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7课运动
(初中美术教案)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初中美术教案了解圆雕造型的基本特点,运用雕塑语言欣赏、评述圆雕作品,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技的素养。
2、技能目标:运用雕塑语言概括地表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并能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处理和评述,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要领。
3、审美目标:通过欣赏、评述古今中外圆雕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圆雕的艺术特征,感受圆雕艺术的美。
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雕塑语言去欣赏、评述圆雕作品。
解决难点的措施:1、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圆雕作品的欣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2、教师及时的启迪和补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述方法。
兴趣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天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优秀的雕塑作品(比如在生活社区、校园、公园和一些城市广场)。
驻足观赏之余,他们对雕塑作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这正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提。
六步教学内容五处问议1、导入(4分钟)我们深圳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很多地方都设置、装点了精美的城市雕塑。
那么大家想一想,你在深圳的哪些地方见到过雕塑?”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组深圳的城市雕塑,教师提醒大家:“刚才看到的雕塑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些雕塑,并互相讨论、商量,再说说它们的区别?”(1)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雕像、____(省、市、区、县)政府门前的《艰苦岁月》、《拓荒牛》(完全是立体的,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赏。
)(2)老东门墙面上《老东门墟市图》(浮雕起伏比较平缓,扁扁的,只能从正面观赏的。
)引出两种形式的雕塑。
2、新授(36分钟)(1)出示石膏头像雕塑原作,师生共同分析雕塑,找出圆雕和浮雕的共性和特性:让学生仔细观察、触摸、对比、讨论与我们平时的绘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联系以前学过的美术的分类和相关知识,由此引出雕塑的概念。
)小组讨论的问题:①绘画和雕塑使用的工具和制作的方法有何不同?初中美术教案③绘画和雕塑存在的形式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归纳出雕塑的定义:雕塑: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用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第一篇:初中美术教案(向日葵)第二篇:初中美术教案第三篇:初中美术教案1剪纸第四篇:初中美术教案2招贴画第五篇:教学设计初中美术教案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初中美术教案(向日葵)向日葵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分两课时,每课时45 分钟。
第一课时:启发、引导与体验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欣赏,侧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介绍。
使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表现自我的关系。
第二课时:活动课,运用不同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笔触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感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分析、评价、反思、体会一、组织教学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
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1) 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
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 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提问:(2) 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 (2 分钟) 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
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
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8ccf8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9.png)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篇(一):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在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为重点。
加强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学生美术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基本情况本期担任初一三个班的美术教学。
通过初步摸底,七年级学生美术基础较好,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较高,这是学好美术的前提。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学期拟定19课时的课程,分为六个单元教学:第一单元《世界遗产之旅》,属于欣赏与评述,欣赏、鉴赏、讨论、评述课。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点、线、面》是学习点、线构成的知识。
第三单元《源于自然的启示》,介绍的设计方面的知识,以大自然的花卉为设计元素的平面构成。
第四单元《静物画构图与色彩》学习运用三角形构图的知识,进行静物画构图练习。
第五单元《我心中的大海》用纸版画的制作方法进行海洋题材的创作。
第六单元《发现与创造》探究、感知生活中的美术门类及其特征。
四、教学总目标1、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开阔学生视野,了解世界的美术文化;进一步学习色彩和构图知识。
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基础造型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素描、构图、制作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并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大自然主生热爱之情。
五、主要工作及措施1、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2、我认真地分析初中美术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3、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5、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七年级美术教案篇(二):初中美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具体写什么呢如何写一份美术的教学工作计划呢现在小编为你介绍以下初中美术教学工作计划的相关文章。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7篇)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7篇)初中美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铅笔淡彩在工具、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初步掌握铅笔淡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掌握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尝试用铅笔淡彩的绘画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艺术,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
难点:铅笔淡彩中色彩的调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在画纸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描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水彩与之前学习过的水粉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透明、薄等特点,并追问:水彩画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展示铅笔淡彩作品,进而引出课题《铅笔淡彩》。
环节二:交流探讨,欣赏作品1、展示水彩画与铅笔淡彩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几件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水彩画使用水调和水彩颜料进行作画,强调色彩的透明;而铅笔淡彩在强调色彩的同时体现线条。
2、继续展示《蔬果》《圣维多克山》《植物图鉴》等作品,小组讨论:这几件作品有什么异同点?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不同:《蔬果》《植物图鉴》描绘精细,注重物体轮廓线的描绘;《圣维克多山》不求具体的形象轮廓,表现的更加自由,注重线条的表现,色彩更加的轻薄。
相同:在素描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描绘。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1、讲授铅笔淡彩所用的工具材料。
2、学生在画纸上尝试水彩颜料相互调和、叠加等,并思考:有什么样的色彩效果?学生动手尝试并回答,教师总结:水越多,明度越高,纯度越低;两个颜色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颜色叠加后会使色相、明度、纯度发生变化。
3、教师示范铅笔淡彩的绘画步骤:(1)用铅笔画出草稿,定好大体的位置;(2)画出大概的。
形,铺上大致的明暗;(3)薄薄地涂上色彩;(4)细致刻画,调整完成。
4、布置课堂作业:用铅笔淡彩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运动音乐教案美术初中

运动音乐教案美术初中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初中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音乐的概念,感受运动音乐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运动音乐的概念与特点2. 运动音乐的绘画表现3. 团队合作创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运动音乐,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运动音乐的氛围。
2.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运动音乐?运动音乐有哪些特点?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音乐的概念,运动音乐是指在运动比赛中,为了激发运动员的斗志、调动观众情绪而播放的音乐。
2. 教师示范如何将运动音乐与绘画相结合,例如:播放一段篮球比赛的音乐,让学生画出比赛场景。
三、学生创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运动音乐进行绘画创作。
2. 要求学生结合运动音乐的氛围,表现出运动场上的情景,如比赛激烈、观众热情等。
四、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运动音乐与绘画的结合。
2. 学生课后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段运动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感受运动音乐的氛围,了解运动音乐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将运动音乐与绘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绘画水平。
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7课 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案设计

《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动生活形象的比喻,能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学习,能够运用书法结构的三个规律分析字形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领悟提升生活中做人的准则。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书法结构的规律。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
三、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宣纸、墨汁等。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等。
四、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
五、说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六、课型欣赏--评述课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问: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记事的呢?学生回答:结绳记事。
教师小结:对!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
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谁是创造文字的始祖?视频展示《仓颉造字》。
教师问:聪明的祖先们发现依照事物的形体能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有趣的图形就是象形文字,下面的这段视频中象形文字你认识吗?请大胆的指出来!视频展示《汉字艺术》。
教师:汉字古老而优美,是形、音、意的合体,数千年来汉字又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不同的历史阶段。
笔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些简单的笔画符号又是怎么构成汉字书法艺术优美而丰富的形态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书法的结构之美》。
(二)探索书法的结构之美书法结构美之一:端正平稳之美1、师生共同分析抽象的书法结构美之一:端正平稳之美教师:你能根据这个建筑想象出中国的一个汉字吗?教师可进行手势语言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滕王阁”整体呈“山”字造型。
"山"字中间一画如擎天一柱,左右两竖如翘翘板,在平衡中寻找着不平衡,在稳定中寄寓着活泼。
我们知道房屋需要地基、柱子、横梁、屋顶等部分组成。
如果我们把一个汉字比作房屋,汉字的笔画就像房子的构件,构架起虚实相间的结构关系。
平稳是书法结构造型的基本原则,端正平稳能使人产生安稳踏实的美感,相反则使人产生不安和惶恐。
初中美术优秀教案(优秀12篇)

初中美术优秀教案(优秀12篇)初中美术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触摸美丽》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课文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内容: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泽运用。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独特的见解,表现欲望较强烈,能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喜欢探究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基本掌握运用材质来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四、教学重点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来进行创作。
五、教学难点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对比原则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教具:教科书、卡片、多幅不同材质制作的范作、各种材料。
学具:搜集多种制作材料,准备制作工具。
七、教学方法教法:开放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练习法,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参与集体、综合创作的活动能力。
学法:欣赏中理解、比较中总结、练习中创新、讨论评价与反思。
八、教学程序教学结构师生交流活动教学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欣赏作品导入新课(4分钟)1、出示国画《猫头鹰》和装饰画《猫头鹰》,问:这两幅作品表现的都是猫头鹰,但它们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分析其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用毛笔画的中国画,一个是用芦苇、竹节、布、扣子等材料做成的猫头鹰)1、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初步了解装饰画的特点。
2、欣赏作品:(1)出示装饰画《风车》,问: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出示装饰画《乡村美景》,问:这幅作品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问题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触摸美丽》体验探究认识材质(4分钟)1、认识材质。
体育教案美术初中模板

体育教案美术初中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理解体育运动的益处,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2. 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某种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在运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篮球基本技巧。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篮球的基本技巧,如运球、传球、投篮等。
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篮球的基本技巧,并在实际比赛中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准备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如跑步、拉伸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备进入正式教学。
2. 基本技能训练(15分钟):教师讲解并示范篮球的基本技巧,如运球、传球、投篮等,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习。
3. 实践比赛(10分钟):学生分成两队进行篮球比赛,运用所学的技巧进行实战演练。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篮球基本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技巧。
2. 实践法:学生在实际比赛中运用所学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3. 反馈法: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技能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篮球运动教程2. 器材:篮球、篮球场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其在篮球运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运动
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运动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运动
)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运动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
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
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
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1. 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
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
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
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
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
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
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 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
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初中美术教案
2. 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
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尝试的面貌。
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
3. 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
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
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
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
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
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
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
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
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
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
4. 教学评价
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
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
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
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
创作的热情。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选择
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