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化验报告单(内容清晰)

合集下载

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化验单

有 最少 吞噬病菌,对 人体有保护和 防御作用
无 居中 凝血和止血
·
16
人血的永久涂片
·
红细胞 白细胞
17
课堂练习
1.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细胞核的一组是( C )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 D.血细胞和红细胞
2.贫血是指(D )
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
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
成熟 后无
数量 最多
功能
运输氧和部 分二氧化碳
血小板
·
9
张× × 男
正常参考值
RBC 男:(4.0~5.5)×1012个/L
女:(3.5~5.0)×1012个/L
WBC (4~10)×109个/L
Hb 男:120~160克/升
女:110~150克/升
PLT (100~300)×109个/L
·
10
Hi~我的名字叫白细胞, 嗯。。。相较于红细胞,它没 有细胞核,咱白细胞有……
昆明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
空气中氧含量低。在这种环境中训练,可增 加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强血 液供氧能力,从而增强运动能力。
·
19
生活中的科学1
贫血怎样引起的?
当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 低时(低于正常值),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降低,就会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 动,从而出现精神不振、头晕、面色苍白 等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贫血。
• 建议: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食物来预防
贫血
·
20
生活中的科学2:
据“嘉兴日报”报道,前段时间我市有一批从
西藏当兵退伍回家的军人出现了疲倦、无力、

血液检验报告单

血液检验报告单

血液检验报告单1、红细胞计数(RBC)男:×10 ×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10 ×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10 ×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XX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5%)。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液分析报告单25项解读

血液分析报告单25项解读

血液分析报告单25项解读血液分析报告单是医生诊断疾病和评估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自己的血液分析报告单,但是对于报告单上的各项指标可能并不十分了解。

因此,本文将对血液分析报告单上的25项指标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1.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通常用于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

正常范围为4-10×10^9/L,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都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疾病或感染。

2.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3-5.8×10^12/L。

红细胞计数异常可能与贫血、失血或其他疾病有关。

3.血红蛋白(HG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蛋白质,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

正常范围为130-175g/L,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4.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正常范围为40-50%。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失水,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正常范围为80-100fL。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营养不良等有关。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单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正常范围为27-31pg。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有关。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正常范围为320-360g/L。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有关。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程度,正常范围为11.5-14.5%。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有关。

9.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化验报告单

化验报告单

化验报告单化验报告单
报告编号: [编号]
报告日期: [日期]
患者信息:
姓名: [患者姓名]
性别: [患者性别]
年龄: [患者年龄]
住址: [患者住址]
联系电话: [患者联系电话]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
项目列表:
1.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 [计数结果]
- 红细胞计数: [计数结果]
- 血红蛋白浓度: [浓度结果]
- 血小板计数: [计数结果]
- 中性粒细胞计数: [计数结果]
- 淋巴细胞计数: [计数结果]
2. 尿常规:
- 尿蛋白定性: [定性结果]
- 尿糖定性: [定性结果]
- 尿潜血定性: [定性结果]
- 尿比重: [比重结果]
- 尿酸碱度: [酸碱度结果]
- 尿沉渣镜检: [镜检结果]
3. 肝功能测试:
- 谷草转氨酶(ALT): [酶浓度结果]
- 谷丙转氨酶(AST): [酶浓度结果]
- 总胆红素: [胆红素结果]
- 白蛋白: [白蛋白结果]
4. 肾功能测试:
- 尿素氮(BUN): [氮浓度结果]
- 肌酐: [肌酐结果]
- 尿酸: [尿酸结果]
5. 血糖测定:
- 空腹血糖: [血糖浓度结果]
- 随机血糖: [血糖浓度结果]
本次化验结果仅供临床参考,具体解读请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如有疑问,请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血液检测报告单

血液检测报告单

血液检测报告单简介血液检测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不同组分和指标,可以提供关于个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的有价值信息。

本报告单将介绍血液检测常见的指标和其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并解读血液检测结果。

1. 血常规指标血常规指标是血液检测中最常见和基础的指标之一,反映了个体的血液情况和造血功能是否正常。

1.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测量值,单位为10^9/L。

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在4-10 * 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意味着炎症、感染或骨髓异常,而过低可能暗示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抑制。

1.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测量值,单位为10^12/L。

正常红细胞计数范围在4-6 * 10^12/L之间。

红细胞计数异常与贫血、骨髓疾病及失血等相关。

1.3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衡量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单位为g/L。

正常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在120-160 g/L之间。

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可提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

1.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测量值,单位为10^9/L。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00 * 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与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2. 电解质指标电解质指标是血液中不同离子的浓度测量值,反映了个体的电解质平衡状态。

2.1 钠离子浓度钠离子浓度是血液中钠离子浓度的测量值,单位为mmol/L。

正常钠离子浓度范围在135-145 mmol/L之间。

钠离子浓度异常可能与肾脏功能紊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有关。

2.2 钾离子浓度钾离子浓度是血液中钾离子浓度的测量值,单位为mmol/L。

正常钾离子浓度范围在3.5-5.0 mmol/L之间。

钾离子浓度异常可能与肾脏功能紊乱、心脏疾病等有关。

2.3 钙离子浓度钙离子浓度是血液中钙离子浓度的测量值,单位为mmol/L。

正常钙离子浓度范围在2.1-2.6 mmol/L之间。

教你读懂检验报告单

教你读懂检验报告单
13
嗜酸性粒细胞(0.5%-5.0%)
p 生理变化 (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
)×109/L,5~15岁约为(0~0.5)×109/L。 (2)日间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
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 式分泌有关。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
(2)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可使肾上腺素增 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3)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由于需氧量增加,使红细胞生成素生成 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
在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却很无奈, 因为病毒非常小,会进入到细胞内, 这时淋巴细胞可以直接杀死被感染的 细胞并分泌活性物质和其他成员一起 清理病毒。因此,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常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以 及过敏反应,它们的比例升高常常表示身体正遭受寄生虫 的感染或者处于过敏状态中。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 性骨髓瘤、脾切除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5)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 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暂时性增高。但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 胞增高。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 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包括伴有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
8
白细胞的组成
1.中性粒细胞 45%-77% 2.淋巴细胞 20%-40% 3.单核细胞 3.0%-8.0% 4.嗜酸性粒细胞 0.5%-5.0% 5.嗜碱性粒细胞 0%-1.0%

化验单模板样本 - 血常规

化验单模板样本 -  血常规
110.0~ 13670..00~ 8504..00~ 12070..00~ 34.0
单位
10^9/L % % & % %
10^9/L 10^9/L 10^9/L 10^9/L 10^9/L 10^12/L
g/L % fL pg
检验项目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分布宽度CV 红细胞分布宽度SD 血小板计数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压积 血型 乙肝表面抗体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E抗原 乙肝E抗体 乙肝核心抗体
兰山区朱保镇卫生院检验报告单
2016.03.09 14:55
姓名:某某某 性别:男 年龄:50岁
体 检 号: 科 室:
样本类型:血液
样本编号:20160309XCB061
接收时间:16.03.09 14:50
送检医生:
检验项目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比率 淋巴细胞比率 单核细胞比率 嗜酸性细胞比率 嗜碱性细胞比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淋巴细胞绝对值 单核细胞绝对值 嗜酸性细胞绝对值 嗜碱性细胞绝对值 红细胞计数
结果
322 11.6 42.0 299 7.4 15.6 0.221 ↑ B型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参考范围
320~360 11.0~16.0 35.0~56.0
100~300 6.5~12.0 9.0~17.0 0.108~0.20
单位 g/L
% fl 10^9/L fL
%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血红蛋白 血红细胞压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含
结果
4.18 50.0 44.1 ↑ 5.1 0.5 0.3 2.09 1.85 0.21 0.02 0.01 4.52 132.0 40.2 89.5 29.3

化验单范本

化验单范本

化验单范本1.血常规化验单样本血液流变指标检测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

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

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化验报告单
1、葡萄糖:GLU正常值3.80——6.10葡萄糖高是糖尿病标志,糖尿病易诱发多种并发症:1、肠胃功能紊乱:大便干稀不定;
2、眼病:视力模糊,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
3、心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血栓、失眠、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等;
4、肾病: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淡、尿蛋白、肾炎水肿、尿毒症;
5、神经末梢病变:手脚麻木、发凉、神经痛、关节痛等;
6、糖尿病足病:下肢溃溃疡、坏疸等。

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①引起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痴呆,严重者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②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

③一过性低血糖反应引起血糖波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④反复发生低血糖会动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为了防止低血糖昏迷,糖尿病患者平时注意随身带两样东西:一样是“病人卡”,说明自己的姓名、所患疾病名称、用药情况、家庭住址等;另一样就是食品或糖果,必要时吃上以迅速改变低血糖状态,但千万注意不要用甜味剂食品治疗低血糖。

心血管系统功能受损,表现心率加快,脉压增加,静息期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大脑皮层受抑制,可发生意识朦胧,定向力识别力渐丧失,嗜睡、振颤、精神失常等,当皮层下受抑制,骚动不安,瞳孔散大,强直性惊厥等,甚至瘫痪,血压下降。

眼睛、肾脏:出现视网膜剥离,眼底出血。

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加重肾损伤害。

2、尿素氮:BUN2.9——8.2尿素氮和血肌酐同是肾功能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尿素氮数值的高与低反映着肾脏功能的好与坏。

血尿素氮高有两种情况。

最常见的是肾功能不全,包括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21.4mmol/L(60mg/d1)即为尿毒症诊断指标之一。

解决尿素氮高,就必须从这种病理原因出发,对因治疗才能彻
底。

3、肌酐:CREA59.0__104.0肌酐值比正常值高就叫肌酐高,肌酐包括血肌酐和尿肌酐,肌酐高一般就指血肌酐高。

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33μmol/L,当血肌酐超过133μmol/L时意味着肾脏可能出现损伤,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肾衰竭。

(133μmol/L以上为炎症损伤期,186μmol/L为肾功能损伤期,451μmol/L为肾功能衰竭期)。

血肌酐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排出肌酐的多少。

肾功能一定要下降到正常的一半水平时,才会引起血肌酐升高。

肌酐低是没有什么大碍。

4、二氧化碳CO220.0——31.0-----血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系统、体内酸硷平衡、氧气输送及气体交换。

血液中二氧化碳过少,会引起大脑和心肌血流量减少,使人头昏脑胀,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就越少,发生碱中毒,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再加上碱中毒的影响,易导致大脑缺氧。

5、尿酸UA208__4281.痛风性肾病持续性高尿酸血症,20%在临床上有肾病变表现,少部分发展至尿毒,尿呈酸性,有间歇或持续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约5—10年后肾病加重,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约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

2.痛风石是人体内因血尿酸过度升高,超过其饱和度而在身体某部位析出的白色晶体。

如同一杯盐水中的盐量超过一定限度后,杯底就会出现白色的沉积物一样。

析出的晶体在什么部位沉积,就可以发生什么部位的结石,痛风病人除中枢神经系统外,所有组织中均可形成痛风石。

痛风石引起肾结石,诱发肾绞痛。

3.肾脏病变尿酸高会引起哪些肾病?大约有20%~25%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合并肾结石,其中约85%属于尿酸结石。

结石较大时可有肾绞痛、血尿。

约有20%~40%的患者早期可有间歇性少量蛋白尿。

痛风常伴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血尿酸浓度降低临床意义较低,引起血尿酸降低:肝功能严重损害尿酸生成减少。

如范可尼综合征、急性肝坏死、肝豆状
6、总胆红素TBIL0——20.0----- 胆红素主要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总胆红素(TBIL)这三项,其中
因为间接胆红素偏高主要是因红细胞损坏过多,间接胆红素偏高容易诱发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偏高肝脏受到损害易诱发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淤胆型肝炎。

总胆红素偏高既是易诱发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淤胆型肝炎;也可是易诱发溶血性黄疸。

胆红素主要是由人体红细胞死亡后形成的,胆红素偏高是疾病发出的讯息,胆红素偏高间接的诱发各种肝脏疾病。

7、直接胆红素DBIL0——6.8------直接胆红素偏高的危害常有两种表现形式:1)肝炎性黄疸,此时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都偏高。

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梗阻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偏高,多见于肝癌、胰头癌、胆石症原发性胆汁型胆道梗阻等。

8、间接胆红素IBIL0---17.0-----------:胆红素主要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总胆红素(TBIL)这三项,其中因为间接胆红素偏高主要是因红细胞损坏过多,间接胆红素偏高容易诱发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偏高主要是因肝脏受到损害,不能很好的运转直接胆红素造成的,所以直接胆红素偏高易诱发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淤胆型肝炎。

因此总胆红素偏高易诱发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淤胆型肝炎;也可是易诱发溶血性黄疸。

总的来说胆红素主要是由人体红细胞死亡后形成的,所以胆红素偏高通常是疾病发出的讯息,胆红素偏高间接的诱发各种肝脏疾病,肝脏疾病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以大大降低因胆红素偏高而间接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性。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三项都高,一般对身体影响不大,不会传染,建议清淡饮食,注意休息,定期复查肝功。

胆红素高的临床意义1、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

2、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新生儿黄疸等。

3、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

9、总蛋白TP64.0__82.0肝脏是身体内制造白蛋白的惟一场所。

正常人每天由肝细胞制造的白蛋白为11-14 .7克。

肝损害时,白蛋白的合成、细胞内运输和释放发生障碍,引起血清白蛋白减少。

急性肝坏死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明显降低,白蛋白的降低常于1周后才能显示出来。

轻型肝炎患者白蛋白降低较少或呈中度减少。

重型肝炎可明显降低,白蛋白减少是肝硬化的特征。

但代偿良好的肝硬化患者,即使已出现显著的高Y球蛋白血症,当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时,白蛋白就会显著减少。

大多数脂肪肝病人的AST、ALT正常或仅有轻度升高。

如果这两个值远远高出正常值,则应该怀疑病毒性肝炎或其它急性肝炎。

ALT 和AST存在于正常肝细胞中,当肝细胞损伤时即逸出细胞外进入血液中。

因此血液中的ALT 和AST升高间接反应肝脏受损的程度。

若白蛋白值在病程中逐渐减少,白蛋白值减少到25g/L以下时,容易发生腹水。

肝脏损伤严重,病变范围较大时,可见到A/G比值倒置。

A/G正常比值为1.5~2.5:l。

病情好转后白蛋白回升,A/G比值也趋向正常。

血清总蛋白,轻度肝病时一般
10、白蛋白ALB34.0__55.0------偏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当肝功能受损时,白蛋白产生减少,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

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2、一般情况下,肝脏疾病患者在肝功能检查中白蛋白偏低的现象比较常见,因为肝脏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肝损伤,导致白蛋白产生减少。

因此,肝脏疾病患者要定期检查白蛋白,根据白蛋白降低程度了解病情轻重,及时进行治疗,防止肝腹水、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发生。

白蛋白高的原因:一:白蛋白高主要见于血液浓缩而导致相对性的增高,比如:严重的脱水和休克,大量出血、严重的烧伤、肾脏疾病等。

二:此外白蛋白高也可受到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有时血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