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面与界面复习题
材料表界面-考题答案

名词解释:小角度倾斜晶界两个晶粒交界处晶向之间的夹角称为晶界角。
晶界角小于10度的晶界称为小角度倾斜晶界。
表面自扩散原子经由自己元素的晶体点阵而迁移的扩散。
不依赖浓度梯度,仅由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
表面热缺陷热激发导致,可以由晶体体内热缺陷的存在而相伴产生,也可以由晶体表面原子的迁移、脱位或吸附等产生的缺陷。
接触角:在固、液、气三相交界处,气液相界面与固液相界面之间的夹角。
肖特基势垒若忽略金属和半导体的间隙和界面态的影响,可以得到表面势垒这种势垒称之为肖特基势垒。
式中X为半导体导带底电子到真空能级的亲和势。
表面探针。
由光子、电子、离子、声、热、电场和磁场等可以与表面作用,来获取表面的各种信息。
它们通常被称为“探针”(Probe)表面原子弛豫表面原子的受力情况和体内不同造成的的表面原子层相对于体内原子层下的整体移动以降低体系的能量,而表面原子的近邻数和旋转对称性均不改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表面弛豫。
外延生长在单晶衬底(基片)上生长一层有一定要求的、与衬底晶向相同的单晶层,犹如原来的晶体向外延伸了一段,故称外延生长。
表面振动模固体表面层原子和分子的振动。
由于表面原子只在平行表面方向上的排列有周期性,在垂直表面方向原子的分布失去严格周期性。
表面原子的近邻配位原子同体内的不一样。
因而表面原子具有的对称性和它受力的分布同体内原子差异显著,致使表面振动形成特殊的模式。
表面量子化简答:XPS & AES XPS即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合能Eb是把一个电子从束缚态激发到真空自由态所需的能量。
对于不同的电子壳层,其Eb也不相同,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对结合能的影响非常大,可以利用电子能谱仪测出电子的动能,于是得到结合能Eb,这就是光电子能谱分析表面电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XPS 分析是采用X 射线照射样品,检测样品表面发射出来的光电子的能量分布。
在入射光子能量确定的情况下,光电子能量与原子轨道结合能量一一对应。
当原子与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时,光电子谱峰发生化学位移,因而可以从光电子谱峰的峰位与峰形,分析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以及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
材料表面与界面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材料表面与界面1、材料表界面对材料整体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材料的腐蚀、老化、硬化、破坏、印刷、涂膜、粘结、化学反应、复合等等,无不与材料的表界面密切有关。
2、应用领域:a. 航空和航天器件;b.民用;c.特种表面与界面功能材料;d.界面是复合材料的重要特征。
3、隐形涂料:这种涂料含有大量的铁氧体粉末材料,依靠其自身自由电子的重排来消耗雷达波的能量。
4、表面与界面概念:常把从凝聚相(固相、液体)过渡到真空的区域称为表面; 从一个相到另一个相之间的区域称为界面.5、表界面尺寸:可以是一个原子层或多个原子层,其厚度随材料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6、在物质的气、液、固三态中,除了两种气体混合能完全分散均匀而不能形成界面外,三种相态的组合可构成五种界面:液-气,液-液,固-气,固-液,固-固。
7、物质的分类。
从形态上:固体,液体,气体,胶体,等离子体。
从结构上:晶体,无定形。
8、固体表面的分类:理想表面;清洁表面(高温热处理,离子轰击加退火,真空解理。
真空沉积。
场致蒸发等)。
吸附表面。
9、清洁表面发生的常见重要物理化学现象:(a)表面弛豫;(b)重构;(c) 偏析又称偏聚或分凝;(d)台阶化;(e) 形成化合物;(f)吸附10、表面处离子排列发生中断,体积大的负离子间的排斥作用,使C1-向外移动,体积小的Na+则被拉向内部,同时负离子易被极化,屏蔽正离子电场外露外移,结果原处于同一层的Na+和C1-分成相距为0.020 nm的两个亚层,但晶胞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形成了弛豫。
11、重构:表面原子重新排列,形成不同于体相内部的晶面。
12、偏析又称偏聚或分凝指化学组成在表面区域的变化但结构不变。
13、台阶化表面附近的点阵常数不变,晶体结构也不变,而形成相梯度表面。
14、形成化合物:指表面化学组成和结构都发生改变,在表面有新相生成。
15、吸附指表面存在周围环境中的物种。
分类: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6、物理吸附:外来原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吸附层,由范德华力作用力引起,则此吸附称为物理吸附。
材料表界面期末考试卷

材料表界面期末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材料表界面的类型主要包括:A. 晶界B. 相界C. 界面D. 所有选项2. 晶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强度B. 韧性C. 硬度D. 所有选项3. 相界是指:A. 两个晶体之间的界面B. 两个不同相之间的界面C. 晶体内部的界面D. 材料表面的界面4. 界面能是指:A. 界面处原子的化学能B. 界面处原子的表面能C. 界面处原子的结合能D. 界面处原子的内能5. 界面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A. 界面能的大小B. 界面的几何形状C. 界面处的应力状态D. 所有选项6. 界面的微观结构包括:A. 晶粒大小B. 晶粒取向C. 晶界类型D. 所有选项7. 界面的宏观性能包括:A. 界面强度B. 界面韧性C. 界面硬度D. 所有选项8. 材料表界面的微观表征方法主要包括:A.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B.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 X射线衍射(XRD)D. 所有选项9. 材料表界面的宏观表征方法主要包括:A. 拉伸试验B. 硬度测试C. 冲击试验D. 所有选项10. 界面工程的目的在于:A. 提高材料的界面强度B. 改善材料的界面韧性C. 优化材料的界面性能D. 所有选项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材料表界面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2. 描述晶界强化机制,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材料中的应用。
3. 解释界面能对材料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假设一个立方体材料的晶粒尺寸为1mm,晶界面积与晶粒体积的比值为0.05。
计算该材料的晶界总长度。
2. 给定一个材料界面的界面能为50 mJ/m²,界面面积为100 m²,计算该界面的总界面能。
四、论述题(20分)论述材料表界面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说明如何通过界面工程来改善材料的性能。
五、实验题(20分)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晶界类型和界面能的影响,并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材料表面与界面知识复习资料题库

1.液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
(1)液体结构中近邻原子数一般为5~11个(呈统计分布),平均为6个,与固态晶体密排结构的12个最近邻原子数相比差别很大;(2)在液体原子的自由密堆结构中存在五种间隙,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
(3)液体原子结构在几个原子直径范围内是短程有序的,而长程是无序的。
2.液体表面能的产生原因。
液体表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的邻近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面外部气体分子的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要比后者大。
因此在液体表面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一个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的不平衡力。
这种吸引力使表面上的分子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促成液体的最小表面积。
要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就必须要反抗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力而做功,从而增加分子的位能,这种位能就是液体的表面能。
3.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受到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积缩小,因此在液体表面的切线方向始终存在一种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其合力指向液体内部的作用力,这种力称为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的表面张力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液体内部其它组元向液体表面的偏聚和液体外部组元在液体表面的吸附,液体表面张力大小主要受物质本身结构、所接触的介质和温度的影响。
(1)液体的表面张力来源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吸引力,因此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液体中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具有金属键原子结合的物质的表面张力最大;其次由大到小依次为:离子键结合的物质、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非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
(2)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产生是由于处于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体外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
当液体处在不同介质环境时,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与不同物质接触所受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导致液体表面张力的不同。
一般来说,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高,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小;反之,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低,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大。
材料表界面 作业答案

πA=RT
表面压较小的情况下成立
pv=RT
忽略了分子间互相作用力,利用理想化模型推导公式 低压、高温条件下成立
总结: 界面化学四大ຫໍສະໝຸດ 律 Laplace 方程 Kelvin 公式
p (1/ r1 1/ r2 )
P 2 V 2 M P0 r r
求出表面张力σ,即:
(2)修正的原因:①把凹凸月面当作球面近似处理。②只有在凹月面的最低点毛细上升的高 度才是h ,凸月面的最高下降才为h ,其余各点均大于h 。
6.试用Kelvin公式解释空气中水蒸汽过饱和的原因。在20℃下水的密度ρ =998.2kg/M3,表面张力为72.8*10(-3)N/m,若水滴半径为10(-6)cm,求水的 过饱和度。 答:(1)由Kelvin公式: P 2 V 2 M RT ln (2-40) P0 r r P0 为平液面的蒸汽压,P 为弯液面的蒸汽压,V 为液体摩尔体积,r 为弯液面的 曲率半径。 由上式可知,液滴的半径越小,其蒸气压越大。下面图示为根据 Kelvin 公式得 出的正常液体(平面)与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曲线。
5. 毛细管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毛细管法进行修正? 答:原理:液体在毛细管中易产生毛细现象。由Laplace方程推广到一般情况:
gh=2 /r (2-20) 其中△ρ 为气液两相密度之差, θ 为液体与管壁之间的接触角
,r为毛细管的半径,由上式,从毛细管上升或下降高度h可以
v a3 a v1/ 3 0.00951/ 3
其表面积为: A=6a =6*0.0095 =
2 2/3
比表面积=
表面积 6*0.00952/3 = (cm 2/g) 质量 0.1
材料表面与界面复习题

1.液体原子构造的主要特征。
〔1〕液体构造中近邻原子数一般为5~11个〔呈统计分布〕,平均为6个,与固态晶体密排构造的12个最近邻原子数相比差异很大;〔2〕在液体原子的自由密堆构造中存在五种间隙,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
〔3〕液体原子构造在几个原子直径范围内是短程有序的,而长程是无序的。
2.液体外表能的产生原因。
液体外表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的邻近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面外部气体分子的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要比后者大。
因此在液体外表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一个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的不平衡力。
这种吸引力使外表上的分子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促成液体的最小外表积。
要使液体的外表积增大就必须要对抗液体内局部子的吸引力而做功,从而增加分子的位能,这种位能就是液体的外表能。
3.液体外表张力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液体外表层的原子或分子受到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使液体外表积缩小,因此在液体外表的切线方向始终存在一种使液体外表积缩小的力,其合力指向液体内部的作用力,这种力称为液体外表张力。
液体的外表张力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液体内部其它组元向液体外表的偏聚与液体外部组元在液体外表的吸附,液体外表张力大小主要受物质本身构造、所接触的介质与温度的影响。
〔1〕液体的外表张力来源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吸引力,因此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液体的外表张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液体中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越大,外表张力越大。
具有金属键原子结合的物质的外表张力最大;其次由大到小依次为:离子键结合的物质、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非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
(2)液体的外表张力的产生是由于处于外表层的原子或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体外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
当液体处在不同介质环境时,液体外表的原子或分子与不同物质接触所受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导致液体外表张力的不同。
一般来说,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外表的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高,液体的外表张力越小;反之,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外表的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低,液体的外表张力越大。
材料表界面思考题答案汇总

考试
答案
第二章:液体表面 2. 试述表面张力(表面能)产生的原因。
P6 原因为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所受的力不均匀而产生的。液体表面层即气液界面中的分子受到指向液体内 部的液体分子的吸引力,也受到指向气相的气体分子的吸引力,由于气相吸引力太小,这样,气液界面的分 子净受到指向液体内部并垂直于表面的引力作用,即为表面张力。这里的分子间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17.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溶液的表面张力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 P41 (1)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而下降,当达到临界浓度时,表面张力就不 再发生变化。 (2)表面活性剂其亲水端向水,亲油段相空气,其浓度的上升会使分子聚集在表面,这样, 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减小,表面张力急剧下降,与此同时,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也聚集在一起,排 列成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的胶束。表面活性剂浓度进一步增加,水溶液表面聚集了足够多 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无间隙地布满在水溶液表面上,形成单分子膜。此时,空气和水完全处 于隔绝状态,表面张力趋于平缓。 18. 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剂类型可怎样分类? P43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能电离成离子的叫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R 基不能电离的叫做非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 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分成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
度降低,HLB 值下降,使得乳状液从原来的(O/W)型转变为油包水型(W/O)所对应的温度.又称为亲 水-亲油平衡温度.
共 12 页 当前第 5 页
《材料表界面》复习思考题答案汇总
(2) PIT与HLB都可以反映出亲水亲油性,但是,PIT可以反映出油的种类、水溶液性质、温度 和相体积等的影响。 同时 PIT 测定简单、精度高。
13. 比较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
项目 吸附力 吸附热 选择性 吸附层 吸附速度 可逆性 发生吸附速度 物理吸附 范德华力 小,接近液化热 无 单、多分子层 快,不需要活化能 可逆性 低于吸附质临界温度 化学吸附 化学键力 大,接近反应热 有 单分子层 慢,需要活化能 不可逆性 远高于吸附质沸点
材料表面与界面分析复习题

1表面、界面的定义与理解:表界面是由一个相过渡到另一相的过渡区域。
习惯上把固-气、液-气的过渡区域称为表面,而把固-液、液-液、固-固的过渡区域称为界面。
根据物质的聚集态,表界面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物理表面包括:理想表面、清洁表面、吸附表面表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常把无厚度的抽象表面叫数学表面,把厚度在几个原子层内的表面叫作物理表面,而把我们常说实际的固体表面叫工程表面。
2 理想表面理论前提:①不考虑晶体内部周期性势场在晶体表面中断的影响;②不考虑表面原子的热运动、热扩散、热缺陷等;③不考虑外界对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等;④认为体内原子的位置与结构是无限周期性的,则表面原子的位置与结构是半无限的,与体内完全一样。
3何为清洁表面?清洁表面获得方法?指不存在任何污染的化学春表面,即不存在吸附、催化反应或杂质扩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
获得清洁表面的几种方法: ①在获得超高真空的同时获得清洁的表面。
②用简单的加热方法去除表面的沾污。
③在化学气氛中加热去除那些通过简单加热不能清除的化学吸附沾污。
④对于较顽固的沾污,可以利用惰性气体离子(如Ar+、Ne+)轰击表面而有效地清除污染。
⑤对于一些晶体,可以采用沿特定的晶面自然解理而得到清洁表面。
⑥在适当的基片上通过真空蒸发法获得预想的单晶和多晶薄膜,作为研究对象的清洁表面。
4 根据原子结构的不同清洁表面分哪几种?图示说明(PPT)弛豫表面:指表面层之间以及表面和体内原子层之间的垂直间距d s和体内原子层间距d0相比有所膨胀和压缩的现象。
可能涉及几个原子层。
重构表面:指表面原子层在水平方向上的周期性不同于体内,但在垂直方向上的层间间距d0与体内相同。
台阶结构:表面不是平面,由规则或不规则台阶组成。
由于晶体内部缺陷的存在等因素,使晶体内部应力场分布不均匀,加上在解理晶体对外力情况环境的影响,晶体的解理面常常不能严格地沿所要求的晶面解理,而是伴随着相邻的倾斜晶面的开裂,形成层状的解理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试述表面张力(表面能)产生的原因。
怎样测试液体的表面张力?(1)原因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所受的力不均匀而产生的。
液体表面层即气液界面中的分子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液体分子的吸引力,也受到指向气相的气体分子的吸引力,由于气相吸引力太小,这样,气液界面的分子净受到指向液体内部并垂直于表面的引力作用,即为表面张力。
这里的分子间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2)测试①毛细管上升法测定原理将一支毛细管插入液体中, 液体将沿毛细管上升, 升到一定高度后, 毛细管内外液体将达到平衡状态, 液体就不再上升了。
此时, 液面对液体所施加的向上的拉力与液体总向下的力相等。
则γ=1 /2(ρl-ρg)ghrcosθ(1)(1)式中γ为表面张力, r为毛细管的半径, h为毛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ρl为测量液体的密度,ρg为气体的密度( 空气和蒸气) , 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θ为液体与管壁的接触角。
若毛细管管径很小, 而且θ=0 时, 则上式(1)可简化为γ=1/2ρghr (2)②Wilhelmy 盘法测定原理用铂片、云母片或显微镜盖玻片挂在扭力天平或链式天平上, 测定当片的底边平行面刚好接触液面时的压力, 由此得表面张力, 公式为:W总-W片=2γlcosφ式中,W总为薄片与液面拉脱时的最大拉力,W片为薄片的重力, l为薄片的宽度, 薄片与液体的接触的周长近似为2l, φ为薄片与液体的接触角。
③悬滴法测定原理悬滴法是根据在水平面上自然形成的液滴形状计算表面张力。
在一定平面上, 液滴形状与液体表面张力和密度有直接关系。
由Laplace 公式, 描述在任意的一点P 曲面内外压差为式中R1, R2 为液滴的主曲率半径; z 为以液滴顶点O为原点, 液滴表面上P 的垂直坐标; P0 为顶点O处的静压力。
定义S= ds/de式中de为悬滴的最大直径, ds为离顶点距离为de处悬滴截面的直径再定义H=β(de/b)2 则得γ= (ρl-ρg)gde2/H 式中b为液滴顶点O处的曲率半径。
若相对应与悬滴的S值得到的1/H为已知, 即可求出表(界) 面张力。
即可算出作为S的函数的1/H值。
因为可采用定期摄影或测量ds/de 数值随时间的变化, 悬滴法可方便地用于测定表(界)面张力。
④滴体积法测定原理当一滴液体从毛细管滴头滴下时, 液滴的重力与液滴的表面张力以及滴头的大小有关。
表示液滴重力(mg) 的简单关系式:mg=2πrγ实验结果表明, 实际体积小得多。
因此就引入了校正因子f(r/V1/3), 则更精确的表面张力可以表示为:γ= mg/{2πrf(r/v1/3)}其中m为液滴的质量, V 为液滴体积, f 为校正因子。
只要测出数滴液体的体积, 就可计算出该液体的表面张力。
⑤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原理若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 插入一个半径为r的毛细管, 深度为t, 经毛细管吹入一极小的气泡, 其半径恰好与毛细管半径相等。
此刻, 气泡内压力最大。
根据拉普拉斯公式, 气泡最大压力为⑥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原理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原理是:两个同质异径的毛细管插入被测液体中, 气泡从毛细管中通过后到达液体中, 测量两个毛细管中气泡的最大压力p1和p2, 表面张力是压差的函数, 计算公式为式中Δp 为两毛细管的压差, Δt 为两管插入液面的高度差。
2.弯曲面的附加压力△p与液体表面张力和曲率半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若弯曲面为球面、平面又怎样?3.什么是Young方程?接触角的大小与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性好坏有怎样的关系?根据Young-Dupre方程,请设计测定固-液界面黏附功的方法。
Young方程:界面化学的基本方程之一。
它是描述固气、固液、液气界面自由能γsv,γSL,γLv与接触角θ之间的关系式,亦称润湿方程,表达式为:γsv-γSL=γLvCOSθ。
该方程适用于均匀表面和固液间无特殊作用的平衡状态。
关系:一般来讲,接触角θ的大小是判定润湿性好坏的依据,若θ=0.cosθ=1,液体完全润湿固体表面,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若0<θ<90°,液体可润湿固体,且θ越小,润湿性越好;90°<θ<180°,液体不润湿固体;θ=180°,完全不润湿固体,液体在固体表面凝集成小球。
方法:4.比较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和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异同,怎样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1)异同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P21;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P23(2)测定:气体吸附法。
书P25第二章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溶液的表面张力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1)表面活性剂是指能使溶剂表面张力降低,且使表面呈现活性状态的物质。
(2)分子结构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所组成。
一种为非极性亲油基团,另外一种为极性亲水基团,即表面活性剂既具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形成一种所谓的“两亲结构”的分子。
(3)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而下降,当达到临界浓度时,表面张力就不再发生变化。
(4)表面活性剂其亲水端向水,亲油段相空气,其浓度的上升会使分子聚集在表面,这样,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减小,表面张力急剧下降,与此同时,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也聚集在一起,排列成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的胶束。
表面活性剂浓度进一步增加,水溶液表面聚集了足够多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无间隙地布满在水溶液表面上,形成单分子膜。
此时,空气和水完全处于隔绝状态,表面张力趋于平缓。
2.何谓HLB值?HLB值对表面活性剂的选用有何指导意义?(1)HLB 值是指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与亲油性的相对大小。
(2)HLB 越大表示该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HLB 值越低,则亲油性越强.由此,可根据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的大小,初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活性剂类型.3.什么是相转移温度?用PIT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较HLB值有什么优点?(1)相转型温度是指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低温下可形成水包油(O/W)型乳状液,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HLB 值下降,使得乳状液从原来的(O/W)型转变为油包水型(W/O)所对应的温度.又称为亲水-亲油平衡温度.(2)PIT与HLB都可以反映出亲水亲油性,但是,PIT可以反映出油的种类、水溶液性质、温度和相体积等的影响。
同时PIT测定简单、精度高。
4.什么是CMC浓度?试讨论影响CMC的因素。
请设计一种实验测定CMC的方法。
(1)CMC 浓度是指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上升,溶液的表面张力逐渐下降,直至表面张力几乎不变时所发生转折时的浓度。
(2)疏水基的影响、亲水基、温度、添加剂(电解质、有机物)。
(3)测定方法:测定电导率、渗透压、冰点、增溶性、洗净力等物理量发生显著变化的转折点5.温度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解度的影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K.P点以上溶解度迅速增大,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在C.P点变成浑浊?(1)离子型: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慢慢增大,当温度达到一定值后,溶解度会突然增大——Krafft 现象非离子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溶液会突然变浑浊(2)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胶束形式溶解非离子型:温度上升时,氢键被削弱,达到C.P.点时,氢键断裂,表面活性剂从溶液中析出,溶液变得浑浊。
第三章1.有人将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接枝到聚苯乙烯大分子链上,发现接枝聚合物的表面张力随接枝率的增高而下降,当接枝率达到一定值后,高聚物的表面张力接近于聚二甲基硅氧烷,试分析其原因。
2.总结固体聚合物表面张力的测试方法。
①温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
②分子量与表面的关系。
③等张比容估算。
④内聚能估算。
⑤测定液体对聚合物的接触角θ⑥几何平均法、调和平均法计算。
⑦用同系物液体测出其对高聚物的接触角θ以cosθ−σLV作图,求临界表面张力σc。
⑧用一系列测试液测定其对高聚物的接触角θ由式,求出,用对作图,求的状态方程法。
3.嵌段、接枝、共混对聚合物合金的表面张力有怎样的影响?4.为什么聚合物与聚合物的相容性较差?如何提高聚合物与聚合物的相容性?(1)书P86-89(2)①用接枝、嵌段共聚物作增容剂②在共混组分之间引入特殊相互作用③加入低分子量化合物作增容剂④其它5.对聚合物进行表面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聚烯烃薄膜经电晕处理后表面性能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1)①改变表面化学组成,增加表面能②改善结晶形态和表面的几何性质③清除杂质或脆弱的边界层。
(2)经过电晕处理后,聚合物表面可形成各种的极性基团,改善聚合物的粘接性和润湿性,对油墨的附着力显著改善,表面张力、剥离力明显提高。
6.低温等离子处理对聚合物的表面改性能产生哪些效果?(1)表面交联:等离子体中高能粒子轰击聚合物表面,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间的相互作用,在表面形成致密的交联结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不饱和键。
(2)极性基团的引入:等离子体表面氧化反应为自由基链反应,氧的介入,可以引入大量的含氧基团,如羧基、羰基、羟基。
(3)对润湿性的影响改善表面的润湿性,使聚合物表面张力增大,接触角变小。
(4)对粘接性的影响极性基团的引入使其与其它的材料的粘结强度大大增强。
(5)其它作用引起聚合物失重、表面形成小坑。
裂解产物中分子量较大的降解聚合物,与未降解的相比,分子量较低,其玻璃化温度和粘度较低,因此可以通过界面的流动性和相互的扩散改善可粘结性。
7.聚合物表面接枝有哪些方法?其原理各是什么?(1)表面接枝聚合大分子偶合添加接枝共聚物(2)表面接枝聚合:在光、辐射线、紫外线、等离子体使聚合物表面产生活性种,引发乙烯基单体自由基聚合,进行表面接枝。
大分子偶合:聚合物表面产生反应性活性基团,使之与带有反应基团的大分子反应偶合,实现其表面接枝。
添加接枝共聚物在欲改性的高聚物中添加有界面活化性能的共聚物成型,共聚物亲基材段嵌入到基材内部,留下接枝段在基质聚合物的表面上,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
第四章1.简述无机固体的理想表面、清洁表面和真实表面。
理想表面是将一块晶体沿某晶面切开,而不改变切开面附近原子的位置和电子的密度分开,所形成的表面称为“理想表面”,理想表面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假设除了确定一套边界条件外,系统不发生任何变化,即半无限晶体中的原子位置和电子密度都和原来的无限晶体一样,这种理想的表面实际上不可能存在。
清洁表面是指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后,保持在10-9~10-10 超高真空下的状态。
特殊处理的方法很多,有离子轰击和退火热处理,解理,热蚀,外延,场效应蒸发等,其中离子轰击加退火热处理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方法。
实际表面是指经过研磨,抛光处理后的状态。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都是相当不平整的,表面除出现明显的起伏,还可能伴有裂纹和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