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的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2010年第08期(总第246期)吉 林 农 业JILIN AGRICULTURALNO.08,2010(CumulativetyNO.246)猪圆环病毒病的研究进展陆昕1,陈佳2,李准2(1.西安市雁塔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西安市雁塔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猪圆环病毒病近几年在我国广泛流行,文章从病原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等多个方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了猪圆环病毒病。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病;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2.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19-20前言猪圆环病毒(PCV)感染是当今世界养猪业新出现的一种传染病。
1991年加拿大首次确立了这一猪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猪的体质下降,消瘦、呼吸困难、贫血以及皮肤病变。
江苏地区对162份可凝病料进行检测,阳性率高达54.67%,黑龙江省对368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经产猪平均阳性率为76.6%,后备率的阳性率为33.2%,上海奉贤区兽医所,从全国211个猪场送检材料中检出血清阳性率为28.6%,近年来,我国关于PCV的报道越来越多,PCV已在我国广泛流行。
1病原体猪圆环病毒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
分2个基因型,即PCV1和PCV2,目前还未发现PCV1有致病性,PCV: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主要病原之一。
近年,英国又首先提出猪的皮炎和肾病综合症(PDNS)也是由圆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最近研究发现仔猪的先天性震颤(CT)和怀孕母猪繁殖障碍,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也与PCV2感染有关。
PC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氯仿不敏感,在PH为3的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70℃时可存活15min。
2流行特点2.1病猪和带毒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PCV分布很广,猪群中血清阳性率常高达20-80%,因此本病传染源广泛。
病毒可随粪便、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
27149439_猪圆环病毒2_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 )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DNA ,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结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
猪圆环病毒依据其致病性和基因组差异分为无致病性的猪圆环病毒1型(Porcine Circovirus 1,PCV1)和有致病性的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猪圆环病毒4型(Porcine Circovirus 4,PCV4)。
PCV2主要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机体继发感染断乳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 wasting syn-drome ,PMWS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orcine dermatitis andnephropathy syndrome ,PDNS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PRDC )、母猪繁殖障碍、肉芽肿性肠炎、仔猪先天性震颤等疾病。
2000年,我国首次报道了PCV2感染。
目前,PCV2感染在我国猪群中广泛流行,种猪有很高感染率,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现象严重。
PCV2现已被世界各国的兽医与养猪业者公认为是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之后新发现的引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陈 旭,汤德元*,杨志刚,晏仁潭,韩超逸,罗 柳,陈阊峥,袁盛林,廖正波(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162作者简介:陈旭(1998-),女,土家族,贵州铜仁,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传染病病原分子生物学, E-mail :******************通信作者:汤德元(1964- ),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病原分子生物学和中西兽医结合的教学科研工作。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何小莉,梁海英,曾智勇*,汤德元,王 彬,黄 涛,徐 国,叶百川,咸 文,张爱琼,陈 娟,吴好叶(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猪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无囊膜,单股负链DNA,基因大小约2 000 bp,是现在已知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
本文就近年国内外报道的猪圆环病毒(PCV1、PCV2、PCV3)的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临床诊断方法以及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PCV诊断和防治等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3型;研究进展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病毒粒子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无囊膜,单股负链DNA,基因大小约2 000 bp,是迄今发现的最小动物病毒之一。
猪圆环病毒分PCV1、PCV2和PCV3三个血清型。
1974年,猪圆环病毒由Tischer 等[1]于猪肾上皮细胞系中被发现,由于不具有致病性,被认为是一种细胞污染物,1982年,这种细胞污染物被证实是一种病毒粒子,将其命名为猪圆环病毒。
1991年,加拿大的Clark[2]从患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猪体内分离到一种有别于PK-15细胞培养污染物的病毒,其能引起猪的相关疾病。
1998年,Meehan 等[3]首次将PCV分为PCV1和PCV2;2016年,Plan等[4]从3例由不明原因引起的心脏和多系统炎症的猪组织样品中检测出了一种新型猪圆环病毒,命名为PCV3。
PCV1无致病性,由PCV2引起的猪皮炎肾病综合征、肉芽肿性肠炎、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母猪繁殖障碍等一系列相关综合侯群称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PCV3的致病性尚未明确。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一种主要感染猪只的病毒,已成为全球养猪业中的重要问题。
PCV2感染常引起猪只的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加剧了猪只的死亡率和生产损失。
因此,快速而准确地检测PCV2病毒,对于有效控制猪圈中PCV2的感染至关重要。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检测PCV2的技术,并且针对不同的样品和检测目的,选择了不同的检测方法。
本文将介绍PCV2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1. PCR技术PCR技术是目前PCV2最主要的检测方法之一,它可以高度增加PCR产物的检测灵敏度,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检测。
PCR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很高,还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样本。
PCR技术一般通过扩增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或者一些特定区域,来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病毒。
PCR技术有多种变形,包括实时定量PCR 技术、反转录PCR技术、巢式PCR技术等。
2. 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PCV2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测PCV2的存在。
主要包括ELISA检测和免疫荧光技术(IFA)。
ELISA检测可以检测PCV2抗原或抗体,是一种快速、灵敏并且高通量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基于抗体-抗原结合反应,通过适当的信号产生系统来检测反应产物。
ELISA检测已经广泛用于PCV2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诊断工作中,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惠、高度自动化的优点。
IFA技术是一种高速、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基于标记物(通常是荧光染料或酶)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与样品中特定抗原的结合,通过观察标记物的荧光或颜色来检测产物。
IFA技术还可以检测PCV2的分型,对于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ISH技术原位杂交技术(ISH)是一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的高特异性方法,可以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检测PCV2的存在。
它是一种标本保持完整性的检测技术,可直接监测病毒在样本中的存在。
ISH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PCV2的病理学特点,对于PCR方法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鉴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范围的病毒,属于猪圆环病毒科。
该病毒在猪群中引起了严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猪繁殖与生产性能下降、控制性的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并使猪对其他传染性疾病易感,导致了重大经济损失。
目前,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中,常用的PCR技术可通过扩增病毒基因组中的特定片段来检测病毒。
常用的PCR方法包括常规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逆转录PCR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
PCR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测序和基因型分析,有助于研究病毒的遗传变异和演化规律。
免疫学方法中,常用的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杂交等。
ELISA技术是一种常规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PCV2。
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病毒抗原或抗体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来检测病毒。
免疫杂交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酶标记探针与病毒核酸结合,采用一定的检测方法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病毒。
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了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研究者们通过对PCR技术的不断改良,将其应用于PCV2的早期诊断和病毒载量的定量分析。
向PCV2的抗原和抗体的检测方法中引入了新的标记物和探针,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些新兴的技术也正在被应用于PCV2的检测,如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病毒诊断方法,这些技术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技术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的应用,为PCV2的防控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猪圆环病毒2型(PRRSV-2)是一种重要的猪类病毒,它会引起猪的严重疾病,并对全球猪业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影响。
对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技术和研究进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PRRSV-2的检测技术和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1. 实时荧光RT-PCR技术实时荧光RT-PCR技术是目前用于PRRSV-2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分离RNA,然后利用逆转录酶将RNA转化为cDNA,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扩增,最后通过荧光探针实时检测扩增产物的数量。
这种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准确等优点,已经成为PRRSV-2检测的金标准。
2. 基因组测序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测序技术在PRRSV-2的检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PRRSV-2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对该病毒的进化特征、毒株变异等进行深入研究,为疫苗研发、病毒溯源等提供重要参考。
3. 免疫学检测方法除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外,免疫学检测方法也是PRRSV-2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ELISA、免疫荧光法等免疫学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进行PRRSV-2感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4. 快速检测试剂盒随着POCT( Point of Care Testing)技术的发展,一些快速检测试剂盒也逐渐应用于PRRSV-2的检测中。
这些试剂盒可以在实验室外、无需专业设备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检测,为疫情监测、动物交易等提供了便利。
以上几种技术各有优缺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结合,以提高PRRSV-2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1. 病毒进化特征研究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PRRSV-2的毒株进化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表明,PRRSV-2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速度,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种类的PRRSV-2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这对疫苗的制备和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猪群保健】猪圆环病毒病流行与防治进展

【猪群保健】猪圆环病毒病流行与防治进展作者:于新友,李天芝,李峰,等猪圆环病毒(PCV) 是圆环病毒科、动物圆环病毒属的成员。
该病毒科是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第6 次学术报告会新命名的一个科,是目前已知能自行复制的最小的哺乳动物病毒。
PCV可以分为PCV1 和PCV2 两种血清型。
PCV1 无致病性,但广泛存在猪体内及猪源代细胞系,1974 年,Tischer 首次从PK-15 猪肾传代细胞系中分离。
PCV2 具有致病性,该病主要以进行性消瘦和多系统病理损伤为特征,可引起断奶猪和育肥猪生长缓慢、呼吸急迫、消瘦、贫血、出现黄疸现象,剖检后发现有淋巴结肿大、肝硬变、多灶性黏液性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和肾炎,给养猪业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
1991 年,在加拿大首次暴发该病,随后,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有该病的报道,并在患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 等病猪体内分离到PCV2,并证明PCV2 与这些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疾病密切相关。
目前该病毒引起了国内外兽医界的广泛关注。
1病原学猪圆环病毒(PCV)是一种小的均匀对称的二十面体球形病毒、无囊膜、大小(17±1.3)nm。
PCV1 的病毒结构蛋白为36 ku,而PCV2 的病毒结构核酸组成。
PCV 在CsCl 中的浮密度为1.37 g/cm3,沉降系数为52 S,分子质量为580 ku。
PCV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pH 为3 的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
该病毒没有囊膜,对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在56 ℃或70 ℃氯仿处理一段时间,不被灭活。
在高温环境(72 ℃)也能存活一段时间。
PCV 不具有血凝活性,不能凝集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
2 PCV 的培养PCV 在原代胎猪肾细胞、恒河猴肾细胞BHK-21 细胞上不能生长,PCV2 可在Vero 细胞中繁殖复制,最初生长不佳,但随着代次的增加,生长状态逐渐变好。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猪圆环病毒2型(PRRSV-2)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健康的病毒,对猪场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的进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猪圆环病毒2型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猪圆环病毒2型是一种RNA病毒,主要感染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
该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和抗原异质性,使得对其检测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困难。
目前,针对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荧光素酶免疫吸附测定(FIA)等方法检测猪血清、血浆或组织样品中的猪圆环病毒2型抗原。
病毒核酸检测则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在猪体内的核酸含量,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情况。
抗体检测则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猪血清或血浆中的病毒抗体水平,用于评估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和免疫情况。
近年来,针对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使得对该病毒的检测更加快速、准确和灵敏。
新型ELISA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的准确性;PCR技术的改进也使得对病毒核酸的检测更为灵敏和快速;抗体检测方面也出现了更加精准的检测方法,能够更好地评估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和免疫情况。
除了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之外,针对猪圆环病毒2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研究人员对猪圆环病毒2型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病毒变异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更好地控制和防治该病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人员还不断寻找新的疫苗和药物来应对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为猪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圆环病毒的研究进展引自--华中农业大学黄青伟一、PCV 的发现猪圆环病毒(porclne Circovirus) 于1974 年在PK 一15 细胞中发现,当时认为是一种细胞污染物,后证实为一种新的病毒。
该病毒是一种环状、无囊膜、单链DNA 病毒;在ICTV 第6 次病毒分类报告中,将猪的圆环病毒(PCV) 、鸡贫血病毒(cA V) 、鹦鹉喙羽病毒(PBFDA V)3 个病毒归类于网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
病毒的理化特性PCV 粒子为20 面体对称结构,其直径人小为17nm ,CsCL 浮密度l 37g /era3 。
无囊膜,含有单股负链环状DNA 。
基因组长 1 .7kb ,分子量5 8 × 102 。
PCV 不具凝血活性,可抵抗PH3 .0 的环境,经氯仿作用不失活,该病毒只在猪源和VERO 细胞培养物中才能完全复制,并且依赖细胞周期s 期表达的细胞蛋白。
可在PK —15 细胞上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Tischer 等发现,用a 一氨基葡萄糖处理细胞培养物后可促进病毒的复制。
PCV 有两种基因型:PCV 一 1 和PCV 一 2 。
前者基因组为1759bp ,后者基因组为1768bp 。
PCV 一1 有7 个0RF ,编码大于5KD 的蛋白质。
其巾ORFl 编码的蛋质与植物矮小病毒(plant nanovirus) 和喙羽病毒(heak and featherdisease ViruS)ORFL 码的蛋白质有较高的同源性。
PCV 一2 有11 个ORF 预计分别编码36 — 2KD 的蛋白,但目前只有 6 个得到证实。
PCV 一1 和PCV 一2_ 干相,ORFI 核苷酸和编码的蛋白质的同源性分别为83 %、86 %.而ORF2 分别为67 %、65 %。
二者的主要结构蛋白均由ORF2 编码。
从发病猪的淋巴组织发现了PCV 病毒颗粒,说明发生了病毒传染。
用PCR 方法从发病猪淋巴组织中和人工感染仔猪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检测到了PCV 和DNA 。
二、流行病学PCV 的来源现在还不清楚,但它广泛存在于猪源肾细胞中已经得到证实。
免疫荧光和免疫酶组化法也证明,PCV 抗原广泛存在于不同代次的PK — 15 、猪源原代、继代细胞以及1 ~19 日龄的猪体内。
Gills 等(1988) 还证实,美国菌种收藏中心PK 一15 细胞亚系CCL 一33 ,存在PCV 抗原。
Tischer(1986) 证实,在德国柏林和德国北部两个地区的屠宰场,发现有77 %~95 %的猪存在PCV 抗体。
另外,还发现柏林地区野猪也存在PCV 抗体。
Edwards 等(1994) 证实,他们收集的血清样品86 %(75 /87) 存在PCV 抗体,Hines 等(1995) 证实,在美围佐治亚州的11 个猪群、北卡罗来纳州的 1 个猪群、衣阿华州均存在PCV 抗体,抗体阳性率为53 %(208 /399) 。
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猪群中存在PCV 抗体的报道。
但以上报道均未发现感染猪有临床症状,因此可以断言PCV 一 1 的流行是世界性的。
随着PCV 一 2 概念的提出,目前在德国、法国、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印度、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有从PMWS 猪中检测到PCV 一 2 的报道。
我国郎洪武等通过ELISA 方法在可疑猪群中也大量的检测到了PCV 一 2 抗体。
这些资料说明PCV - 2 也已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Allen 指出PCV 一 1 可能在猪的育肥期间发生感染,北爱尔兰的一项纵向研究指出仔猪在出生8 ~9 周龄后,血液中PCV — l 盼母源抗体消失,但在13 ~15 周龄时PCV 一1 的抗体又出现。
这说明PCV 一1 感染主要发生在第11 ~13 周龄期间,而这恰好是仔猪从保育舍向育肥舍转移的时期。
日前,在人、老鼠、牛中是否存在PCV 一 1 抗体尚有争议,但PCV 一 1 可在体外感染牛和猪的单核细胞而不感染人和羊的单核细胞已经得到证实。
关于PCV 一 2 的血清流行、排毒方式、宿主范围及传播方式还不太清楚。
West KW 等(1999) 在加拿大西部一流产仔猪中检测到了PCV 一 2 ,说明PCV 一 2 可以垂直传播。
感染PCV 一 2 的猪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消瘦、可视淋巴结肿大、腹泻、可视粘膜苍白、黄疽等症状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发病猪的大小及生产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
尤其在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混养的条件下可加剧该病的危害性,严重的情况下该病的死亡率可达10 %。
最近的研究表明:PCV 一 2 常和PRRS 、PRV 、PPV 等繁殖障碍性疾病混合感染。
Ellis J 等在研究中发现大约有20 %感染PCV 一 2 表现出PMWS 症状的猪同时感染了PPV ;Ro — drignez — Arrioja GM(14) 报道PCV 一2 也常和PRRS 、PRV 混合感染;Allan GM 等用PCV 一2 及PPV 分别感染未吃初乳的健康仔猪,结果发现前者出现温和PMWS 的症状,后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当用PCV 一 2 和PPV 同时感染未吃初乳的健康仔猪时却可以复制出典型的PMWS 症状。
据此他们推测PCV 一 2 丰要破坏猪的免疫器官而导致其他疾病的混合感染和免疫失败。
PCV 主要感染 5 ~12 周龄的猪,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
PCV 一 1 不引起临床症状目在猪群中被证明广泛存在。
Tischer 等在1986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近60 %的猪中可以检测到PCV 一 1 抗体,而且主要发生于育肥猪。
PCV 一 2 可以引起猪的消耗性疾病,患猪表现为生长缓慢、被毛粗乱、贫血、营养不良、呼吸困难、黄胆、可视粘膜苍白,有的成为僵猪,严重者导致死亡。
PCV 一 2 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为PMWS 的症原,也有资料表明PMWS 还与PRRS 、PPV 、PRV 有关。
对于该病的传播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PCV 可以进行垂直传播,因为可以从被感染PcV 的母猪所产仔猪中分离到PCV 病毒。
三、临床症状由于PCV 一 1 无致病性,所以感染猪无临床症状感染PCV 一 2 的猪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被毛粗乱、贫血、可视粘膜苍白、黄疸、呼吸困难,剖检可见淋巴结肿 1 人、肝硬变、多灶性粘液脓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有的成为僵猪,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四、病理变化猪感染PCV 一2 后的组织病理变化为:淋巴结的皮质及副皮质区显著扩张,有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有时还散布着大量的多核巨细胞,有些淋巴细胞萎缩,少数还有坏死,淋巴结的基质增生或有嗜酸性细胞浸润;肺脏中与支气管相关的淋巴组织细胞肿胀,多数表现为问质性肺炎;心肌表现不同程度的多病灶性心肌炎,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胃肠平滑肌表现肌肉炎,其病灶中有许多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酸性细胞;肝脏表现不同程度的炎症,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噬酸性细胞浸润,胆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形成;许多病猪肾脏的皮质和髓质也有炎症。
五、圆环病毒与PMWS 、PDNS 、繁殖障碍、PRDC 、PNP 、CT 的关系( 一)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 的关系1997 年Carlton 第一次提出,Segales 等(1997) 也报道从PMWS 病料的淋巴组织和肺中检测到了PCV 特征性核酸。
加拿火Navar 等(1997) 利用限制性内内J 酶酶谱进行分析发现从PMWS 病例中获得的PCV DNA 限制性内切酶酶型与其它来源的没有致病性的PCV 不同。
加拿大的Allan 等(1998) 发现从有PMWS 症状猪体内分离的PCV ,彼此间抗原性相似。
但这种抗原性与传统的持续污染猪肾细胞的PCV 抗原性有很大的区别。
根据这种差异性,他们建议将从有PMWS 症状猪体内分离到的有病原性的这类PCV 定为Ⅱ型,而将污染猪肾细胞的没有病原性的这类PCV 定为I 刑。
PMWS:该病的实验室复制:最初足用组纵匀浆或细胞培养出的PCV 一 2 来复制PMWS 样损伤( 轻度到中度) ,但临床不表现消瘦衰竭症状.有一项实验同时感染PCV2 和PPV 并加以分析,发现其他病毒如PPV 可能与临床上的衰竭性疾病有关,然后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来研究PCV2 和PPV 的混合感染。
在多数混合感染的猪群中出现了衰竭症状,而仪感染PCV2 的猪很少出现临床疾病。
由于两种病毒都感染巨噬细胞,而且他们的复制依赖于细胞周期s 期所表达的酶,于是人们认为町能是PPV 引起的巨噬细胞的早期活动对PCV2 的复制有促进作用。
依据此理论,人们又设计出PCV2 和PR]RSV 共感染实验,也得以了与上类似的结果。
所有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免疫刺激对衰竭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该观点也被Krakowka 等证实。
除了以上实验外,现在也有报道说单独接种PCV2 也可引起PCV2 典型的病理变化。
这些实验说明,PCV2 自身( 没有其他因素辅助) 也能引起PMWS 。
但是现在人们还不清楚,当只接种PCV2 时引起的PMWS 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由于猪的特性,还是病毒的特性) 。
而且也不知道这种实验结果在同等条件下是否有重复性。
这也是人们研究疫苗关键。
( 二)PCV2 和猪的皮炎及肾病综合症(PDNS) 的关系PDNS 是1993 年首次在英国发现的,随后在欧洲各国、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都发现了此病。
该病已在世界范同内流行。
对PDNS 的临床诊断相对来说较容易,因为它表现为皮肤坏死性损伤,而且主要是后肢和会阴部。
剖检可见,大多数病猪的两肾肿大、苍白、皮质广泛淤血。
当然并非所有病例有可见的肾部及皮肤病变。
,有些没有这些病变或只有轻微的肾病变,被认为是非典型的PDNS 。
之所以判为PDNS 是因为表现出典型的系统性坏死结节性脉管炎。
主要组织病理变化是系统性坏死结节性脉管炎和坏死性纤维蛋白性血管球肾炎。
这些微观特征再加上免疫球蛋白和复合因子在损伤血管利肾小球的出现,说明Ⅲ型超敏感反应可能是该病发发病机制。
另一方面,PDNS 病例一般可见淋巴结内大量淋巴绌胞的损耗。
50 %感染猪的淋巴结( 主要是滤泡区) 町见伴有组织细胞或多核巨细胞渗透的炎性肉芽肿。
另一些PDNS 感染猪的常见病变是间质性肺炎。
( 三)PCV2 和繁殖障碍的关系PCV2 能垂直传播,而且即使没有其他引起繁殖障碍的病原参与,PCV2 也能导致繁殖失败。
几乎所有有关PCV2 能引起繁殖障碍的报道都来自加拿大,其他地方此类报道很少。
在欧洲也很少有资料表叫PCV2 与繁殖障碍有联系..因此很少有人将繁殖状况的改变与PCV2 联系起来,况且该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同内流行广泛,看来PCV2 引起繁殖失败只足偶然事件。