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归纳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

时也。
四、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郭锡良版的《古代汉语》进行授课,涵盖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献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为深入研究古代汉语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特点;(2)学会运用古代汉语进行分析、解读文献;(3)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2)运用实例分析,掌握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古代汉语在文献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汉语的基本语音特点;(2)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演变;(3)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4)古代汉语在文献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音韵的变化和规律;(2)古代汉语词汇的引申和假借;(3)古代汉语语法和修辞的复杂用法;(4)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对比分析法:比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3. 实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献,展示古代汉语的应用;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5.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述(1)古代汉语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3)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

2.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1)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特点;(2)古代汉语音韵的变化和规律;(3)古代汉语音韵的文献资料。

3. 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1)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演变;(2)古代汉语词汇的引申和假借;(3)古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和特点。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授课教案一、教案总述1. 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版)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实例分析法。

4. 教学内容:涵盖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二、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述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定义及特点b.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c. 古代汉语研究与教学的意义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

三、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变化。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b. 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律c. 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四、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演变。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和分类b. 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c. 常见词汇的用法和含义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五、第四章:古代汉语语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的词类和词性b. 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c. 古代汉语的语法变化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

六、第五章:古代汉语修辞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修辞的手法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修辞的分类和手法b. 古代汉语修辞的作用和效果c. 典型修辞实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例分析法。

七、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内容:a. 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b.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c. 经典文言文篇目的解析和欣赏3.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实例分析法。

八、第七章:古代汉语文献检索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2. 教学内容:a. 古代汉语文献的种类和特点b. 古代汉语文献的检索策略c. 古代汉语文献的阅读和引用3.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践操作。

第二讲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第二讲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第二讲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本讲介绍中文工具书最常见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并选择10种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它们的性质、体例、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介绍。

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并能说出所举10种工具书的特点。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Ⅰ、常识内容精讲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形符也叫意符是对汉字结构分析的结果。

形声字的构成中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的构件叫形符也叫意符.此外构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

部首和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从下列例子看出到从至刀声形符是“至”。

钊从金刀声形符是“金”。

而《康熙字典》把“到”、“钊”二字都归在部首“刀"下。

“修"、“脩”、“倏"、“條”等字形符分别为该字右下角的“彡”、“肉”、“犬"、“木”。

而《辞海》等辞书把它们都归在部首“人"下.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音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王力古汉语工具书教案

王力古汉语工具书教案

语文工具书通论一专爲读者查考字音、字义、词义、词句出处等而编纂的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叫做语文工具书。

一、什麽是语文工具书二、常用语文工具书的类型(一)普通字典、词典类以字爲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注上读音、说明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叫做字典。

阅读古籍,比较常用的字典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等。

1、字典以词爲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注上读音、加以解释的工具书叫做词典。

词典,又写作“辞典”。

阅读古籍,需要经常翻检的词典有《辞源》、《辞海》、《辞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等。

2、词典供语言文字的某个领域专门使用的工具书属于语言文字专著类工具书。

由于学科领域众多,爲适应各学科领域而编著的语言文字专著类工具书也就众多,比较常用的有《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甲骨文字典》、《金文编》、《尔雅》、《广韵》、《诗词曲语辞汇释》、《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文言虚词通释》、《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文言复式虚词》等。

(二)语言文字专著类(三)类书和专书索引类1、类书摘录各种书上有关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备查检的书籍叫做类书。

常见的有《佩文韵府》、《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2、索引把书中的句子摘录下来,每句下标明出处和页码、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以供查检的资料叫做索引。

索引又叫“引得”。

如:《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春秋经传引得》等。

三、常用语文工具书的内容(一)《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撰起,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成书,许慎让儿子许冲上之于朝廷。

因爲本书是对独体的“文”和合体的“字”加以分析说解的,所以叫做《说文解字》。

本书收录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

按照部首排列,共五百四十个部首。

古代汉语Ⅱ(一二三四五)单元讲稿

古代汉语Ⅱ(一二三四五)单元讲稿

第一单元工具书的运用(9学时)(附《燕昭王求士》)目的要求[学习目标] 掌握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和常用工具书的类别、性质、功能、特点[重点]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和特点[难点]重要工具书讲授内容文选部分:《燕昭王求士》(3学时)一、题解:《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二、讲解正文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

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

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
3.韵书(古代)
《声类》,(三国· 魏)李登 (我国最早的韵书,已失传) 《切韵》,(隋)陆法言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宋)陈彭年等 《集韵》,(宋)丁度等 《壬子礼部韵略》,(宋)刘渊 《平水新刊礼部韵略》,(金)王文郁 《古今韵会举要》,(元)熊忠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 《洪武正韵》,(明)乐韶凤、宋濂等
●部分专门性词典图例
2.词典(含虚词、方言、专门性词典等)
《联绵字典》,符定一,商务印书馆,1943
(191934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近代汉语词典》,高文达主编,知识出版社, 1992 《辞源》,商务印书馆编印,1915
(1979-1983年出修订本四册,1988年出合订本)
●部分类书图例(清代)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分类
(二)类书和政书 2.政书 概念:
是一种专门把历代典章制度收集在一起的工具书, 对所罗列的材料也不作解释。 ●典章制度 指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制 度的沿革。
作用:
查找历史某一事物的源起、发展及变化过程。
●古代主要政书
1.通书类(通代)
●部分索引图例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分类
(四)丛书
(又名:丛刻、丛编、汇刻、合刻、丛刊、全书)
概念: 一般是指把许多单独的书汇刻(印)在一起 刊行出版,并冠以总书名。 分类: 综合性丛书 地方性丛书 专科 丛书
(四)丛书
●部分重要丛书
综合性丛书: 《百川学海》,(宋)左圭编(我国现存最早的丛书) 《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或《清经解》),(清)阮 元等编
孙毕撰《章太炎新方言研究》,2006,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2.词典(含虚词、方言、专门性词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是对诗词曲语辞的一种集中收录。书稿荟萃诗词曲语辞三种书之精华,在收录和释文上保持原书水准,同时在内容上进行三者结合的加工整理,通顺文理,去粗取精,相互补充。收录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
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
录收《四库全书》的著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6793种、93551卷。
录收《四库全书》的著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6793种、93551卷
《太平御览》
(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
《辞海》
陆费逵、
舒新成等
1915-1936
正文按单字的汉语拼音音序编排,字形相同、读音不同的汉字分别位于相应的读音处。另有按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的索引,以及词目的外文索引。
新版《辞海》收单字字头17914个,附繁体字、异体字4400余个;词条127200余条。
版本众多,改动大。
《汉语大字典》
在字形方面,在楷书的单字条目下,收录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
是科学文献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康熙字典》
(清)张玉书、(清)陈敬亭等
1710-1716
字典才有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
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
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诗词曲语辞集释》
王英、曾明德
1991年
书稿以词典的方式重新编排,采用简体横排,音序排列,在阅读之外,增强查检功能,使检索更加便利。词条化的处理使语词间具有的关系更加显明,主、副词条的区分,参见、另见关联的设立,以及词典其他符号化的处理,使对词义的理解和应用一目了然
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书》十志之一。东汉班固在撰《汉书》时,为纪西汉一代藏书之盛,根据《七略》改编而成。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永瑢、纪昀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
汉和帝时期
①保留《七略》的6略38种的分类体系。②新增入《七略》完成以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在西汉末年所完成的著作。③对《七略》所著录的图书基本上按照原来的情况保存下来,但对著录重复和分类不妥的地方加以适当的合并或改移,例如凡从某类提出的图书在总数下注明"出"若干家、若干篇;凡由于重复而省去的图书都注明"省"若干家、若干篇;凡增入或移入的图书都注明"入"若干家、若干篇。④将《七略》中"辑略"的内容散附在6略和"诗赋略"除外的各种之后;⑤删简《七略》中各书的提要,必要时节取为注释(见《别录》、《七略》)。
依名字首笔画顺序排列,从任何一个异名皆可查出其他异名。
收录1949年前比较重要的常见的书名三千九百余条。
编者后来扩充删改了些许内容。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
100-121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一至十四卷是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共收字头9530个。
《词诠》
杨树达
1928年
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第二版末附有拼音索引,可供查检。
本书共收虚词四百六十九个字,其中包括不常见的虚字。
通俗易懂,对初学古代汉语的学者比较适用。
1979年9月
按丛书名称首字笔划顺序编排。书后附《丛书出版系年表》。
收录中国1902~1949年出版的丛书5549部,包括图书30940种。每种丛书先著录丛书主编者、出版者、出版地、出版年代等,然后详列收入丛书的各书书名,
对书名、著译者、版次、页数及其他变动情况等均加注释。
1982年7月编出该书的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和《丛书编者索引》,索引款目按书名或著者、编者姓名的笔划顺序排列,并注明在正文中的页码。
《尔雅》
孔子门人或周公
战国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本20篇,现存19篇。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全书约2000万字,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几乎都可以从中查出,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注重音形意的结合。
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目的的大型汉语专用工具书。
常用工具书归纳
书名
编者
编写时间
编写体例班固
977-983年
是一部综合性类书,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
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宋太宗赵炅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中国丛书目录》
上海图书馆编
常用工具书归纳
书名
编者
编写时间
编排体例
内容
备注
《十三经索引》
叶圣陶
1923-1934
以文句首字作标目,在索引正文中,所有作为标目的单字依笔画顺序排列。
每一单字下,列出了以单字打头的文句,并注明在《十三经注疏》中的页次栏数。
附笔画检字,四角号码检字,还有篇目简称全称对照表。
《同书异名通检》
杜信孚
初刊19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