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散记[论文]
《马说》教案范文五篇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范文五篇《马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马说》教案范文十篇

《马说》教案范文十篇《马说》教案范文十篇《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阐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那么、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老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气”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化,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根底,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非常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对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马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文言文《马说》教学设计文言文《马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马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马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教案

韩愈马说教案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3、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4、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导入:通过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出《马说》这一主题。
1、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如“祗”、“骈”等。
2、齐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3、交流讨论:让学生交流他们对“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整篇文章的感受和认识。
4、讲解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表达方式。
5、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如背诵课文、写一篇读后感等。
此外,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让他们在思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马说》教案范文九篇

《马说》教案范文九篇《马说》教案范文九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整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整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整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马说》教案精选六篇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马说》教学反思范文

作文的。
《马说》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很好的文学阅读体验和哲学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反思,不断地探寻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作品。
在教学中,我注重在学生中培养文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通过导入“马”的形象,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救赎。
同时,引导学生从马与马夫的关系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依存和互助。
此外,我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用词和句式中感受到其对生命和人的内心感受的描绘,从而激发出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之情。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生通过深入探究文章,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我通过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我按照时间顺序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本。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以来,学生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并且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考试也是非常必要的,考试能够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
但是,我不支持把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比如在课堂中加入一些读书俱乐部或者文学晚会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或者社会调查,并提出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目的,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丰富思想。
通过对《马说》的教学反思,我发现,只有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多元化的阅读和思考以及对学生兴趣的关注,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尤其对于今天的学生,一个培养其思考能力、文化素养、人文情怀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次教学为《马说》这一课,是为八年级学生设计的。
通过这一堂课,我对于教学的反思以及如何改进也有了一些思考与总结。
一、教学反思1.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在教学《马说》这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重要性、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并不够清晰,对于“人与马”互动以及马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切身体会。
2.缺乏互动交流在授课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中实际上是在单向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缺乏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也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3.未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发现,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示动态效果,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所讲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二、教学改进1.准确制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时,我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掌握情况。
在教学目标之后,进行逐步的分步指导,一步步去让学生去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2.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在课堂中增加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
例如,可以使用问答的方式或分组的小组讨论方式,增加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工具演示所讲知识的动态效果,将任何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效果。
同时,这也能吸收学生在视觉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意识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必要性。
我认为,教师更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有情境的、话题新颖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课堂,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这不能用简单的掌握知识点就可以完成,需要我们刻苦努力,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育更顺利地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散记
《马说》教学散记
陈琴
今天有两节语文课,我们讲的是韩愈的《马说》。
我先讲了个故事。
告诉大家,确实可能只是传说,但很有趣,因为古人连故事也讲得很风雅。
故事开始了,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听着。
“据说,韩愈有个侄孙叫韩湘子。
”“哦,韩湘子呀!好像是个神仙耶!”有学生喊了起来。
“对呀,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
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也读懂了这首据说是韩湘子的诗一
青山云水隔,
此地是吾家;
手扳云霞液,
宾晨唱落霞。
琴弹碧玉洞,
炉炼白朱砂;
宝鼎存金虎,
芝田养白鸦,
一瓢藏造化,
三尺新妖邪;
解造逡巡酒,
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
同共看仙葩。
“潇洒吗?”“潇洒呀!”“哪儿看出的?”陈种民举手抢答:“手扳云霞液,宾晨唱落霞。
”“韩湘子本事大吗?”“大呀!”“从哪儿看出来的?”“‘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法术无边哪……”
于是,为了奖励学生们的品悟能力,我又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引出了韩愈的另一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学生把这首诗读得七八分熟后,到第二节课就开始诵读《马说》。
通晓大意后,学生们很有兴致地一遍遍诵读,扎扎实实地读了十几遍,一部分学生基本就能背诵了。
在讲千里马时,我顺便问学生:“你是千里马吗?认为自己是的,请举手!”结果只有文德一个人举手。
我马上说:“你看看,我心目中的文德就是这样真正的千里马!你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千里马,别人怎么把你当作千里马呢?你的脑袋本来是千里马的脑袋,要‘一食或尽粟一石’,每天‘吃’的知识就该超乎常
人的量,结果你非把自己当作什么呀?”“驽马。
”陈种民大声说。
“对,慢慢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能尽现。
”“对呀,连常马的能耐都不具备啦!”
“所以,我们很多人长着伯乐的眼睛在看别人是不是千里马,而对自己的评判却常常不到位,浪费了爹娘给的(千里马)种子,最后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
许多学生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有的学生会心一笑,马上小手林立地嚷嚷:“我是千里马!”
野史也好,正史也好,对孩子而言都是“史料”。
上完课后,董合笑着说:“我知道这是个传说,因为根本就没有神仙。
”
哈哈,当然,读经典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被“邪说歪理”蒙骗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