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 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马说》是一篇现代寓言故事,以马为主人公,展现了一匹马从一开始被人们嘲笑、歧视,到最终成为英雄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和对动物们的思考,体现了真正的力量不是靠外表或力气,而是靠内在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篇文章还向人们传递了一个正面的信息:无论你看起来多么平凡,只要你有勇气、有毅力,你也可以成为英雄。
本文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深刻的寓意。
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些小事而轻视或嘲笑别人,但我们应该了解到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与个性,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并相互欣赏彼此的长处。
同时,无论在什么困难的情境下,只要我们有心,有毅力去追求,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整个故事从一个简单的场景开始,让读者很容易理解,而且故事情节也很引人入胜。
我们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一开始的马的羞愧和嘲笑,马遇到问题后找不到支撑,最后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获得胜利。
第一部分:马的羞愧和嘲笑文章的第一段,讲述了马被嘲笑的情况。
这个场景很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群体中的弱者,他们被看作是价值的最低端,令人同情。
这也体现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现象,为了突出自己而嘲笑弱者或使用他们,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马遇到问题后找不到支撑故事的第二部分描述了马的父亲去世后,马找不到任何支持。
因为母亲甚至无法照顾好自己,马不得不学习自立。
马的一生中曾经历过许多坎坷,但它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坚强和毅力。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启示我们:生命起伏很大,有时甚至落泪,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放弃。
第三部分: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获得胜利在故事的第三部分,马失去了在新家的位置,面临着一场强劲的风暴。
但它最后战胜了风暴,成为了英雄。
这个过程很注重细节描写,让读者深刻了解到马的困难和它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这也是作者想要阐述的一个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它们,做出巨大的成就。
结局在最后,作者展现了马的新生活和新地位,把整个故事完美地结束。
这种立体的结构非常适合这个主题,它着重描写了马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它最终获得的成功。
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精选6篇)

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精选6篇)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精选6篇)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1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
所以要抓好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说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的一篇课文,作者韩愈。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揭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绪。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字词、句式结构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追求真理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愤世嫉俗情绪。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谜语“日行千里,不用脚迈,喝水要用桶提,走路不用脚抬”引导学生猜测谜底,引出本课《马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结构,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领会思想: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愤世嫉俗情绪。
6.情感体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胡阳中学李庆毅教学准备多媒体印发“课前预习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
(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2.诵读课文(1)读通||。
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
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
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
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
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
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
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
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
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对于课前预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
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
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马说》第六单元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精选10篇)

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语文《马说》说课稿篇1《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说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说目标定位】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初中语文八年级《马说》说课稿

初中语文八年级《马说》说课稿一、说教材《马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表达了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而抒发的怀才不遇、渴遇伯乐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学生能够初步学习议论性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增强对同类文章的理解,并为今后进一步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蒙田说过,“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
本次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骈、祗”等生字词,理解“食、其”等文言字词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成就,领悟作者将自己比作“马”的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归纳分析,了解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喻证的写作手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千里马”意象的分析和延伸,深刻体会作者官场失意的愤懑情感。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次课程重难点设为: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喻证手法。
三、说学情古语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的教材需要配合学情方能得效。
从发展心理学看,初中生辩证思维开始萌芽,逻辑思维继续发展,但仍以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但对如何与作者情感共鸣,仍然缺乏经验。
四、说教法学法欧阳修说,“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以上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本次课程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体会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本的直观认识。
学生使用小组讨论法的学法,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理解喻证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与协作交流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接下来进行的是说课中最为重要的教学过程部分。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我会陈列三张关于马的图片,向学生提问“这三张图片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后我整合答案,得出“千里马从外观上难以辨别”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程关于千里马的论说的内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3马说》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3 马说》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3 马说》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以马为主题的文章,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认识和看法。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并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马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于马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和句子,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够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理解马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尊重和爱护动物,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
2.原因: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关于马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马产生兴趣,并引入课文。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关于马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并强调其中的观点和思想。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可以是介绍马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是关于马的故事或寓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23 马说》和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说课稿

《马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马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
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传统的名家名著,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马说》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二、说学情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又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言志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言言志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重点生字词,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吟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品析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
五、说教学方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具体情况,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汇品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说课稿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二年级的一篇文言课文,韩愈所写的杂文《马说》。
一.说教材、学情。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4、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教法运用】1.诵读品味法。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教有千法,朗读为本。
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还课堂以朗朗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
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
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
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学法导:新课标提出“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二、写作背景《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
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
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解读标题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问题,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四)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五)研读探究: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上面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5背诵积累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六)拓展延伸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
”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
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
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教学反思】1、读是教学之本。
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素材积累】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