用梁、柱、桁架等结构来传递和分散负载,从而减轻单个构件的受力情况。
四、抗震设计原则在地震频发的地区,结构工程师需要特别关注抗震设计原则。
他们需要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布局、材料的选择和连接方式等方面考虑抗震性能。
一般来说,抗震设计需要采用合适的基础设计、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可靠的连接方式,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并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五、持久性原则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够长期承受气候、环境和使用条件的影响。
结构工程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并采取防水、防腐、防火等措施,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此外,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也是保持建筑物持久性的重要手段。
六、可持续设计原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结构工程师需要关注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材料可再生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划分。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设计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协调性和灵便性,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战略目标。
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设计的结构能够满足组织的需求。
1. 分工原则:分工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
合理的分工可以将工作任务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分工原则要求将工作任务细化,确保每一个部门和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2. 协调原则:组织结构设计要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可以提高信息流动和决策效率,避免工作冲突和重复劳动。
协调原则要求在设计结构时考虑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
3. 权责清晰原则:组织结构设计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权责。
每一个部门和岗位都应该清晰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权限,以便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
权责清晰原则要求在设计结构时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4. 简洁原则:组织结构设计要尽量简洁。
过于复杂的组织结构会增加沟通成本和决策难度,降低组织的灵便性和反应速度。
简洁原则要求在设计结构时避免过多的层级和部门,减少组织的冗余和重复,提高工作效率。
5. 弹性原则:组织结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
组织结构应该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战略调整,能够灵便地调整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和职责划分。
弹性原则要求在设计结构时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
6. 透明原则:组织结构设计要具有透明度。
透明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归属感,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沟通。
透明原则要求在设计结构时将组织的目标、职责和权责等信息向员工公开,建立开放和透明的工作环境。
7. 人性化原则:组织结构设计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发展。
人性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人性化原则要求在设计结构时考虑到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培训机会,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产品结构设计的四大原则总结

产品结构设计的四大原则总结产品结构设计原则就是在产品结构设计时遵循的基本思路及规则,这些基本规则让产品结构设计更合理,无论塑胶产品还是五金产品,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包含合理选用材料、选用合理的结构、尽量简化模具结构及成本控制等。
合理的选用材料所有的产品都是有材料构成的,在设计产品的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材料的选用,材料不仅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还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如何合理的选用材料呢?(1)根据产品的应用场所来选择。
不同的应用场所对产品的材料需求是不一样的,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为日常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品材料就应选用强度好、表面容易处理、不容易样生锈、不容易磨伤、易成型的材料,如塑胶材料选用PC、ABS、PC+ABS等,金属材料选用不锈钢、铝、锌合金等。
如果应用于食品行业,产品材料就应该选用无毒无味、耐低温、耐高温,甚至无添加色的材料,如果饮料瓶子选用PET,食品包装袋选用PPPE等,饮水用的杯子材料选用PP、PC等。
(2)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来选择。
在设计产品之前,产品的市场定位也会对材料的选用产生影响。
产品质量分高档、中档及低档,不同档次的产品对应不同的市场。
高档的产品在材料选用上优中选优,中档的产品材料性能尚可,低档产品在材料选用上就尽可能降低成本。
(3)根据产品的功能能来选择。
产品功能不同,材料选用也不一样。
有些产品带有运动功能,运动就必定带来磨损,所以在材料选用上就要考虑耐磨,耐磨材料由很多,如大部分金属材料一般都耐磨,耐磨的塑料材料如PA(尼龙料)、POM(赛钢料),橡胶材料如天然橡胶等。
(4)根据公司的要求来选择。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供应商,包含材料供应商。
同一种产品,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的材料由好几种,价格也不一样,而选用哪一种材料就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产品结构设计不是越复杂越好,相反,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前提下,结构越简单越好,越简单的结构在模具制作上就越容易,越简单的结构在生产装配上就越轻松,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少。
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

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1.系统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考虑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并将不同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设计者需要明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将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综合考虑。
2.模块化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即将产品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
这样可以方便设计、制造、维修和升级。
同时,模块化设计也方便了产品的组装和定制化。
3.基于标准化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尽量采用标准化的部件、接口和工艺。
标准化可以提高产品的互换性,减少开发时间和成本,并提高产品的技术质量和可靠性。
4.简化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无谓的复杂性和冗余。
简化产品结构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
5.可扩展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到产品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产品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并能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而进行扩展和升级。
6.可维修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到产品的维修和保养。
产品的零部件应该易于拆装和更换,便于维修和维护。
同时,产品的结构也应该注重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的便捷性。
7.省时经济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效率和经济成本。
设计者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工艺和生产设备,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8.用户体验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重视用户体验,注重产品的易用性和舒适性。
产品的外观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等方面应考虑到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以上是产品结构设计的一些总原则。
在实际的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还需要根据特定的产品要求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权衡和取舍,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建筑结构设计的四大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的四大原则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师在建造一栋建筑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它涉及到建筑的承重能力、空间利用效率、施工可行性等多方面的考虑。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原则,以确保所设计的结构安全、稳定、经济。
以下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四大原则。
一、承重和传力原则建筑的承重是结构设计最基本的考虑因素之一。
承重能力是指建筑结构能够承受的外部荷载。
建筑结构应该通过合理的布置和配置力的传递路径,将施加在建筑上的各种荷载引导到地基上,并确保其稳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筑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并确保结构的稳定性与荷载的平衡。
二、材料的经济性原则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材料的经济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
经济性是要求在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建筑材料的使用。
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应该基于材料的力学性能、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具有高强度和轻质的材料更能够满足建筑结构设计的经济性要求,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并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三、空间适应性原则建筑结构设计应该考虑空间的适应性。
这意味着建筑结构要能够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和使用方式。
建筑师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性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布局方式,以便实现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此外,建筑结构还应该能够适应未来的改造和扩建,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四、施工可行性原则建筑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施工的可行性。
这意味着建筑师在设计结构时应该考虑到施工的方法和工艺,并确保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建筑结构的施工过程应该合理、简化,并且能够在时间和成本上得到控制。
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是建筑师在设计结构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设计的四大原则,即承重和传力原则、材料的经济性原则、空间适应性原则和施工可行性原则,是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这些原则以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浅析住宅结构设计的原则与要点

浅析住宅结构设计的原则与要点住宅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等方面。
下面将从设计原则和要点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住宅结构设计应保证住宅的安全性能,包括抗震、抗风、防火等方面。
结构设计师应根据地震、气象等条件的要求进行合理的结构配置,采取抗震、抗风等措施,确保住宅在自然灾害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舒适性原则:住宅是人们的居所,设计应充分考虑住户的舒适感受。
在结构设计中,应根据住宅的功能布置、采光、通风等要求,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墙体材料等,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3.经济性原则:住宅结构设计应满足经济性的要求,即在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降低建造成本。
结构设计师应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工艺,优化结构形式,使得住宅建造成本更加合理。
4.可持续性原则:住宅结构设计应增强住宅的可持续性。
结构设计师应考虑住宅的能源利用、材料的可再生性等方面,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要点1.结构体系选择:住宅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形态、地理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结构设计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确保结构体系能够满足住宅的功能和安全要求。
2.墙体材料选择:住宅结构设计中,墙体起到了支撑结构和隔热保温的作用,因此墙体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
结构设计师应考虑墙体的承载能力、隔热性能、施工工艺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等。
3.地基处理:住宅结构设计中,地基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结构设计师应根据场地条件、土壤性质等要素,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如地基加固、地下室防水等,保证住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构造连接设计:住宅结构设计中,构造连接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住宅的整体力学性能。
结构设计师应合理设计构造连接的类型和方式,确保各构件之间能够良好地协同工作,避免出现因构造连接问题而导致的结构失效。
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结构设计基本原则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建筑、桥梁、车辆、机器等各个领域中的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下面,就是一些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安全性结构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无论是建筑、桥梁、车辆还是机器,只有在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构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它们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载荷的种类、大小和方向等因素,合理选取材料、截面和尺寸,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2. 经济性结构设计不仅要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还需要保证经济性。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的成本和使用成本,并在这两者之间做出良好的平衡。
为了确保结构的经济性,设计者需要对不同的材料、截面和连接方式进行综合评估,并选择最经济的设计方案。
3. 简单性简单性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设计中,应该尽量地追求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和维护。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在构造方面更容易进行口头交流并提高生产率。
简化结构设计也有利于减少结构中的不确定性并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4. 优化性结构设计的优化是保证结构安全和经济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比如载荷、材质、截面和尺寸等,以获得最优的结构性能并降低成本。
这需要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在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寻求最优解。
5. 可靠性结构设计的可靠性是指结构能够在其规定寿命内维持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
在设计中,需要通过考虑设计允许范围内的因素和预见到的不良环境因素,确保结构在使用寿命期内能够保持满足要求的性能。
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是指设计的结构能够在实际的条件下建造和使用。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施工和操作,确保它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地点内、以成本效益的方式建造和使用。
还要考虑到实际生产和使用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和风险,如意外损坏和灾害等,从而在结构设计中减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打通关节1、刚柔相济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
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
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
最后,专家们达成难以准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
道也许都是相通的。
想想看,人应该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呢?思考的哲人们对此各抒已见,力求给出处世的灵丹妙方。
总的来讲,做人太刚和太柔都不受推崇。
过份刚强者,应变能力差,难以找到共同受力的合作者,便要我行我素,要鹤立鸡群,即使面对任何突然袭来的恶势力,亦敢于硬顶硬撞而不留变通的余地,这种时候必须有足够的刚度才能立于不败,否则一旦后继乏力,油尽灯枯就会发生脆性破坏,导致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灭顶之灾。
在盛赞这种刚气之余,却鲜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完全去做到,英雄的眼泪大抵只有英雄自己能体味。
人们唯有感叹道:精神可嘉,方法难取!世人处世多以“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
柔者易于找到共同受力的构件以协同消化和抵抗外力。
但过柔亦为人所不耻。
因为“柔”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
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整日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表面上着实不容易受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似我非我”的疑问,弄不好会个性丧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要背上奴颜婢膝的骂名。
所以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后发现了中庸之道最适合生存。
用现代的话来讲大意是做人最好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也就是刚柔相济。
刚是立足之本,必要刚度不能少,如此方能控制变形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才不会失掉本质的东西;柔为护身之法,血肉之躯刚度毕竟有限,要学会以柔克刚,不断提高消化转换外力的能力,有时候,牺牲一点变形来抵抗突然到来的摧毁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应以不失去自我为度。
只可惜“道可道,道难行”。
不是想刚就能刚,想柔便得柔的,刚柔相济只是理想中的“模糊结构”,每个人的组成材料千差万别,生存的地基也不尽相同,所受的外力更难统一定性。
如此的差异下,企望哲人们找到统一的、万无一失的处世良方实在勉为其难。
不过,每个人如果都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一下适合于自身的结构体系,想必这世界会有另一番光景。
2、多道防线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
这时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多肢墙比单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
也许我们会自信计算的正确性,但更要牢记绝对安全的防备构件是存在的,还是应该多多考虑:当第一道防线跨了,第二道防线能顶住吗?或者能顶住多少?还有没有第三、第四道防线?人生也应该是多道设防的吧。
毕竟,谁能坚信在一棵树上永远吊不死,或者谁又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再好的汽车,都会有一个备胎在后面。
一辈子平平安安、无灾无难的人实在很幸运。
而每当看到饱沧桑、历尽苦难的人尽力呵护甚至溺爱他们的子女时,也总有一股暧流涌入我的心中。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不幸际遇在下一辈去重演的!张开陈旧而温暖的大伞,他们时时设防,企图让子女在暴风雨来临时免受伤害。
能有这样的父母作为人生的第一道防线是该知足了。
但进一步想想,这第一道防线就已经足够了吗?父母是否也该注意到去督促和帮助子女学会构筑人生的第二、第三道防线呢?因为大多时候,最终陪我们走完一生路程的,可能不会是别人,不会是父母,而只有自己啊。
记得有个同行朋友,在精心做完一个建筑的结构设计之后对我说,他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来抵抗可能出现的地震破坏,真希望来一场地震检验一下他的成果,可接着他又说心底里有点害怕地震真会到来。
我对此很有同感:想一想,最好还是没有检验的机会吧,因为安全的储备能够名副其实,永远处于储备状态才是我们设计者的心愿。
类似地,培养一个人坚强,当然决不是希望他去遭受磨难的,而是让他具有化解磨难的能力而已,如果能平平安安岂不更好?只是,我们千万千万不能放弃培养一个人变得坚强起来的努力。
偶尔在报上会读到百折不挠者,他们象坚不可摧的建筑,无数次风雨雷电、天崩地裂之后依然立在那里,让人肃然起敬。
但我并不赞成“经历磨难越多越伟大”的观点,我以为我们的生命真的不需要用磨难来证明些什么:生命原来可以不伟大的,但应当快乐,所以我们要努力使其免遭伤害,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我想到的只是,虽然生命历程中最好没有任何灾难,但是抵抗灾难的防线却是越多越好,我们宁愿这些防线一辈子都用不上,可谁又会认为建立这些防线就是多余、是空费时间和精力呢?就象建筑结构的安全储备,用不上可不等于没有用的!我忽然乱想一通。
战争来了人们寒暄:“还活着呢?”饥饿日子人们关心:“吃饱了吗?”混乱之后人们调侃:“捞了多少?”竞争年代人们试探:“何时下岗?”什么时候,人们会笑问:“防线准备好了没有?”是呀是呀,奔跑时常回头看看备胎是否带上,啊喔。
3、抓大放小“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强柱强梁”“强剪强弯”呢?为什么所有构件都很强的结构体系反而不好,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呢?这里面首先包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绝对安全的结构是没有的。
简单地说,虽然整个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构件协调组成一体,但各个构件担任的角色不尽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
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坏力量突然袭来,各个构件协作抵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时候牺牲在所难免,让谁牺牲呢?明智之举是要让次要构件先去承担灾难。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平均用力,可能会“玉石俱粉”,损失则更大矣!在建筑结构中,柱倒了,梁会跟着倒;而梁倒了,柱还可以不倒的。
可见柱承担的责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
为了保证柱是在最后失效,我们故意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先,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图让他们都“坚不可摧”,则可能会造成同时破坏,后果会更糟糕,损失会更大。
所以关键时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
有舍才有得,舍是为了得。
但取谁舍谁,真是个难题。
整个社会缩小了就象建筑结构体系。
人们竟不住要自问:在冥冥众生中,我是一根梁还是一根柱?我能做一根梁还是能做一根柱?我愿做一根梁还是愿做一根柱?取舍在所难免时,我是被“取”还是被“舍”?按理说,不管梁还是柱,都属于社会体系的一分子,都不可或缺。
但我相信很少有人甘心去做陪衬、做垫脚石的--每个人都希望成为顶梁柱之类的重要角色。
只可惜总要有人担任其他次要角色,去成为梁、楼板乃至填充墙等等的。
于是这世界充满了竞争,充满了矛盾;于是在这种竞争和矛盾中导演了一出出角色互换的悲喜剧;于是这社会最后必然要论功行赏才显得公平。
大概每个人都能在相应的岗位各得其所,社会才会变得有序起来。
身居高位者,承担的责任较大,他(她)的行动会影响到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不能倒,他只能最后倒;所以在给予相应特权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他,以确保大众的利益。
如果高官和平民享受同样的待遇,不知道还能有多少人想去做官想去承担更多责任。
但是倘若手握重权而不慎用,享受特种待遇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最终这样的官是做不长久的。
就象一根柱子如果没有发挥柱子的作用,大厦将倾,最后倒掉的还包括它自己。
可见柱的选材设计须当谨慎,否则即害了柱,还要殃及整个大厦的。
担任次要角色、身处低位的人,身上的担子当然很轻,只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要求社会,因为自身的存亡对他人影响不大,所以获得的特权保护相对很少,甚至没有什么特权,非常时刻还要“舍车保帅”,但幸亏大多时候还可以拥有活得轻松的心情,因为责任小嘛。
不始寞者要想实现角色由低到高的转换,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承受能力,然后再去努力把能力提高,如此方能担起重任,好高骛远是不明智的。
也许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想争取的,其实只是一份发热后轻松的心情。
如果说“大材小用”导致的是浪费,“小材大用”蕴藏的则是危险,所以严守“大”关实在很有必要。
道理是简单的,比较起来却很残酷--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小”呢?4、打通关节在结构体系中,所谓关节,是指变化相聚之处,或变化出现的地方。
不同类型的构件相接处,同一构件截面改变之处,是关节。
广义上,诸如结构错层之处,体量改变之处,转换层亦是关节。
关节无处不在,因为结构体系乃是变化的统一。
外力突然袭来之时,对于单一的构件,力量的传递简明,因而容易控制。
对于复杂的结构体系,关节的复杂性难于预测和控制,即使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个组成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但因关节的普遍存在,力量的传递往往不能畅通而出现集中甚至中断,破坏由此而发生。
历次灾害表明,从节点开始破坏的建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理想的结构体系当然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没有任何关节的,这样的结构体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传递和消减。
基于这个思路,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结构中各种各样的关节“打通”,使力量在关节处畅通无阻。
中医上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结构就象一个人,气穴若不能畅通,症结和隐患就会产生。
在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是设计概念中的战略问题,但要想得让这些战略思想得以实现,靠的是“打通关节”这个原则作为保证的,结构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全都归到“打通关节”的贯彻和实施上来。
如何打通关节?在设计概念里,要解决的是外力在结构体系内重分配的问题,要确保力量是按照各构件的刚度大小进行分配的,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集中,最终达致静态的平衡。
因结构形本为“静”,灭于“动”中。
所有“动”的因素对于结构均为不利。
打通关节保持平衡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其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当力量不能畅通时,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的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静态平衡一旦被破坏,结构变成机动,“动”即是死,即为终结。
可见设计者是协调者,其任务是让所有互不相关的静态构件相聚之后依然处于静态(也就是使其保持常态),或者是处在相对的静态之中。
对比由构件与构件组成的静态“结构体系”,来看看由人与人组成的动态的“社会体系”,这一静一动之间,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社会体系既是由动态的人组成,变化乃是其常态。
如果把变化亦称为关节的话,这种关节是无形的,或者称为动态的。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关键在于“动”字,因为其形本为“动”,灭于“静”中,“静”即是死,即为终结。
同样的,打通关节的方法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诸如情感、金钱、地位等等的重分配的问题,要确保这种分配是按某种合理、有效的规则来进行的,避免形成集中而不畅,以期达到动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